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藏之西阿里阿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初初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初初著的《西藏之西阿里阿里》是以一位普通旅行者的身份,以最为朴素的眼光、最为真切的感受和最为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另样的阿里。在这本书里,我们不仅可以读到学者们很难花费笔墨的关于阿里旅行的衣、食、注行,也可以读到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旅行者,当其真正身处严酷自然条件之下、面临在平原地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境下面,发自心灵深处的真实感受。当然,书里所讲述的关于阿里古格王朝等历史故事和人物、事件,也是同样引人入胜的。

内容推荐

李初初著的《西藏之西阿里阿里》是一部全面生动的,关于西藏阿里地区史地人文、世系源流与历史演变的精彩读本。作为行政区域上的“阿里”,指的是中国西藏自治区西部的一个地区,共辖有七县一镇。地域广阔,拥有独特的高原自然风貌,平均海拔达45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之一。作为特定称谓的“阿里”,出现于公元9世纪中叶,则意为“属地、领地、领土”等,其隐形的含义为,吐蕃政权灭亡后,赞普的后裔来到了藏西那块原属象雄十八部的统治区域,享有了其实际管辖权。9世纪末至10世纪,“阿里”一词才屡见于各种藏文文献。作为特定称谓的阿里,又分为上部阿里与下部阿里。作者用百折不挠、探索不止的脚步,对西藏历史上、下部阿里最重要的几大王国:象雄、古格、步让、贡塘的重要历史遗迹、属地,进行了深入实地的探寻和周密细致的调查。用翔实活泼的文字,向我们全方位揭示了一个中国最富原始隐秘、历史人文、神秘宗教色彩的独特地域。

目录

CHAPTER1

 远方的最远方,楚鲁松杰有什么

 如何了解广袤而又厚重的阿里?当然首

 先要到那远方的最远方去。楚鲁松杰

 不仅是阿里,也是整个西藏的最西

 端,是我目前在西藏体会到的,真正

 “最难到达”的地方。问题是,楚鲁松

 杰人,还是古格人真正的后裔。

CHAPTER2

 底雅,寻找圣人的圣迹

 如果你对古格的历史熟烂于心,如果你

 对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启及在阿里的率

 先复兴有着百折不挠的兴趣,有个人你

 一定绕不过去,他就是被誉为“阿里之

 魂”,奠定了西藏后弘期密乘佛法基础

 的大译师洛匝瓦?仁钦桑布。

CHAPTER3

 彩虹湾处,卡孜河谷

 公路开通之前,卡孜只能骑马或徒步进

 入。因为严冬,牧民的牲畜早已转场,

 加之要节约经费,我们只请了一位老人

 当向导,带着我们步行前往。总之,

 阿里历史上的精彩与辉煌,总喜欢隐

 藏于一方边远的山水,等待着后来者

 的发现。

CHAPTER4

 苍茫中的象雄背影

 一座座白雪皑皑的雪峰,庄严而肃穆,

 仿佛世界之轴,连通着天、地、人三界

 的亘古冥想与沟通,也连通着过去、现

 在和未来之间深邃无际的时空。还有

 那些茂密如林海的泥质土山。夕阳之

 下,金黄灿烂,如武士的甲胄。

CHAPTER5

 古格,佛之盛土的莲花次第

 象雄远去了。就连吐蕃,也逐渐远

 去。终于,藏西的阿里高原上,又迎来

 了赞普的后人,他们于苍凉绝境中开启

 了上部阿里曾叱咤风云700余年的神秘

 王朝——古格,一个厚重得让人过目

 不忘的名字,一个时至今日仍是整个

 阿里最为生动、最具诱惑的词汇。

CHAPTER6

 普兰:上部阿里的原点

 两次到普兰,都没有能够前往估卡尼松

 宫。这是颇让人遗憾的事情,可以说去

 估卡尼松是我数次阿里之行里,心仪很

 久的一个地方。虽然知道那里的人不

 多——即使这些年参观过古格王宫遗

 址,转过神山到过普兰的游客众多。

CHAPTER7

 转山之路,转湖之途

 “石头代表着世界之轴,是在地狱、大

 地、上天三界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有形

 形式”,意大利人图齐这样说。而法国

 人古伯察则认为,“即使此山没有赦

 免造罪者的能力,它至少也有让信徒

 具有长久和巨大耐心的能力。”真是

 两种方法论给出的不同认识。

CHAPTER8

 下部阿里:

