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空军抗战记忆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作者 朱力扬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空军和日本航空队最早的冲突,始于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这期间,除了曾经发生过小规模的空战外,广东空军也一度由谢莽领队,支持上海十九路军的地面作战。朱力扬编著的《中国空军抗战记忆》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分阶段解说当年空军抗战的历史。本书呈献给对抗战已经逐渐陌生的国人。这是全民所共有的历史,也是民族灵魂的一部分。

内容推荐

朱力扬编著的《中国空军抗战记忆》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分阶段解说当年空军抗战的历史(包括空军抗日的准备)。图与文字比例将为1.5:1左右,其珍贵之处在于书中将收录很多从未面世过的历史照片,皆为航拍照片。且人物记述皆在亲历者口述基础之上。

目录

前言 让我们记得他们吧

引子 怕死的不是空军

楔子 紫金山下的孤鹰

第一篇 教战

 第一章 投笔从戎

 第二章 入伍生训练

 第三章 中央航空学校

 第四章 航校的飞行训练

 第五章 毕业恳亲会的故事

第二篇 备战

 第六章 基层干部的养成

 第七章 广东空军的北上

 第八章 空军各大队的成立

 第九章 战前的气氛与训练

 第十章 中国空军的简陋与艰难

 第十一章 中山陵的呐喊

第三篇 开战

 第十二章 七七事变与抗战全面爆发

 第十三章 “八一四”轰炸上海

 第十四章 “八一四”、“八一五”空战

 第十五章 京沪战役

 第十六章 苏联军售飞机

第四篇 奋战

 第十七章 武汉、台儿庄空战

 第十八章 中国轰炸机远征日本

 第十九章 兰州、重庆空战

 第二十章 苏联空军志愿队

第五篇 避战

 第二十一章 璧山空战

 第二十二章 飞机躲警报的日子

 第二十三章 重庆民众躲警报的日子

第六篇 决战

 第二十四章 租借法案和废除不平等条约

 第二十五章 飞虎队——美国志愿队

 第二十六章 十四航空队与中美混合团

 第二十七章 美国驻华的其他队伍

 第二十八章 中国对美军的地面支持

 第二十九章 中国空军在美国

第七篇 胜战

 第三十章 胜利的来临是如此突然

 第三十一章 南京受降典礼

附录 忆战

 附录一 一个日本战俘的故事

 附录二 纪念郑少愚同学

后记 不容青史尽成灰

致谢

试读章节

三期军官参访团

1935年3月,留在笕桥航校当教官的三期毕业同学,由郑少愚以及沈崇诲组织了一个参访团,利用教学的空档,在京沪地区走访了不少单位。

在上海,他们参观了落成不久的市政府、黄浦江中的英国军舰、江南造船所、吴淞炮台、吴淞商船学校、中央研究院钢铁厂以及跑马场(今人民广场)附近的美国兵营。

在南京,则参观了镇江金山与北固山要塞、焦山要塞、中央政治学校、金陵兵工厂、中央天文台、幕府山要塞、海宁号军舰、鱼雷营狮子山炮台、中山陵、航空测量队以及陆军大学。

这次参访,对这些甫自航校毕业数月的同学算是大开了眼界。他们了解到,抵抗日军的侵略,不单只是靠军队在天空、在地面、在海上打仗,还牵涉到国民及国家生产力的总动员以及武器的研究与制造。中国当时虽然处于忍辱负重的状态,但是全国各地方及各机关都在积极地准备这场无可避免的民族战争,没有一个人或一个单位可以置身事外。

参访团花了五个小时从杭州笕桥乘火车到达上海。在上海期间,他们住在东方大饭店。当时,青年军官都穿着崭新的制服,个个精神饱满,围观的群众则好奇又纳闷地在想:这群人到底是哪一国的军人,他们讲得明明是听得懂的北方话,但穿着与气势又像是租界内的外国军官,而不像是历年来为争夺地盘进出上海的各省军人。

从照片中看来,围观的群众和军官们似乎来自不同的社会,彼此间有相当的隔阂与距离。但他们岂知,这群年轻军官日夜所想的就是要如何赶走租界内的外国人,尤其是虹口的日本人。两年多以后,当年参访团中的领队沈崇诲在浦东外海连人带机冲向日舰、团员谭文在上海上空殉国、六期的阎海文跳伞后在杨树浦举枪自杀,至此,上海的老百姓才知道,原来这群陌生的军官和他们的距离是如此的近,甚至为了他们,甘愿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

