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每一声快门都忧伤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晋永权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每一声快门都忧伤》是晋永权老师告别中青报后出版的第一本书,但收录的文章基本还是他在中青报时作为一个摄影记者而写的专栏,前后跨度约十年。这些文字大都写于“那些漫长的旅程中……从起点到终点从白日到黑夜的绿皮火车上,从江河上游到入海口的轮船上,甚至长距离独自行走的间隙,当然还有那些无名的乡野小旅店的窗前。”作者刻意遗漏标点的文风传递出一股咄咄逼人的杀气,你能感受到他写得心急,写得心热,写得心痛。

这是一本以文字为主的书,仅选择了三十余幅摄影作品作为阅读节奏的间隔。本书书名绝不是假抒情、滥抒情、软抒情,而是晋老师对摄影、对图像本质的深刻理解。我曾多次劝晋老师在前言里阐释一下为什么“每一声快门都忧伤”,都被婉拒了,他坚持给读者留出空间。

内容推荐

《每一声快门都忧伤》是一本摄影集,也是一本散文集。这些文字,作者晋永权大都写于那些漫长的旅程中。从起点到终点从白日到黑夜的绿皮火车上,从江河上游到入海口的轮船上,甚至长距离独自行走的间隙,当然还有那些无名的乡野小旅店的窗前。当下,许多人都无可避免地被速度裹挟,慢下来,于拍照间隙,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书本上记点什么,是一种自主选择的人生态度,虽然这听起来很是奢侈。

目录

自序

中国纪行

 埃德加·斯诺

未知之地(上)

未知之地(中)

未知之地(下)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跃进之国(上)

跃进之国(中)

跃进之国(下)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潜游之乡(上)

潜游之乡(中)

潜游之乡(下)

苏珊·桑塔格

远在天边(上)

远在天边(中)

远在天边(下)

 罗兰·巴特

怎么样(上)

怎么样(中)

怎么样(下)

故乡的陌生人

从前有座山

故乡的陌生人

过年关

傩班四伯

头人老吴

寿爷(上)

寿爷(中)

寿爷(下)

司令刘老

莲花落

浮生如寄

道听而途说

近似神秘

乡关何处

大河故道

黄水谣

广陵散

拉魂腔

鸿鹄志

捻子来

月里山河

书生泪

问鬼神

沙与水

歌未央

醉乡记

1867明月夜

醉乡记

西湖梦

圣人行

庭闱

苗家这碗酒(上)

苗家这碗酒(下)

路啊路

花开花谢

同船渡

中国怎么样

诸神在上

集锦山水

景观之变

掺水的历史

某种晕眩

相逢笑吗

江湖旅色中

江湖旅色中

云溪花淡淡

夜行船

凤凰一夜

延安延安

可见之物

看看树

高铁新美学

万里遐征

云散长空灰满地

地理的终结

本来无一物

旧可旧非常旧

往事知多少

你的目光

谈谈摄影吧

努力与心痛

吴稚晖摄影史

张爱玲照相笔记

暖昧的叹息声

纪实还是偏见

趣味及道德感

历史影像化

如果花开

俯仰之间

摄影学问了

众神狂欢

摄影何以书写

后记

试读章节

未知之地(上)

1936年6月,一名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人正兴奋地赶往一片“未知之地”。他从北京坐火车到达西安时,身躯肥胖,口操英语,自称“王牧师”的基督徒愉快地安排他与那里的共产党人接上了头。斯诺将从西安到保安——红军在陕北的小“都城”——陕甘宁边区中心去。之前,他没有见过红军,甚至弄不清楚他们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这一年,斯诺31岁,已在中国住T9个年头,其问游历过许多地方。这位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毕业生,喜欢自己的记者、通讯员或自由撰稿人身份,一则能挣到养活自己的钱,包括旅行费用等;二则这样的美国人身份在中国很受用,能够受到优待、保护,并且可以突破诸多意想不到的障碍。显然,这是其他身份所不具备的优势。

精明的斯诺已经深谙这片土地上的人情世故,操持起自己的旅行来游刃有余。他再次从北京赶往上海,拜访自己曾为其写过“生动活泼小传”,并有些交情的“孙夫人”——宋庆龄,请她为自己的旅行打通关节。在宋庆龄的促成下,斯诺在北京见到了“一位教授”,这位教授给了他一封致毛泽东的亲笔信。在西安见到的联络人,也正是教授亲自安排的。由宋庆龄而不是其他人来安排这件事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到了红区后斯诺起码能够享有“中立者,,的待遇,而不会被当作间谍抓起来。他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不过,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此行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但这并不表明一切都已迎刃而解,斯诺还有更为具体、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如何突破国民政府对西北共产党控制区的封锁?准备行程的几个月里,斯诺私下里与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商量,让两家媒体提出让其前往采访,这样关涉英美两国两家媒体的采访请求,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无论如何都要重视起来。斯诺的这一招不但奏效,还有意外之喜,伦敦的这家报纸不但答应支付他旅行的全部费用,而且保证,如果此行成功,他还将得到一笔奖金。不过,斯诺还有所谋,他同时联系了纽约兰多姆出版社,从而使出版社的预付金很快就到了他的手上。有了这些,斯诺在红区时当然会底气十足,他深知自己在这里记下的一切,都将会为西方读者所渴求,也会为国民政府所关注,而红区自然也乐得把这里的道德理想传播出去。

