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命的另一种可能(关于健康疾病和衰老你必须知道的真相)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作者 (美)埃伦·兰格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病来如山倒,除了求医问药,我们真的毫无办法?

当衰老到来时,除了迎接死亡,我们只能得过且过?

面对疾病,我们总是盲目地听从医生的安排;面对衰老,我们则不假思索地把自己交给命运。难道我们真的没有其他选择?

在《生命的另一种可能(关于健康疾病和衰老你必须知道的真相)》中,积极心理学奠基人埃伦·兰格为我们揭开了医生和心理学家没有说出的真相,激励我们成为健康学习者,活出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内容推荐

如果我们能将心理时钟倒回过去,也能将生理时钟倒回去吗?积极心理学奠基人埃伦·兰格给出了答案:打开心灵迎接所有的可能性,不要预先假定什么是不可能的,将引导我们进入更健康的状态——不管处于哪个年龄。

在《生命的另一种可能(关于健康疾病和衰老你必须知道的真相)》中,埃伦·兰格基于诸多独创性的实验研究,对“生理即命运”的传统医学判定进行了质疑,提出了“可能心理学”这一大胆的新范式,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心身关系的狭隘认知。可能心理学发现,我们怀有的期望和信仰,接受的心理暗示、刻板印象和医学标签,影响着身体机能如何发挥作用、疗愈乃至老去。兰格告诉我们,只要变得专念和觉察,就能调整这些因素,改变那些看似根深蒂固的行为——盲目地听从专家意见、放弃对自己身心的体验和判断、抱着听天由命的态度等待死亡到来——正是这些行为让我们的健康每况愈下,将活力从我们的生命中抽走。

作为心身保健的科普杰作,本书已成为新世纪治疗思想的标杆,不仅可以帮助医学界、心理学界人士开拓思维,也能够激励一般读者成为健康学习者,真正地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活出积极、乐观的人生。

目录

第一章 谁说时光不能倒流

 如果狗可以唱歌

 迎接不可能,拥抱可能心理学

第二章 健康,无极限

 调整心态,掌控健康

 漫不经心地答应请求

 诊断不是答案,而是起点

第三章 时刻用心关注变化

 首先迈出一小步

 为什么所有恐龙长得都一样

 关注变化,激发专念状态

 稳定是一种错觉

 留意变化是专念的本质

第四章 谁在主宰健康

 减肥,否则你会后悔

 我们能相信科研结果吗

 不要轻言放弃

 华盛顿是怎么死的

 切勿被医学检验误导

 人老了,记忆一定会衰退吗

 医生能帮我们多少

 什么是健康的,什么是有病的

第五章 医学规则是如何形成的

 医疗环境的消极作用

 护士与病人为什么会敌对

第六章 语言的固有缺陷

 启动效应与安慰剂效应

 心灵健康,身体才能健康

第七章 医生的话比癌症更可怕

 无心或有心的标签

 数字会让人迷失

 学会理解言外之意

第八章 千万不要迷信专家

 医疗失误是如何发生的

 成为健康学习者

第九章 在专念中变老

 有意义和无意义的记忆

 究竟是变老还是衰退

 在养老院里无聊地活着

 认为自己老了会加速衰老

 尝试控制自己的行为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

 从不同角度看待“他们”

第十章 成为健康学习者

 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活着

 专念的力量

 正确地处理日常生活

 通向可能性的旅程

致谢

试读章节

我接下来要回答的问题是有关极限的。心理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身体?如果我闻到刚出炉的面包的香味,并且想象自己在吃它,那么我的血糖水平会升高吗?那些深信自己牙齿很好的人,在每年的体检中,x光检查结果能表明他们的牙齿确实很健康吗?那些年纪轻轻就秃顶并认为自己早衰的男性,其检测出的生理年龄确实比那些满头乌发的同龄人大吗?那些做过美容手术的女性,当她们每天看着镜子里显得比实际年龄更年轻的自己,其衰老速度会不会真的有所减缓呢?这些问题看起来也许有些“离谱”,但却值得一问。

1979年,在最初的养老院“盆栽”实验几年之后,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继续把老年人作为被试,以解答一些极限问题。我和学生们设计了一个研究——我们后来把它叫做“逆时针研究”——来考察,在心理上让时光倒流会对身体产生什么影响。我们要重建1959年的世界,让被试就像年轻20岁那样去生活。如果我们让他们的心理年轻20岁,那么身体会反映这一变化吗?

