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津有个王毓宝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小凯主编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一种说法是,时调为天津人张启龙所创。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张启龙在天津码头、天后宫一带卖唱本!他边卖边唱?本意在于招徕买主。他的唱有词有调,经过流传,不断演变,后来就定型了,称之为时调。

另一种说法是,清末民初天津已是一个繁盛的水旱码头,南来北往的人很多,各地方的各种民歌、小调被带入天津,经过加工、再创造,形成了天津的时调。时者,时兴的意思,用现在的话讲,也就是“流行歌曲”。曲调有的与南北各地民歌曲名相同,如[边关凋][银纽丝]f画扇面]等,有的以曲名为调名,如[山西五更][探清水河]等。但其主要的曲调则是天津特有的[靠山调]。

关于[靠山调]的起源,据说大约产生于清同治末年或光绪初年,天津绱鞋作坊里的工匠每当日落西山的时候,坐着小马扎,背靠房山,为消除一天的疲劳即兴歌唱,或是抒情,或是叙事,唱得有腔有调。这种绱鞋匠人背靠房山哼哼出来的小调流传开来以后,人们称之为[靠山调]。

也有人认为:时调与荡调关系密切。荡调原是江南地区的船曲,传说清乾隆皇帝游江南,回銮时将此调带到天津,并且在天津保留下来,成为本地独有的曲调。因为曲调行腔婉转缠绵,柔媚风流,所以妓院里多请教师教髻龄幼女学唱,于是荡调便流入花街柳巷之中,成为[窑调],如《戏丫环》《盼情郎》等。有人推测,时调也受过荡调影响。

我学艺较晚,见闻有限,对于时调的起源及发展等有关历史,所知不多,但我认为,天津时调是出自民间,与民歌有着密切关系,以后逐渐形成市民群众所喜爱的一种地方曲艺。

最初时调并没有专业演员,多是搬运工、手工业工人和车夫、轿夫、瓦木油漆工匠以及绱鞋、剃头等行业的劳动人民,在业余时间演唱。后来随着城市商业的发展,逐渐有了专业或半专业的艺人,出现了老一辈的时调演员,如大宝翠、秦翠红、高五姑等。

早年,时调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俚曲,仅流传在街头里巷。每当端午节前后开始,直到重阳,天津人喜欢到户外乘凉、喝茶,兴之所至便唱起时调。我曾经历过这样的生活,而且我唱时调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1926年,我出生在天津市河北大街石桥西胡同的一家手艺人家里。父亲王振清,是油漆匠人,成年累月为一家八口的生活操劳。他不吸烟、不喝酒,唯酷爱演唱[靠山调]。每逢夏日傍晚,吃过晚饭,他就约上三五知音,在自家附近的道边巷口摆上桌椅,泡上大叶清茶,一面品茶,一面弹弦歌唱。唱到好处,不仅引来街坊邻人,就是行人也不免停步伫立,听得不愿离去。听的人多,唱的更加起劲。你唱一段,我唱一段。各显所能。有时直唱到月过中天、夜凉人静才收场。父亲的这一嗜好濡染了我,那时我才五六岁。夏夜,只要父亲准备出去乘凉,我就忙着端凳子、摆茶具,然后听他们唱,自己也学着唱,这样就打下了演唱时调的基础。我的嗓音天赋条件比较好,加以父亲的调教,能把不同的曲调唱得恰到好处。因此,父亲常常叫我当众“票”一曲,我也从不怯场。

早年,像我父亲这样的一些手艺人,唱时调是业余消遣,即所谓票友性质。凡地方上有什么民俗活动,亲朋友好中有什么喜庆集会,邀请他们出场,他们总是尽力应承,不辞劳苦地去走一趟,名日走票。我7岁时,父亲就开始带着我一同走票。

