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1937-2006),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江苏无锡人,出生于上海。曾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务;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方正集团创始人之一。由丛中笑著的《王选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为王选传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选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丛中笑 |
出版社 | 学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选(1937-2006),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江苏无锡人,出生于上海。曾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务;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方正集团创始人之一。由丛中笑著的《王选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为王选传记。 内容推荐 由丛中笑著的《王选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由中共中央统战部主编,系于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和九三学社中央共同组织的王选同志事迹报告团的报告材料的基础上,充实以对王选同志生平以及先进事迹的简介、社会各界及王选同志亲友学生的回忆、媒体的报道等材料,再现王选同志高尚的品德、突出的个人魅力,读来感人肺腑,是一场灵魂的洗礼、境界的升华。 目录 第一章 故土家世 祖籍无锡 生长在上海 严父慈母 家的滋养 第二章 青春年少 “南洋模范” 先做个好人 融入集体 班里第一个团员 启发式教学法 “社会活动家” 第三章 北大学子 迈入高等数学的殿堂 恰同学少年 求索 人生第一个重要抉择 触摸计算机 学习方法观 第四章 峥嵘岁月 投身“红旗机” “拼命三郎” “独观大略” 重病回沪 鸿雁传情 ALGOL60 第五章 相濡以沫 危难真情 风雪严冬 佟府乙8号 双重纠错码 第六章 惊世原创 偶遇“748” 确定数字存储 绝唱 会战遇挫 柳暗花明 一步跨越40年 第七章 原理性样机 “三方首脑会议” 确定协作厂家 风云突变 首张报版样张诞生 当惊世界殊 雪中送炭 宝剑锋从磨砺出 玉汝于成 第八章 印刷革命 压轴大戏 共度生死关 欧洲专利和印刷专项 决战市场 艰难的新华社中间试验 “只结了一个小果” 《经济日报》背水一战 信息产业中的NumberOne 决胜 “产学研结合”的先声 “方正”在竞争中胜出 献身科学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 第九章 技术创新 “自己创新,振兴中华” 彩色革命 “让苗头变拳头” 山河一片红 “748工程”是一个里程碑 进军日本 开辟广电领域 技术创新论 第十章 甘为人梯 “伏枥老骥”新说 你们在创造历史 不拘一格降人才 关爱润泽无声 第十一章 山高水长 参政议政 九三情怀 独具魅力的演讲才华 中士立名 先生之风 方正的“精神领袖” 人生第九次重大选择 第十二章 鞠躬尽瘁 泰然立遗嘱 “在困难和挫折中前进” 崇高荣誉 身居高位殚精竭虑 思想的声音 梨园挚友 回归北大 最后的2005(上) 最后的2005(下) 超越生命 九州花雨为君殇 永远闪耀在宇宙星空 王选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祖籍无锡 王选的祖籍江苏省无锡市具有三千多年历史,是人杰地灵、秀丽富饶的鱼米之乡,自古名人辈出,从古代的顾恺之、李绅、徐霞客、顾宪成,到近现代的薛福成、华蘅芳、刘半农、徐悲鸿,再到当代的周培源、陆定一、荣毅仁、钱钟书……人文荟萃,灿若星辰。 王氏是无锡有名望的大家族,老宅在无锡城中凤光桥附近,被称为“城中王氏”。到清朝一共出了32名进士。王选的曾祖父王縡,清朝同治年间中了进士,成绩优异,名列二甲第60名,北京国子监的石碑上刻有他的名字。王縡后来官至福建主考,王家祠堂中供奉着王縡的牌位,每逢他的生日、祭日,全家人都要燃香祭奠。 王选的父亲王守其1956年曾写过一份自传材料,为我们了解王家的历史提供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从中可以得知,王选的祖父王蕴亨,清朝时曾在苏州府和常州府谋事,辛亥革命后为避时难,于1912年迁往无锡北乡张泾桥,1916年随全家迁回城中,隐居家园,不问世事。王选的祖母识文断字,为补贴家用,开设了一家学馆,招收学徒,教授四书五经。由于家中没有固定产业,所以一家人过得并不宽裕。 1903年王选的父亲王守其(1903—1996)出生,由于晚年得子,又是唯一的儿子,王选的祖父母对王守其格外宠爱,自幼教其习读古书。他聪敏好学,1917年以优等生从县立高等小学毕业。14岁的王守其本打算继续投考北京清华学校(即现在的清华大学),不料王选的祖父在这一年过早地去世,王守其只好辍学,在家守丧一年。多亏家中里里外外有王选的祖母操持,她精明能干,持家有术,把几个孩子一一抚养成人,并坚持让王守其到上海继续读书。 1918年秋,王守其考入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附属中学。