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于坚在诗歌创作之余,写下了大量关注中国转型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的散文随笔。《朋友是最后的故乡》收集作者近几年创作的随笔数十篇,包括《小不见了》、《有多少是心甘情愿的?》、《爱智与约架》、《八月中旬的午餐》、《登泰山记》、《“甘当一个零”》、《在苦难中微笑》、《汉语的活力》、《孔子是普世价值的象征》、《麻将声里听中国》、《没有历史的未来是一匹野马》、《生活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团乱麻《树叶泡过的水》、《谈见解》等。
著名诗人于坚在诗歌创作之余,写下了大量关注中国转型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的散文随笔。《朋友是最后的故乡》收集作者近几年创作的随笔数十篇,内容分为三辑:“荒凉”“彼岸”“异域”。第一辑侧重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如传统文化的流失、教育的弊端、城市化病等)进行分析、反思;第二辑主要是生活随笔与感悟;第三辑主要是异域考察随笔,对不同文明的差异及优劣进行了比较、关照,落脚点是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现实中国。收入本书的这些文字,彰显着作者的睿智与人文关怀,极具时代穿透力。
人们涌向城市去,那倒还不仅仅是入市。古代,人们入市,然后“卖鱼人散”,回家,睡觉。城市是比乡村更丰富多彩的地方,城市比乡村更好玩,锦城丝管日纷纷,半人江风半入云。城市精神生活的场所更丰富,无边无际的玩场,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人们在城市里不仅仅是入市,也在那里过日子。过日子,哪里都可以过,乡村可以过,荒山野地可以过,但只有城市过日子最丰富最好玩。看看《红楼梦》描写的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看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或者张岱们的散文,或者刘侗的《帝京景物略》,就知道古代中国城市之好玩,简直到了玩物丧志的地步。
玩的本义,并非二十世纪以来那种负面的意思。“文革”时代,玩是禁止的。革命才是正事,谁敢玩?不准玩一直暗中影响着中国世界。而人生,正在于好玩,中国之文化,不外乎就是如何令人生好玩,人世而不是基督教般地出世。玩,玩古知今,特可宝爱。《颜氏家训·杂艺》里玩的古义,就是弄玉。玩字,由元和玉组成。“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说文解字》)“元者,为万物之本”(《春秋繁露.重政》)元就是开始,太初,本源。玉,就是石头中的石头,大地精华,它们超越了普通石头的平庸,把玩这些石头,可以使人觉悟到生命的本真、觉悟到超越性的永恒。在玩中回到文明的起源,说得更高档些,就是在把玩中一次次追问“我是谁,从何处来,到何处去”。这种超越,在西方文化里一般是在教堂里面领悟,在中国,则是通过无用的玩,寓教于乐。“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国语·楚语下》在中国,就是一只吃饭的碗,描上青花粉彩,寓教于吃。这样的碗使你吃饭不敢浪费,瞧瞧,大米饭是盛在什么样的碗里。大米被一只碗升华了,很神圣,就不必像基督徒那样进餐前先划十字了。玩玉,可以令人意识到无的存在,从有的控制下得到升华。不以物喜,只有玩物,玩物,但不丧志。玩物丧志不是玩的错误,是玩过度了。中国文化所以喜欢这些无用的东西,好玩的东西,玉石啦、翡翠啦、花鸟虫鱼啦、兰花啦、书画啦……因为这是中国文明的明法。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世界不仅在书斋里,更寓于日常生活世界,从一家人的中堂,从一套椅子的排列领悟天地君亲师,这就是中国文化。中堂在中国,那就是家庙。苏州园林,那是中国之玩、之教化的最高境界。我曾经说,苏州是中国的西斯廷大教堂。陆机在《豪士赋序》里说“心玩居常之安”,玩是安居乐业导致的精神升华,惶惶不可终日,谁会想玩。
昆明人有句从《红楼梦》时代传下来的古话,叫做玩场。指的是好吃好喝活着有滋味有意义不寂寞无聊的地方。一个城市就是一个玩场。如果城市只是超级市场,购物,上班,银行取钱,遵守交通规则,害怕汽车喇叭,担心城管突袭……就不是玩场了,那是熬场。有人说别说得那么绝对,还是搞了一些玩场的,比如歌剧院。啊啊,中国特色,如果你不是达官贵人,能进去吗?而且,日常吗?可以天天玩吗?天天听歌剧那不得累死?那是西方人的玩场,中国最好玩的场须有庙会、码头性质,适度的无序,随心所欲。我少年时代的昆明文庙、茶馆、少年宫、小人书店那是可以天天进去玩的地方,街道也是,不仅仅是些交通支线,你可以沿街没完没了地一直玩到倒下。我就在这些玩场中觉悟到君子之道。就算那些高档到只是撑个城市形象、地标的玩场,也是寥若晨星啊!城市建设,盖了那么多的一点都不好玩、没法玩的商品房,请问,盖过几个书店、电影院、剧院、音乐厅、文庙、教堂、寺庙、集市、菜市场、图书馆、公园呢?在中国这个讲究寓教于乐的社会,这些地方大约应该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吧?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