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共4册)》是美国历史学家约翰·托兰所写的一部二战题材的长篇历史纪实著作。作者在书中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帝国主义于1936-1945年间和希特勒的纳粹德国遥相呼应,在东部开辟侵略战场,横行亚洲,侵略中国,蹂躏东南亚各国人民,发动太平洋战争,偷袭珍珠港,直至最后被迫求和投降的历程。书中史料极为丰富,有许多材料系出自当时美、日两国的战时档案,也有不少史料由原为日本天皇的公卿贵族、重要军政头目和参战当事人提供。原著于1970年10月在美国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并夺得了1971年度的普利策新闻奖,在西方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共4册)》这部“二战”史经典著作中,美国历史学家约翰·托兰描述了日本于1936—1945年间和希特勒的纳粹德国遥相呼应,在亚洲发动战争,侵略中国,蹂躏东南亚各国人民,偷袭珍珠港,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展开激战,直至最后被迫投降的历程。
本书史料极为丰富,许多材料出自当时美、日两国的战时档案,战时日本的公卿贵族、重要军政头目和参战当事人也提供了大量第一手史料。作者根据史实,生动地描绘了一幕幕战争的残酷场面,揭露了日本战犯制造战争的内幕,以及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此书英文版于1970年在美国出版后即成畅销书,并获1971年度普利策奖,在西方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被视为名作《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姊妹篇。
当晚,从甲府和佐仓开来了援军,在叛军设置的路障对面布防。在美国大使馆的屋顶上,人们可以看见叛军插在首相宫邸和山王旅馆的旗帜在飘扬。格鲁夫人神经过于紧张,坚持要在另一间房就寝,尽管格鲁大使向她保证,不到万不得已,叛军是不会找美国的麻烦的。
离大使馆几个街区的地方,一辆汽车开到宪兵队本部,三个潇洒的军人跳下车来,他们是香田和另外两位叛军军官。他们进门与陆军继续谈判时,门岗举枪致敬。
“笨蛋!”一位下士官探身窗外喊道,“怎么向叛军军官敬礼!他们不是皇军!”
三人听真崎大将和荒木大将讲了30分钟,敦劝他们结束叛乱,但是,安抚的话又一次反而使他们更为坚定。
在宫内省,后藤内相终于抵达,令人不解的是,他迟到了6个钟头,他被任命为“临时代理总理内阁大臣”。几分钟后,陆相提出发布戒严令。后藤和其他文官阁僚担心此举可能会演变成军部独裁,他提出反对理由说,这不过是陆军叛乱,与公众无关,叛乱一事应由陆军内部处理。
川岛反驳说,必定有外部煽动者,因此,有必要采取非常措施以确保国家安全。这种反驳虽然软弱无力,却影响了那些拿不定主意的阁僚,在深夜举行的一次御前会议上一致同意立即发布戒严令。
就在此时,一个宪兵曹长得悉了关于冈田的下落:他的一个部下获准进入首相官邸去把死伤的警官弄出来。他无意中打开壁橱,看见冈田像一尊佛像似的坐在里面。他们马上把这一惊人消息报告分队长,这位分队长决定不再向上报——如果这消息不属实,他会遭到奚落;如果属实,有些同情叛军的宪兵便会把消息告诉叛军,冈田首相就会遭到杀害。但是对曹长小坂计介来说,不报告是失职。于是,他主动同另外两个志愿者当天深夜偷偷穿过叛军警戒线,2月27日拂晓前大胆地走进首相官邸。小坂直接走进下女的房间,打开壁橱,要首相放心,他很快就会得救。然后,他穿过大街,向住在迫水隔壁的首相另一位名叫福田耕的秘书那里请求帮助。
福田和小坂两人一边喝红茶,一边互相进行试探,最后小坂把冈田还活着的消息透露给对方。那时,福田才承认自己和迫水也知道冈田还活着,计划让冈田混在来官邸吊唁的人群中偷偷出去。
半个钟头以后,那位足智多谋的曹长和另外两位士兵从卧室里拿出一套西装给冈田穿上,并在院子里弄来一辆汽车。他们的时间刚刚好。有两辆黑色小轿车开了过来,下来了十几个吊唁者,向官邸鱼贯而入。福田把他们领进首相卧室。福田早就派了一名部下守在那里,不让吊唁者走近尸体,以免被看出死者并非首相。
在吊唁者烧香祭奠的同时,福田和小坂把戴着口罩遮住一半脸、身体蜷缩的冈田带到了后面。有一队叛军站在门口,小坂威风十足地喊道:“紧急病人!他不能看尸体!”
