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流行的“说走就走”,胡兰波在八十年代就已经做到了,并且是一场重走丝绸之路的远征。关于这场远征,关于八十年代的留学生活,关乎爱情,关乎事业,关乎生活,关于一个女人的成长史……这便是《说走就走从北京到罗马(一场延续30年的旅行)》里所述的故事。
好书推荐,像看完一部好电影,回味无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说走就走从北京到罗马(一场延续30年的旅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胡兰波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如今流行的“说走就走”,胡兰波在八十年代就已经做到了,并且是一场重走丝绸之路的远征。关于这场远征,关于八十年代的留学生活,关乎爱情,关乎事业,关乎生活,关于一个女人的成长史……这便是《说走就走从北京到罗马(一场延续30年的旅行)》里所述的故事。 好书推荐,像看完一部好电影,回味无穷。 内容推荐 《说走就走从北京到罗马(一场延续30年的旅行)》记录了作者胡兰波在北京、巴黎、罗马的生活经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描述了作者在法国留学期间学习、生活、感情的经历与回忆,记录了作者的成长与蜕变;第二章描写了作者在巴黎受邀参加意大利菲亚特集团和国家电视台组织的“北京——巴黎老爷车远征”活动中的亲身经历,旅途中的真实记录。从北京到巴黎,二万二千公里,历时三个月的远征,本以为是一场浪漫旅途的作者开始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冒险;第三章详细的叙述了作者嫁到罗马后的生活。创办《世界中国》杂志,患癌过程中作者与病魔的抗争,推动中意两国文化交流,最终被授予意大利之星骑士勋章。 目录 第一章 巴黎 |出国|妓女让巴黎的夜灯妖艳|塞纳河流淌的乡愁|土伦的中国 大熊猫|舞台上的中国|兰花瓣|当上话剧演员|巴黎,背叛 爱情的深渊|费加罗的小广告|芳香的女人 第二章 丝绸之路的远征 |和ITALA去远征|车队从天安门广场出发|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 住苍龙|青海沙漠诉衷情|香妃的故乡在喀什|红其拉甫边境的历险 |被困巴基斯坦北方|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床|热闹的伊斯兰堡| 骆驼都被晒瘦了|黑袍,女人永远的压抑|女人要坐在左边|死刑被 吊车执行|终于回归女人|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永不忘记革命先烈 |北京没有忘记我们|到巴黎的前一晚|凯旋在埃菲尔铁塔下|再 见,伊塔拉|年后的拜望 第三章 罗马 |罗马有颗不安的灵魂|总统颁奖|夜车|卖皮鞋|得 不到信任的信用证|罗马的黑夜|囚犯与偷渡客的来信|三代女人 |中国人永生|我的父亲|美丽的黄昏|三个干女儿|过年 |癌症病人|母亲节的信|秃瓢亮亮|第一次化疗|患难见 真情|意大利成功华人的故事|治疗结束后|米兰的春天|为 死难父女相聚|如果文学不死|准备死亡|我心里的世界杯| 怀里抱着太阳的中国|贵族是这样的|大半生有周总理陪伴|飞机上 的倾诉|回归北京|巴黎的尾声 试读章节 出国 我小时候住在三里屯,确切地说是从1965年到1969年。 那时的三里屯和北京其他地方似乎没有很大差别,唯一的不同是这里有使馆区。 我今天认定驱使我出国并且30年旅居海外的罪恶源头就是这个三里屯。那时候全北京见不到多少汽车,小汽车更是凤毛麟角。可是,我家的窗子正对着马路,大使馆汽车的必经之路。不知从哪天开始,我对汽车发生了兴趣。于是常常坐在马路牙子上数汽车。数车的同时,必然要留意坐车的人。他们的肤色和我们不同,鼻子眼睛更是长得奇怪。我观察每辆车,每个人。黑的、白的,他们的轮廓深深印入我童年的记忆。 