上海市政府

参访团的第一站就是上海市政府。1927年北伐后,国民政府在离开租界区有一段距离的江湾,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市镇,所有的市政机关以及文化、体育等设施都集中在这里。新市镇工务方面的业务,由同济大学毕业并获有德国博士学位的沈怡来筹划、建设而不少市府的主官也都是欧美留学回来的年轻人。

参访团一一走访了已经完工的建筑,同时也参观了尚在筹备或施工中的建筑物的模型。这是团员们第一次接触到新世纪的市政建设,对于尚在建筑中的体育场与游泳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事实上,在1927—1937年这10年当中,当时的上海市政府,除了要建设一个崭新的市政中心外,另外也需要做一些围堵租界扩张以及抗日战争的准备工作。沈怡在他的回忆录《沈怡自述》中就有以下一段记载: “每逢国内局势不靖,租界工部局总是利用机会,扩充地盘。最显著的,就是在沪西一带偷偷地筑了许多路,地方上称为‘越界筑路’。”因而市政府筑了一条中山路,从上海东南的龙华机场附近开始,向西围着法租界的徐家汇以及北边的公共租界,过了苏州河,进入闸北,最后终止于现今鲁迅公园附近的北四川路。这个环绕、围堵租界的马路,大抵是今日上海的中山南、西、北路(内环线)。

另外,日军的行径则更为嚣张,他们越过了虹口的公共租界,沿着四川路,向北偷偷盖了许多日侨用的建筑,譬如日本小学、日本女校等,最后更是在北四川路底,今鲁迅公园附近,造了一个非常坚固的军用建筑——日本陆战队本部。上海市政府无力阻止日军的扩张,只得消极地禁止中国营造厂承包其中任何工程,但这幢建筑物仍然还是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前抢建完工,而成为日军侵略上海的大本营。中国空军于1937年淞沪战役中曾数度想将其炸毁,都未成功。

上海市政府也于1936年接到国府密令,在上海四郊建筑掩体工事。第一期造了20个,全部经过伪装。例如,在通真如的公路上,利用原有的小场庙,添了一间房子,外表和原来的庙宇一模一样,其中却是一座小炮掩体。这工作做得很机密,直到八一三事变发生后也还没有走漏半点风声。

P67-68

序言

中国空军和日本航空队最早的冲突,始于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这期间,除了曾经发生过小规模的空战外,广东空军也一度由谢莽领队,支持上海十九路军的地面作战。

一·二八事变后,中国各方了解到:空中武力在近代国防中的重要性,从而相继加速发展空军;各地的爱国青年也争相报考航校。但是,一个国家空军的建设,除了要有完整的工业以及完备的后勤支持外,更需要训练出一批指挥、参谋以及作战的人员。当时中国面面俱缺,因而在建军的过程中,不得不借助外力(德、意、美等国),而取得了有限的成果。

1937年7月,日本对华发动全面的侵略,中国各方面体认到,这一场攸关民族生存的战争,将再也无可回避,只有奋力一战。7月底,空军各单位接到准备作战的命令;8月14日,中国空军主动出击,旗开得胜;往后的一周中,各部队更创下了惊人的战绩,振奋了全国军民的士气。但是接下来的几年,中国空军作战的历程却是相当曲折与艰苦。由于之前得到苏联军售的飞机以及苏联空军志愿队的加入,经历过一段光荣的“奋战”过程;但是紧接着,在武器落后、外援断绝的情况下,却度过了最暗淡的“避战”阶段;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人助、自助的情况下,中国空军再度扬眉吐气,重现蓝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中国空军第五大队的战机,奉命监护日军洽降专机飞到芷江。在往后整个受降的过程中,空军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故而,本书将中国空军建军、抗战的过程划分为教战、备战、开战、奋战、避战、决战和胜战几个阶段。

然而,就整个世界空战史来看,抗战时期的空战都算不得是大规模的战役,毕竟,此段时间任何空战,双方交锋的飞机不过百来架,和其后欧洲英伦上空动辄千架的空战相比,相去甚远。但从这段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却看到了双方飞行人员素质的不同以及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相对于日军“我死则魂升”的狭隘武士道,中国飞行员则大都抱着“我死则国生”的成仁精神;比之日军屠城南京的野蛮行为,中国飞行员却表现出仁、恕的内涵。(见“一个日本战俘的故事”。)

