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戏语戏人(粤剧掌故趣闻轶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蔡孝本
出版社 广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蔡孝本著的《戏语戏人(粤剧掌故趣闻轶事)》透过轻松幽默的文字,调侃玩笑的笔触来议论戏班的浮华和伶人的往事,我们发现历史上很多戏子与当今的艺术家是一脉相承的,其命运也大抵相似。以史为鉴,我们期待一个允许多元价值存在和自由选择的社会,每个人才有个性发展的机会,才会有艺术大家出现的基础条件,展望生机勃勃的剧坛才有可能。

《戏语戏人——粤剧掌故趣闻秩事》不是一本粤剧专业书籍,它是给对粤剧、对艺术、对文化、对人生有着浓烈的兴趣和情感的人看的;它是奉献给热爱广府文化,特别是钟情于市井里巷、山村水乡、俚俗文化的同志趣者评赏的。

内容推荐

由蔡孝本著的《戏语戏人(粤剧掌故趣闻轶事)》通过小心翼翼的研究和考证,试图拂开遮盖在历史史实上的神话烟雾,努力去还原传统粤剧的掌故、趣闻、轶事,以此抚慰现今舞台的萧条与喧嚣。

目录

掌故篇

 戏曲鼻祖

 梨园弟子

 广东早期的戏曲活动

 湘粤戏相连

 华光师父

 田窦二师

 最年轻的戏神张师傅

 梨园会馆

 本地班不任侑酒

 戏子称王

 平靖胜宝

 铁丘坟

 优不降

 莺哥鼻

 插掌指

 未有八和,先有吉庆

 八和中兴

 銮舆堂

 【红船】名考

 四大头人

 红船班

 红船的形制和习例

 四大戏院联名申请男女同班

 外江班

 六爷班

 全男班

 民国初年的男花旦

 全女班

 下四府班

 过山班(郁南班)

 阴阳班

 惠州班

 逃仔班

 兄弟班

 普渡霖

 剧团的由来

 六柱制

 坐舱

 执位

 拜先人

 捉饭斗

 食箩筐

 派米

 职分者当为

 孭过场

 失场挂马鞭

 丑生开笔

 戏班禁忌习例两则

 大集会

 挂锣讨戏金

 抽烟食糖证清白

 会派

 订孖年

 【三五七】发报鼓

 虎度门

 落黄布

 粤班关戏禁忌

 入门三不问

 十大行当

 戏说生、旦,净、末、丑

 老倌

 州府老倌

 文武生

 花旦溯源

 私伙戏服由来

 舞钹花

 撞戏、医戏

 花旦【四门齐】

 粤剧艳日一起源

 开面溯源

 江湖十八本

 新江湖十八本

 大排场十八本

 例戏

 四大淫戏

 《天姬送子》溯源

 粤剧早期培训机构

 尖头馆

 师约、班领、头尾名

 红裤仔

 笮重船

 超手下

趣闻篇

 贪宫【丁东丁】

 打缺眼

 张飞托世

 红船大姑神传说

 靓文仔遁入空门

 扎脚胜住太子位

 小生沾退订

 水蛇容【跳加官】

 鬼皇挂指挥刀

 【大泡和】与【我都係】

 生鬼容闹后生

 生鬼毛落楼

 蛇仔利买戏服

 蛇仔应舞揾鞋

 创新先锋朱次伯

 靓少凤失场

 【奸妻】追打冯镜华

 蛇仔利食西餐

 【之我】小生

 【肉把埕天一吻】

 【老虎□】耍大刀花

 靓次伯甩须

 担到尾的手下

 戏班怪联妙语

 伶王之王

 【大口鉴】出道遇贵人

 险些第二

 【阿佳,你癫嘘呀?】

 加开十围

 靓仔薛觉先开面演【花面猫】

 薛腔马喉

 有样学样

 癫仔明开飞机

 【武松】走警报

 廖侠怀自认【龟公】

 两个【反斗星】

 山外有山

 大名过船

 马老大识食

 【豆泥飞】

 炸弹惊魂

 一个比一个威

 夫荣妻未贵

 凭艺术实力说话

 六肥班

 连底裤都输埋

 唐山朱古力

 【竹升妹】讲广州话

 返乡下割草啦

 三红娘争艳

 马老大唱军歌

 李少芸智激老马

 点解教授要弯腰

 五国封相

 做辫?!