我父亲带我走票,纯属应酬或义举。天津民风,农历七有十三日为罗祖诞辰,十五为盂兰盆会,都少不得请业余时调歌手去走票。罗祖,据传为剃头行业的祖师爷。罗祖诞辰,全行业大都歇工半日,除吃捞面以外,还要邀请票友唱时调,故而这一天大小剃头房和剃头棚都飘出唱时调的弦歌之声。到俗称鬼节的盂兰盆会之期,地方执事们就出面张罗,在河北贾家大桥、浙江义园前,高搭席棚,悬灯结彩,夜间放河灯,烧法船纸码,延请和尚念经超度孤鬼亡魂,同时邀请时调歌手走票,轮流演唱。在这种民俗活动中,父亲每次都要大显身手,同时我也得到了锻炼。

P2-3

后记

《天津有个王毓宝》一书即将出版,我的心情十分激动。今年是我母亲王毓宝诞辰90周年,怎样给她老人家庆贺九十大寿呢?在我颇费踌躇之时,诸多同仁提出建议:何不为母亲整理出版一本关于她老人家艺术生平、代表曲目、理论评介的书,作为献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此议一出,便得到各方的支持。当我手捧这部沉甸甸的书稿时,我的眼睛湿润了。字字评论和激越跳荡的音符,高歌着对我母亲王毓宝的深挚情感;高歌着对天津时调改革发展深层次的理论探索、总结、弘扬与赞美:高歌着对我母亲王毓宝艺术人生的评介和礼赞;高歌着对我母亲王毓宝的寿诞祝福。

《天津有个王毓宝》不仅仅是我献给母亲的生日贺礼,也是向喜爱曲艺和热爱、支持我母亲王毓宝的亲爱的观众及师长们的汇报;同时,也企望本书在探赜主人公的从艺脚步、心灵、境界、艺术轨迹方面所归纳的经验体会,能够对振兴、繁荣曲艺有所启迪。另外,我母亲王毓宝在天津时调的改革发展中,得到了姚惜云、祁凤鸣、王焚、王济、马涤尘等前辈的帮助,我的父亲刘志凯在晚年更是将全部心血倾注在总结母亲的表演经验和整理母亲的演唱曲谱方面,本书即引用了其重要成果。此书也是对他们的缅怀和献礼。

最后,我要感谢天津市曲艺团领导王立扬、王荣芬对出版此书的鼎力支持,感谢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先生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感谢中华曲艺学会副会长孙福海先生为本书顺利出版所做的一切,感谢摄影师刘瑞峰为本书拍摄的部分精美照片,感谢责编张素梅在编辑此书中所付出的心血,同时也感谢我的爱人王丽萍为照顾我母亲、我及全家所付出的诸多辛苦与个人前途的牺牲。

刘小凯

乙未年冬

目录

我与天津时调

天津时调的革新与发展

化旧曲之魂立新调之韵——时调领航人王毓宝简论

曲不惊人誓不休——记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毓宝

她为天津时调做出特殊贡献

时调概说——兼论王毓宝演唱的天津时调

管窥蠡测说时调——寿毓宝老师兼贺“非遗”

艺以人传人以艺传——天津时调与王毓宝

终身成就奖的奥秘——漫谈王毓宝带给我们的启示

最美不过夕阳红——祝贺王毓宝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此乃天上曲 歌来彩云追

王毓宝——天津的骄傲

天津时调的挂帅人物——王毓宝

王毓宝与天津时调

说说我的大师姐

宝刀不老时调放歌

朴实无华的毓宝老师

曲坛常青树

感谢毓宝老师

好一个美丽的王毓宝——天津时调及其他

毓秀钟灵物华天宝——天津时调大师王毓宝

艺品 人品——记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毓宝

透过镜头看到的艺术大师

承传旧曲化新歌——从时调发展轨迹谈王毓宝的贡献

一代宗师德艺双馨

一片丹心育桃李——王毓宝老师曲校教学之点滴

我唱着王毓宝老师的作品走进曲艺团

我成长路上的良师——天津时调名家王毓宝

天津时调的前世今生

我的恩师王毓宝

王老师教我天津时调

碧玉之声国宝精粹

我爱时调,更爱老娘王毓宝

老师的家

难忘恩师一生情

德艺双馨

我们为母亲骄傲

王毓宝演唱天津时调曲目

 踢毽

 放风筝

 七月七

 风吹铁马[老鸳鸯]