把这一切与结束红区之行时发生的一桩意外联系起来看,就不难理解斯诺那一晚为何“一夜合不上眼”了。从陕北的沟壑间出来再次回到西安,走下乘坐的卡车时,他那个负载着所有承诺,还有个人雄心和情怀的手提袋不见了,那里装着此行所有的访谈记录、日记、笔记本和在红区拍摄的照片。斯诺比任何人都清楚,失去这些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不仅如此,甚至我们今天知晓的历史都要改写。如果真的丢失了,他那“深刻地影响自己一生的非凡之旅,,将变得可疑,他那“震惊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或许也就无从谈起了。

斯诺心急如焚,得到的解释是这些东西与其他物品一道被错误地卸在距西安20英里外的地方了,不能确定能否找到。在他反复恳请之下,事情终于在第二天黎明有了转机,他的一位朋友踉踉跄跄地走进来说:“手提袋原封未动!”这一结局让斯诺“备感幸运”。这位精明有加,自认参透了中国问题的美国理想青年,在他的记述中没有做进一步联想——这些宝贝在与自己分开的那一夜间,到底经历了什么。

斯诺这次进红区,抵达延安时,那里仍然是国民党的统治区域。住了一宿,第二天陕北的太阳升起时,一位东北军军官陪同他走出延安城城门,目送他走过他们的最后一个哨点。前方就是红区的地盘了。斯诺记述了如下细节:他们先是握手,尔后这位军官向他敬了个礼。一名赶骡子的人,将领着他到红军游击队的哨点去。这名赶牲灵的人,没有携带武器,一路上,斯诺犯着嘀咕,他到底是红军士兵,还是国民党士兵呢?

此时,只有斯诺与这位赶骡人走在陕北的沟壑间,可以想象绝大多数时候他们无言以对。斯诺会一些简单的汉语,自称识得1500个左右汉字,但如果同行人是在这山沟里长大的,那么地道的陕北口音,也是不大好沟通的。不过,斯诺这一路心情不错,他在22年后写就的《旅行于方生之地》(Journey to the Beginning,1958)一书中记述道:“有4个小时,我们都是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走,小溪两岸是峭壁,一路上杳无人迹。”

不知名的赶骡人不会想到,日后,骡背上驮着的两架照相机、24个胶卷、几个笔记本,将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想象与期待。

2013年9月

P12-14

序言

重走埃德加·斯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罗兰·巴特、苏珊-桑塔格,这些20世纪历史上对中国视觉文化生态,甚至社会心理型塑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人曾走过的路。

走过头人老吴、傩班四伯、司令刘老、西域寿爷、江南四姐、中原莲花落艺人、沪上运势大师、京城凡人等等生活着的土地,隐忍、笃定、凡俗、琐碎、无常,这可就是今日中国最为寻常而又隐秘的形象?近乡情怯,熟悉的土地上,走来的却是故乡的陌生人。

踏上中国腹地,走向大河故道,这里似为不毛之地,在当代文化版图上,籍籍无名,落寞荒芜,一如美人平滑的腹部,被有意遮盖、忽略。历史,还有现实,这里真的静默如初吗?

看山、看水、看风景,数前尘往事,谁能把嗳昧嚼碎?谁又愿把心碎找回?吴稚晖、丰子恺、张爱玲、鲁迅,路途中,与他们谈那个叫做“摄影”,不,“照相”的事情吗?

拍照,包括写下一些与之相关的文字,既是自己安身立命的职业,也是不便宣示的志业。身处复杂多元的社会,这样的人生定位,颇有风险,甚至天真。浸染越久,越无理直气壮的底气。不过,破帽遮颜,身无长物,心无旁骛,依持照相机这现代性工具,沉迷其制造的新民俗、新文化,在影像历史与现实的迷局中游走笑叹,倒也踏实有趣。

这些文字大都写于那些漫长的旅程中。从起点到终点,从白日到黑夜的绿皮火车上,从江河上游到入海口的轮船上,甚至长距离独自行走的间隙,当然还有那些无名的乡野小旅店的窗前。许多人都无可避免地被速度与效率裹挟,让自己慢下来,于拍照间隙,记点什么,是一种自主选择的人生态度。虽然这听起来很是奢侈。

当沉沉的黑夜笼罩村庄,当骤降的暴雨拍打木窗,当沙尘暴的气息逼近梦乡,此刻,还有谁,像我一样,在这照片的边上写下荒凉。

2015年5月24日黄昏

北京香山脚下

后记

姜蕾(《中国青年报》主编)

