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学生读本·今注今译”丛书是一套精心编辑的适用于中小学生的价值读本。中华民族数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皆因传承有序、民族有魂而生生不息。人在总角之年就培养、确立一生受用的品格,并使精神有源、人生有根,这是我们编辑此系列图书的出发点。为此,我们不但对图书进行了详细的译注,而且对文中的精华部分进行了正向的解读、挖掘与引导,力图对国学作较为全面的梳理,从而使每一本书有明晰的文化传承、明确的品格导向。这就是所谓的价值阅读。
简言之,扬中华优秀之文化、启少年人生之意义、养学生高尚之品格、修学生优雅之气质,是丛书编写的宗旨。
这本由黄国贞编写的《孔子家语译注(精编本)》是其中一册。
由黄国贞编写的《孔子家语译注(精编本)》是一本精心编辑的适用于中小学生的价值读本。中华民族数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皆因传承有序、民族有魂而生生不息。人在总角之年就培养、确立一生受用的品格,并使精神有源、人生有根,这是我们编辑此系列图书的出发点。为此,我们不但对图书进行了详细的译注,而且对文中的精华部分进行了正向的解读、挖掘与引导,力图对国学作较为全面的梳理,从而使每一《孔子家语译注(精编本)》有明晰的文化传承、明确的品格导向。这就是所谓的价值阅读。
是谁,披着仁爱的光芒从混战不休的战场中走来?是谁,在践行理想的路途中步履蹒跚却依旧风雨兼程?是孔子,一位从布衣中走出的无冕之王。他在阳光下微笑,在风雨中屹立,孤单而执着地前行,用一生的时光践行了自己的理想。
仁爱的倡导者
孔子生活的时代,礼乐崩坏,诸侯混战,下杀上、臣弑君的事情屡见不鲜,早上订立的盟约,晚上便被撕毁,各国之间毫无诚信可言。基于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孔子提出了仁政的理念,并试图用周礼的形式去匡正日渐败坏的社会风气。
“仁”是孔子政治哲学的理想境界,它是一种治国之道,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在孔子看来,人是一种情感性的动物,仁爱是最基本的情感诉求。他用“仁者爱人”把蕴含在人性中最光明、最珍贵的精神揭示了出来。孔子的身上带着鲜明的仁爱特征,天下归仁是他的社会理想。他认为仁者要爱人,不仅要爱自己的兄弟姐妹,还要推而广之到“天下之民”上,只有这样才能将家国天下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让民众安居乐业。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孔子用自己的理想为国家规划了美好的未来,并以微薄的力量努力实现梦想。
古往今来,做人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有仁爱之心,这是立人之本。一个人如果在家中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那么在社会上也会做到泛爱、博施。孔子的这种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不是束之高阁、只供人瞻仰歌颂的庙堂之学,而是一种基于现实并富有无限生命力的理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这种仁爱精神又升华成为爱祖国、爱人民、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社会新风尚,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不惧任何艰难险阻。
至死不悔的践行者
任何伟大理想的实现,都注定要经历风雨磨砺。孔子在追求理想的路途中历尽艰辛甚至险些丧命,然而,这阻止不了他追求梦想的脚步。即使在“断粮七日,从者皆病”的情况下,他仍然“慷慨讲诵,弦歌不衰”;即使被人嘲笑“累然如丧家之狗”,他也只是欣然而叹。可惜的是,在当时时代的局限下,孔子既不被统治者认可,又不被百姓们信任,他艰难地生存在统治者和平民的夹缝中,努力挣脱时代强加在身上的枷锁,试图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改变社会、改变人心,虽历尽艰险却依然不改初衷。
孔子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演绎了一种倔强的坚持。他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伟岸的形象,一种执着的精神。虽然终其一生,孔子的理想都未能实现,然而他这种坚持追求自己理想的精神却影响和鼓舞了我们几千年。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孔子所留下的以仁爱为基础的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华夏文明,成为中华文明最深厚的文化土壤。今天的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沿着先人的足迹,肩负起撒播仁爱种子的责任,将仁爱思想普及全社会,让仁者的光辉洒遍全世界。P275-276
中华民族数千年自强不息的历史,皆因时代更迭中,民族有魂;而一个人的茁壮成长,在漫长岁月中,尤其需要人生扎根。
纵观时下的学校教育,我们忧心忡忡地发现,传统文化的缺失已将我们带人了一个片面和异己的地带。外来文化,从精神上的各种大片,到物质上的洋快餐,已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传统饮食、传统服装,我们自己的民族英雄、历史记忆却距离我们越来越远。
如果出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带来的就会是精神世界的浮躁、迷误、幽暗甚至荒芜。
即便这样的我们,能够成为自诩的“世界公民”,但请不要忘记那句朴实的道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缺乏民族文化传承的“世界公民”,也很难为世界奉献独有的价值,也很难真正走远,最终依然会造成人生的漂浮、迷惘甚至残缺。
一个强壮的民族要有一个最大公约数的共同信仰;一个良好的社会应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一个健康的人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这便是当下最紧迫且必须面对的问题。
所以,看见商务印书馆联合著名阅读策划公司智慧熊文化传媒共同策划出版的这套“国学经典学生读本·今注今译”丛书,我非常欣慰。
出版方力图为学生量身打造一套国学基础读物,他们联袂众多专家学者,从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精心遴选出约50种图书,涵盖经、史、子、集四大门类。他们认真理解经典典籍本义,同时注重主题内容上对价值观的引领,使这套图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强调了国学经典对传统文化的积累与传承,又兼顾了国学经典中美德要素对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直接作用。
如通过《论语》的阅读,学会自省,懂得修身,做一个具有“善良、正直、勤学、慎思”品格的人;通过《道德经》的阅读,了解“上善”“大德”“曲直”的概念,懂得凡事有成“始于足下”的道理,成为一个具有“坚毅、乐观”品格的人;通过《礼记》的阅读,懂得“孝,德之本也”的道理;通过《战国策》的阅读,领略论辩的艺术,学会思辨的智慧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的认知世界的智慧结晶。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而民族亡。我们不仅要通过阅读,把文化之根深扎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上,更要通过行动,让国学经典通过我们的努力重新焕发生机,让逐日凋敝的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以现代的躯体重生。
如果我们能够这样把根深深地扎下去,能够让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阅读国学经典而传承,同时脚踏实地汲取外来文化之所长,假以时日,我们必然能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袤大地上,缔结出令世界起敬、令人类受益的中国文化的新成果。与此同时,我们的人生,自然而然会因此创造辉煌,在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之际,也活出了我们的精彩人生。
希望,不仅寄托在孩子们身上,也寄托在每一个人身上。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