母亲!这是我离开你,第五次度中秋,在这异乡——在这愁人的异乡。
我不忍告诉你,我凄酸独立在枯池旁的心境,我更不忍问你团圆宴上偷咽清泪的情况。
我深深地知道:系念着漂泊天涯的我,只有母亲;然而同时感到凄楚黯然,对月挥泪,梦魂犹唤母亲的,也只有你的女儿!
节前许久未接到你的信,我知道你并未忘记中秋;你不写的缘故,我知道了,只为了规避你心幕底的悲哀。月儿的清光,揭露了的,是我们枕上的泪痕;她不能揭露的,确是我们一丝一缕的离恨!
我本不应将这凄楚的秋心寄给母亲,重伤母亲的心;但是与其这颗心,悬在秋风吹黄的柳梢,沉在败荷残茎的湖心,最好还是寄给母亲。假使我不愿留这墨痕,在归梦的枕上,我将轻轻地读给母亲。假使我怕别人听到,我将折柳枝,蘸湖水,写给月儿;请月儿在母亲的眼里映出这一片秋心。
挹清嫂很早告诉我,她说:
“妈妈这些时为了你不在家怕谈中秋,然而你的顽皮小侄女昆林,偏是天天牵着妈妈的衣角,盼到中秋。我正在愁着,当家宴团圆时,我如何安慰妈妈?更怎能安慰千里外凝眸故乡的妹妹?我望着月儿一度一度圆,然而我们的家宴从未曾一次团圆。”
自从读了这封信,我心里就隐隐地种下恐怖,我怕到月圆,和母亲一样了。但是它已慢慢地来临,纵然我不愿撕月份牌,然而月儿已一天一天圆了!
十四的下午,我拿着一个月的薪水,由会计室出来,走到我办公处时,我的泪已滴在那一卷钞票上。母亲!不是为了我整天的工作,工资微少,不是为了债主多,我的钱对付不了,不是为了发的迟,不能买点异乡月饼,献给母亲尝尝,博你一声微笑。只因:为了这一卷钞票我才流落在北京,不能在故乡,在母亲的膝下,大嚼母亲赐给的果品。然而,我不是为了钱离开母亲,我更不是为了钱弃故乡。
你不是曾这样说吗,母亲:
“你是我的女儿,同时你也是上帝的女儿,为了上帝你应该去爱别人,去帮助别人。去罢!潜心探求你所不知道的,勤恳工作你所能尽力的。去罢!离开我,然而你却在上帝的怀里。”
因之,我离开你漂泊到这里。我整天的工作,当夜晚休息时,揭开帐门,看见你慈爱的像片时,我跪在地下,低低告诉你:
“妈妈!我一天又完了。然而我只有忏悔和惭愧!我莫有捡得什么,同时我也未曾给人什么?”
有时我胜利的微笑,有时我痛恨的大哭,但是我仍这样工作,这样每天告诉你。
这卷钞票我如今非常爱惜,她曾滴满了我思亲泪!但是我想到母亲的叮咛时,我很不安,我无颜望着这重大的报酬。
因此,我更想着母亲——我更对不起遥远的山城里,常默祝我尽职的母亲!
十五那天早晨很早就醒了,然而我总不愿起来。母亲!你能猜到我为了什么吗?
林家弟妹,都在院里唱月儿圆,在他们欢呼高吭的歌声里,激荡起我潜伏已久的心波,揭现了心幕底沉默的悲哀。我悄悄地咽着泪,揭开帐门走下床来;打开我的头发,我一丝一丝理着,像整理烦乱一团的心丝。母亲!我故意慢慢地迟延,两点钟过去了,我成功了的是很松乱的髻。
小弟弟走进来,给我看他的新衣裳,女仆走进来望着我拜节,我都付之一笑。这笑里映出我小时候的情形,映出我们家里今天的情形;母亲!你们春风沉醉的团圆宴上,怎堪想想寄人篱下的游子!