 与古格交相辉映的贡塘王朝

 当吉德尼玛衮逃向藏西,开启“上部阿

 里三衮”时,其长兄赤扎西兹巴贝,则

 来到了日喀则的西部发展,他以三子白

 德、维德、吉德而统领了今定日、昂仁

 一带的拉堆不同地方,史称“下部阿里

 三德”。

试读章节

古格人的真正后裔

直到2013年9月以前,在我多年的藏地行旅中,楚鲁松杰这个地名,都像是一缕模糊的水线存在于我的印象中。就算是在拉萨,都很少听人提及,更别说去过了。在西藏,我们会听到很多这样的说法:墨脱是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是最难抵达的地方;陈塘——中国最后一座陆路孤岛;吉隆沟才是最后的秘境……网上还曾有个很流行的帖子,叫“西藏以西”,看了看,基本上都是顺着219国道走的风景名胜。我觉得,楚鲁松杰不到,说“西藏以西”什么的就太不确切了。再说了,西藏以西,那是克什米尔啊。

撇开各种抢风头意味的形容不说,如果非要论西藏“最难到达”的地方,依我个人之见,当首推阿里札达县的楚鲁松杰乡和日喀则吉隆县的贡当乡。这两个地方,都是只有每年夏天才能短暂通行三四个月时间的边境之地。去这两个地方,除了要有性能好的越野车或大卡车,外加技术超一流的司机,其他人若想抵达,只能骑马。

说起对楚鲁松杰的向往,则缘起于古格札布让王宫遗址壁画上的那幅“宣舞”图。那还是2007年,我第一次在红殿内,目睹了那幅绘有十来位女子、跳着宣舞的精美壁画。画面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的古格王室正在迎请来自印度的佛教大师阿底峡。为了迎接尊者的到来,王室组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身披鲜艳披风的女子们列成一排,形成“牵手交臂”的阵形,踏地起舞。此后多次,我都在这幅壁画前流连忘返。关于古格王国,太多浮夸的流行说辞都是“一夜消失”、“从此只留下千古之谜”、“古格人不知所终”。但对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藏地文化探寻者来说,我需要的是依照有据可查,有史料佐证的规则和尺度去一探究竟,而非人云亦云。古格当然不是一夜之间消亡的,而且战争进行很久也很残酷。古格人的后裔也并不是全都消失了,而是至今仍在延续。

最近几年,通过不断行走阿里的有限经验和对一些关于西藏、关于阿里史书的研读,我能得出一个基本的判断,那就是古格王国在覆灭于拉达克的战火之后,大部分的古格属民,要不遭到了拉达克军队血腥残忍的屠杀和镇压,如原驻守札布让誓死保卫王宫的士兵和部分王室人员;要不主动或被动搬迁,如在竹巴噶举高僧达仓热巴的传记中记载的,札布让王城有部分民众,在达仓热巴的保护下被护送至布让,即今天的普兰。另如古格治下的上、下曲龙人,根据马丽华老师的调查,他们曾经过色麦地方迁徙到了今天的日土,不仅在色麦留下了怀念家乡、迄今仍存的玛尼石堆,还把上、下曲龙的地名,也带到了日土。

我们在现今古格王宫遗址下方的札布让村,打探古格的历史时,总会遇到这样的困难: “古格灭亡之后,札布让一带的古格人,死的死了,走的走了。”到西藏民主解放时,这里已只剩下三户人家,其他人都是以后从外地逐渐搬迁来的,对古格的来龙去脉,自然语焉不详,说不清楚。

就说古格宣舞吧,相关历史书籍都有“古格十三宣”之说。但宣舞只有世代担任古格“宣果”(领舞人)的家族后代,才有资格领舞,歌词也由宣果口口相传。而现今,古格“十三宣舞”的“宣果”已无一人在世。官方的调查是至西藏民主解放时,能够唱“古格十三宣”的,全西藏就只有札达县札达村的卓嘎老人一人了。而且由于不是世袭的“宣果”,除了几件披肩首饰,卓嘎老人也没有完整的宣舞服饰, “十三宣舞”的歌词、曲调和动作,也在千年之间散佚了大部分,年龄偏大的卓嘎老人,也只能依稀记得其中的六段。

