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铜碗金声--曲沃碗碗腔传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平//史建荣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钟楼说戏

从薛家园搬出来以后,九月红和德祥班的一班子艺人便分散住在城隍庙、马王庙一带。九月红一向不太喜欢热闹,就和妻子带着韩之文和张林保两个徒弟住到了附近的社仓巷里。

社仓巷口有一座钟楼,高约数丈,重檐飞宇,檐下高悬一块“声闻于天”的大木匾。每天清晨,更夫爬上楼去,手扶木杵撞向一口铁铸大悬钟,钟声就会浑厚有力、余音绵长地传遍全城。随着钟声的传出,整座城市便会从一夜的沉睡中醒来,开启厚重而坚实的城门,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

住在钟楼下的九月红几乎是全城最早听到钟声的人。每当那个更夫拖沓着步子爬楼时,九月红就已经被惊醒了。他会在心里默默地数着更夫爬楼的台阶数,然后和着绵延而来的钟声翻转过身子来。这时候,张林保就会轻快地跑过来,给他递上一杆长长的旱烟锅子,拧上满满的一锅子永兴和(曲沃一家烟坊的商号名)的皮烟丝。他就趴在被窝里十分美气地抽上两三锅子烟,一直抽得满屋子烟气缭绕,香气扑鼻。等着旱烟的味道在腹腔内滋润了大半晌后,九月红才会从被窝里爬出来,精神头显得异常饱满。

这时,韩之文已经将一把泛着油色的太师椅摆在了院子中间,椅子边的戏箱子上放着一壶浓浓的、滚烫的茶水。

九月红步履矫健地从屋里走出来,向立在院子里和他打招呼的徒弟,轻轻一颔首,算是作了一声应答,然后稳稳地坐在太师椅上,准备给两个徒弟传戏。自打旱灾过去后,九月红的精神一天比一天好。在休班的时候,他常常会兴致很高地给徒弟传戏。在传戏上,九月红从不含糊,他觉得人家娃跟着学一场,不教些真本事,对不住良心。他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在他心中就认准一个死理:唱皮影戏就是一门子手艺,是养家糊口的,死了也带不走,传个徒弟也算是做了一件善事!

九月红抱琴而坐,神情寂定如坐禅,只闻得钟楼上的紫燕围着新垒的巢儿“啾啾——啾啾”鸣个不停。

忽见九月红左手食指在月琴弦上一抹擦,右手持骨制拨子迅速一拨,就听到一个小旦的声音悲悲戚戚地从耳边响起:

劝公子且平心莫要上气,

细听我诉一诉满腹委屈。

花园里约赠金原是好意,

有谁知出意外反把祸遗。

虽然说我爹爹有心害你,

还怪我太大意做事不密。

今日里既到了这步田地,

黄泉下愿与你一处同栖。

九月红唱一句,韩之文和张林保便跟着学一句。一个小段也就十句八句,可是学起来却十分费力。不大一会儿的工夫,韩之文的头上就冒出了汗珠。可是九月红唱起来的那一份悲戚劲儿,韩之文怎么也学不会。张林保打小儿就学唱曲儿,嗓音上适应得快一些,加上讨过饭,领会生活中的苦楚多,学的时候容易受到师傅的带动,一唱起来悲悲戚戚的劲儿就会从心中延绵不断地涌起来。

九月红把月琴轻轻地放在一边,端起那壶茶水,对着壶嘴吸溜了一口,滋润了一下口唇,微微一笑,开口说道:

“娃呀!你没有唱出黄桂英的女人味。她男人李彦贵被绑到法场要挨鬼头刀子咧,她要拼命咧,一肚子委屈要一边哭一边诉,要把那看戏的人唱得泪蛋蛋满脸流咧!

黄桂英,是个巾帼英雄,是个奇女子!她大黄璋嫌贫爱富,见李家遭奸贼王强陷害,要撕毁黄李两家的婚约!

黄桂英不愿意咧,和她大翻脸了,她要的就是一个信誉,答应人家了就不能嫌人家穷!

