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敦煌(众人受到召唤)/新民说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生活月刊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生活月刊编著的这本《敦煌(众人受到召唤)》选择了26座洞窟与26个(群)人的相遇,来表现敦煌莫高窟的前世今生。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敦煌守望者。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边城风云,回溯常书鸿、段文杰、史苇湘、李儒僩等第一、二代敦煌人的人生故事,展示了第一、二代守望者们与莫高窟和敦煌这座城市的关联。第二部分民族的阵痛,从国际的视角来描述敦煌的流散与回归。第三部分大漠美术馆,描画的是敦煌研究院的三代美术工作者。第四部分继续敦煌,呈现的是一组保卫敦煌、寻找敦煌的人与事,如《敦煌研究》编辑主任赵声良、敦煌讲解员张萍、敦煌摄影师吴健、考古学家彭金章等,尤其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的人生故事,真正表现了第三代敦煌人践行“保护敦煌、研究敦煌、弘扬敦煌、继续敦煌”的努力。

内容推荐

敦煌——中国、印度、伊斯兰、希腊四大文明交汇之地;莫高窟,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艺术圣地。

2010年和2013年,《生活》杂志的采编团队几次前往敦煌、兰州等地,对几代“敦煌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采访。生活月刊编著的这本《敦煌(众人受到召唤)》是4年多追踪历程的结集,将呈现一场冥冥之中的相遇——一座洞窟与一个(群)人的相遇,千年佛国与数十载人生的相遇。莫高窟与她的守望者们,在荒漠中相互召唤并彼此守候。他们的守护延长了莫高窟的生命,而在敦煌,他们也找到自我,找到艺术、文化乃至人生的新路。

目录

序 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前言 一生的归宿

卷一 边城风云

 一五六窟×常书鸿

 命运的死结

 一五九窟×常沙娜

 千佛洞中

 二八五窟×段文杰 关友惠

 众神相遇

 一七二窟×史苇湘 欧阳琳

 无边的梦寐

 九八窟×孙儒僩 李其琼

 青春的纪念

 一六一窟×李云鹤

 起点

 六一窟×李贞伯 万庚育

 甘苦之间

卷二 民族的阵痛

 一三〇窟×向达

 仆仆大漠先行者

 二二〇窟×平山郁夫 胡伟 侯黎明 娄婕

 燃灯传世

 一七窟×石塚晴通

 解读敦煌本

 一七窟×吴芳思 魏泓

 藏经洞的前世今生

 一五六窟×柴剑虹

 交流,才能互以幸福相交换

 三二三窟×荣新江

 学者与行者

卷三 大漠美术馆

 一九四窟×何鄂

 限制与创造

 二五四窟×赵俊荣 邵宏江

 地球的背面

 二八五窟×侯黎明 娄婕

 来与回来

 二五四窟×陈海涛 陈琦

 触动

 榆林廿九窟×王学丽 徐铭君

 犹记来时路

卷四 继续敦煌

 九八窟×王旭东

 无声中守护静寂

 八五窟×苏伯民

 重生

 四二八窟×赵声良

 “信”守承诺

 二二〇窟×张先堂

 结缘

 一五八窟×李萍

 讲解莫高窟

 五五窟×吴健

 再续繁光

 北区石窟×彭金章

 留驻田野

 二七五窟×樊锦诗

 留住敦煌

附录 1908与2011年的壁画和彩塑比对

致谢

试读章节

研究所的工作号令是敲钟,每天大家听见钟声就都进洞了,临摹的临摹,调研的调研,各忙各的。那段时间,妈妈的情绪也比刚来时好多了,她被敦煌艺术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对历代彩塑产生了浓厚兴趣,每天和大家一起进洞,专注地临摹彩塑佛像,完成了一些作品。研究所来了那么多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气氛活跃了,她也有了伴,自然开心了许多。干佛洞生活艰苦,羊肉倒是可以吃到,隔段时间会聚餐一次,杀只羊吃手抓羊肉。当地原来没有牛奶,爸爸就叫人到城里弄来一头奶牛给大家挤牛奶喝,连我这小孩子都学过挤奶。后来因为奶牛价格太贵,又弄了几头羊来挤羊奶。有奶喝了'再养鸡下鸡蛋。到了春天,榆树上结的一串串榆钱就是最好的食物了,榆钱摘下来,和点儿面在锅里一蒸,放一点盐,绿绿的,嫩嫩的,味道、口感都好极了。敦煌处在大沙漠里,蔬菜奇缺,爸爸又搞来菜籽,亲自带领大家开地种菜。就这样不断努力,这穷乡僻壤里小食堂的伙食逐渐改善了许多。