后来,我跟着父母去了河南的“五七干校”,暂时忘掉了三里屯和那些外国人。 从干校回来,小学毕业。进入中学,撞上学习法文。我去找教育局的人,说我不想学习法文,想转学。教育局的干部居然接待了我,那年我13岁。说我的住址限定我必须上白家庄中学,必须学习法文。 因为周恩来总理曾在法国留学,对法国情有独钟。指示北京七个中学开设法文课,其中就有我的学校。我妈在外事口工作,借机找到她的同事,法文高级翻译陈荣生,让人家做我的法语私人老师。 上世纪70年代,拥有自己的私人老师,法国回来的高级翻译,今天才知道是何等的奢侈! 陈老师,瘦高,文质彬彬,戴一副黑边眼镜,眼镜后的眼睛绝对有威慑力,他笑的时候也不和善,似乎老在盯着我看,让我不敢不好好学习。 五年的中学法文课,每周一晚上的私人课,因为怕老师,我每天都在努力。我成了学校里法文专科的佼佼者,1979年直接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 北大校园里,有很多和小时候在三里屯见过的外交官长得差不多的留学生。小时候的好奇心使我非常乐意和他们交流。于是,我的朋友圈里渐渐有了各国留学生:法国的、美国的、西班牙的、英国的、委内瑞拉的等等等等。 有一天,我认识了一个法国男生,叫吉尔。长得很清秀,带着金丝眼镜,老穿白衬衣,显得特别有风度。他来自法国西部,还会俄语,正在学习蒙语。而当时的我只会一点法文,所以对他非常崇拜。每次写完法文作文,我都会去他宿舍让他改。这样修改了多次,有一天晚上他说: “你的文字很不错,我觉得你能写一本书,比如写一本关于文化大革命题材的小说。我给你翻译,然后在法国出版。”他的眼睛放着光芒。 “开玩笑吧!”我对他笑笑。 “真的!我们法国人对中国很好奇,尤其对那段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好奇。你要相信自己,你能写好!” 我开始热血沸腾。法国,那些大文学家大艺术家的国家,我一个中国大学生能在那里出书? 吉尔走近我,握住我的手说:“开始吧!你肯定行!”我的手在他手里攥着,有点痛。心跳急速,不知是为了要实现一个宏伟计划还是因为被外国男生握住了手。 那一刻,我记得自己有男朋友,职业是警察。 我开始不好好上课,心都在那本书上。在我35楼124宿舍的上铺开工了。晚上11点宿舍熄灯,我打开手电,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同学们熟睡的呼吸声各自不同,我的夜战每天要到凌晨两三点钟。 我经常去吉尔的宿舍,给他念我的手稿。吉尔总是夸我的文字,基本没提出异议。因为那本书,我和吉尔有了很紧密的联系。有一天,我的警察男友终于按捺不住,跑到吉尔宿舍。不知他们说了什么,我没有问他们俩任何一个。不久,吉尔开始在一家法国驻北京的公司工作,我们不大见面了,也不怎么讨论那本书了。 500字一页的稿纸我写了500页。最后写到一对男女相爱,男方父亲的阻挠。书没有结尾,相爱的人没有结果。 吉尔回到法国,说要参加外交官考试,不再提我熬了一年夜写出的20多万文字。走前匆忙,我们没有见面告别。于是,我把那摞稿纸装进一个塑料口袋,不再想它。 不久以后,我和警察男友也分手了。 忽然有一天,吉尔回到北京,说要请我吃饭。晚饭订在建国饭店,当时这在北京算得上最奢侈的酒店之一。 很久没见到吉尔了,大概有一年之久。我们没怎么通信,知道他考进外交部,做了外交官。我也有了新的男友,一个才华横溢的美术学院学生。 吉尔似乎成熟多了,风度更好些,多了不少自信。我们一起走进西餐厅。 餐厅很考究,女服务员穿着黑色长裙。我们的餐桌上燃着蜡烛,轻音乐缭绕,似远似近。我们边吃边聊,喝着法国红葡萄酒。吉尔用很温和的目光看着我,夸我漂亮。他不再是那个北大留学生的吉尔,而是新手外交官,开始懂得调情和恭维女人。我觉得头有点晕,对吉尔的变化感到有些意外。不知是酒的作用还是被吉尔的恭维搞得头发热,我的话开始多起来。我们开始说起那本书,我的眼里含着泪,对他说:“你走了,我不知道怎么结尾,所以就那样扔下了。不论如何,我还是要谢谢你让我有了第一次写作的经验,那感觉好极了。那些不眠之夜,让我充满激情, 有激情的日子真好。”我们聊了很多,我告诉他想去法国继续学习的愿望,他说他去想想办法。