我想写信,不能执笔;我想看书,不辨字迹;我想织手工,我想抄心经;但是都不能。我后来想拿下墙上的洞箫,把我这不宁的心绪吹出;不过既非深宵,又非月夜,哪是吹箫的时节!后来我想最好是翻书箱,一件一件拿出,一本一本放回,这样挨过了半天,到了吃午餐时候。
不晓的怎样,在这里住了一年的旅客,今天特别局促起来,举箸时,我的心颤跳得更厉害;不知是否,母亲你正在念着我?一杯红滟滟的葡萄酒,放在我面前,我不能饮下去,我想家里的团圆宴上少了我,这里的团圆宴上却多了我。虽然人生旅途,到处是家,不过为了你,我才眷恋着故乡;母怀是我永久倚凭的柱梁,也是我破碎灵魂,最终归宿的坟墓。
母亲!你原谅我罢!当我情感流露时,允许我说几句我心里要说的话,你不要迷信不吉祥而阻止,或者责怪我。
我吃饭时候,眼角边看见炉香绕成个卐字,我忽然想到你跪在观音面前烧香的样子,你惟一祷告的一定是我在外边“身体康健,一切平安!”母亲!我已看见你龙钟的身体,慈笑的面孑L;这时候我连饭带泪一块儿咽下去。干咳了一声,他们都用怜悯的目光望我,我不由地低下头,觉着脸有点烧了。母亲!这是我很少见的羞涩。
林家妹妹,和昆林一样大,她叫我“大姊姊”。今天吃饭时,我屡次偷看她。不晓得为什么因为她,我又想起围绕你膝下,安慰欢愉你的侄女。惭愧!你枉有偌大的女儿,母亲!你枉有偌大的女儿!
P2-4
散文
母亲
玉薇
露沙
小苹
梅隐
漱玉
小玲
素心
给庐隐
寄山中的玉薇
婧君
寄海滨故人
天辛
涛语
一、微醉之后
二、父亲的绳衣
三、醒后的惆怅
四、夜航
五、“殉尸”
六、一片红叶
七、象牙戒指
八、最后的一幕
缄情寄向黄泉
狂风暴雨之夜
我只合独葬荒丘
肠断心碎泪成冰
梦回寂寂残灯后
无穷红艳烟尘里
梦回
归来
战壕
社戏
恐怖
寄到狱里去——给萍弟
深夜絮语
一、凄怆的归途
二、遗留在人间的哀恸
三、笔端的惆怅
梦呓
墓畔哀歌
偶然草
冰场上
噩梦中的扮演
毒蛇
偶然来临的贵妇人
惆怅
晚宴
卸装之夜
蕙娟的一封信
花神殿的一夜
葡萄架下的回忆
心之波
红粉骷髅
同是上帝的儿女
梅花小鹿——寄晶清
总账
真实
绿屋
法沁
《妇女周刊》发刊词
致全国姊妹们的第二封信——请各地女同胞选举代表参加国民会议
为发表《骸骨的凄声》附志
附:骸骨的凄声
报告停办后的女师大——寄翠湖畔的晶清
女师大惨剧的经过——寄告晶清
灰烬
董二嫂
血尸
痛哭和珍
附:纪念刘和珍君(鲁迅原文)
再读《兰生弟的日记》
雪夜
爆竹声中的除夕
寄到鹦鹉洲
遗稿收录——晶清寄语
凄其风雨夜
寄露沙
朝霞映着我的脸
低头怅望水中月
我沉沦在苦忆中
我是有福的人
心情底践踏
我永远没有明天
浅浅的伤痕
触目的痛创
游记
模糊的余影——女高师第二组国内旅行团的游记
(一)车站上的离人泪
(二)京汉路中的残痕
(三)女师范楼上的晚眺
(四)湖北的教育
(五)武昌的名胜
(六)江新船上的生活
(七)南京的几个学校
(八)金陵的古迹
(九)浙江的教育
(十)西湖的风景
(十一)一瞥中的上海
(十二)海轮上的生活
(十三)图画中的青岛
(十四)匆忙中的济南
烟霞余影
一、龙潭之滨
二、翠峦清潭畔的石床
诗歌
夜行
疲倦的青春
春之波——散文诗
一瞥中的流水与落花
附:松树
微细的回音
模糊的心影
别后
我愿你
陶然亭畔的回忆
碎锦
罪恶之迹
京汉途中的残痕
流萤的火焰
烟水余影——西湖
红叶的家乡
附:致《诗学半月刊》编者黄绍谷信
黄绍谷复评梅信
血染的枫林
秋菊
残夜的雨声
母亲的玫瑰露
人间的镌痕(选录
迷惘的残梦——谢晶清
附:一瞥中的凄凉梅窠
玫瑰花片的泣诉——寄纫秋
星火(一
飞去的燕儿
叫她回来吧
梅花树下的漫歌——纪念“一七”
女神的梅花和银铃
青衫红粉共飘零
灵魂的漫歌
灵感的埋葬
山灵的祷告
末次的泣祷
星火(二)——慰兰姊
你告她
春的微语
留恋
宝剑赠与英雄
微笑
此生不敢再想到归鸦
附:心影
归梦
谁的花球
归来
静听银涛咽最后一声
血泪
再悼曼君
“我已认识了自己”
痛哭英雄
翠湖畔传来的哀音——挽焕章老伯
夜深了
旧稿
雁儿呵,永不衔一片红叶再飞来!