爸爸除了解决研究所的生活问题,特别下力气的就是种树。我们刚到的时候,整个干佛洞唯独窟前有长形的一片杨树,其他地方都是光秃秃的。爸爸明白,保护石窟、防沙治沙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种树,所以他从冬天就开始筹备春天种树的事了。他在千佛洞生活几十年,每年都要种树,绿色从最初那唯一的一片逐渐向北面延伸,越来越多,今天已经到处郁郁葱葱,比之当年有天壤之别,爸爸真是功不可没!

第二年初春,爸爸就把我送到酒泉的河西中学读初中了。因为是托了关系去的,校长还专门和我们见了面。当时我还梳着两条辫子,那个校长一本正经地说:“常沙娜,你的辫子要剪掉。”我小时候头发很多,辫子很粗,要剪掉它当然舍不得,心里挺不高兴,可是没办法,不得不剪。河西中学在当地是很正规、很著名的学校,女生一律剪短发,还有统一的校服,校服面料是蓝色土布的,长衣长裤,中山服式的立领,两边领上有四个圆形的小徽章,上面分别是“河”“西”“中”“学”四个字,穿上这套校服就像军人似的,我非常不习惯。

在酒泉,爸爸把我安排在西北公路工程公司的工程师王竹亭(邵芳丈夫盛胜保的同事)家里,和他们一家一起生活。那时候西北的知识分子不多,只有一批全国各地来的工程师,有在玉门开发油田的,有在酒泉修筑公路的,爸爸到敦煌很快就和他们熟识了。王伯母是东北哈尔滨人,个子高高的,总是穿着马裤和靴子,很神气,也像我妈妈一样化妆,打扮得很摩登。王竹亭家孩子不少,住房紧张,睡的是上下铺,我和他家的大女儿王乃力睡一张床,我在下面,乃力在上面,她大约比我小两岁,当时还没有上中学。王伯伯唯一的儿子王维力那时七八岁,长得很俊,喜欢画画,成天趴在桌子上不停地画,画完了就给我看,我也教他怎么画。他父亲最宠爱维力,叫我每天下课回来教他画。维力长大后一表人才,成了小有名气的画家,后旅居美国。

在河西中学读书时,学校放假我必回千佛洞,尤其是暑假。那时的天气是一年里最好的,我可以蹬着“蜈蚣梯”,跟着大人爬进蜂房般的洞窟临摹壁画。我喜欢进洞画画,特别主动,不用大人催。妈妈说:“你别上洞子,放假了,好好的在家里。”我说:“不,不!”我看见谁上洞就跟着,看他们怎么画,我就跟着学。

暑假我和邵芳一起从酒泉回敦煌,经常跟着她进洞临摹。邵芳是画人物工笔的,工笔功夫很到位,她成了我的工笔重彩老师,毛笔勾线、着色退晕等,我从她那里学了不少东西。我至今留有一幅172窟盛唐壁画《西方净土变》的大幅临摹作品,就是那时跟她一起画的,用的是张大干的线描稿子,从描稿、勾线、着色、渲染、开脸,整整一个多月画了这么_幅,看着她怎么画,学习了全过程,受益很大。邵芳很活跃,又会唱戏,冬天太冷不能临摹,她就回酒泉去,暑假时间比较长,我跟着她临摹壁画,打基础。后来有几个洞子我是跟着乌密风、周绍淼去的,在159窟,中唐的文殊、普贤两个菩萨特别完整,他们两口子—人画一个,我也跟在后面画。大家都说我这个小孩画得也很不错,听到夸奖我就画得更来劲了。画的过程中,我获得了有关壁画内容的不少知识,对临摹方法也有了不少体会。

