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亮编著的《心学大师王阳明》是史上写透王阳明传奇人生与心学智慧的标杆作品。
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有史以来最受中外伟人推崇的心学大师。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阳明研究第一人周月亮数十载学术成果。本书具有其他同类作品无法比拟的权威性,无论是从王阳明生平史料的广泛性与真实性、对心学研究的精深程度,还是写作的严谨程度上都更胜一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学大师王阳明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周月亮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周月亮编著的《心学大师王阳明》是史上写透王阳明传奇人生与心学智慧的标杆作品。 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有史以来最受中外伟人推崇的心学大师。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阳明研究第一人周月亮数十载学术成果。本书具有其他同类作品无法比拟的权威性,无论是从王阳明生平史料的广泛性与真实性、对心学研究的精深程度,还是写作的严谨程度上都更胜一筹。 内容推荐 史上写透王阳明传奇人生与心学智慧的标杆作品,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阳明研究第一人周月亮数十载学术成果。周月亮编著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具有其他同类作品无法比拟的权威性,无论是从王阳明生平史料的广泛性与真实性、对心学研究的精深程度,还是写作的严谨程度上都更胜一筹。 本书凝聚了作者批阅数十载、增删数次的心血。在汲取中外王学研究的基础上,用通俗而不失品味、严谨且不失趣味的语言,将王阳明从凡人到圣人并创立心学的传奇人生娓娓道来,并从王阳明的诗文中探寻其真实内心,解开了王阳明诸多不为人所知的生平细节和思想谜题。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有很大的帮助。把这种思想文化,变成一种内在的动力源泉,变成我们的自身的营养,以古代圣贤为榜样,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正心诚意,抵达良知。 目录 导读:怎样的日子才值得一过? 小引:阳明这只鞋 第一章 古越阳明子 1.夜光曲 2.不阴不阳 3.夜中正是用功时 4.年轮 5.灵地 6.立志学圣贤 第二章 掘地觅天 1.侠客梦 2.触因于心 3.圣人可以学而至 4.格物 5.考槃在涧 6.文章体道 7.物理与吾心 第三章 予外相求无有是处 1.纸上谈兵 2.道心无赖 3.观政即观心 4.刑部里的名士 5.戴儒冠的道士 6.牧羊人 7.咽喉处着刀 8.师友之道 第四章 不了正因迷心求善 1.小家的大帝国 2.色不自有虽色而空 3.是非同门 4.鱼烂蚌病 5.习忍达无所伤 6.学道如钻火逢烟未可休 7.北风送南雁 第五章 身心一元 知行合一 1.若转不得虽活如死 2.龙场悟道桶底脱 3.知行合一“心”路难 4.自行化他 5.以柔克刚 第六章 卧龙岗:心思教育 1.五经臆说 2.意上用功 3.文明书院 4.卧龙出岗 5.道德的根据 第七章 上岸了 1.毫厘须遣认教真 2.静虚动直 3.儒道互补 4.相织成妄 5.破蔽解缠的实践论 第八章 一与不一 1.吾心便是宇宙 2.圣学即心学 3.打通朱陆 4.无我之勇 5.说不可说 6.自得破知见 第九章 讨真心 1.真切为性命 2.深爱为根 3.“持志如心痛” 4.悔悟是祛病的药 5.大地无寸土 6.不动于气不着意思 7.动静一机体用一源 8.动转得势用不加功 第十章 息息造命 1.事变也在人情中 2.胜败由人兵贵善用 3.兵宜随机变在呼吸 4.百战自知非旧学 5.制度滋养心中贼 6.破山中贼的心中贼 7.上善若水 8.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第十一章 功成自会 1.