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辉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10个忠于时代的人物故事,10场远道而来的隔空求问。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第五届和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年度散文家”获得者——李辉,最新作品!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是作者李辉长达22年的漫长写作,讲述了他自1992年始到2014年止的10次文化寻访,包括去布拉格寻访卡夫卡,于牛津悼念奥威尔,在瑞典探求赫定的冒险人生,到阿姆斯特丹与巴黎体悟梵高、西奥两兄弟的永恒情谊……也探知了淹没于波茨坦的历史烟云和消失在香港远郊的民国往事。在经过大量的史料整理、实地寻访以及原始档案的采集后,征得当事人或其后代的认可,将往事复原,忠实地描述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敞开了历史新的可能性和复杂性,为理解人物的遭遇与作品做了丰富的注释。

内容推荐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是一本基于探访而写就的历史文化类散文书。作者李辉寻着前人留下的痕迹探求历史与人文,是他在国内及国外几地巡游探访的记写散文。他走进波茨坦触摸中国命运,在布拉格寻访卡夫卡,在牛津寻访奥威尔,听传教士后代寻根中国……每一次寻访都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一次回顾,结合不同时代的真实故事,把行走和文化真正融合。

目录

壹·于孤独中如痴如醉

贰·安静的一九八四

叁·岁月不会淹没探险家

肆·我们走进了铁门

伍·凡高兄弟

陆·人醉何处

柒·寻根

捌·弥漫于波茨坦的历史烟云

玫·诗人走了,画家也走了

拾·入土为安

试读章节

于孤独中如痴如醉

变形的卡夫卡雕像

2014年6月3日,是捷克作家卡夫卡逝世90周年纪念日。90年过去,生前几乎默默无闻的他,如今名震世界。1983年,一颗新发现的星星被命名为“卡夫卡”,浩渺天宇间,留下一个永恒的名字。

走进布拉格,怎能不细细寻访卡夫卡的踪迹?从诞生的故居,到安葬的墓地……

我们住在老城区广场旁的一个宾馆。第一天出门,走出宾馆,沿小巷漫步不到5分钟,即见路旁有一雕像。雕像约4米高,下方为一巨大的躯体,迈开大步,胸口洞开,没有心脏,两臂前伸,没有双手,也没有脑袋。但脑袋位置托起的是一个完整的人物全身。他神态忧郁,右手抬起,指向前方。走近一看,底座上写着——FRANZ KAFKA。

后来买来一张《卡夫卡的布拉格》地图,上面标有布拉格与卡夫卡有关的34处地点,这座雕像为最后一处。雕像2003年落成,位置即在犹太人区的中心——卡夫卡成长、生活与工作的区域。雕像出自捷克雕塑家Jaroslay Rona之手。Jaroslay Rona说,他的创意得自卡夫卡的小说《一次战斗纪实》。小说曾有这样的描写“我异常熟练地跳到我朋友的肩上,用两只拳头击他的背部,使他小跑起来。可是他还是有点儿不情愿地用脚踩地,有时甚至停了下来,于是我多次用靴子戳他的肚子,以使他更加振作起来。我成功了……”

与卡夫卡雕像不期而遇。于是,我的相机里有了布拉格之行的第一张留影。

世俗化的布拉格,终于接纳了他

卡夫卡已是布拉格的骄傲,在世俗化之后走进人们的视野,为曾经排斥他的这座城市聪明地接纳。

各式各样的T恤衫上,大大小小的搪瓷杯上,商店琳琅满目的招贴画上……精明的布拉格人,巧妙地将卡夫卡纳入到通畅的商业轨道,满足不同游客的好奇与需要。这一点,当我参观完卡夫卡出生地纪念馆之后印象尤为深刻。

老城区广场是布拉格的心脏。从老城区广场西北角走出去,不到百米,另有一个小小的空旷处,名为“卡夫卡广场”——1883年7月3日,卡夫卡就在旁边一幢大楼的寓所里出生。如今,大楼一层有一房间被辟为“卡夫卡诞生地纪念馆”供游客参观,每位50捷克克朗(约合人民币20元)。走进去,大跌眼镜。所谓纪念馆,不过20平方米见方,除卡夫卡作品的几种初版本和墙上悬挂的生平图片外,空空如也。这该是我看到过的最简单、最没有历史感的名人故居了。我曾感慨过凤凰古城沈从文故居里缺少实物,但相比而言,却比这里好许多。毕竟有完整的庭院,有老井,有雕梁画栋,有沈从文晚年写作的书桌……看来,布拉格人太能琢磨游客的心理了,以他们的方式与满怀期待走进来的人,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在旅游开发上,卡夫卡无处不在。不过,让人疑惑的是,充分商业化、世俗化之后的卡夫卡,还是那个孤独、忧郁甚至畏惧婚姻生活的卡夫卡吗?一位德国文艺批评家曾这样谈到卡夫卡:“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动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卡夫卡的生命特征与性格悲剧,被如此精辟地概括出来。

是的,卡夫卡生前没有归属感,在孤独中匆匆走完40余年人生,但他却以文学为自己找到了最后归属——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他以文学所表现出的人的孤独、命运的不可知、归属的不确定性,几乎在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会随着场景的替换与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就这一点来说,我们都有卡夫卡的影子在心中。

如今,曾让卡夫卡感到陌生的世俗社会,慷慨而精明地接纳了他。他已融入布拉格的日常生活,一个无处不在的旅游资源。

P3-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9:5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