月儿圆
扫墓
抬起头来,我爱
秋的礼赠
浅浅的伤痕
附:浅浅的伤痕
别宴
附:临行
祭献之词
断头台畔
附:吊英雄
这悠悠相思我与谁弹
我告诉你,母亲
评梅为悼念高君宇写的碑文、挽词和挽联
高君宇墓碑碑文
挽词
挽联
附:评梅画梅屏
小说
病
只有梅花知此恨
弃妇
祷告——婉婉的日记
红鬃马
余辉
归来
被践踏的嫩芽
白云庵
流浪的歌者
匹马嘶风录
一夜
林楠的日记——《红与黑》编者加的说明
忏悔
戏剧
这是谁的罪
剧中人物
第一幕 求婚
第二幕 回国
第三幕 公园
第四幕 结婚
第五幕 偿愿
第六幕 同归于尽
附:评梅女士的《这是谁的罪》
与止水先生论拙著《这是谁的罪》的剧本藉以答邓拙园先生
书信
高君宇同志致评梅书信十一封
(一)一九二三年四月十六日致评梅信
(二)一九二三年九月二十七日致评梅信
(三)一九二三年十月三日致评梅信
(四)一九二三年×月十二日致评梅信
(五)一九二三年十二月十四日致评梅信
(六)一九二三年十二月十八日致评梅信
(七)一九二三年十月十五日致评梅信
(八)一九二三年十月十七日致评梅信
(九)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致评梅信
(十)一九二三年×月×日致评梅信
(十一)一九二四年一月×日致评梅信
高君宇为解决包办婚姻问题给岳父李存祥的信
附:高君宇致评梅信由评梅在作品中全文或部分引述过的篇目
梅信
致李惠年信之一
致李惠年信之二
致李惠年信之三
致李惠年信之四
致李惠年信之五
致李惠年信之六
致李惠年信之七
致李惠年信之八
致李惠年信之九
致李惠年信之十
致李惠年信之十一
致李惠年信之十二
致李惠年信之十三
梅笺
致陆晶清信之一
致陆晶清信之二
致陆晶清信之三
致陆晶清信之四
评梅遗札(一)
寄焦菊隐之笺一
寄焦菊隐之笺二
寄焦菊隐之笺三
寄焦菊隐之笺四
寄焦菊隐之笺五
寄焦菊隐之笺六
寄焦菊隐信之七
寄焦菊隐信之八
寄焦菊隐信之九
评梅遗札(二)
致袁君珊之笺一
致袁君珊之笺二
致袁君珊之笺三
致袁君珊之笺四
致袁君珊之笺五
致袁君珊之笺六
致袁君珊之笺七
附录
石评梅年谱简编(1902~1928)
石评梅发表作品一览表
石评梅(1902~1928),女,乳名心珠,学名汝璧,祖籍平定小河村(现山西省阳泉市郊区小河石家花园)。她本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农历八月十九日(1902年9月20日)出生在平定县城,不久,便随父徙居太原。
石评梅之父,名石铭,字鼎臣,清末举人,曾先后任文水县和赵城县儒学教官,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后,任山西大学管理员,省立图书馆馆员,并在太原几所中学兼任国文教员。辛亥革命后,评梅女士进入太原女子师范附小读书,其后又升人太原女子师范。由于思想进步,成绩优秀,被誉为“才女”,成为学生运动的组织者之一。学潮过后,校方本来要开除她,因惜其才华横溢,才保留了她的学籍。
1919年夏,石评梅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其时,正值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已经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受到了极其猛烈的冲击,民主与科学已经成为进步青年心目中的旗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时评梅女士有幸成了李大钊的学生。因为李大钊从1919年起,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分别开设了《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社会主义的将来》等课程,评梅女士对于这些课程兴趣极大,她认真听讲,刻苦攻读。1920年3月,李大钊和邓中夏秘密组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评梅女士又成了其中的重要成员,开始系统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就在这一年,评梅女士又在山西同乡会上,结识了北大学生、早期共产党人高君宇。在交谈中得知他们父辈即有交谊,他乡遇故友,倍感亲切。从此,他们便经常通信,交流思想。在1921年4月15日,评梅女士在致高君宇的信中倾吐了她的苦闷。高君宇次日便复信,帮助她分析青年人之所以普遍感到苦闷,其原因就在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君宇在信中表示,他“决心担负起改造世界的责任”。通过谈思想,谈人生,谈抱负,他们两人志同道合,播下了忠贞不渝的爱情火种。