学用一体 2.大学中的小 3.教典问世 4.虚虚实实嘿嘿昧昧 5.见伏动变 6.江山如戏院 7.造诈成辞人情似鬼 8.我亦爱山仍恋官 9.缚脱无二:人人有个圆圈在 10.昧良心 11.后山云彩 第十二章 致良知 1.良知是光源自备的明镜 2.良知是觉悟了的知觉性 3.本体要虚功夫要实 4.良知应世:无可无不可 5.循着天理便是道 6.人有虚灵方有良知 7.乘通人空起死回生 第十三章 东看则西南观成北 1.常快乐是真功夫 2.知轻傲处便是良知 3.诗意地栖居 4.光不仅在烛上 5.物各付物左右逢源 6.曲成万物 7.天泉证道 第十四章 意术 1.良知传呼爱 2.剑气晚横秋色净 3.煮沙为盐:重建伦理合理的社会 4.兵声寒带暮江雄 5.秋风南滇路 6.镜里觅头 7.仰高钻坚 8.此心光明 跋:自力更生 试读章节 1.夜光曲 对于一般的人来说,要提示关于阳明时代的直接感性印象,至少得打出三种侧光。就市民生活而言,最现成的是想想《金瓶梅》、“三言”所描述的社会生活,还有唐伯虎等名士的风流生活,都有一股子“街死街埋,路死路埋”的不管不顾的气概。这个市民社会是当时的空气和土壤,也是后来官府压制王学,但王学照样在社会上流传的基础——明代有了社会,不是“国家即社会”那个大薄饼了。就思想领域的大气候而言是“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的述朱期。但是林下的岩穴之士在传递着心学的火把,陈献章、吴康斋、娄一斋等人,独自克己省察,默默地为成圣而刻苦自修着。这个谱系是阳明学出现的前奏,尽管是因王阳明大获成功,学究们才来梳理这个谱系。最后一道光是政治,明代的政治比元朝、清朝好很多,但照样以剥皮始以剥皮终、流氓成性:皇帝翻脸不认人,朝廷江湖化得厉害,干绝户活儿的宦官,争斗不已的文官…… 有明三百年之活剧,像任何戏文一样有它的堂皇的开端,略为沉闷的发展,好戏连台的高潮和引人深长思之的结尾。整个大故事都有“夜”与“光”之两面性。朝纲整肃时,社会萧条;政治糜烂时,社会又有新芽。直到明亡,都充满着这种两面性:土崩之中有砥柱,瓦解之际有坚心,鱼烂之内有珍珠。从正德朝开始,明王朝开始衰败,也“好看”起来。漫漫长夜,人们渴望光。于是,阳明“心学”之光应运而生。这是在开端发展时期不太可能的。结尾时只能出现顾、黄、王那样的反思大师,他们要缔造新的思想之光。 现在要说的是,夜光乃并体联生的统一体,不可作两事看。同理,宦官有忠奸,文官有邪正。每一个体和一切事理都有“二象性”。包括我们要为之“树碑立传”的心学也是有阴有阳、正邪两赋的。天下没有不包含互反性的东西。洪武爷想打压宦官和文官,却反弹得这两样都空前的活跃。 洪武爷这个最穷苦的孩子终于开拓了汉人复兴的重要时代。这个牧童、乞儿、和尚的一个基本执政思想就是联合农民斗地主,打散那个给过像他一样穷苦的百姓诸多压迫的官僚层。如果说废除宰相是怕篡权的话,那大杀贪官则是为国为民除害。他杀贪官的幅面和力度、持久性都是旷古未有的。但以小过杀大臣成了他的家常便饭时,他就像江湖的“老大”了。从小吃苦太多养成反社会反政府的性格,长期的军事杀伐也助长了他残酷的品性。他活着时文官的“故事”已充满戏剧性,他死后就更别提多热闹了。他从农村的社戏中就知道了宦官祸政的教训,他当了皇帝后严禁宦官,规定宫中宦官的数量不得超过百人,不准他们读书受教育,想砍断他们干政典兵的道路。结果却造成文盲收拾文化人的怪异国情。他认为宦官中好的“百无其一”,他自信他定的规矩会永世长存,事实卜却是及身而绝。自从永乐用郑和下西洋后,宦官渐起。也还因为洪武造成的内官外官的空隙,经靖难之变后,越发空虚。永乐便大用燕王府的旧人,这又形成明政的又一个惯性:新登基的皇帝必用东宫旧人或藩邸旧人。几个掌握全国大权的宦官都是这么发达起来的。 如果说宦官祸政是“夜”的话,那文官活跃则确确实实是“光”。没有文官活跃这个大背景,就没有阳明用武的大舞台,心学也不会成为影响朝野的全国性大思潮。文官活跃,文化上的原因是由于宋代理学的教化;历史原因是经辽、金、元异族统治后,读书人都有股子主人翁的责任感;现实原因是洪武朝广开仕路,开科取士的规模空前庞大。另外,朱元璋允许任何官员直接上书言事。翻《明史》列传,时见有人因一奏疏而骤贵或倒霉到底。文官队伍驳杂,良莠不齐是必然的,但总体上是明政府运转下来的基本力量。正德以后,皇帝不上班的居多,但全国的政事照常运转,靠的就是文官。与祸国宦官进行殊死斗争的也是文官。 