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编著的《十万个为什么》在原有版本的基础上,针对青少年读者的阅读习惯,重新甄选问题,加入了许多现代最新研究成果,使内容更加全面详尽。全书语言简洁生动、易读易懂,将紧跟时代发展的人体奥秘、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社会与科技、生活万象以及古生物和海洋等众多神秘的世间万象娓娓道来,在满足青少年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使其学习到丰富的科学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独具匠心地在每个小节后面增加了“你还要知道”的补充篇目,对相关知识进行了延伸,丰富了阅读体验,进一步拓展了知识点,成为本书的一大亮点。
此外,书中还配以众多生动、谐趣的图片,最大力度地迎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致力于为青少年读者打造学习自然和人文科学知识的理想读本。
太阳为什么会发光?火山为什么能喷发?蜈蚣有毒惹不起,鲸鱼竟然闹自杀?天文地理、人体奥秘、动物植物、海洋世界、现代科技、生活交通……张亮编著的《十万个为什么》包括最不能错过的“十万”个精彩问题,最富有代表性的“十万”个“为什么”。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爱他,就送他“十万”个精准的答案吧!
第一章 人体奥秘
婴儿如何在妈妈体内长大?
生命的孕育是最伟大的事,也是最奇妙的事。但婴儿是如何在妈妈体内长大的呢?原来,婴儿是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产物。爸爸提供精子,妈妈提供卵子,精子进入妈妈的子宫与卵子结合就形成了受精卵。受精卵不断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形成胚泡,胚泡的周围是一层细胞,称为滋养层。胚泡形成后会寻求子宫获得营养和保护。胚泡在子宫中演变出胎盘与子宫相连,与母体进行营养物质的交换,胚胎就在此时形成。5周时,胚胎发育成三层: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这三个胚层将来会形成宝宝的器官和组织。8周后,人的鼻、耳等外形都会形成。到第9周,头和身体区分开,内部器官开始运作。这时胎儿已经形成。15周后,婴儿的眼睛就可以感受光线,骨骼和肌肉都开始慢慢强壮。6个月后,婴儿的脑、肺等系统都会发育完全,眼睛能够睁开,身高和体重都会快速增加,皮肤红润,肢体强健,只等时间一到降临世间。
你还要知道
婴儿诞生需要脱离母体,要剪断脐带,婴儿一边的脐带在几个星期后会自动脱落。有的婴儿生下来会有头发,有的则没有头发。婴儿的诞生,处处都充满着奇妙。
生男还是生女由谁决定?
婴儿在没有出生之前,大家都会猜测他是男孩还是女孩。我们都知道,人的性别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那么,决定婴儿性别的关键基因是由妈妈提供的,还是由爸爸提供的呢?医学研究证明,受精卵有23对染色体,其中的22对为常染色体,还有一对是性染色体,如果性染色体不同,婴儿就是男孩,相同就是女孩。男性和女性都有22对常染色体,女性的染色体组成是22Ⅱ+XX,男性的染色体形式是22Ⅱ+XY。男性精细胞会对半分裂成22Ⅰ+X和22Ⅰ+Y两种形式,女性卵细胞分裂只有22Ⅰ+X一种形式。所以卵子在受精后会形成22Ⅱ+XX和22Ⅱ+XY两种形式。由此来看,男性的基因对婴儿的性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你还要知道
虽然男性的基因对婴儿的性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关于生育的情况并不是人为控制的,要摒弃重男轻女的观念,正确地看待这一问题,把责任完全推卸给某一方是不正确的。
人到底能活多少岁?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35岁,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超过70岁。那么,人的寿命最高能达到多少呢?假设人类的生存环境相对稳定,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按照生物学哺乳动物生理寿命的计算标准,我们大致可以知道人类的寿命长度。一般生理寿命的长度应该是生长期的5~7倍,人类的生长期大致为20~25年,那么人的寿命最高幅度范围应该在100~175岁。 你还要知道
人体是由人体细胞构成的,人体每天都有大量的细胞衰竭或死亡,如果人体的细胞能够持续更新,人就可能会持续活下去。有研究表示,人体细胞更新次数是有限的,平均次数是50次,而人体细胞相当于每2.4年更新一次,所以,科学表示人的平均寿命最高极限为120岁。
人真的能起死回生吗?