1922年毕业后直升大学,攻读铁路管理专业,1926年毕业时,学校已改称“交通部南洋大学”,即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与王守其同届毕业的同学中有后来的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两人既是同乡,又是同舍。 王守其大学毕业后,被分派到湘鄂铁路工作,由于当时王守其已经与王选的母亲成家,加上王选的祖母舍不得儿子远离家门,王守其便放弃了这份工作,经人介绍,到上海新通工程贸易公司谋得一个职位。开始时月薪为银圆30元,上海生活费用不菲,虽然家里当时只有王守其和妻子、母亲三人,有时也感到接济不上,告贷度日。好在王守其任职的新通工程贸易公司,做的是机械工程方面的进口贸易,抗战以前生意兴隆,王守其工作踏实,恪尽职守,几年后收入渐渐充裕,一家人日子才好过起来。 王选的母亲周邈清(1901—1990),原是王守其的表姐,两人自幼订婚。周家也是无锡书香门第,王选的舅舅周伯符曾写过一篇题为《我的补充叙述》的回忆材料,从中可以得知周家的发展渊源。王选的外曾祖父周士锦做过江苏沭阳县训导,是专管一县秀才的教官。他崇尚儒家思想,笃信程朱学说,讲究“敦品行,励气节”。王选的外祖父周道章是一代了不起的人物,他继承了父亲周士锦的思想,认为“一物不知,儒者之耻”,曾考中秀才,年轻时去日本留学,进修化学和测绘专业,是中国第一代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深受日本维新思想的影响,反对满清统治,追求开明进步。他在无锡时曾师从我国近代著名数学家华蘅芳学习数学,打下了很深的数学功底。此后,周道章先后在南京江南格致书院、北京高等实业学堂等任教20年,成为当时凤毛麟角的工科教员,造就了一些人才。周道章还积极倡导西学,据周伯符回忆说,周道章“是我国将数学书和讲义改成横行文字的第一人,也是我国用阿拉伯数字和拉丁字母书写算式的第一人”,这在当时是很新潮的做法,受到不少阻碍。王选后来喜爱和选择数学专业,与外祖父的遗传不无关系。1901年周邈清出世,不久随赴北京供职的父亲周道章来到京城。周道章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对太平天国很支持,常对女儿讲述“长毛”(当时百姓对太平天国成员的称呼)怎么英雄,清政府如何腐败,贪官污吏实在“该杀”。他不许王选的母亲和姨妈缠小脚,甚至王选的舅妈嫁过来后,也让她把缠好的小脚放开了。所以与当时多数少女不同,周邈清没有受过缠足这一“酷刑”,这使她从小就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受着开明进步思想的熏陶。 周邈清长大后被送到北京著名的教会学校贝满女中读书,周道章还一度计划送周邈清到法国勤工俭学,后来因周邈清与王守其定了亲,而王守其的母亲不赞成女孩子读太多书,周邈清没有读完高中便中断了学业。1921年4月,温婉清秀的周邈清嫁到了上海王家,聪慧的她依然喜爱读书,关心时事,自有一派大家闺秀的气质。 在王选的记忆中,还有几个学者型的亲戚对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王选的舅舅周伯符,年轻时考入培养外交人才的北京译学馆学英文,毕业后几经辗转,到国民政府的外交部任了职。他为人正派,工作勤奋,后来曾做过驻比利时使馆一秘和驻墨西哥使馆二秘,精通英文、法文和当地语言。周伯符对中国古文字和历史也很有研究,把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古文字研究上,曾写成专著准备出版,但书稿在“文革”中被销毁,成了一件憾事。 王选的姨夫庄前鼎,是老清华毕业生,曾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回国后长期在清华任教,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动力机械系主任,对中国煤的分类很有研究。庄前鼎教育子女也很成功,他的四个孩子都考上了清华大学。 P3-6 序言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8年内战、8年抗日和3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国立综合性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诞生。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选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人。到21世纪初,高等学校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总年产量的2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棉、肉、蛋、水产、化肥等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保障了13亿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全国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做出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务,指导-9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6月3日,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今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还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须持续培养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宋健 后记 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个字符,我长长地舒了口气,两年来夜以继日,不辍笔耕,终于完成了这项重要使命。 