就像很多其他想法一样,这一想法初看起来十分不可思议,但是我们越思考,越觉得它可以实现。于是,我们最后决定,这个想法值得一试。学生们并没有我那样自信,因为这不是一项常规研究,但是他们很快就和我一样兴奋了。

首先,我们咨询了老年医学专家,想知道有哪些明确的生理年龄指标。令人吃惊的是,他们的答案是没有(现在仍然没有)。在不知道一个人的实足年龄(chronological age)的情况下,科学是无法精确地确定这个人有多老的。然而,为了做研究,我们必须找到方法测量被试在研究前后分别有多老,所以,我们挑选了一些最好用的心理指标和生理指标。除体重、灵巧性和柔韧性之外,我们还计划测量单眼、双眼的矫正视力、裸眼视力以及味觉敏感度。我们还要让潜在被试完成一系列纸笔迷宫测验(paper-and-pencil mazes tests),以测试其反应速度和准确率,另外,我们还要测量他们的视觉记忆。我们还要给潜在被试照相,这样就可以评估他们在外表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我们会让每个潜在被试完成一项心理自评测验。所有这些测验都有助于我们挑选被试并评估研究结果。

我们在当地的报纸上刊登广告招募被试,将研究的主题描述为“追忆”,也就是让一些80岁左右的老年人在僻静的乡间居所住一星期,并谈论一下过去。为了让研究简单一些,我们决定只招募一个性别的被试,这样方便安排食宿。我们选择用男性做被试——那些没有生病、头脑清醒因而能参加我们安排的活动和讨论的男性。广告刊登出去之后,很多人向我们咨询详情,希望知道这一研究对他们上了年纪的父母有哪些好处。我们先使用电话进行面试和初筛,并邀请通过初筛的潜在被试到我们的办公室进行基线生理测试和心理测试。  面试过程让人难忘。在第一次面试时,我让一位名叫阿诺德(Arnold)的男人介绍一下他自己,重点是讲讲他觉得自己的身体状况怎么样。与其他带父母参加研究的人不一样,阿诺德的女儿坐在一边,让父亲自己讲,没有打断他。阿诺德向我讲述了他的生活以及他以前喜欢参加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其中有体力活动,也有智力活动。现在,他没有什么精力了,任何事情都做不了多少了。他不再阅读,因为即使戴上眼镜,也很难看清书上的文字。他不再打高尔夫,因为走得太慢,而这太让人沮丧了。他一出门就感冒,不管在什么季节,不管他穿得有多暖和。阿诺德说,任何食物对他来说都没有什么味道了。他描述的这幅图景和我想象的一样黯淡。

然后,阿诺德的女儿——她让她父亲自己说,因此得到了我的无声赞扬——开口了,客气地说阿诺德“喜欢夸张”。

悲哀的是,女儿这样驳斥他的抱怨,阿诺德并没有表示反对。

我告诉他,我不知道这项研究能带来什么变化,但是,他至少会度过愉快的一周。阿诺德同意参加研究。

随着面试的人越来越多,在听他们抱怨自己的身体状况时,我的疑虑也越来越大。我们会发现积极的结果吗?而这一结果对得起我们把这么多人聚到一起做研究所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吗?我和我的4个研究生都清楚,这确实是我们最主要的顾虑,但是考虑到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所以我们决定继续。我们挑选好被试,把他们分成两个8人组——一个实验组,一个控制组——然后开始实施我们的实验计划。

