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长平著的《国际冲突的理论与实践》认为,从国际冲突的阶段性演变看,应该包括危机、冲突和战争三个阶段。危机并不必然导致冲突,历史和现实中很多危机最后以和平、合作方式得以解决,例如美苏冷战期间的古巴导弹危机;冲突是冲突各方已经出现了对抗行为,如中苏1969年珍宝岛的冲突,但冲突在初期还是可控的,并不必然进入法律意义上的战争状态;战争就是敌对双方全面的对抗阶段,一般伴随有一方对另一方的宣战。
本书侧重于研究冲突的起源问题,而不是冲突的控制和管理。从起源上看,冲突与战争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导致冲突的因素同样也会导致战争,因为一般冲突在前,小规模的冲突没有得到及时抑制就有倒向全面战争的可能。因此,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冲突起源,但这里的国际冲突与战争笔者并不做特别区分。在本书很多地方,冲突与战争是作为一个概念在使用。
《国际冲突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是从理论视角考察国际冲突起源问题,重点考察国家之间大规模有组织暴力的起源,探究在何种条件下,国家之间存在发生冲突和战争的可能性。
作者方长平在一般性考察国际冲突研究的意义、国际冲突的概念与属性、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从个体、国家、国际体系和跨层次等出发,考察分布在不同层次上的因素如何导致了国际冲突的发生。
本书特色在于:对每个层次的分析更加细化,讨论的变量和因素更多,以提高理论的解释力,为我们认知国际冲突起源提供更加复合的理论图景;同时本书也尝试提出跨层次分析对于国际;中突研究的意义。特别是,本书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近年来的创新成果应用于国际冲突研究,如前景理论、知觉与直觉理论、意象理论、动态差异理论、安全曲线理论、不对称关注理论以及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等。在理论推演的同时,大量的案例研究也是本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