P26-28

序言

西藏阿里高原由于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深厚的人文积淀,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旅游点之一,也是无数旅行者们心目中的一方圣土。但是,须得知晓,要真正深入到阿里的腹心地带,去那些真正意义上的“禁区”作一番探视,却非常不易。这不仅仅是因为那里远离都市和城镇,偏僻殊远,道路难行,更因为在人们的观念意识上,那里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很难对外界敞开胸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只有为数不多的中外探险家、学者、传教士等不同身份的专业人员不畏艰险进入到阿里的核心区域,才留下来关于这片土地的若干记载与传说。

李初初先生的这本小书和学者们的学术著作不同,是以一位普通旅行者的身份,以最为朴素的眼光、最为真切的感受和最为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另样的阿里。在这本书里,我们不仅可以读到学者们很难花费笔墨的关于阿里旅行的衣、食、注行,也可以读到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旅行者,当其真正身处严酷自然条件之下、面临在平原地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境下面,发自心灵深处的真实感受。当然,书里所讲述的关于阿里古格王朝等历史故事和人物、事件,也是同样引人入胜的。

我曾经数次率队前往阿里地区进行考古工作,李初初先生所去过的地方我也去过,但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我是以科研团队有组织的方式进入到这些地区的,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行政上,都可以得到当地部门有力的支持,后援力量很强大;但他却是以传统游侠的方式,个人单枪匹马闯入这片神秘的土地,所遇到的各种难以预料的情况十分复杂,所以他的旅行经历也就更具有意义,更富有可读性。说实话,在这一点上,我是很钦佩他的,没有任何功利色彩,只是为了一个梦想就可以勇闯天涯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险家和旅行家,我认为他是具有这种情怀的人。

今天,西藏阿里已经有了直通的飞机,也有了平坦的柏油公路,过去的“阿里千里无人区”早已成为旧梦,去往阿里的人们每年都在以惊人的速度递增,不过,大多数人未必真正读懂了阿里,未必能够真正用心去倾听,来自阿里的每一条山谷、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头甚至每一块石头无言的述说,关于象雄、关于古格、关于仁钦桑布、关于益西沃……阿里深厚的历史就隐藏其间,却又难见其真容,这或许就是阿里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魅力的缘由。

李初初先生的这部小书,为世人揭开了神秘阿里的一角,但他不是以学者的眼光,而是以一位普通旅行者的眼光,带领读者与他一起去感受和体验阿里。我们完全不必去挑剔他的书里,是否与学术界的观点有不合之处,是否具有学者们常常十分看重的所谓“科学性”问题,而只需要跟随着他去作一次身心皆宜的心灵之旅就已经非常愉悦了。我过去常讲过,以考古学的学术著作——考古报告为例,已是经过无数次过滤之后形成的“纯净水”,虽然看似没有杂质,纯洁无瑕,却同时也失去了阳光下面所能折射出的自然界的五彩斑斓。而恰恰,由不同的视野交织而成的世界,才是最真实的世界。这也是我乐意推荐李初初先生这部小书最重要的理由之一。

今日之世界,是一个热气蒸腾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梦想与诱惑(说得严重一点就要用“物欲横流”这个词儿了,但我还是尽量不用),如果谁想要清净一下,安宁一下,放松一下,休息一下,那就来读读这本书吧,反正我是已经提前享受了这种乐趣。

后记

我可能无意于你的褒奖,以及批评。提笔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过一些压力与惭愧。之中包含着一丝对权威们的无恶意冒犯,也有一些对自己无知及狂妄的自我谅解。

对西藏的探究,对阿里的探究,特别是在对西藏进行接近史地文化与地理人文层面的探讨的时候,似乎是那些有着严肃的史学背景、藏学基础的专家前辈们,才有资格做,也才敢做的事情。然而,正是因为他们尚未来得及对西藏之西的阿里大地,进行综合、系统的梳理,所以才给我这样的后辈留下了这样的机遇,一次用学习的心态,来探寻阿里和写作阿里的机会。