爸爸还安排董希文辅导我学习西方美术史,苏莹辉辅导中国美术史。如今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的苏莹辉对历史、考古造诣很深,他们为我后来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张大干两次带着弟子去干佛洞,临摹了不少壁画,还给所有的洞窟编了号,并亲自把号码和建窟朝代写在洞口,千佛洞一直留有他黑色毛笔繁体字的笔迹。今天莫高窟各洞还能看见三种编号:C字头是张大干的,P字头是伯希和的,而正式采用的序号是当年爸爸在研究所组织人员重新编的。张大干在干佛洞临摹壁画的时候,都是用图钉把拷贝纸按在壁画上拓稿。这样出来的稿子很准确,但图钉不可避免地会在墙上钻出小孔,破坏壁画,因此爸爸给研究所作出了明确规定并一再强调:为了保护壁画,临摹一律采用对临的方法,不许上墙拓稿,所以那时除了用现成的稿子,我都是用打格对临的办法来学习。爸爸有空就过来指导我:用中心线找构图关系、人物比例,还要抓住人物特征…一虽然对临难度大,但迫使自己把眼睛练得很准,提高了造型能力。我学习素描基本功就是从对临壁画开始,绘画基础就是那样打下的。

除了对临,有的画是已经有稿子的,研究所当时的壁画原稿大部分是张大干留下的拓临稿子,大家都沿用了。当时对临的也有,用原稿的临摹也有,早期的壁画对临最多,用原稿的则是唐代的最多。

当时董希文、张琳英、潘洁兹、李浴他们都在干佛洞。李浴是搞理论的,不画画,还有几,个年纪比较大的人专门研究题记。我记得还有j匕京大学的考古学家、敦煌艺术研究者在敦煌县附近的佛爷庙旁发掘墓地,和爸爸常有来往的有向达、夏鼐和阎文儒等专家。

P19-20

序言

敦煌的召唤

敦煌,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六大宗教和十余个民族文化的融汇之地。公元366年,乐傅和尚在这里开凿了第一座洞窟,此后,经过长达一干多年的营造,莫高窟成为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至今仍保存着735个洞窟,其中包括45000平方米壁画和2000多身彩塑,涵盖文化、艺术、科技、政治、经济、宗教以及日常生活的诸多层面,向世人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

70多年前,在敦煌艺术的感召下,常书鸿先生毅然从巴黎起程,回到中国,冒着抗战的烽烟来到敦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一批年轻的艺术工作者接踵而来,成为守护莫高窟的第一代“敦煌人”。1950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70多年间,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来到敦煌,留在敦煌,用自己的青春与理想守望着这片宝贵的文化遗产。这里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艺术家和科研工作者,他们都为莫高窟的保护与敦煌文化的发扬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近一个世纪以来发生的故事,有的闻名遐迩,更多的则不为人知。

2010年中秋节期间,《生活》杂志的采编团队来敦煌采访,他们都很年轻,在沟通的过程中,很容易感受到他们的严谨与负责,准备工作扎实,提问专业,写作深入浅出,拍摄也很有想法。他们的工作态度与方法,让我和敦煌研究院的同人们感到很欣慰,也很欣赏。因此,2013年,当《生活》杂志提出,希望在此前的基础上再做一系列更加完善的采访报道,研究院也尽可能地提供帮助。

这本书是对“敦煌人”心路历程的一次比较全面、丰富和深入的记录。翻看这本书,也让我想起了与研究院的老前辈、老同事们相处的时光。那时的生活非常艰苦,大家住土房,喝咸水,风沙肆虐,寒暑更迭,从莫高窟去一趟敦煌县城,要走大半天的路,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可是大家不计名利得失,在莫高窟i临摹壁画,保护修复,考古发掘,研究文献,都心无旁骛,乐在其中。不知不觉之间,几十年就过去了。与千年洞窟相比,人的一生非常短暂,我们能在短暂的一生中与敦煌为伴,为保护莫高窟尽一份绵薄之力,就是极大的幸福。

通过这本书,也希望更多的读者朋友能走近敦煌,了解它的历史与现实,珍视这片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可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敦煌人”最大的心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3: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