戏里还有一个马贩子叫艾谦,为报答李家救助的恩情,骑上那四蹄生火、快如闪电的火焰驹,到千里之外的边关给李家的大公子报信求助。艾谦这娃子不赖,知恩图报,敢为一个‘义’字豁出性命,是个硬汉子!

奸臣王强害人终害己没有落下好下场,李彦荣保国有功终有好报是个忠臣。

娃呀!咱唱皮影戏的命贱人不贱,高台上教化人哩,台下真做人哩!干甚都要敢堂堂正正地走到人前,忠奸分得明,穷死不失信,饿死不失义!”

阳光暖暖地穿过嫩嫩的柳叶铺了一地光斑,在轻轻地闪动。韩之文和张林保坐在柔和的光斑中,静静地听着,有些痴迷,更有些感动。那份感动,他们也说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只是觉得就像是一枚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水塘,激起一轮一轮的波纹,形成无数个圆圈,向四周扩散啊扩散,一直扩散到心底。

P28-30

后记

曲沃碗碗腔是从乡间搭台唱戏的皮影戏班发源,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成长起来的一个独具特色的优秀地方戏曲剧种。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碗碗腔搬上大舞台一举成名之后,先后创作演出了数以百计的优秀剧目,在晋南一带颇负盛名,许多剧目至今盛演不衰,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

我在汾西工作时,就听说过曲沃碗碗腔,也产生过一睹碗碗腔风采的想法。但是,多年以来,由于戏曲演出市场的不景气,地方剧团很少外出演出,我的愿望也就一直搁浅。不曾想到,后来组织上选调我到曲沃任职,并且分管思想文化宣传工作,这不仅圆了我的梦想,还给了我一个深入了解曲沃碗碗腔艺术魅力并倾力扶持它发展壮大的机会。

多年来,曲沃的宣传文化工作可以说是捷报频传,尤其是曲沃碗碗腔剧团接连捧回了中国戏曲“小梅花”金奖和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鼓舞了人心,给“文化立县”工作增添了光彩。2011年5月,曲沃碗碗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次充分证明曲沃碗碗腔是我国地方戏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我国戏曲文化宝库中的宝贵遗产。保护好、传承好曲沃碗碗腔戏曲艺术,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

在传承保护方面,曲沃碗碗腔剧团克服诸多困难,收集整理老剧本30多套,录制老艺人特色唱段68段,恢复编排了13部优秀传统剧目,“送戏下乡”上百场。特别是,在撰写《铜碗金声》的过程中,为整理好曲沃碗碗腔百年传承史,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从策划到创意作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刘平、史建荣两位执笔人员,更是不辞辛苦,多次赶赴陕西大荔县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弥补皮影戏研究资料不足的缺陷,他们查阅史料典籍、深入民间考察、走访专家学者,终于理清了碗碗腔皮影戏在曲沃的传承脉络。据我了解,他们先后读阅的资料超过了100万字,购买博士专家皮影戏及碗碗腔研究论文6套,走访调查演员群众200多人次,收集照片600余张,掌握了大量珍贵详实的资料。《铜碗金声》全书共分十一章,记载的历史跨度超过了一百年,真实再现了曲沃碗碗腔八代代表性传承人的艺术追求。其间,既穿插描述了不同时代背景之下的艺人演员风骨,还整体呈现了曲沃的地域特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读之引人人胜又倍感亲切。可以说,《铜碗金声》不仅仅是一部填补我县地方戏曲研究空白的纪实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大力弘扬晋文化、保护传承地方戏曲文化历史的力作。

但是,我们所做的工作还只是一个开始。在传承保护曲沃碗碗腔这一优秀剧种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比如,传承保护的问题,如何做到薪火代传后继有人?如何让我们优秀的地方戏曲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重新振兴?这都将是一个新的课题,值得研究。还有就是,传承与创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和晋文化的战略高度,自觉承担起振兴地方戏曲艺术的使命和责任。既要继承好曲沃碗碗腔经典传统剧目,把那些立得住、传得久,经得起时间和观众检验的老剧目传承好、演绎好,保持魅力不衰,还要贴近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和生活方式,适应新时代的传播特点,大力推动碗碗腔戏曲艺术创新发展,使之展现新魅力、焕发新光彩。

