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绍兴草根忆趣》是作者钮刚把过去自己在农村接触过的工作和生活的感受,加上现在座谈了解到的新东西,通过新旧结合,精心梳理,认真筛选,整理出30篇文章,分“旧时农耕”、“民间工具”、“传统手艺”、“往时生活”等四个部分撰写而成。希望这些文章能得到读者诸君的喜欢,也希望读后能带领读者诸君串联起不同年代、工作和生活的记忆,共同感受时间的流逝与时代的变化,更加热爱绍兴,珍惜幸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水乡绍兴草根忆趣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作者 | 钮刚 |
出版社 |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水乡绍兴草根忆趣》是作者钮刚把过去自己在农村接触过的工作和生活的感受,加上现在座谈了解到的新东西,通过新旧结合,精心梳理,认真筛选,整理出30篇文章,分“旧时农耕”、“民间工具”、“传统手艺”、“往时生活”等四个部分撰写而成。希望这些文章能得到读者诸君的喜欢,也希望读后能带领读者诸君串联起不同年代、工作和生活的记忆,共同感受时间的流逝与时代的变化,更加热爱绍兴,珍惜幸福。 内容推荐 《水乡绍兴草根忆趣》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真实性、多样性与亲切感。作者钮刚笔下的事与物,都是其当年亲身经历、亲手使用和亲眼目睹过的,它们曾经大量存在于农村与山乡,和农民的生活与生产息息相关,只不过随着电脑、手机、汽车等新鲜事物进入寻常百姓之家,千百年农耕文明流传下来的生产、生活用具,连同由此派生出来的民风民俗,逐渐退出生产领域和生活舞台,成为一道道远去的风景。 目录 序 一、旧时农耕 忘不了那曾耕耘希望的木犁 难以忘怀水乡已消失的水车 留在人们记忆里的蓑衣笠帽 忆水乡农民一年一度做田塍 想起过去土杂肥当家的年代 时光不能磨灭的扁担沧桑史 农民浸泡泥水中的传统种田 忆稻草在绍兴漫长的辉煌史 二、民间工具 难忘石臼做民间工具的时代 是石磨帮助人生磨出了坚强 在记忆深处的绍兴水乡渡船 三、传统手艺 在绍兴渐行渐远的捞花师傅 打铁业曾是农村最热门行当 正在被淡忘的乡下磨刀师傅 已经消失的走村串弄剃头匠 忆过去十分吃香的修补行业 四、往时生活 大白菜曾是绍兴人家当家菜 曾为农家代代照明的香油灯 绍兴农村人苦乐的赤脚岁月 以前夏天靠麦秆草扇摇风凉 常常忆起过去的八仙桌礼俗 追忆水缸所记载的无数往事 从前女人缝补贫穷的生活戾 套牢女人为缝补一生的顶针 绍兴人已不再穿自做的布鞋 已然远去了的旧时祠堂文明 忆20世纪50年代露天电影 正从人们记忆里消失的庙会 记忆深处的旧时茶店与说书 追忆孩童时代吃水果糖趣味 后记 试读章节 不过,“炼车”看看容易上车难,车水的人需要有一定的基本功,否则你的脚步还未加快,就已被“炼”下车头。不但会让你出丑,连你的小腿也会被车头上的木鼓敲击,甚至还会整个人被甩出车头。可以说,脚踏水车车水在农村算得上是一项技术活,但只要你肯用心肯吃苦,多上上车就不难。为啥农民的后代多数会车水?主要就是从小跟着爹娘,肯攀着车杠学车水,所以,旧时农民家车水后继有人。学车水也是一件辛苦活,经常车水的人会腰酸、腿疼、脚底痛。大热的夏天,头上虽有凉棚,但人仍会满头大汗。遇上晚上车夜水又会被蚊虫叮咬。尤其是学会装车更不容易。装车说难倒也并不十分难,但要真正学好确实不简单。装车角度不正,槽内车板会被刮损刮破;下车头吃水面高,刮水少,人上车脚势轻,易走空弄坏车;下车头过分入水,满饭吃水,人上车踏不动,也会损坏车骨车板。因此装车非常讲究学问,只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不会被难倒。 牛拖水车,以前在绍兴一带也较普遍。牛拖水车是完全运用牛力上水的一种车水工具。