 报应循环的搞笑

 【多得天后娘娘保佑】

 戏班话赌两则

 【八面威风】

 改错名

轶事篇

 粤剧今昔诗联摘抄

 平靖王趣事数则

 政府公告用白话

 英咐静

 奉革举人刘华东

 挂羊头卖狗肉

 戏子闹皇帝

 八和大门传奇

 高佬忠传奇

 烈火英魂

 第一的轶事

 【下九流】坐首席

 一百年前的革命粤曲

 一句戏言累一世

 斗气,得戏,争气

 戏班佬入【党】

 蛇公荣多一两

 盗亦有道

 神楼上的乞儿篮

 【女丑王】子喉七

 陈少波跌落台

 不演《走麦城》

 冤死薛刚元

 【生关公】逸事

 改良粤剧的典范

 【文武须生】的由来

 白玉堂四不演轶事

 粱荫棠求师学艺记

 义气千云周瑜林

 三老倌跨海西征

 梅兰芳羊城琐记

 乞儿喉

 世事难料

 薛老揸演关平

 行运李松波,失运粱少初

 名剧《胡不归》的一桩公案

 有风要驶悝

 武生反串之始作俑者

 名门阿叔唔赴宴

 戏联佳话

 补镬加五

 《花染状元红》四绝

 电影界、粤剧界新年团拜

 星腔入戏棚

 《春风得意》传奇

 【梁老一】打沙包

 斩不死的【钢条】

 名旦三级跳

 麦片粥之恩

 【白榄】宣传抗日

 【牛精】宣传救国

 冯华轶事

 化装足球赛

 民族呼声

 打仔骂敌人——陈文达三二事

 三巴掌打醒【武探花】

 凡仔蒙难记

 【转啦,五哥!】

 杯荼谢师恩

 【两仔】争雄

 【三王】夹【状元】

附录

 粤剧之最

 粤剧的英文译名

 广州最早的戏院

 戏曲【十耍】

 反宫装

 八仙的身份象征

 主会

 戏牙

 相公何许人也

 缘何称皇帝

 公主考

 驸马是何官职

 【弼马温】是什么官

 下海

 压轴

 开声药

 红色琐记

 【马前马后】探究

 薛马没有在广州【争雄】

 木偶戏艺术特征考

后记

试读章节

梨园弟子

梨园原为唐玄宗在皇宫内训练宫廷乐队(包括歌舞艺人)的所在地。据《旧唐书·中宗本纪》载,梨园原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光华门外的禁苑中。园内有广场,并建有“梨园亭”。唐玄宗谙熟音律,常常亲自演奏乐器,他为了在皇宫中培养更多高水平的音乐人才,“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新唐书·礼乐志》),在梨园受过皇帝训练的乐工号称“皇帝梨园弟子”,意指他们是梨园内的学生。梨园实际上是宫廷训练乐工的机构。

玄宗后来又从皇宫内挑选了几百名宫女,让他们住进蓬莱宫侧的宜春院接受训练,再从中选出30名,组成一个小乐队,专门为唐玄宗演奏音乐,她们也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

此外,隶属于太常寺系统的“梨园别教院”和东都洛阳的“梨园新院”,也都沿用了梨园的名义。

一说梨园是因“被后代奉之为乐之祖师”的耿光喜欢食梨,在教坊中遍植梨树而得名(见《吴郡老郎神庙之记》)。

唐代诗人自居易有诗句:“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后人以“梨园”作为戏曲界(戏班)的代称,把戏班演员称为“梨园弟子”或“梨园子弟”。

广东早期的戏曲活动

广东很早就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州更是对外贸易发达的大城市。虽然中原战乱频繁,但“岭海靖安”,偏安一隅,没有受到战乱的破坏,经济发展甚为活跃。另外,广州远离中央皇权中心,政治管束相对宽松,给戏曲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封建社会时期,戏曲艺人属于社会底层的“下九流”。正史无文字记载,偶尔散落野史文人的零篇也难见褒扬之语。我们只能通过一些“乡志”“文告”“训谕”来探寻其影踪。

追溯到明代正德十六年(1521年),钦差提督学校广东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魏枝曾发布一篇文告,通令广东全省:“不许造唱淫曲,搬演历代帝王,讪谤古今。”由此可见,早在1521年,广东全省就普遍有戏曲演出活动。这种情况还引起了统治者的不安。

至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广东通志》记述广东风俗:“致于狱讼关节,斋醮祈禳,张灯演戏,博弈燕游,虽罄家币亦为之。”为了看戏,花多少钱也不在乎。

广州府:“二月城市中多演戏为乐。”

韶州府:“迎春装饰杂剧,观者杂沓。”

惠州府:“元夜旧自十三至十六各张灯于淫祠,般办杂戏。”

潮州府:“好为淫戏女乐”,正月则“坊乡多演戏为乐”。

雷州府:元宵节“鸣锣鼓,奏管弦,装鬼搬戏,沿街游乐”。

琼州府:迎春时“各竞办杂剧故事”。

这些材料充分证明,在明代中叶,广东的戏曲演出活动已经十分普遍。

清代雍正年间,有《波罗外纪》描述广州城郊波罗庙诞期盛况:“……远近环集楼船、花艇、小舟、大舸,连泊十余里。……庙前作梨园剧,自鹿奇墩头芳园,皆延名优,费数百金以乐神。庙前搭篷作铺店,凡省会佛山之所有日用器物玩好,闺阁所饰,童儿所嗜,陈列眩售,照耀入目。”