在《铜碗金声》付梓之际,我要感谢那些为曲沃碗碗腔艺术付出终生心血和劳动的老艺人、老演员,是你们代代相传的不懈努力成就了这朵戏曲艺术奇葩;感谢那些喜欢和热爱曲沃碗碗腔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你们滋养了我们的艺人和演员、丰富了碗碗腔戏曲艺术。我还要感谢那些为本书提供过诸多帮助的各级领导同志、各界人士,感谢责编孙琳同志对这本书的悉心阅读和编辑,没有你们的支持和激励,也就没有本书的成功出版!

目录

第一章 背着皮影过黄河

 同州影戏

 丁戊奇荒

 东出潼关

第二章 巧剪桐叶映纱窗

 流寓浍水边

 义救张林保

 传艺薛家园

 啼血祈丰年

第三章 此曲只应天上有

 钟楼说戏

 槐下赛艺

 林保北徙

 入聘郑家

第四章 满城都听碗碗腔

 庚子迎驾

 庙会争雄

 辛亥辛亥

 灯影满城

第五章 霜重鼓寒怒声起

 救亡义演

 怒斥倭寇

 陈小取义

 临汾支前

第六章 改天换地做主人

 分房分地

 艺人新生

 小黑义捐

 大战浍河

第七章 为伊消得人憔悴

 成立艺校

 俺要唱戏

 谁最硬气

 煞费苦心

 礼堂会演

第八章 最是迷人湾子腔

 排演本戏

 名伶传艺

第九章 一枝独放样板戏

 样板戏缘起

 移植《红灯记》

 演活“座山雕”

 《看瓜》受牵连

 《断路》获好评

第十章 红遍晋南第一腔

 醉打金枝

 亚仙哭更

 寇准背靴

 小戏之乡

 全省巡演

第十一章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专家赞誉

 梅绽新芽

 星光灿烂

 薪火代传

序言

铜碗金声唱新曲

郭惠勇

地方戏曲与地域的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及语言声韵均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素有“铜碗金声”之称的碗碗腔之乡曲沃工作,对于碗碗腔这一剧种曾有过一些思考。一是,曲沃作为晋国古都,作为诗经“扬之水”等篇章的产生地,戏曲,在曲沃可以追溯到什么年代?二是,在不少地方戏,境况不佳的形势下,曲沃碗碗腔何以坚持至今?三是,在“文化立县”战略中,碗碗腔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特别是应该如何更好的“古为今用”?为曲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恰逢曲沃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要出版一本反映我县戏曲文化历史的书籍《铜碗金声》,董朝晖和刘平、史建荣等同志一起来我办公室,邀我作序。翻开样书一看,地域文化浓厚,读之颇感亲切,正好又契合了我长久以来的思考,于是欣然应允。

公务之余,抽暇读史,为写序做些准备。翻阅《国语》,看到了“公之优日施,通于骊姬”的记载。内容大概是“施以优人杀太子,说里克,逐群公子”。据徐慕云先生《中国戏剧史》考证“优之见于载籍者,优施其最先乎”。这里所述的史实就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而书中记载的“优”,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职业演员”。可见,戏曲文化在曲沃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晋国的早期。