它由直径2米左右的牛车盘,以及一根木制横轴组成。牛车盘、横轴均做有木齿。在牛车盘基正中还有一个固定的短直柱,也叫车盘心、牛车盘套短柱,为了转动,它与龙骨水车配套。只要牛一走,车盘就旋,横轴就转,带动了龙骨水车的车骨、车板,河水便“咿呀、咿呀”地从车槽送上田。凡牛拖水车,因牛车盘大,因此岸上的车盘基也大。虽然由牛车水可以省人力,不过耕牛较聪明,需要有一看牛的人掌握,当牛偷懒时,就得用火梢吓它。如若人需要离开时,就给牛戴上用毛竹做的眼睛套,罩住牛眼睛,它就会乖乖地挨着牛车盘转。 不管是龙骨水车、脚踏水车还是牛拖水车,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无论哪种水车,它的全身都是木制,找不出一根铁钉。只有脚踏水车上的车头两头和车脚凹处,为经久耐磨有点铁料。一年之中,约有半年水车是伴随农民一起忙碌的。民间自古有句“三月车水戴凉帽”的俗语,说明自农历三月开始,已进入春耕大忙,育秧、种田要用水,这时水车就要出门上阵出力,农民也开始头顶太阳忙碌起来。那水车配合农民在田间劳作,会一直忙到白露脚跟才能休息。绍兴有句农谚谓“白露汪来停”,意思是到白露这个节气,稻田不用再上水,田畈里没有水汪了。 过去,农民最怕的是“天有秋来旱”,一早几十天,天上点滴不下雨。遇上这种大旱,当农民的多着急呵。我年轻时听老一辈农民说过,在那民国廿三年(1934),这年绍兴大旱,不但溇底小河朝天,连不少江河也干涸断流。可是水稻必须有水。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农民只好在河底挖沟、埠头掘潭,从有水的地方引水入潭,再用水车翻水上田。但旱情严重,那猛日头照得“知了阵阵叫,石板两头翘”,苗田泥土被太阳照得都开裂了。水车车上去的水,边晒边蒸发,许多里井头田还是得不到水,禾苗枯黄。可是老天爷还不下雨,水位还在低下去。农民们为了救禾苗,再挑土筑坝,一段一段用水车翻水,日夜奋战。最后,虽然部分苗田的农作物仍因缺水遭灾受害,但秋收时,多数稻田由于水车配合农民不辞劳累抗旱送水,产量得到了保证,把损失减少到了最小。真是“旱灾年代天无情,水车与民战灾情”。 一架普通的木制水车,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着不平凡的作用。如今,随着历史前进,现代化的种田工具已进入了乡下各个村落。水车也已经像许多其他古老的农具一样渐行渐远了。水乡绍兴的农田灌溉早被现代先进的机械化、电气化灌溉农具所替代。虽然传统水车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人们还是难忘它的恩情。为了让后人也能永远记住它,现在不少美丽乡村文化礼堂都辟设展厅,专门陈列旧时用过的水车、木犁、稻桶等各种农具。 P10-13 序言 会友钮刚先生日前送来他的近作《水乡绍兴·草根忆趣》的文稿并向我索序。钮君乃绍兴市乡土文化研究会的理事,长期扎根农村基层,又担任过乡镇干部,熟悉农村、农民、农活与农事,尤为不易的是其业余时间在民间文化的园地里笔耕不辍,积累了大量的“三亲”(亲见、亲闻、亲历)资料。退休以后,又加入了绍兴市乡土文化研究会,致力于村志编纂事业,对会务工作多有贡献。为他的作品作些评论与宣传,是我义不容辞之事,更何况这确实是一本值得认真一读的“草根文化”作品。 “草根”一词,源自美国,英文称grass roots,即生活在最底层的人。草根文化是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由一些特殊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特殊文化。它实际上是一种“副文化”、“亚文化”,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质,有别于阳春白雪的“雅文化”、“上流文化”与“宫廷文化”。作者把自己归属于草根派,从他的出身与作品看,应该是一种正确的定位。 