乾隆三年(1738年),新会县知县王植在论禁赌钱演戏的《崇得堂稿》中写道:“(新会县城)锣鼓之声,无日不闻,街僻之巷,无地不有。”

《佛山忠义乡志》更为直白:“三月三日北帝神诞,各坊结彩演剧,日重三会,鼓吹数十部,喧腾十余里。十月晚谷收,自是月至腊尽,乡人各演剧以酬北帝,万福堂中鲜不歌舞之日矣!”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广州番禺学署辕门前演戏,戏棚失火,竟烧死一千四百人,侥幸逃脱者亦有干余人。可见当时看戏观众当有数千人之多。

以上史料可证,明清两代广东经济发达,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演出十分繁荣。广州已成为我国南方近代化大都市,佛山也名列全国四大名镇之一,以这两个据点为中心推向全省各地,使广东的戏曲活动蓬勃发展。

P2-5

序言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演戏娱人娱神,从业者被视作借衣乞食的贱业贱民,主流典史不屑载录,给当今文化研究带来困难。“中国粤剧”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其历史起源至今仍未梳理出客观的、能为普遍接受的学术性结论。

盖以为,任何时代的正史都会深深地镌刻着时代的烙印,统治阶级的喜好和偏见往往主导着编撰者的笔端走向。故就研究俗文化而言,求贤于野、求真于野不失为接近历史真实的途径。

野史足以彰显过去历史时代的底色,尽管在今天看来那不是一个完美的时代,但却是一个颇为散漫自由、并没有过多束缚的时代。在《戏语戏人——粤剧掌故趣闻秩事》书中记录的粤剧戏行人物以及与之关联的各色人等,他们远非道德完人,某些人甚至可以说在道德品行方面瑕疵不少,但他们在人生和艺术的舞台上无不个性张扬,斗胜争强;在举手投足及嬉笑怒骂间透显出一种率真性情和名士狂生气质。总体而言,带有我们今天主流评价的所谓“流氓气、义气、帮会气”,这是我们无法抹掉的,历史环境给予他们身上的印记。

与那个历史时代相比,就魅力而言,我们当下稍带一种平庸意味;或者可以说,就戏曲艺术而言,形式淹没内容,表现样式批发,舞台表演同质化,剧种的趋同性这些都是艺术上的平庸表现。人们在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人生选择、生活模式等方面日渐整齐划一,生存压力空前巨大,多数人都为物欲而存活,过去的名士狂生、舞台追求、艺术瞳憬变成可望而不可即的逝去辉煌。

本书通过小心翼翼的研究和考证,试图拂开遮盖在历史史实上的神话烟雾,努力去还原传统粤剧的“掌故”(粤剧历史、典章行规及发展过程中的人物故事)、“趣闻”(戏班中有趣味的、仅凭听说得来的人和事)、“轶事”(正史以外的记载,散失遗忘的历史事件),以此抚慰现今舞台的萧条与喧嚣。透过轻松幽默的文字,调侃玩笑的笔触来议论戏班的浮华和伶人的往事,我们发现历史上很多戏子与当今的艺术家是一脉相承的,其命运也大抵相似。以史为鉴,我们期待一个允许多元价值存在和自由选择的社会,每个人才有个性发展的机会,才会有艺术大家出现的基础条件,展望生机勃勃的剧坛才有可能。

《戏语戏人——粤剧掌故趣闻秩事》不是一本粤剧专业书籍,它是给对粤剧、对艺术、对文化、对人生有着浓烈的兴趣和情感的人看的;它是奉献给热爱广府文化,特别是钟情于市井里巷、山村水乡、俚俗文化的同志趣者评赏的。

后记

由广州粤艺发展中心、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联合出品,粤剧资深编导蔡孝本先生原创编写的《戏语戏人——粤剧掌故趣闻轶事》在多方的协同努力下,终于修辑成书。

该书从酝酿、成稿,到进入正式出版流程,历时数年。蔡孝本先生把粤剧戏人在粉墨生涯中的零碎琐事,缀玉成珠,借此为媒介,以小见大,展示粤剧艺人的生存状态及粤剧行业的更迭兴衰,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府文化的沿革与流变。

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在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关心及大力支持下,得以顺利推进。其间还得到一批粤剧界及行外专家、学者的具体指导。另外,广州粤艺发展中心粤剧研究部工作人员在本书的整理、修辑过程中辛勤付出,为此一并表达最诚挚的谢意!

本书收录内容庞杂、专业性较强,考证难度较大,在编辑过程中,难免有不完善之处,诚望有关专家读者海涵指教。

让我们携手努力,继续做好粤剧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使岭南文化瑰宝——粤剧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绽放出更璀璨的光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6: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