那些日子,我只想去法国继续深造,去那个充满文化艺术气息的国家生活几年。 分手的时候他吻了我的脸颊,说他这晚过得很开心。我感到了吉尔唇的湿润和身体的力量。 吉尔把我送到公交车站,看着我上了车。我在车上向他挥手,周围的旅客好奇地看看他又看看我。长安街上,偶尔驶过汽车,街灯不太亮。我一直望着吉尔,他一直站在车站,直到我坐的公共汽车拐弯。 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夜晚使我想入非非,虽然知道法国不会总有如此的良宵,但我幻想它的夜充满诱惑,充满激情,它勾着我年轻的心。 吉尔给我寄来一个手册,是法国各个大学的介绍资料。他帮我选出20多所大学,让我写信申请奖学金。他帮我写了一份样信,我照着抄了20多份发出去。邮票钱花了100多元,当时可是个大数,是我教外国人中文挣来的。 发了信的大学纷纷回信,基本都是寄来学校的资料,欢迎去就读,但是奖学金没有。只有北部的南希大学寄来一张入学通知,依旧没有奖学金。 …… P2-6 序言 序言 白达宁 意大利驻中国大使 就像所有的作家一样,胡兰波的自传是把过去和今日的经历与回忆编织在一起。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在字里行间用她的思绪、激情和爱把西方与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家链接在一起。 《从北京到罗马》中的故事,曾经用意大利语在一本叫做《兰花瓣》的书中讲述过。正如她的生活之路,也正如我们每个人,总是试着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地寻找方向和生活的方式。她的童年,当时毛泽东还在领导中国。虽然那个时代距今似乎已经遥远,但对她来说这种遥远只是在时间上的距离。她总是怀念老北京,感叹逝去的一切。她二十几岁放弃了安定的生活,勇敢地闯入了法国。为此她付出了感情的代价,承受过多次的痛苦与失望。在困难面前,她始终没有放弃过自我,只是静静地在角落里舔着那流着血的伤口。一般在面对困难时,很多人会选择放弃一切,但是,胡兰波并没有那样做。 通向罗马的道路不平坦,生命的机缘让她在一个漫长的远征途中和一位男子邂逅。她被波西米亚式的浪漫感动,从巴黎来到了罗马。意大利,就这样坠入了她的生命里。 在生活的轨道上,现实让她从那个总是缅怀过去、那个年少青春的北京女孩蜕变出来。 第一次负面的工作经验及许多不同的历练,让满载着憧憬的她迷失了。胡兰波的内心总想再回到从前,回到北京,回到她的中国。她的往事、她的记忆、她的生活价值观里,就像她不曾离开过故土,她想和她的祖国一起生活在巨大的变化里。这种心境和现实的反差,让她活在一种矛盾的迷惘中,感觉单单这种心境就足够她活上千百年了。如果真有可能,如果能对生命做最好的选择,那该是什么呢? 当然这是无法解答的,生命的年轮推动着我们必须向前看,义无反顾,更何况我们还得养家糊口呢!剩下的只有回忆。失去,是不可避免的痛!在人生的路途中,我们总不能一直缅怀过去。如果这样,泪水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干瘪的皮肤上印上皱褶的纹路。 胡兰波用情感绘出了一幅图画,绘出了一条地平线。她推动着中意之间的文化交流,让这两个有着完全不同地理位置,却有着奇妙的共同情感和生活价值观的人民关系更密切了。 就像一位诗人说过的:中国和意大利是两个经历过、生活过、有着深远的文化思想、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 我常常问自己,文化是什么?可以说,它是对自信心的一种考验。每一次,即使在一个肯定的答案前,我们都必须要有接受突发状况的能力。胡兰波从一场重病中走出,让自己的生命更充实,更加丰富,她不断地行走于中国与意大利交叉的轨道上。不管是在中国或者在意大利,她都在致力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工作。 胡兰波是这样启发我们的:每个人都有其特别的故事,那些不信任别人、总带有偏见、盲目自大、认定其他人为异类、做了错事先责怪别人的人是可笑的。