1922年1月21日至2月2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举行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高君宇出席了这次大会。同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大会选举陈独秀、邓中夏、张国焘、蔡元培、高君宇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其中,邓中夏、张国焘、高君宇都与石评梅女士有往来。大会发表了《宣言》,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提出了妇女享有同男子一样平等的权利,还提出“保护女工和童工”“废除一切束缚女子的法律”等。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以及《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等。就在这一年,评梅女士撰写了话剧剧本《这是谁之罪》,通过沉痛的爱情悲剧,呼唤青年一代不要被旧的习惯势力软化而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高君宇看后,建议她如若改成要青年男女团结起来共同向封建礼教进行斗争,就更有力了。这样的思想交流,正是他们二人在革命的道路上携手并进的闪光点。
1923年2月7日,爆发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1923年5月下旬至6月下旬,评梅女士参加了“女高师第二组国内旅行团”,沿京汉铁路南下,经保定、石家庄到达武汉,又到南京、上海,从青岛、济南返回北京。返校后,评梅女士撰写了一篇长达5万多字的长篇游记《模糊的余影》,在《晨报副刊》上连续刊出。同年夏,评梅女士完成学业,接受北京师大附中聘请,担任女子部学级主任和体育教员、国文教员。后来还在春明女校、女一中、北师大兼任教员和讲师。北京师大附中是从1921年开始男女同校的。在封建传统思想依然十分顽固的当时,冲破传统,实行男女同校,首先就是在师大附中推行的。至于如何管理,如何施教,都是学校面临的新课题。1923年评梅女士接任女子部主任后,她以新思想为指导,采用真情感化的方法,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各项规则的约束。她在教育管理中浸透一个“爱”字,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一个“严”字,不管工作多忙,她对所教课程从来没有敷衍过,经常是深夜为学生批改作业,第二天一早又到学校上课,由此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同事的尊敬。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政策。.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高君宇也参加了这次大会。大会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承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选出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这样就有力地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就在这一年,石评梅与陆晶清主编出版了《妇女周刊》,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大声呐喊。同年11月,孙中山由广州北上,高君宇出任孙中山的秘书和助手。
1925年1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高君宇与周恩来相识,欢谈甚深,彼此还互通了恋爱情况。会后,周恩来委托高君宇返京时,在天津下车,到南开附中看望邓颖超,并把周恩来的手书亲自交给她。这样,高君宇就成了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红娘”。周恩来和邓颖超对高君宇与石评梅女士相爱,非常仰慕。直到北京解放后,邓颖超还同一些年轻人多次到陶然亭,凭吊高、石合葬的碑墓,并向同行者讲述高、石的爱情故事和革命业迹。由于周恩来和邓颖超的仰慕和推崇,高君宇和石评梅便成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楷模。
1925年3月,高君宇因阑尾炎发作,突然病逝。石评梅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根据高君宇的遗愿,由石评梅和高全德(君宇之弟)出面将高君宇安葬在北京陶然亭,石评梅在墓上题了碑记,全文如下: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
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
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这是高君宇生前自题像片的几句话,死后我替他刊在碑上。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的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
评梅
高君宇谢世后,石评梅写了《狂风暴雨之夜》《梦回寂寂残灯后》《象牙戒指》《祭献之词》《墓畔哀歌》等诗文寄托哀思。这些作品均收在散文集《涛语》中。在痛定思痛之后,石评梅逐渐理解了高君宇所从事的事业,理解了高君宇在信中所说的“我是有两个世界的:一个世界一切都是属于你的,我是连灵魂都永禁的俘虏;在另一个世界里,我是不属于你的,更不属于我自己,我只是历史使命的走卒。”1925年5月30日,上海“五卅惨案”后,在《妇女周刊》上,石评梅以编辑部名义发表特别启事,表示了极大的愤慨。1926年春,在“三·一八”惨案中,石评梅的好友刘和珍不幸遇难,石评梅发表了《血尸》《深夜絮语》《痛哭刘和珍》等文章,深切地进行悼念,并悲愤地表示:“你的血虽然冷了,温暖了的是我们的热血:你的尸虽然僵了,铸坚了的是我们的铁志。”“我也愿将这残余的生命,追随你的英魂。”