草根文化属于一种没有特定规律和标准可循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文化现象。 近些年来,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农村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乡村中许多珍贵的历史人文信息,已基本散佚或湮没。如不抓紧收集、整理与出版,必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一位哲人说过,对过去记忆的丧失,将使人变得比大气还轻,摆脱历史的记忆,生命将变得毫无意义。 19世纪的美国,曾涌现出一股寻金热潮,盛传草根生长的地方,就蕴藏着黄金。承载着大量历史人文知识的草根文化作品,正是这样的黄金。 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真实性、多样性与亲切感。作者笔下的事与物,都是其当年亲身经历、亲手使用和亲眼目睹过的,它们曾经大量存在于农村与山乡,和农民的生活与生产息息相关,只不过随着电脑、手机、汽车等新兴事物进入寻常百姓之家,千百年农耕文明流传下来的生产、生活用具,连同由此派生出来的民风民俗,逐渐退出生产领域和生活舞台,成为一道道远去的风景。 我曾经有20年时间生活在绍兴的山村与水乡,本书所涉及的农具、农活与农事,我都耳熟能详,具有很强的认同感。直至今日,这些器物与往事还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之中。读钮君的作品,使我又一次回忆起当年与农民同甘共苦的岁月,涌动起浓浓的怀旧恋土之情。读过此书后,读者中一定会有人与我有同样的感受。 作为土生土长的绍兴人,作为长期从事地方文史研究的本土学者,我深为作者的勤奋精神和爱乡情结所感动,因而写下了如上一些浅见,勉以为序。 何信恩 二〇一五年八月 后记 由于从小生活在绍兴,受绍兴民间习俗、习惯、风俗等的良好影响,加之老一辈生前又经常谈及绍兴优良的传统,因此,对绍兴的江河湖泊、水乡农村、勤劳村民和淳朴民风,我一直有着难以磨灭的烙印,有着深厚的感情,有着无法退去的留恋。尤其是对民间不知已流传了多少年、多少代,在古越大地,悠悠绍兴,曾辉煌过的生产、生活方式,难以忘怀。这些时代的印记,如今只要一谈及,总会让我浮想联翩…… 为此,退休十多年来,我只要一坐下就会提笔整理一些往事。至今,已写有《追忆人生》《水乡绍兴·茶店故事》《水乡绍兴·民俗杂记》等书稿,并分别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宁波出版社等出版。这次《水乡绍兴·草根忆趣》书稿的缘起,是因为去年执编村志时,接触基层群众多了,与人们打交道广了,丰富了我所需要的东西。于是,我把过去自己在农村接触过的工作和生活的感受,加上现在座谈了解到的新东西,通过新旧结合,精心梳理,认真筛选,整理出30篇文章,分“旧时农耕”、“民间工具”、“传统手艺”、“往时生活”等四个部分撰写而成。希望这些文章能得到读者诸君的喜欢,也希望读后能带领读者诸君串联起不同年代、工作和生活的记忆,共同感受时间的流逝与时代的变化,更加热爱绍兴,珍惜幸福。 《水乡绍兴·草根忆趣》问世,有幸得到何信恩先生的指导帮助,并为本书作序,又有徐莉和冯喆、钮芳、陈树新等同志的有力配合,值此机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水乡绍兴·草根忆趣》虽然成书与大家见面,但终因绍兴历史悠久、地域宽广、有山有水又傍海,书中所记录的只能是沧海一粟。加之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作者 二〇一五年八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