在中国文化中,起死回生是用来形容医者技艺高明或者是指对方的手段高超。那么,人到底可不可以起死回生呢?从生物生命学讲,起死回生是根本不可能的。人都会经历由生到死的过程,人死亡后,人体的各个器官都会停止运作。还有一些科学研究表示,人的脑细胞死亡了,才是真正的死亡。有些人在奄奄一息时会非常接近死亡,通常会被认为死亡了,其实他还没有真正的死亡,只是濒临死亡。医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假死”,假死的人可能会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恢复过来,这也许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起死回生的现象。
你还要知道
植物人是指一个人完全丧失了感知能力,但是他的一些生理活动还在运作着,如心跳、呼吸还在进行。植物人并没有死亡,他们只是意外造成脑部创伤,引发沉睡。这样的患者沉睡的时间越长,苏醒的希望就会越渺茫。
P1-3
国家教育部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颁布了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内容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年又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的“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指定和推荐了具体的课外读物书目。从推荐书目可以看出,“课程标准”把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尤其是中外名著的阅读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一再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他认为自己的语文能力70%是得之于课外阅读。多读课外书可以提高语文能力,这是所有人特别是语文能力较好的人的共同体会。而中外名著则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因为中外名著是人类数千年的文化积累与文明传承,这些经过历史的积淀与检验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
基于以上考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凭借自身教育研究资源,组织了一批学者和专家,包括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语文教育研究者、特级教师等,根据“课程标准”推荐书目,并吸收了一些权威学者最新的青少年阅读研究成果和阅读书目的推荐意见,精心编撰了这套“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本套丛书经过周到的考量和严格的筛选,最终选定了包含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中国古典名著、历史读物、科普科幻作品等各种类别的必读书目。
本套丛书是专门为广大中小学生倾力打造的经典读物,版本完善,内容准确,体例设置科学实用。丛书中的外国文学名著均为全译本,我们选用了著名翻译家的译本,并编排了大量的由国外绘画大师绘制的精美原版插图,其中大部分插图都是首次在国内图书中呈现。针对中国古典名著、国学类图书,我们邀请了包括蔡义江、张景、马东瑶等在内的众多学者和专家,由他们负责编写和把关,以确保此类图书的权威性与专业性。
丛书通过“导读”“旁批”“要点评析”“考点精选”等栏目,对名著的精髓部分、重点、难点、考点,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与指导,帮助学生有效积累文学知识,掌握阅读方法,借鉴写作技巧,切实提高语文素养。我们还针对其中思想内涵较深的作品,组织原书的著译者和相关学者、专家编写了权威、专业的点评,通过对作品重点篇章、重要段落、内容要点、精彩语句的批注和评析,实现了对作品全面、深入的剖析与解读,使读者能够轻松领悟名著精髓,充分理解名著内涵,真正读懂名著、读活名著。
我们希望通过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其阅读品位。希望广大中小学生把本套丛书当成良师益友,与名著同行,在阅读中成长。
李观政
2014年6月于北京
本套丛书中的国学、古典文学名著都是学生必须读的。他们精心组织专家编写,使其具备科学性和实用性,极大地廓清了对经典的误读误解。值得中小学生、语文教师认真一读。
——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中国古典文学普及研究会副会长 蔡义江
本套丛书中的外国文学作品,采用了名家的全译本,编排了专业的解读栏目,搭配了精美的原版插图,内容健康,品位上佳,很值得中小学生阅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终身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柳鸣九
我推荐学生阅读本套权威完整版名著。丛书紧扣新课标精选书目,科学地编排了“导读”“旁批”“要点评析”“考点精选”等栏目,能帮助学生领悟名著精髓,有效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主编 顾振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