为了给实验找一个合适的僻静居所,我和我的学生们跑了好几个镇子。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看不出时代痕迹、没有什么现代设施的地方。最后,我们在新罕布什尔州彼得伯勒市找到了一个旧修道院,并且发现它非常符合我们的要求。我们计划把它改装一下,让它再现1959年的世界。实验组的被试要像活在1959年一样在这里住上一星期,每次谈话和讨论都要用现在时。我们给每个人发了一封邮件,向他们介绍相关信息,包括总指导语、一周的日程(包括三餐安排、小组讨论所涉及的电影和政治话题、每晚要参加的活动)和居所的平面图(上面标出了每个人的房间)。我们告诉被试,不要把1959年以后的任何杂志、报纸、书或家庭照片带进来。我们还要求被试要像活在1959年一样写一个简短的自传,并且让他们提交一张自己在1959年左右拍的照片。我们把这些自传和照片编辑成册,给同组的每个被试发了一份。

一周以后,第二组——控制组——的被试也在这里静修一周。他们的待遇与第一组被试一样:住在同样的地方,参加同样的活动,讨论同样的话题。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在谈话时要使用过去时,要提交自己的近照,而且一旦开始静修,就要追忆过去。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提醒他们现在不是1959年。P13-15

后记

我要代表读者感谢大卫·米勒(David Miller)——我的代理人、编辑,也是我亲爱的朋友。他思维敏捷、关注细节,给了我极大的帮助。我还要感谢自己在巴兰坦(Ballantine)的编辑玛妮·柯克兰(Marnie Cochran),她提了很多深刻的问题和有用的建议,让我的论证更有逻辑性,也使得本书更通俗易懂。我还要感谢我的好朋友帕梅拉·佩因特(Pamela Painter)和莫劳德·劳伦斯(Merloyd Lawrenge),她们看了这本书的初稿以后,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修改意见。

这本书以多年以来的多个研究为基础,所以,理所当然,我要感谢我实验室的学生,包括已经毕业的和正在就读的,他们是:本齐翁·班查诺维兹、沙立·戈卢布、贝卡·利维、塔尔·本·沙哈尔(Tal Ben-Shachar)、亚当·格兰特、劳拉·德丽左拉、艾伦·菲力普维奇(Allan Filipowicz)、斯蒂芬·雅可布(Stephan Jacobs)、马克·帕拉马里诺(Mark Palmarino)、菲利普·赛耶(Philip Thayer)、马克·罗德斯(Mark Rhodes)、阿里·克拉姆、阿林·马登斯、劳拉·许、加伍·钟、迈克尔·皮尔逊、罗里·高勒(Rory Gawler)、梅根·帕斯日柯(Meghan Pasriche)、欧阳龙(Long Ouyang)、吉姆·里奇一邓纳姆(Jim Ritchie-Dunham)、保罗·泰普丽兹(Paul Teplitz)、伊丽莎白·沃德(Elizabeth Ward)、简·朱利亚诺(Jane Juliano)和瑞安·威廉斯。他们为本书贡献了很多想法,也让我的学术生活变得更丰富。我还要感谢我的助教朱丽叶·麦克伦登(Juliette McClendon),她非常细心,给了我很多帮助。

没人知道我们的思想来自哪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思想的形成和学术界同仁的支持分不开。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安东尼·格林沃尔德、理查德·哈克曼(Richard Hackman)、马扎林·贝纳吉、伊丽莎白·斯比克(Elizabeth Spelke)、苏珊·卡雷(Susan Carey)、斯蒂芬·考斯林(Stephen Kosslyn)和史蒂芬·平克(StevenPinker)。