但是,在西周以来漫长的历史中,曲沃一直没有确定一个属于自己的剧种,直至1877年,碗碗腔由陕西皮影戏艺人带入曲沃,算来也不过是近140年的历史。翻阅《铜碗金声》一书,不禁感慨系之。可喜的是,碗碗腔一经植入曲沃这片文化沉淀深厚的地方,便生根发芽、繁荣不衰,在全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地方戏剧种,并在晋南一带声名鹊起,“飞入寻常百姓家”。听一些老艺人们讲,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五花马》、《打金枝》等剧目有时一年竟然连演300多个场次,观众仍然观之不厌。2000年以来,碗碗腔剧团又连续捧回全国第九届戏曲“小梅花”金奖和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2006年,曲沃碗碗腔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曲沃碗碗腔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谈到这些成就,大家一致的认识是,这期间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在20世纪60年代,县碗碗腔剧团从社会及学校一次招考了一大批符合戏曲演员条件的有文化的演员,明显提高了剧团人员的文化素质及整体素质。二是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同临汾地区戏校联办中专班,进一步提高了剧团的专业水准,彻底改变了师傅带徒弟的狭隘局限。三是不断地“请进来”,融入了西安及临猗眉户剧及歌剧的音乐,使得这一地方皮影戏发展而成的小剧种进入了现代戏曲审美的大视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碗碗腔委婉的曲调,同曲沃人宽厚包容的性格十分吻合。  文艺从来都是与政治经济息息相关的。可以说,碗碗腔的发展又迎来了一次大好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建设“全国最大的晋文化研究开发基地”,大力实施“文化立县”战略,晋文化正逐步渗透融入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放眼全县,大到以晋国博物馆为龙头的晋文化六区一线旅游线路和晋之源八大现代农业园区,小到城市景观、建筑楼宇、道路护栏、公交站台,无不融汇植入了晋文化的元素和符号,就连城区主要街道、巷道和居民社区的名称也都渗透进了晋文化的内涵,这些都为进一步宣传推介晋文化打下了良好基础。特别是我们在建设占地300余亩的晋都文化公园(简称晋园)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曲沃碗碗腔在弘扬晋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专门投资为戏迷和票友们建设了一座高标准的仿古戏台。2014年7月,曲沃碗碗腔剧团曾在晋园古戏台连续演出数天,观众如云,场场爆满。广大群众对碗碗腔的热爱之情,令人感动。

曲沃碗碗腔在曲沃这方历史悠久的文化土壤中,通过不断汲取语言、音乐、民俗、礼仪、节庆、信仰等方面的丰富养料,已经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宝贵遗产和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曲沃的一个文化品牌和名片,这是值得我们庆幸和欣慰的。作为一名热衷于晋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作为一名服务于曲沃人民的基层领导干部,我期望曲沃碗碗腔剧团能紧紧把握党的文艺方向,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不断地把曲沃碗碗腔传承下去、推广开来,让晋文化通过这一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发扬光大!

即将出版的《铜碗金声》这本反映曲沃碗碗腔戏曲的文化历史书籍,可以说是在系统研究我县地方戏曲发展史方面开了先河,对传承和弘扬晋文化意义非常,可喜可贺。

是为序。

内容推荐

《铜碗金声--曲沃碗碗腔传》是由刘平、史建荣同志挖掘、整理、撰写的一部反映曲沃碗碗腔产生、发展与传承的纪实性文学作品。作品以曲沃碗碗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发展历史为线索,记录了自清光绪(1875年)以来,不同历史阶段碗碗腔艺人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成果,塑造了九月红、大富、小黑、安六、仈自茂、韩承晋、筱兰香、张保保、张玉琴、王梅、郭柏华、侯宝成、刘平、郝荣芳、解红旗等一代代碗碗腔传承者的艺术形象。全书共分11个篇章,约15万字,附有作者考证、引证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有些学术资料属于作者首次挖掘、整理,对于曲沃碗碗腔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推荐

曲沃作为晋国古都,作为诗经“扬之水”等篇章的产生地,戏曲,在曲沃可以追溯到什么年代?在不少地方戏,境况不佳的形势下,曲沃碗碗腔何以坚持至今?在“文化立县”战略中,碗碗腔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特别是应该如何更好的“古为今用”?……欲知更多有关曲沃碗碗腔的知识,请看由刘平、史建荣著的这本《铜碗金声--曲沃碗碗腔传》。它是反映曲沃碗碗腔戏曲的文化历史书籍,可以说是在系统研究曲沃县地方戏曲发展史方面开了先河,对传承和弘扬晋文化意义非常。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23:3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