叛军们让到一边,三人来到了院内。但是院子里没有汽车等着,叛军指挥官出于好奇,正走过来打算看个究竟。突然,小坂弄来的车子开过来了。福田连忙打开车门,把已经精疲力竭的冈田首相推进1935年型的福特牌轿车,自己也登上车。小坂激动紧张地目送这辆汽车徐徐开出大门,消失在大街上。他不禁流下眼泪,恍惚地站在那早。
就这样,冈田脱险了,但还有一个问题是,如何在有人发现这个骗局前把松尾的尸体运走。这是属于迫水的任务,但他觉得,在冈田到达安全的藏身之所前,最好不要有任何行动。迫水一小时一小时地孤身一人守在尸体旁。终于,电话铃响了。他妻子报告说,她父亲已安全抵达一个庙里。现在,迫水可以行动了。他先给宫内省打电话,告诉他们冈田已脱险,然后打电话到冈田私邸,叫他们尽快把棺材送到官邸。电话里回答说,首相的身份不宜随便弄个现成棺材,定做要花好几个小时。
天黑时,棺材终于运到了。迫水把抬棺材的人打发走,用毯子把松尾的尸体全部包起来放进棺内。当送葬队伍缓缓离开官邸时,叛军指挥官举手敬礼,并说了句告别的客套话。灵车慢慢地驶出大门,吃力地行进了一段路之后,安全抵达首相私邸。在那里,已经有很多参加丧礼的人。一块墓碑连同一帧用黑纱围边的冈田遗像被放置在棺材上。
迫水严格命令不得启棺,然后动身前往宫内省,那里阁僚们又在开会。迫水这才告诉他们冈田首相仍然在世。阁僚听到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待神志清醒过来后,大家建议冈田首相尽早谒见天皇。不料,代首相后藤却表示反对,他说,冈田要为这场叛乱负责,应该立即辞职。后藤拒绝听取任何解释,很明显,他自己想当首相。迫水只好打电话向有势力的人士求援。P44-4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西方人认为,东条大将和其他日本领导人——实际上是为数众多的日本人——同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徒是一丘之貉,他们不论受到什么惩罚,遇到什么厄运,都是罪有应得。
事过25年,日本已经从精神上和经济上濒于全面崩溃的境地恢复过来,在世界各国之林中重新受到尊敬。可是,人们仍然不禁要问,怎么能钦佩和尊敬一个战争时的行为如同野蛮人一样的民族呢?
本书之目的,主要就是要从日本人的角度来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进而解答关于那场改变了亚洲面貌的战争的其他一些问题。为什么一个幅员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那样大小的国家要对珍珠港发动自杀性的进攻,从而使自己与一个国力10倍于己的敌人决一死战呢?两国之间的战争是不是像今天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不可避免和非打不可的?打赢那场战争是不是就使美国从此永远卷入亚洲事务呢?
尽管有我的日本妻子和她家人的帮助,要不是发生了两件事情,我本来是不想写这本书的。这两件事情是日本人对自己不久前的历史所抱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及出现了一些新的重要文献。除了日本外务省和日本防卫厅战史室已经存有的大量材料外,最近又发现了一些曾被隐匿或散失多年的宝贵材料,诸如御前会议和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的记录,过去以为已被焚毁的近卫文麿的部分日记,以及1940年至1944年2月21日担任陆军参谋总长的杉山元元帅所写的长达千页的“笔记”。
重要的是,日本的一些前文武长官,包括天皇的首席顾问木户幸一侯爵、天皇幼弟三笠宫崇仁亲王殿下、珍珠港和中途岛战役的实际指挥官草鹿龙之介,以及东条的头号心腹佐藤贤了将军等,都愿意毫无拘束和详细地谈他们不幸的过去。几年前,我为写《扪心无愧》一书搜集材料时,只要一触及某些敏感的话题,他们就面带难色,这种心情已完全消除了。此外,他们相信,战后西方人自己有了在亚洲的种种经历之后,对日本过去在中国所铸成的罪恶应该有新的认识。那些参加过这场战争的人,从将军到士兵,也比较愿意谈起他们的罪行,说出过去说不出口的话:怯懦、谋害、杀人成性、投降和开小差。
为了准确起见,他们以及每一个与作者交谈过的、其经历被写入本书的人,都阅读了有关自己的段落,而且往往还添加了说明问题的评论。书中的对话并非虚构。这些对话出自许许多多的谈话记录、档案材料、速记记录和当事人的回忆。例如有关历次御前会议和联络会议的大量辩论部分,就是根据杉山元的“笔记”、最近搜集到的官方档案材料、私人日记,以及作者同出席御前会议的木户侯爵、铃木贞一中将、星野直树和贺屋兴宣等人的谈话记录写成的。木户侯爵在天皇每次参加会议后马上就能得到一份关于会议的报告。
我认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犯的最大错误是,它没有认识到自己同时在打两种不同的战争:其一是在欧洲,与另一个西方民族及其纳粹主义交战;其二是在亚洲,既要同一个求强图存的侵略民族作战,又要在意识形态上同部分亚洲展开斗争。亿万被西方列强殖民的东方人把日本的战斗看作自己的战斗,看作一场种族和肤色的对抗。他们还把日本的胜利看作自己从西方统治下解放出来的胜利。
早在1922年,远东问题权威泰勒·丹尼特就写道:“每个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对现在构成远东问题的种种祸患都负有责任。我们大家还是应该永远丢弃自以为公正和受害的无辜者的伪装,以忏悔的心情面对现实为好。”
如果我们这么做了,1941年与日本的谈判就非常可能以和平而不是以战争告终;美国也不会多年来被迫在亚洲成为道义上的警察。而道义上的警察并不是一个好当的角色,尤其是当美国自身的道德还成问题的时候。
本书就是按照事情的本来面貌如实写照那些被卷入人类最大规模战争的人们,他们头脑糊涂、自封崇高、不光彩、灰心丧气、充满矛盾和谬论。
我已尽我最大努力让事实本身来说话,如果有什么结论的话,那就是:历史不会简单地给人以教训,只有人类本性的再现,而不是历史的重演。事实说明,立足现在,认识过去,给我们的教益只会更多,而不是少了。战后由于美国自身在亚洲所采取的暴虐行径,使美国人进一步看清了上一代日本人当时的战争行动,这无疑是一个可以引为借鉴的例证。
约翰·托兰
具有与《第三帝国的兴亡》同样的视野和力度,并且自始至终保持趣味性和戏剧性。
《芝加哥太阳报》
令人难以置信的丰富、易读、激动人心!最为精彩的部分还不是对战争场面的描绘,而是对日本高层神秘政治博弈的揭示。
《新闻周刊》
宏大、充满吸引力,且极为触动人心的太平洋战争史。
——《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