 喜荣归

 盼情郎[怯五调]

 青楼悲秋[落五调]

 要女婿[拉哈调]

 摔西瓜

 拷红

 翻江倒海

 毛主席来到咱村庄

 红岩颂

 换岗哨

 军民鱼水情

 清华参军

 心中的赞歌向阳飞

 小燕学艺

 梦回神州

王毓宝艺术年表(1926—2015年)

后记

序言

曲艺奇葩王毓宝

姜昆

早在清末民初,天津这座城市就催发着南方的荡调、滩簧,北方的单弦、河南坠子、山东琴书、东北大鼓、梨花大鼓、乐亭大鼓、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相声等二十余个曲种的成长。然而,天津本土曲种不多,只有时调、西城板、卫子弟书、巧变丝弦区区几个曲种。但天津却被称为我国北方曲艺的大摇篮,这是因为天津曲艺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外来曲种在天津扎根,并与本土曲种相互借鉴、吸收、融合,使各个曲种成为朵朵奇葩,姹紫嫣红,争芳斗艳,所以,说曲艺艺术是天津的骄傲,绝不为过。

在天津本土曲种中,融合外来曲种最成功,且最具天津特征的一朵奇葩是天津时调。

谈天津时调,必谈王毓宝先生。

时调小曲一类曲种遍布全国,起始于明清两代,发展于民国时期。当时在天津发展的时调称时新小曲,历史上也曾出现一些名家。但是,也只有王毓宝先生可称为天津时调大师。其原因,并不因为她自1938年已小荷才露尖尖角,初登舞台,报刊即有署名文章,认为她天生秀质,为可造之才,是大有希望的后起之秀,而是王毓宝先生,已活跃在曲艺舞台上达77年之久,她用她精湛的演技支撑了这个曲种的兴旺,使之得以健康传承。当然,因为她始终未停下改革创新的脚步,与时俱进,也使得王毓宝先生成为曲艺百花丛中一棵郁郁葱葱的不老松,一位颇受人民尊重的曲艺艺术家。

综观中国曲艺史,就是一部中国曲艺改革史。任何一个曲种,改革则兴,反之则衰,甚至会消亡。天津时调即是最好的佐证。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文化部门欲取缔时调曲种,其原因是时调中的[老鸳鸯调],早期曾被称为“窑调”,多在妓院里演唱,曲目也多是表现妓女生活,并存在一些淫秽词句。为此,不少时调艺人转行或改唱其他曲种。王毓宝先生则不然,她自走上舞台,就唱干干净净的曲目《喜荣归》《七月七》等。新中国成立不久,又推出了反映现实生活的《改邪归正》《雨后花》《大红旗》等新曲目。

当时,新曲艺工作者王焚认为时调不能因为一个曲调而取缔,该曲种其他曲调很优美,只要进行改革,就会使其面貌焕然一新,况且还有王毓宝这样的优秀演员。于是,1953年,王焚改编了河北民歌《摔西瓜》,请曲艺音乐工作者姚惜云、祁凤鸣和王毓宝先生在传统曲调的基础上创新,更请王毓宝先生为演唱的实践者。先生不负众望,与姚、祁二位先生共同研究,改革唱腔,原来一些低沉伤感的情调改了,一变而成为明快欢乐的情绪。过去的时调只用三弦、四胡伴奏,几人研究后,增加了扬琴、琵琶、笙、低音胡和京胡等乐器,使伴奏音乐的色彩变得丰富,气氛也更加热烈,天津时调焕然一新。再如,之前唱时调,舞台上放置一张场面桌,限制了演员的表演。先生演唱《摔西瓜》,将场面桌去除,随着前奏音乐出场。一系列的创新,令时调呈现出健康、优美的新风貌。经两次内部试演后,于1953年11月首次公演。演出前,曲艺界有识之士一致认为,王毓宝先生演唱的是在传统时调基础上经过改革后的新时调,并为其正式定名为“天津时调”。演出时,剧场气氛火爆,相当成功。崭新的唱腔和演出形式,不但消除了“取缔”的声音,更使其他老时调演员纷纷效仿。天津时调,荣获新生。