笔者这些年来访问了不少抗战时的飞行员,如今有些已经是百岁人瑞了。经过了多年的沉淀,至今,留在他们心中的,已经不是70多年前空战的种种,也不是昔日雄壮的军威(当年大多数时候,中国空军的飞机,无论在性能上或数量上,都远远不如日军)。然,耆老们心中所念念不忘的,乃是当年牺牲的弟兄及同学。他们最想告诉后辈的是:为什么当年有那么多中上等家庭的精英,愿意抛弃学业、爱隋、财富以及其他的一切,从军习武,和敌人拼命。张光明将军(中央航校五期)语重心长地告诉笔者:他们生长在那个时代,眼看国家被日本人所侵略,同胞被人欺凌,责无旁贷,很自然地做了该做的事,如此而已!

沈崇诲(中央航校三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出身富裕家庭,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九一八事变以及一·二八事变后,毅然放弃优渥的工作,进入了航校,从光头的入伍生学起。毕业后,一心一意等待的,就是开战杀敌;心中念兹在兹的,就是如何地效“死”国家(《三期总通讯》,1935)。战前,他曾经透露过:必要时,将驾机和敌人同归于尽。开战后一周,他就实践了诺言,是第一个做到“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的航校毕业生。

他们的牺牲或许使后来的中国少了一位优秀的工程师、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甚至一位杰出的将领,同时各人的家中也痛失了一个至爱的亲人,但是他们这种大爱的精神,却使得民族的灵魂又增添了一份资产。也就是凭借这些丰厚的资产,中华民族才能在那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苦撑了八年,而后取得了胜利。今天,我们何忍见到这些灵魂资产流失!让我们记得他们吧。

后记

这本书的出版,其意义已超出了我个人的范围。从构思到实现,一共经历了10年。刚开始时,只是很单纯地收集史料,过程中,得到了几位亲历抗战的空军前辈【李学炎(2014年过世,享年103岁)、张光明(102岁)、田兆霖(100岁)、陈光斗(100岁)、宋寿椿(已故)、郑松庭(已故)、王国南(已故)、乔无遏(已故)】以及众多空军子弟的协助。

起初,由于年代的久远,对于照片中的人、事、地点,除了好奇之外,并没有太多的认识。有幸,自2011年开始,与张光明将军(“八一四”空战的参战者)作了一系列的口述访问,才对空军的抗战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再证之于龚颖澄将军(中央航校一期)、王殿弼将军(航校五甲)的亲笔日记以及龚业悌(航校六一)的《抗战飞行日记》、高庆辰(航校六二)的《空战非英雄》,使我稍稍可以顺着时光隧道,进行较详细的探索。

一路走来,最大的收获就是,经由张将军的协助,加上航校毕业纪念册的比对,在各类照片中,辨认出不少抗战的烈士(高志航、李桂丹、沈崇诲、乐以琴、郑少愚、吕基淳、徐葆昀、张锡祜……)。历年来,这些烈士们的照片在坊间极为罕见,借着这本书的问世,他们活生生的影像就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当然,也就永久流传了下去。数张笕桥机场的航拍,得以让我们重建1937年“八一四”空战的现场。诸张20世纪30年代江南各地的航拍,也使得我们从空中看到,战前的中国是有活力的。

本书无意标榜为历史著作,更没有尝试描绘当年空战的细节,这都不是我的专长,也不敢潜越专家们的范畴;只是希望借着它,和更多的朋友分享史料,让大家了解英雄们平凡与伟大的一面。

 部分空军前辈们对史料的保存,令人敬佩。除照片、书信、日记、飞行日志外,当年空战时所使用的地图以及各地机场的位置图,也都完整地被保留下来了。同时,因为得空运的便利,即使历经多年的战乱和迁徙,这些史料的外形仍就完好。家属与子女们的热忱,更令我相当的感动,当然,这其中也带有他(她)们的期许。

这本书的问世,个人不敢居其功;谨献给我已故的双亲,纪念他们于动乱中走过了前半生,硝烟下教育了下一代;感谢多年来为我讲述历史的长辈以及提供、协助我收集史料的空军子弟;更重要的是,代表大家,将这本书呈献给对抗战已经逐渐陌生的国人。这是全民所共有的历史,也是民族灵魂的一部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2: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