王阳明与这个文官系统的关系也是“夜与光”的关系:他既是这个背景中人,又要超越他们。从他们中来,却不想回到他们中去;他想教化他们,他们却排斥他;他们视阳明为妖怪,他视他们为“心中贼”尤难破除的冥顽钝汉。相对于阳明这样的贤哲来说,他们是“夜”,他是“光”。他生活在他们当中,如处“昏夜”。他在他们当中如“荒原狼”,他们则是“家兔子”。阳明的最大愿望是把他们从黑暗的隧道中引渡到光明大道上来。他之所以顶风犯忌地开门授徒,就是为了普度众生、先度同类。阁臣们因此而打击他,信服他的学生官员却不避毁誉地保护他,也是一首饶有趣味的“夜光曲”。他一生的戏剧性沉浮变化,一半是文官们导演的,一半是宦官们导演的。当然总根源是他不肯和光同尘,不想与世低昂,不愿意混吃等死白活这一场。古代中国什么都能容忍,就是不能容忍不平庸。阳明什么都能容忍,就是不能容忍自己平庸地生、平庸地死。 这首夜光曲不那么诗情画意,却有足够的韬光晦影的夜色,刀光剑影的光景。而阳明以心学大侠独有的身手出生人死、起起落落,这正是这首夜光曲的旋律。P1-4 后记 自力更生 墨子说:瞎子也知道黑白的界说,但让他挑选具体的黑白之物,他便不知道哪个是黑哪个是白了。不是因为瞎子不知黑白之名,而是因为他不能辨黑白之实。同样的道理,高谈仁义却不能成仁取义就像像瞎子不知黑白一样,“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墨子·贵义篇》)。 自从人结成类以后,“名”就掩盖、甚至取代了“取”。学术的积累和传承都在膨化着“名”,名是“知”可以层累,而“取”是“行”、是每个人的直接经验,不能遗传。就连诚实的人也不免以学解道,消行人知。于是,仁义道德,就成了“三岁孩童都道得,八十公公行不得”的伪善包装。当人们反过来又要用仁义道德之名来窃取荣华富贵时,言行不一遂成为普遍的人性炎症。 起脚于古越的阳明子,有着禹墨这一脉的精神气质。这是他与不能知行合一之儒的根本区别。他为了消解言行歧出这种人性炎症,毅然摒去那个已虚假不实的“名”的世界,将那些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各种规范及其所包含的经验主义的历史理性都用括号括起来,重新设定人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外在的天理内心化、把心天理化,用落实到“取”上的知行合一来对治二重道德、二重人格这种流行的痼疾。让人们重返未被异化的本心,再从这个本心出发,来知行合一地做人做事。阳明说他的心学是孔孟“千古相传一点真骨血”,是句朴实的良心话,也是为自己正名的辩解语。 阳明让人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纯真地段,从外在的观念之网中解放出来。因为关于善恶的定义都是一部分人制定的,而没有全人类通用的。关于人性的定义也是短暂的士民协议。谁垄断了这个制定话语的权利,谁就是这个时期的“真理”发射者。而他发射的真理注定只是人类偏见的一部分。真理是人说的,而人是能够说出任何“真理”的。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只是在铸造偏见,便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说的是真理。于是人类意识的万花筒便成为各种打扮成真理模样的偏见方阵的集合体。所以,真正的“人学”、“仁学”的首要任务是摆脱假相,回到纯真,还我清白。 这,很难很难,比孙悟空跳如来的掌心还难。阳明将“心”论证为先验的直觉,并用经验化的方法证明它是可能的,并能给人带来可能的生活。“心”的基本属性是实践的精神和意志,而且既独立于实用(恶),也独立于道德(善)。“无善无恶心之体”就是要表达人类的根本精神是独立的。心学是努力践行独立之意志、自由之思想的精神哲学。然而,也只是努力而已。 马克思说:每次思想解放都是把自己从外在的世界中找回来。心学的核心思想是每个人都可以且应该“自力更生”地去做一个伟大的普通人。人需要超越,而且必须是你自己奋力每天都要创造新的自我,走出“意必固我”的洞穴、走出闻见道理加给你的井蛙之见,才能感觉到太阳每天都是新鲜的。如果说理学是教条主义的美学,那么心学是感动主义的美学:高度随机,又绝对万变不离心宗,它将彼岸的天理变成此岸的“直觉”,王阳明把握了用小来说明大、用大解释小的通感,同时既像个布道的诗人牧师,又是个机变无穷的英雄豪杰。