毋庸置疑,王毓宝先生是使一个濒临死亡的曲种死而复生的艺术家,功绩卓绝。

王毓宝先生也从改革中尝到了甘甜。之后,她又演唱了一些新曲目,并以极强的自信心付诸行动,继续对天津时调进行创新。1958年,先生再次与祁、姚二位先生合作,为《翻江倒海》设计唱腔。这一曲目所表现的是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所以,不仅调整板式和节拍,吸收融化其他曲种的唱腔旋律,更以自己得天独厚的嗓音条件,多处增添高腔。先生以该曲目参加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一鸣惊人。1961年,天津时调新曲目《看焰火》参加全国曲艺优秀节目会演。连续两次国家级曲艺活动,使得天津时调为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观众所注意、认知、喜爱。从此,天津时调开始在北京、河北、辽宁、山东等多个地区传播。王毓宝先生使天津时调走出天津,成为北方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曲种之一。

改革开放时期,王毓宝先生功绩卓绝!

“文化大革命”中,王毓宝先生以顽强的毅力,再唱新曲。一曲《军民鱼水情》于1972年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使全国曲艺人对天津时调有了了解。无不惊叹,先生演唱的天津本土曲种天津时调,竟然如此美妙,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这个曲艺精品,朗朗上口,全国的观众几乎都会哼唱。

“文革”结束后,王毓宝先生又推出了《梦回神州》。她认为这个曲目反映台胞思乡的心情,可用已不再使用的(老鸳鸯调]演唱。但必须对曲调进行改革。她与著名乐师马涤尘合作,以[老鸳鸯调]为主要曲调设计唱腔。一经演唱,好评如潮,再一次引起轰动。

王毓宝先生收有徒弟邢慧琴、陈桂林、邱凤兰、史琳及美国华盛顿大学音乐系民族学博士白卓诗等18人。她毫不保守。如1959年,曲艺作家夏之冰(张昆吾)创作了《毛主席来到咱农庄》,语言质朴,语句生动。王毓宝先生以该曲目参加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新节目演出,使之成为又一传遍全国的新曲目。翌年,天津乐团以混声大合唱的形式,在大型乐队伴奏下,请先生演唱,她毅然决然地推荐徒弟陈桂林演唱,其目的是为新人搭建展现平台,提供机会,用心可见一斑。今日,她的弟子高辉、刘迎、刘渤扬等都活跃在舞台上,天津时调健康传承,香火不绝!

我是听着先生的天津时调长大并成为一名曲艺工作者的。虽然从事不同的曲种,但曲艺艺术的本质是相同的。无论是精湛的艺术、高尚的人品,还是坚持改革的精神,王毓宝先生所走的每一步都感染着我,是我,也是我们曲艺人学习的典范。

王毓宝先生90高龄,曲艺观众偶尔还能在舞台上看到她的身影,听到她委婉清脆的演唱。我要说,曲艺人永远年轻,先生如是!

内容推荐

王毓宝是著名的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博采众长,不断从前辈艺人的演唱中汲取营养,通过改革、创新,创立了[天津时调],并形成了自己质朴、爽朗、甜润的表演风格。她既唱新节目,又改编传统剧目。她经常演出的传统曲目有:《放风筝》、《踢毽》、《七月七》和《拷红》等;现代曲目有:《翻江倒海》、《军民鱼水情》和《梦回神州》等。刘小凯主编的这本《天津有个王毓宝》对其演艺生涯和艺术成就进行了回顾,可谓是一部“天津时调发展史”。

编辑推荐

刘小凯主编的这本《天津有个王毓宝》收录了曲艺界专家、学者及王毓宝的学生、家人介绍其演艺生涯、对其艺术成就进行分析研究的若干文章。最有价值的是,本书还收录了王毓宝老师参与创作、改编并演唱的天津市调曲谱以及王毓宝艺术年谱,对于弘扬天津时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资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12:3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