这是我第三次写有关王选老师的专著。2002年和2004年,受科技部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有关单位委托,我分别撰写出版了《王选的世界》和《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丛书——王选》两本著作,都得到王选老师和夫人陈垄鲸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书出版后,王老师在《王选的世界》扉页上亲笔给我留言:“扎实的文学基础,再加上熟悉情况和辛勤努力,使你写的这本书文笔流畅,具有可读性,从而得到各方的好评。”让我深受鼓舞。 然而,写这部《王选传》时,敬爱的王选老师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 2006年2月王老师不幸辞世后不久,九三学社与我联系,让我写一本王选教授的新传记。后来,韩启德主席亲自征得了陈堃銶老师的同意,邵鸿副主席正式跟我谈了关于编纂出版“九三学社人物丛书”的情况,写王选传记的事终于定了下来。但我并没有急于动笔,一是忙于王选先进事迹宣讲活动、整理出版王选老师的文集和纪念文集、筹建纪念陈列室等工作,静不下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工作意义重大,我感到肩负着很大的责任和压力,不能简单重复以前写过的内容,而应该认真搜集资料,潜心研究,写一部真实深刻地反映王选老师一生的经历成就、思想精神、风格品德的大传、全传。 接下来的两年间,我通过参与一系列纪念王选老师的活动,积累了丰富新鲜的写作素材,对王选老师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提高。通过参加“王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巡回宣讲活动,深入了解了王选老师在科技创新、参政议政、品德风范等方面的感人事例;在建设王选纪念陈列室和无锡王选事迹陈列馆过程中,收集了王选遗嘱、设计手稿、工作日记等大量珍贵资料;通过编纂纪念文集《风范长存》、协助拍摄专题片等工作,从有关领导和部门以及王选生前的亲朋好友、同事学生和医护人员的深情回忆中,感受到了一个更为立体鲜活的王选。 更为重要的是,在上述工作进行过程中,陈垄鲸老师一直亲力亲为地参与,通过当面讲述、录音等形式,提出指导性意见,耐心讲解有关激光照排系统的技术原理和应用推广过程中的艰难困苦,讲述王选老师鲜为人知的往事和人格魅力,他们一生携手相伴、为激光照排拼搏奉献的历程使我深深感动。另外,陈老师还提供了许多首次面世的宝贵手稿、图片和实物。尤其让我惊喜的是,陈老师在整理展品时,无意间找到了1988年王老师和她给《中华之光——王选传》一书作者录制的多盘回忆录音磁带,真是雪中送炭!使我得到了详细而权威的珍贵资料。 经过两年的积累沉淀和梳理构思,2008年3月,我开始正式动笔。这之后,一边忙日常工作,一边早晚不停地写作。开始时写得不顺利,因为我满怀着对王选老师的崇敬,总想着如何用最好的、充满感情的文笔去描述他,总想着超越自己以前的作品,所以仿佛捆住了手脚,虽然绞尽脑汁,但仍觉下笔拙涩。带着这些苦恼,我请教陈老师,陈老师答复说,这部书“不宜歌功颂德,不要把王选写成高大全人物,王选也有缺点、不足和失误,要展现一个客观、立体的王选给大家”。简单几句话使我豁然开朗,用平实严谨的语言、丰富生动的事例,把一个真实的王选呈现给读者,就是这部书的写作宗旨。在风格上,则继续延续《王选的世界》中“客观描述和口述实录相结合”的手法,除王老师外,又加入了陈老师和其他当事人的“口述实录”,把以前没有写过的内容,尤其是王老师后半生的经历和精神作为重点补充进来,从多层次、多视角来刻画人物,还原历史。上述原则确定后,我再写起来感觉“如有神助”,顺畅多了。 花开花谢,春去秋来,我沿着王选老师的人生足迹,一步一步地走着,一字一句地写着,我被王选老师坎坷传奇的一生、坚韧执著的毅力和纯厚无私的品德激励着,被他和陈垄鲸跌宕起伏、始终不渝的爱情感动着,时而开心,时而愤懑,时而激动,时而悲痛,时而欢欣鼓舞,时而欷欺泪下……2009年11月一个深秋的上午,近40万字的初稿终于完成,我的思想和心灵也受到了一次又一次净化和洗涤。 一个人从小生长的家庭环境和所受教育对他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本书第一章“故土家世”、第二章“青春年少”,叙述了王选的青少年时光,和谐开明的家庭教育使他从小树立了爱国奉献的价值观,形成了正直善良、诚实宽厚的人格和“做个好人”的人生观;在上海南洋模范学校所接受的良好教育,则为王选的大学学习和日后取得成功打下了第一块基石。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往往只有几步。第三章“北大学子”着重描述了王选的大学时代,他做出了“人生第一个重要选择”——选择计算数学方向,并通过参加“北大一号机”的改进工作,对于计算机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四章“峥嵘岁月”和第五章“相濡以沫”所描述的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是王选人生的低谷时期,他不顾疾病缠身、环境恶劣,通过自学提高英语水平,进行软、硬件相结合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成为我国早期计算机技术领域的佼佼者。