他的心学把日常的营生哲学化,追求生生不息的“超越”,而且是在进取中超越。我这样的外道无学的杂语者肯定连一个牛角也没有窥见,更不可能看见全牛,却不自量力地希望通过解读阳明学,来用古典人文精神进入并补救已进入解构状态的现代思潮,至少有这样三个基本点可供参考:1.有个定盘星的对话主义;2.有先验合理保障的直觉主义;3.亲在至上的葆真主义。 王阳明对话主义的基本精神:与你一起成圣。他从始至终都坚持自度度人、成己成人、人人都应该共生互长的立场,他认为在有良知这一点上,人人平等、人皆可以成尧舜。这个立场保证他的“无善无恶心之体”的定盘星的有效性。心本体是纯真的,它高于任何经验语义的善恶。人人都能返回心本体,才能展开真正的对话,才能激活内在的本源性的直觉,才能将本体与功夫打并为一,从而使心学成为简易直接的起死回生之学。现代学人可以尽情地从这个角度再塑造出个阳明来,以推行真正的素质教育。 关于第二点,最好的参照是日本人西田几多郎的“行为的直观”学说,西田可以说是日本的现代王阳明。他细密地论证了这种有先验合理保障的直觉是种本源性的“通感”、情感的知。西洋人有研究感觉复合的“传统”,兰圣奥古斯丁说“无须寻找,真理原在你心中”时,他强调了“经验与先验”是可以复合的。但怎么能保证这一点呢?阳明的“心即理”予以了理论证明;“知行合一”的修养方法予以了实践落实;“致良知”则要求你把心中的真理“良知”使唤到眼神、语调、心中想、意之动上。使你的直觉成为“哲学王”的直觉,从而提高你的生命质量、生活质量。里尔克告诫青年的话可以辅导我们修行:让你的判断力静静地发展,发展跟每个进步一样,是深深地从内心出来,既不能强迫,也不能催促。一切都是时至才能产生。让每个印象与一种情感的萌芽在自身里,在暗中,在不能言说中,不知不觉,个人理解所不能达到的地方,以深深的谦虚与忍耐去期待一个新的豁然贯通的时刻(《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王阳明强调这种直觉有宗教目的:他想让善对恶的胜利即刻得到担保,让人同时摆脱教条的桎梏和庸俗经验的肤浅,走入健全的新的感性生活。心学是心灵的动态管理法,把人的一生变成了一个永无止境的进取超越的升华过程,变成了一个永恒又日日新的企盼,并且能使每一个正信者在瞬间找到永恒。 至于亲在至上的葆真主义,是我生造的,有点别扭,主要是想概括阳明心学既追求大我化又要个性自然的那个拐弯处的意蕴。“亲在”一词是借句于海德格尔“Dasein”,海氏用亲在代替主体来指称人,开创出新的存在论。他说,亲在“总是我的存在”,它一向属于自我,又“存在于世中”,并通过行动改变存在或使之展开新的含义。但亲在又常常沉沦于无形众人,堕入日常生活的无根基与虚无中,碌碌在世,闲谈,好奇,两可,最后麻木不仁。这与阳明说的习俗缠蔽了本心自性,如出一辙。要想活出本真的人之味,就必须从沉沦的泥淖中超拔出来,去蔽解缚,明心见性,恢复人性的自然生机,又超凡人圣。用扩张良知的方法,即用自我的力量来完成自我,而不是压抑人性、压缩自我的办法。这种亲在至上的葆真主义,是儒、释、道三教之精华的一体化。它之所以在晚明、明清成为知识界的启蒙催化剂,又因为它有极强的意识形态功能:既是极其个性化的,又服务于大写的主体,只要你愿意相信这种意识状态无论你是什么职业都可以产生大事业情结,它可以让小我在日常生活、具体事情中找到一种在从事圣战的价值感、伟大感。总之是一种神圣人生论,让生命去照亮生活,而不是用生活剥夺生命,它告诉你:“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随着你的世界观的转变、升华,人生境界、生存感受就会日新日日新。 这个葆真主义提醒世人:人保全自己的良知本性,不为任何外在的功利目的丢失“自我”,却又不陷入那种束身寡过,一事不为的怯懦小儒的可怜境地;要从心髓人微处痛下自治功夫,既抗拒循规蹈矩之虚伪,又拒绝龙拿虎掷之虚伪。要告别混沌、为我、观望、自暴自弃等等活法,不做世俗的奴隶、境遇的奴隶、情欲的奴隶;永别一切奴才道德,做自己的主人。 歌德悼念拜伦的话可以用来概括传记事业:“因为世界将不断创造他们,就像他们自古以来不断创造世界一样。”每本阐释、研究阳明的书都是在“创造”他,这本身也是他还在“不断”地创造世界的一种体现。他,当然也包括拜伦他们,是通过开拓人心、人性来创造世界的。心学还没有变成理论古董,阳明是个真正的哲学家——个永远的开创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