几年前的某个晚上,我接到了格兰特·斯查伯(Grant Scharbo)的电话,他想以本书介绍的逆时针研究为蓝本制作一部电影。他激动地告诉我,我应该让他而不是任何其他人把我的生活和工作拍成电影。他很有魅力,而且极具说服力,我最终被他的计划打动了。他似乎没有意识到,并没有那么多人排在他前面等着把我的研究拍成电影,但是不管怎样,我答应他了。本书就是围绕逆时针研究展开的,这样做不为别的,只是为了配合电影,并且向制片人格兰特·斯查伯、吉娜·马修斯(Gina Mathews)、克里斯汀·哈恩(Kristen Hahn)和詹妮弗·安妮斯顿(Jennifer Aniston)以及编剧保罗·伯恩鲍姆(Paul Bembaum)表达我的谢意,感谢你们把它拍成了电影。

一艘隋况下,我不会特别因循传统,但是,我现在要这样做——我要把最重要的人放在最后。我的思想、生活一直因南茜·海明威(Nancy Hemenway)的存在而变得丰富。感谢你的智慧、善良和慷慨,感谢你还活着!

书评(媒体评论)

生活中充满了一些细微、狡猾的小陷阱,让我们感觉处处力不从心,埃伦·兰格用她那非凡的洞察力对此进行了剖析。她还让我们看到应如何拨开迷雾,让新的希望闪耀光芒。《生命的另一种可能》将彻底改变你了解和思考这个世界的方式。

——丹尼尔·戈尔曼,畅销书《情商》作者

《生命的另一种可能》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精妙绝伦的故事:我们的身心是如何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更重要的是,《生命的另一种可能》让我们看到,如果能更好地理解这种联系,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美好。

——丹·艾瑞里,畅销书《怪诞行为学》作者

兰格博士的著作就身心之间的联系提出了引人注目的独到见解。她使我们看到,当我们步入老年时如何通过改变思维来改变自己的身体,让自己达到最好的健康状态并表现出最佳的活动能力。

——吉尔·泰勒,畅销书《左脑中风 右脑开悟》作者

觉察—专念,这是疗愈的首要步骤。在《生命的另一种可能》中,埃伦·兰格博士雄辩而生动地描述了对自身信仰与期望的觉察是如何有力地推动着我们的生活朝着更好的方向转变的。这是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著作,文笔流畅、文字优美。

——迪安·欧尼斯,美国预防医学研究所主席、畅销书《光谱》作者

埃伦利用自己大量的研究与渊博的学识,撰写了一部对身患疾病或迈向衰老的人(换句话说,也是所有人)来说不可或缺的著作。她向我们展示了,通过有意识地运用大脑,我们的身体所遭受的许多貌似不可逆的损伤都可以逆转或缓解。《生命的另一种可能》可以作为治疗绝望的绝佳指导手册。然而,它的作用不止于此。为了探索人性中尚未被触及的丰富领域,作者提出了“可能心理学”,就此而论,本书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畅销书《当下的幸福》作者

《生命的另一种可能》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了“可能心理学”这一全新概念,并重新审视了当今高度社会化和标签化的医疗体制,不但颠覆了人们对健康、疾病和衰老的僵化、狭隘认识,也为人们的健康生活创造了更多可能。——岳晓东,中国知名心理学家、畅销书《登天的感觉》作者

《生命的另一种可能》为我们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只要你能够用一种不同的眼光看待疾病和健康,只要你愿意做出哪怕小小的改变,健康就可能增进,心态就可能积极起来,生活就可能变得美好。让我们敞开胸怀,迎接不可能,拥抱全新的人生。

——樊富珉,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生命的另一种可能》阐述的核心主题是人类心灵世界的奇妙,以及个体抱持的生活信念和态度会对其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虽然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但少有人通过科学研究去证实,而兰格却凭借她的创意和智慧做到了。她用自己的行为践行了“活出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激发读者去探寻和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杨蕴萍,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学系教授、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

这不仅是一本能让医学界、心理学界人士开拓思维的佳作,也是一本难得的心身保健科普杰作。作为一名在临床一线工作了20多年的专业人员,《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所提出的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我们医生在诊疗时固然需要跳出医学规则来看待病人的疾病,而病人也要学会打破惯性思维,不要完全把自己交给医生,要相信自己才是疗愈的主人。

——刘松怀,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心理科主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8: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