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环境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析
三 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环境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内涵
二 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导下的环境绩效评价
第二节 资源基础理论
一 资源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 资源基础理论指导下的环境绩效评价
第三节 绩效理论
一 绩效理论的核心观点
二 绩效理论对环境绩效评价的指导
第四节 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
一 生态经济学理论与环境绩效评价
二 环境经济学理论与环境绩效评价
三 循环经济理论与环境绩效评价
四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环境绩效评价
第五节 理论基础与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价研究
第二章 环境绩效评价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环境绩效与环境绩效评价
一 绩效
二 环境绩效
三 环境绩效评价的内涵
第二节 环境绩效评价的需求
一 实现整个社会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二 政府加强环境工作指导的需要
三 企业打破绿色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的需要
四 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的需要
第三节 环境绩效评价的主体与客体
一 环境绩效评价的主体
二 环境绩效评价的客体
第四节 环境绩效评价的目标与作用
一 环境绩效评价的目标
二 环境绩效评价的作用
第五节 环境绩效评价指标
一 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内涵
二 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发展
三 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制定
第六节 评价环境绩效的标准
一 选取标准的依据
二 环境绩效评价标准的类型
第七节 环境绩效评价的方法
一 层次分析法
二 数据包络分析法
三 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
四 模糊综合评价法
五 平衡计分卡法
六 生命周期评价法
七 其他方法
第八节 环境绩效评价报告
一 报告内容
二 报告程序
三 报告评价
第三章 环境绩效评价的国际进程
第一节 相关国际组织发布的环境绩效评价规范
一 ISO发布的ISO 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
二 GRI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
三 WBCSD发布的《衡量生态效益:呈报企业绩效的指导》
四 ISAR关于环境会计的三份报告
五 WRI发布的《符合标准——追踪公司环境绩效的普通框架》
六 欧盟的生态管理体系
第二节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环境绩效评价的发展
一 美国有关组织对环境绩效评价工作的影响
二 日本环境省对环境绩效评价工作的推动
三 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对环境关键绩效指标工作的促进
四 加拿大环境绩效评价的工作进展
五 荷兰对产品环境绩效评价的贡献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绩效评价实践
一 印度尼西亚的PROPER计划
二 菲律宾的Eco-Watch项目
三 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绩效评价状况
第四节 中国环境绩效评价工作的演进
一 环境绩效评价的主要规范
二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有关规范
三 与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价间接相关的规范
四 中国环境绩效评价规范的特点
第五节 比较与启示
一 环境绩效评价工作体现的基本理念
二 环境绩效评价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现状评析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
一 研究背景
二 文献回顾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样本结构
一 研究范围与目标
二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样本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状况解析与思考
一 招股说明书的环境绩效信息
二 年度财务报告的环境绩效信息
三 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环境绩效信息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基于排污费和ISO视角的经验证据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 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因果关系
二 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直接相关
三 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间接相关
四 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不相关
第三节 理论依据与研究假设
一 工具利益相关者学说
二 资源基础理论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与资料来源
二 变量界定与模型设计
第五节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一 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因果关系检验
二 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检验
三 环境绩效对财务绩效的边际效应测试
四 稳健性检验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运用
第一节 构建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 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现状剖析
二 明确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信息质量特征
三 界定指标的类别与使用特点
四 确立环境绩效指标的制定依据与步骤
五 我国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想
六 小结
第二节 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运用——以钢铁行业为例
一 我国钢铁行业环境绩效指标选择
二 样本选取与数据摘录
三 环境绩效的DEA评价
第三节 做好上市公司的环境绩效评价工作
一 强化立法监管与资金支持,以督促企业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二 健全环境会计制度,以引导环境绩效信息公开
三 加强内部环境管理,以提高环境绩效财务效应
四 培育信息使用者的环保意识,以形成环境绩效信息的有效需求
五 推行环境绩效评价,以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结语
一 研究结论
二 主要研究贡献
三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