1926年上半年,石评梅又与好友陆晶清创办了《蔷薇周刊》,工作之余从事文学创作。起初以写诗歌、散文为主。石评梅被誉为北京著名女诗人。后来又创作了不少短篇小说。同年8月26日,鲁迅离京南下,石评梅和陆晶清一起到车站送行。鲁迅对石评梅和《妇女周刊》都是大力支持的。石评梅曾亲自登门向鲁迅约稿。在《两地书》中,许广平曾有这样的记载:“今早打算以此还《妇周》评梅所索之债,但不见来。今请先生阅之。”1925年11月26日,鲁迅在日记中记载:“寄《妇女周刊》社信并稿。”这就是1925年12月24日刊登在《妇女周刊》上的《寡妇主义》一文。鲁迅对于石评梅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鲁迅对于石评梅的小说、散文、诗歌、游记、剧本、评论等,都给予重视和好评。这样就奠定了石评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927年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石评梅在《无穷红艳烟尘单》中,把这个春天称作是“阵阵的风沙里夹着的不是馨香,而是血腥”。她大声疾呼,要人们记住“这个春天是埋葬过一切光荣的”。同年4月6日,李大钊被“安国军”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石评梅在《断头台畔》诗中,以极其悲壮的文笔写道,烈士的“鲜血已沐浴了千万人的灵魂”,表明她将继承先烈的遗志,坚定不移地战斗下去。
1928年9月18日,石评梅开始发病,剧烈头痛,诊断为脑炎,30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根据石评梅的遗愿,她被安葬在陶然亭高君宇墓旁,实现了她“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宿愿。10月21日,在女师大礼堂举行了追悼会。11月11日至17日,《蔷薇周刊》陆续发表了《石评梅女士纪念特刊》。12月,由蔷薇社编辑、《世界日报》印行《石评梅女士纪念特刊》,收录悼念文章30余篇。其后,经庐隐、陆晶清的努力,编辑出版了《偶然草》和《涛语》。1983年,整理出版了《石评梅作品集》共三卷,卷一为散文,包括《偶然草》《涛语》及从未收集的作品;卷二、卷三为小说、剧本、诗、游记。早在1982年7月,邓颖超就为《石评梅作品集》写了题签,同时还写了书名后志,称“缅怀之思,至今犹存”。
2002年9月20日,阳泉市举行了隆重的“纪念石评梅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前,阳泉市电视台播放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女杰——石评梅》,就是由魏文瑾女士担任编剧推出的。会后,于评梅逝世的9月30日,魏文瑾女士又以同样的题目——《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女杰——石评梅》,在市“政协讲坛”作了大型演讲,引起了许多观众和听众对魏文瑾女士和评梅女子文学社的极大关注。
早在1992年,魏文瑾就怀着对评梅女士无限景仰的深厚感情,创办了平定女子文学社,并先后六次带领女子文学社成员到北京陶然亭评梅墓前祭拜,立志继承评梅遗志,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1993年,以评梅小说《红鬃马》为刊名的文学社刊物正式出版,刊载学习评梅、介绍评梅、怀念评梅、赞颂评梅、纪念评梅、研究评梅的各类文章,截至2012年6月,先后出版《红鬃马》11辑、《红鬃马文丛》4套31册,再加上评梅女子文学社成立20周年纪念文丛、个人文学作品集等,总计达60多册。为了编辑《石评梅全集》,文瑾与她的姐妹们多次到北师大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首都师大图书馆,搜集资料,拜访专家。经过21年的辛勤耕耘,终于在石评梅诞辰111周年之际,圆满脱稿。我有幸出版前拜读全部书稿,受益甚多,深感荣幸。《石评梅全集》的出版,确系学术界一大盛事,它为更多的人了解和研究石评梅以及她的作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特别值得祝贺,是为序。
2013年9月20日于太原
《石评梅全集》是作者魏文瑾、魏雪燕经过21年辛勤耕耘,几乎收集了石评梅所创作的所有作品,从散文,游记到诗歌、小说、戏剧、书信等等,为读者全面介绍了中国近现代著名女作家、民国时期“四大才女”之一的石评梅的文学生命,她的作品如镜,照人照心,非常值得一读。
石评梅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她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
魏文瑾、魏雪燕主编的《石评梅全集》收集了石评梅所创作的所有作品,为读者全面了解石评梅的文学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