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振玉主编的《中国军事学术史(上下)》在对军事学术的概念及其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对原始社会末期至抗美援朝战争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军事学术史进行了总结:对中国历代主要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和主要军事著作的军事学术思想及其对中国军事学术发展的贡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概括了中国军事学术的主要特点,对影响军事学术发展的相关要素进行了专题的阐述,并就中西方军事学术的不同形态和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较,从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军事学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演变的轨迹,揭示了中国军事!学术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了中国军事学术在世界军事学术的地位,使中国军事学术史的研究达到了新的水平,是一部填补中国军事史研究空白的专著。它深化了人们对中国军事学术史的认识与掌握,其学术价值是重大的,必将产生长远而广泛的影响。
编写说明
序
上卷
绪论
一、军事学术的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
二、军事学术与军事科学相关知识门类和学科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军事科学中的地位
三、影响军事学术发展的因素
四、《中国军事学术史》的编写指导思想、编写原则和研究方法
五、《中国军事学术史》研究的时限与主要内容
六、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军事学术发展概要
七、中国军事学术的主要特点
第一篇 中国上古时期(约公元前2600年~前770年)的军事学术
概述
第一章 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学术萌芽
第一节 从血亲复仇到部落争雄
第二节 中国军事学术起源的历史追溯:涿鹿之战
第三节 原始社会末期的战争指导
第四节 原始兵器在作战中的使用与原始防御体系的形成
第二章 夏商时期的军事学术
第一节 甘之战与阶级战争的登场
第二节 鸣条之战:王朝更替战争的战争指导
第三节 步兵作战与早期车兵在作战中的运用
第四节 寓兵于农与军队的编制体制
第五节 甲骨卜辞所反映的军事学术思想萌芽
第三章 西周时期的军事学术
第一节 牧野之战的战略与战术
第二节 周公东征的作战指导特色
第三节 车战的全面兴起
第四节 “蒐弥”演兵与军事教育
第五节 文武同途与兵农合一
第六节 筑洛邑与西周的军事防御体系
第七节 《周易》、“古司马兵法”所体现的早期军事学术成就
第二篇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的军事学术
第三篇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的军事学术
第四篇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的军事学术
第五篇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年~960年)的军事学术
第六篇 宋辽夏金元时期(公元960年~1368年)的军事学术
第七篇 明与清代前期(公元1368年~1840年)的军事学术
下卷
第八篇 清代后期(公元1840年~1912年)的军事学术
第九篇 中华民国初期(公元1912年~1927年)的军事学术
第十篇 中华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公元1927年~1937年)的军事学术
第十一篇 中华民国抗日战争时期(公元1937年7月~1945年9月)的军事学术
第十二篇 中华民国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公元1945年9月~1950年6月)的军事学术
第十三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年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公元1950年10月~1953年7月)的军事学术
第十四篇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军事学术价值
第十五篇 中西军事学术比较
附录:中国古籍主要军事学术论著书目和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