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所著的《美国驻华法院研究(1906-1943近代治外法权的殊相)/法律社会历史文丛》以1906-1943年设置于上海公共租界美领馆内的“美国驻华法院”为例,通过考察这一职业司法机构的设置背景、运作规程、审判实践以及社会效果,对其背后所蕴含西方国家推行“法律帝国主义”的深层理念作以解读,进而客观反思美国在华法律人士藉此治外法权实践形式见证并参与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以及近代语境下的国人凭借涉身西方职业司法机构审判进而更为直观体味西方司法模式所带来的冲击,感受西方法治观念洗礼的这一系列过程。
导论
第一章 治外法权与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实践
第一节 “治外法权”界定
一、英美还是日本:治外法权与领事裁判权词义混淆的省思
二、由日语到中文:治外法权在词语转借中的误读及误用
三、利权争回:基于民族主义语境下治外法权的误会
四、重新审视治外法权
第二节 从领事法庭到驻华法院
一、治外法权实践的理论依据
二、领事法庭:美国在华治外法权的最初模式
三、领事法庭在华司法实践面临困境
四、美国驻华法院的创设
五、转型背后的观念
小结
第二章 法律帝国主义:美国驻华法院的实践表达
第一节 法律帝国主义的理论演绎及实践诉求
一、法律帝国主义的理论演绎
二、法律帝国主义的实践诉求
第二节 美国驻华法院法案依据与运作规程
一、管辖权范围的界定
二、法院人员、经费
三、法院审判规程与立法职能的限定
第三节 美国驻华法院法官定位
一、作为改革家的威尔佛莱
二、后改革时代的赛燕尔
三、作为法学家的罗炳吉
四、处变不惊的潘迪与希尔米克
第四节 法官与律师、法院与领事法庭
一、法官、律师交恶:“威尔佛莱被诉案”
二、法官、律师交融:远东美国律师协会
三、驻华法院与领事法庭的纠葛
小结
第三章 范围、规则与理念:美国驻华法院案件解读
第一节 受案范围界定:对象及类型
一、受案对象分析
二、受案类型考察
第二节 审判规则透析:宏观类化
一、照准美国联邦法案为本
二、依循普通法原则为用
三、兼采国会特别法案为融
四、糅合辅助性规则为通
第三节 审判理念探微:个案考察
一、域外“住所”的确认:“林乐知遗嘱案”
二、华人证言的采信:“美国诉琼斯案”
三、华人企业的胜诉:“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诉绿星船舶公司案”
小结
第四章 反响与启迪:美国驻华法院的社会效应
第一节 《申报》视阈下的美国驻华法院
一、法官更迭、法院动态的关注
二、典型案件的追踪
第二节 法官、律师与法学教育
一、罗炳吉与东吴大学法学院
二、律师与法学教育
小结
结语
一、法律帝国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演进
二、重审近代国际法下的治外法权
参考文献
索引:译名对照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