《思想的眼睛》,是晋永权给我的一本小书的书名,他喜欢的布列松论摄影。之所以说给不说送,是上面有他的勾勾画画,他看过,给我入门的,以便更好地编他的稿子。当“晋大师”让我给他的新书写点东西的时候,我想到了这个书名,觉得和他的《每一声快门都忧伤》配得天衣无缝。

之所以称他“大师”,源自他给我写的一篇稿子《浮生如寄》,他写得轻松调侃,符合他平日的行事风格。在本书中,被他收入“故乡的陌生人”一章。

在小晋曾经出过的书里,我曾两次被写进“后记”,属于鸣谢亲朋好友性质,一次是《红旗照相馆》,一次是《合家欢》,而这次,居然有幸写一整篇。晋大师约稿依然是他的简约风格:“编都编了,写写吧。”

小晋说的“编都编了”,是因为本书的绝大部分篇目都是他发在我们《中国青年报》上的文章。当时,我约稿也是简约地一句:“闲着也是闲着,写写吧。”小晋一写就是一年多,每周一篇,准时交稿。

小晋的写作,开始很随意,发在一个叫“世说心旅”的栏目,并不是专栏。看了一下,在本书中,被收入“江湖旅色中”“醉乡记”两章。编这些稿子的过程,也是我作为“把关人”,和他这个作者之间互相校正的过程。我做的更多的不是文字上的编辑,而是文章色调和作者情绪上的微调。忘了从哪篇开始,交来的文章从调性上变了,仿佛再也不纠缠于自己的小状态,文章里有了更多的历史关照,更重要的,是有了更多的悲悯。

他给“世说心旅”栏目写的最后一篇——《1867明月夜》,去年被某地作为阅读理解题,列入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听到这个消息,我上网搜了一下,看见它出现在“教师备课网”“中小学生阅读答案网”等网站时,觉得既兴奋又荒诞。果然,文本在脱离母体后,在理解上,跟作者就没多大关系了。幸好我当时特别喜欢这篇文章,有预见性地保留了当时的“编写往来”,说是留着他将来出书用。

我很少准确地预见什么,为理解该文留下了宝贵的记录,现在再还原一下他写该文的感受,因了时间的磨损,恐怕会有偏差。2013年2月24日23点30分,他通过我们报社的内部采通发来稿子,称“这明月夜,是一定要写的!爆竹声里,一口气写成。姜编辑,见笑!已经细细改过。这篇文章试图说明的问题是:历史即为叙事,历史与文学互文,回头看看古代散文,特别是游记,彼时社会生活史、文化史,甚至观念史赫然存于其间。在那些只注重大写历史,也就是宏大叙事书写的史学瓦解后,这些文章的新价值便浮现出来。”此后的短短28分钟内,他又连续发来3个修改版:“改后!精彩之处,吕洞宾有诗“准有城南老树精,分明知道神仙过。’”“再,再改后!”“!文里居然跑字了!”可见写完该文后他的亢奋。  从2013年3月22日开始,他正式开始写专栏,并定名为“荒腔走板”。编辑栏目的开篇《头人老吴》时,我一边乐一边念给同事们听。美女编辑齐征说:“没想到晋老师写人物居然也写得这样好!”此后的《傩班四伯》《司令刘老》都延续了这种风格。而《寿爷》更是任性地写了上、中、下三篇,对于这样一个栏目来说,无疑体量太大,小晋这个老报人当然知道,他在发来文章时,同时留言阐释了自己的思路:“‘寿爷’这组稿子,上篇试图立在礼失求诸野,中篇写历史,下篇写地理。在喧嚣浮躁的年代,这都是些寂寞的文字,无暇用心的人与事,更何况还是西部沙漠中的事情。但我却写得心热。祈愿能给未来留下些谜底。再次感谢编辑的宽容(真诚),与慧眼(噗嗤)!”鉴于最后一句,我“睁一眼闭一眼”,因为从那时起,我已清楚地预感到他的这些文章一定是可以出书的。当然,现在这本书的内容还包括他在《中国摄影》杂志专栏中发表的部分文章。

此后,我们看到了三组主题明确、风格稳定、心态从容,有大关照、大悲悯的文章——“故乡的陌生人”“大河故道”和“中国纪行”。从此,我叫小晋“晋大师”已经少了调侃的成分。

当他开始写“中国纪行”系列的时候,我知道他要向摄影回归了。我开玩笑地说,当作他的“关系稿”发。因为,我感觉到他已经切换回“摄影理论家”的模式,开始对这些思想的眼睛进行有计划的梳理。也许,这本《每一声快门都忧伤》正是他梳理后的感性总结。

那个时期,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他的摄影作品也进入了一个隐晦的思考状态。便宜的LOM0相机拍出的黑白照片,充满隐喻,暧昧难言。我曾经发了张蓝天照片给他,他回复说:“真的很好,将来做我书的封面吧!”但我疑心他说的是客气话,不合适。

他说自己思考的是摄影的现代性问题,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而我却祝他的快门少些忧伤。

2015年6月2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2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