胡兰波告诉我们,没有人可以想像一个不懂当地语言的游子的孤独和无奈。如果我们肯花时间去了解彼此,我们将会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人。 胡兰波的文字,像一条流淌的河水,一旦掉入其中,就会不知不觉地随它而去,扣人心弦。恰如所有的自传,作者带着你走进他的七情六欲。但是,胡兰波的确与众不同,就在于她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她的祖国和文化的骄傲,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肯定,她用她的文字向意大利人示意着,要对生活在他们周围的华人给予更多的尊重。 我与胡兰波的接触,始于她长期致力于中意间的文化交流工作,意大利政府为此授予她极大荣誉的“意大利之星”骑士勋章。这一荣誉奖项是颁给像胡兰波这样杰出的人物,那些不计回报,日复一日,用他们一生的精力坚持增进两国间的交流,那些做出突出成绩的人。胡兰波的书,先是用意大利语写作出版,我知道她在其中付出了非常多的辛劳。一位像她那样努力不懈、受过高等教育、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语言也曾经是她融入另一个社会的困难。就像今日的中国移民,语言依旧是他们融入意大利主流社会的最大障碍。 目前,胡兰波除了继续把精力放在文化交流工作上,也开始在促进意大利产品在中国的推广上做努力。因为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中,意大利产品依旧鲜为人知。胡兰波认为应该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意大利高质量的产品,同样也该让意大利人了解中国的优质物品。在她看来,技术共享能够帮助两国的发展,能更好地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共同分享利益,让世界财富均衡,这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她在书里还再三提醒着我们,在做产品与技术交流之前,我们得先有耐心去做语言上的沟通,共同分享经验和对价值观的认知,还要用心去聆听每个人的故事,交流情感。如此,才可以使人类更亲近,虽然我们的国度和文化不同,但我们依旧能团结一心。 2015年3月15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花瓣 没有比“行驶的火车”这个比喻更贴近她人生的故事了。作者就像一列飞驶的火车,以顽强的意志驶向自己的目的地,一直向前,改变命运,寻找自由。 兰波的书是一首对生活、婚姻和自信心的赞美诗。 ——意大利《每周快讯》(L’Espresso) 东西方世界成就女英雄 可能有一天她将会写一本《新马可波罗游记》,也许她会回到东北的呼兰或者北京生活。如果有谁正在向中国人讲述意大利,那么她一定就是胡兰波。或者也可能会把两个国家的位置调换一下。几天来,书店开始出售《兰花瓣》,这是第一个中国人用意大利语写的自传。就像马可波罗,他的旅行是冒险、做贸易,对世界充满好奇。但是,兰波是为了爱把脚步停在了罗马。 ——意大利《北方日报》(Il giornale) 胡兰波与意大利 读意大利语了解中国,胡兰波就是这样的一位向导:简单,通俗,循序渐进。 《兰花瓣》是一本书,也可以看作是一本词典。胡兰波用意大利语详细地阐释来自东方的思想和习俗。 ——意大利《晚邮报》(Il corriere della sera) 聆听胡兰波讲述她北京-巴黎-罗马的故事 《兰花瓣》一书能帮助我们了解意大利中国移民的生活,它的作者胡兰波,是第一位用意大利语写作并在意大利出版图书的中国作家。她用她睿智的视角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为我们描述了亦远亦近的两个世界:中国和意大利。 ——梅地亚网站 (Mediaset)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