当然,在西藏,做任何户外考察、田野调查,都存在着艰难与不易,也意味着时间、精力以及对健康的折损,这是可以理解的。2014年10月,当一场大雪突如其来覆盖西藏拉萨时,我正置身于内地一家大型医院。整整两个月,有时候,我是躺在嗡嗡作响的扫描器里,它用有频率的核磁振动及最后骇人的成像技术告诉我,我腰椎问盘第4到第5骨节,是如何膨大突出的。有时候,则是在几近无法呼吸的情况下,在做完鼻内窥镜检查后,再无休止地打点滴、雾化,然后外加无数的片剂、喷剂和汤剂,然而又打点滴、雾化,循环往复。

那些日子,我特意向家人隐瞒了我回到内地医院治疗的情况。只是,我那像公牛一样曾健硕无比的身体,终于在旷日持久的高原生活与不间断的户外活动中,在稀薄干燥的空气和苛刻严寒的自然条件下,败下阵来,吃不消了。这时候,我变得无比沮丧,原来,只有身体才真的是革命的本钱,特别是对于在西藏工作而言。于是我听从医嘱,认真养病,以期能早日返回高原,进行我喜欢的那些探寻。

西藏于我,远非一朝一夕。不经意问,涉藏已十个年头有余。从最开始个人对西藏怀有的一份嗔念,以一个纯粹的旅行者的身份的远行而至,到后来成为一个专注于这里的地理人文的杂志记者,再到个人化的兴致爱好,相对独立化的探访与调查,一切皆若某种神秘的缘源,自然而然置身其中,浑然不觉。

只是在西藏待得越久,便越发感到自己对这里知道的少,懂得的更加微不足道。从这个角度讲,我有时候会觉得,现在关于对西藏的书写,好像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尽管这是一个明显的悖论,而且自己正是一位写作者,还从事着和西藏相关的媒体工作。

或许,这也是自己对西藏爱得越来越深了的缘故。于是,便更加珍惜她,呵护她,不想其被简单粗暴地强加认知,充满偏颇地理解,或是有意无意、善意或者恶意的误读。现在有关西藏的书籍里,无论旅游、小说还是其他题材类型里,不乏一些完全不经调查不过脑子自以为是的阐释及结论,或者充斥着荒唐的揣测与杜撰,对藏文化进行着跟风主义的文学臆想和消费。

这样说,并不排除那也可能是对西藏的一种喜爱。甚至可能,连我自己对于西藏的写作,也未必做到了足够的严谨,也肯定有过粗浅的误读或者彻底的错谬。但我还是认为,那些显而易见、充满漏洞和夸饰的流行说辞,对真正认识西藏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对于西藏,对于阿里,我对那里的了解是从无知、浅薄开始的,但走在了远方的路上,就不想只是吉光片羽、浮光掠影,而是满怀诚挚、用心和坚持,希望逾越知识与眼光的有限尺度,从而得以窥见它层层包被的精神核心,或者,哪十白只是一点点内核的光亮也行。

无论作为游客还是写作者,态度决定了你在西藏这片广袤而又富含生活智慧、精神食粮的土地上,能获得多少她的恩养与馈赠。可能都是爱,但有些爱属于爱得偏颇,我当然也不应该过多指责什么,只唯愿自己对她的热爱,怀着敬畏与尊重,带着坦诚与真实。这是我一贯的态度。

我希望自己能真正走进西藏,那个像朋友百晓妹说过的“隐藏在浮云、流水,单反相机和各种旅行攻略背后”的西藏。

我想向你们呈现的西藏,或者说这本关于阿里的书,依旧是这样的,像“在公牛的躯体里,有少女的骨骼。”

谢谢我的读者。

还要特别感谢朋友范久辉,对,就是江湖人称“老范”的那个家伙,时常,是他和我相互为伴,行走在阿里那空寂无人,却又美好得让人忧伤的路途中。

谢谢对我无私帮助的前辈及老师们。

还要谢谢那些陌路上的荒芜与亲密。

李初初

2015年9月1日 于拉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