他与生命的另一半陈垄鲸结为患难夫妻,两人志同道合,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艰难岁月。 1975~1993年间,王选全身心投入到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中,和同事们顶住压力,艰苦攻关,锲而不舍,不断创新,先后研制出六代激光照排系统,在国家、协作单位和用户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大规模推广应用,掀起了一场“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印刷技术革命。q凉世原创”(第六章)、“原理性样机”(第七章)和“印刷革命”(第八章)用浓墨重彩详细记录了上述伟大历程,以及王选求实创新的科研作风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 第九章“技术创新”重点描述了20世纪90年代,王选与同事们持续创新,研制出一系列先进成果推向海内外市场,用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行业的过程,并对王选的创新思想进行了总结再现。 第十章“甘为人梯”描述了王选老师以提携后学为己任,“爱才如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发现和培养青年科技才俊的感人故事。 王选老师之所以感动人们,不仅因为他的巨大贡献,更因为他高尚的品德风范。第十一章“山高水长”,再现了王选淡泊名利、生活俭朴、严以律己、宽厚待人、真诚坦率、虚怀若谷等高尚品德,也描述了他为人处世的特点和弱点。首次集中叙述了王选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人大常委和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等职务期间,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所做的重要贡献。作为方正的“精神领袖”,本章对王选在方正集团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产学研相结合道路上所做的成功实践进行了总结,也对他遇到的挫折和坎坷进行了客观描述。 第十二章“鞠躬尽瘁”,是对身患重病后的王选晚年的集中重现:身为绝症患者,他泰然立下遗嘱,乐观豁达,坦然面对生命;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他为国家发展和单位建设殚精竭虑、死而后已;作为梨园挚友,他对传统京昆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倾注了极大关爱。他挥笔著文、发表演讲,反映出独具魅力的科学思想、人文情怀与哲学智慧;他笑对病魔,顽强抗争,以超凡的毅力和胸怀实践“好人观”,奏响了一曲超越生命的华彩乐章……山河失色巨擘折,九州花雨为君殇,本章还记叙了王选老师逝世后各界对他的沉痛缅怀和纪念活动。 我把初稿传给陈垄鲸老师,请她审阅把关。陈老师回复说:“你能把这么丰富的材料组织起来,写成这部书,实属不易,许多内容没有亲身体会是写不出来的,你辛苦了!我一定仔细阅读你的心血之作。”接下来的半年多时间里,年迈体弱的陈老师除日常事务外,几乎每天伏在电脑旁,花费大量精力审改书稿。她考虑问题周到细致、深远全面,对书中细节认真核实和补充,力求准确完整;她委婉地提出,为了方便读者阅读,书稿应简洁一些,一些细枝末叶可以去除,一些章节可以合并或调整顺序,使全书的结构更顺畅,文字更精练,重点更突出。在修改一些重要内容时,陈老师总是通过电话细细与我商量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对我因充满感情而偏于华丽拔高的描述语言,陈老师特地用黄色标出,嘱我改得平实自然些。有陈老师把关,我心里感觉特别踏实。 经过半年多的修改,六易其稿,从最初的40万字缩减到33万字,这部《王选传》终于定稿。在此,我要对陈堃銶老师表达最衷心的感谢! 另外,衷心感谢九三学社韩启德主席、邵鸿副主席、岳庆平主任及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学苑出版社总编孟白先生、编辑方晓喆女士等为此书的出版所做的努力。 感谢通过各种形式为本书提供素材的王选老师的亲朋好友、学生同事以及各界人士,他们的真情回忆为本书增加了历史真实性和可读性。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走进王选老师的办公室,这里还是他离开前的模样。望着墙上王老师的照片,想起1998年我第一天上班,王老师为了缓解我的紧张情绪开的那个南方口音的玩笑,他说:“丛中笑,名字很好听,可是平时叫你‘小虫’、‘小虫’,却成了虫了。”一晃12年过去了,生命随光阴水一般流逝,王老师却仿佛从未离去,他那和蔼可亲、充满鼓励信任的音容笑貌在我脑海中清晰依旧;他留下的宝贵精神,灿若星辰,将永远闪耀在浩瀚宇宙之间、祖国人民心中。愿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研究王选,学习王选,像王老师期望的那样“超越王选”,沿着王选老师的路,继续走下去。 丛中笑 2010年7月5日终稿 2012年8月修定 2014年4月再次修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