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少数民族与抗日战争/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王希亮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少数民族与抗日战争》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推出的系列学术丛书中的一本。作者王希亮以严谨的史学态度、详实的史料、扎实的研究为基础, 重点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少数民族的生存状况和抗击入侵者的斗争状况,充分肯定了少数民族对抗战作出的巨大贡献。

内容推荐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侵吞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炮制出笼伪满洲国。从这一刻起,从东北义勇军到东北抗日联军,东北各民族、各阶层爱国军民奋起抵抗,历经千难万苦,血洒白山黑水,谱写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壮烈诗篇。这其中,包括蒙、回、朝、满、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少数民族,他们与东北爱国军民一道,为构筑中华民族血肉长城倾注了自己的生命和热血。

全面抗战爆发后,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游击区,抑或是大后方,无数少数民族官兵威武不屈血洒疆场,后方的少数民族群众毁家纾难拥军支前,汇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铁流。他们中,有新疆、西藏的维吾尔、哈萨克、藏、回族的中上层人物和普通民众,有四川及西北大后方的藏、彝、苗、回、羌族各界百姓,有西南华南各省的东乡、土家、撒拉、仡佬、高山、景颇、蒙古以及壮、瑶、苗、侗、彝、京、水、畲族等各族民众。可以说,中国56个少数民族都为这场民族战争做出了应有贡献,他们的业绩理应书写在中华民族抗日斗争的光辉史册上。

王希亮编著的《少数民族与抗日战争》力求全面客观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英勇牺牲和伟大贡献,让抗战精神永存,让少数民族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精神永存。

目录

第一章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东北,东北义勇军奋起抗战

 第一节 柳条湖事件,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

 第二节 东北义勇军自发抗战

 第三节 中共中央及中共满洲省委号召各民族大众共赴国难

 第四节 东北义勇军中的少数民族将领

一、关玉衡(满族)

二、吴松林(回族)

三、高玉山(满族)

四、诚允(满族)

五、李春润(满族)

六、刘壮飞与白君实(满族)

第二章 东北义勇军中少数民族的抗日斗争

 第一节 辽北蒙边蒙古民族的抗日斗争

 第二节 韩国独立军的抗日活动

 第三节 朝鲜革命军与辽东义勇军联合作战

第三章 东北抗日联军中的少数民族抗日队伍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南满、东满地区的朝鲜族抗日武装

一、“打狗队”与“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的成立

二、东满反日游击队及抗联二军中的朝鲜族官兵

 第二节 北满地区投身抗日的少数民族

一、哈东支队及抗联三军中的少数民族烈士

二、饶河反日游击大队及抗联第七军的朝鲜族官兵

三、“平南洋”队及抗联五军中的少数民族官兵

四、抗联其他部队的少数民族官兵

 第三节 抗联中的少数民族女性及其他战线的少数民族斗士

一、英勇献身的少数民族女性

二、反满抗日的文艺战士金剑啸

三、鄂伦春族、赫哲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抗日活动,

第四章七七事变爆发,蒙、回等少数民族投身抗日战争

 第一节 七七事变前,西蒙地区蒙古族民众的抗日斗争

一、百灵庙暴动

二、绥远抗战中的蒙古族官兵

三、七七事变,关东军出兵绥蒙,炮制“蒙古联合自治政府”

四、蒙古民族的抗日斗争

 第二节 八路军挺进敌后,团结各少数民族,创建抗日根据地

一、八路军挺进敌后,中共中央关于少数民族政策的制定及其实施

二、归绥地区蒙汉民众的抗日斗争

三、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及蒙汉民族抗日武装

 第三节 回族民众的抗日斗争

一、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回民支队

二、渤海军区回民支队

三、全国各地及其他战线回族民众的反日斗争

第五章 正面战场少数民族官兵浴血奋战

 第一节 保卫平津,佟麟阁将军洒血南苑

 第二节 淞沪抗战,吴克仁将军松江殉国

 第三节 甘、青、宁少数民族官兵鏖战沙场

 第四节 台儿庄会战,滇军少数民族官兵浴血禹王山

 第五节 血洒蓝天大江的少数民族勇士

 第六节 正面战场的湘军少数民族官兵

第六章 西藏、新疆少数民族的抗日斗争

 第一节 藏族民众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第二节 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少数民族的贡献

第七章 华南、西南各省少数民族的抗战

 第一节 云南少数民族的抗战

 第二节 湖南少数民族的抗战

 第三节 川桂黔地区少数民族对抗战的贡献

 第四节 海南少数民族的抗日斗争

第八章 台湾、港澳同胞的抗日斗争

 第一节 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

 第二节 港澳同胞的抗日斗争

第九章 少数民族抗日将领

 第一节 国民政府军中的少数民族将领

一、白崇禧(回族)

二、龙云(彝族)

三、卢汉(彝族)

四、西北马家军

五、万式炯(苗族)

六、马镆(白族)

七、常恩多(满族)

八、乌庆霖(蒙古族)

 第二节 八路军、新四军中的少数民族将领

一、粟裕(侗族)

二、乌兰夫(蒙古族)

三、罗炳辉(彝族)

四、韦国清(壮族)

五、关向应(满族)

六、廖汉生(土家族)

七、郭维城(满族)

八、八路军和新四军中部分少数民族将领略表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一节 辽北蒙边蒙古民族的抗日斗争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不久,在辽宁省北部及内蒙哲里木地区,兴起一支打着“蒙古独立”旗号的蒙古族武装,策应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侵略行径,其头面人物叫甘珠尔扎布。此人系1912年追随日本军人策划第二次满蒙独立运动的蒙匪头目巴布扎布之长子。早在日俄战争期间,巴布扎布就与日本军人勾结,率领徒众骚扰俄军后方,配合日军大部队行动,因此受到日本军方的青睐。日本策划第二次满蒙独立运动时又把他利用起来,撺掇他举兵反叛,南下攻打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奉天。岂料,“独立运动”遭到中国当局的有力抵制,巴布扎布在与中国军队对决的战场上被部下开黑枪打死,日本军人策划的第二次满蒙独立运动随之而告失败。巴布扎布死后,日本人把他的两个儿子甘珠尔扎布及正珠尔扎布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悉心豢养,以备将来之用。2人毕业后,由日本人撮合,甘珠尔扎布与两次策划满蒙独立运动的日本浪人川岛浪速的干女儿、肃亲王的女儿金碧辉(川岛芳子)结婚,然后双双回到家乡,蛰伏待机。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甘珠尔扎布便跑到沈阳面见板垣征四郎,请求日方予以武器弹药的支持。甘珠尔扎布之举恰中板垣的下怀,于是给他3000支步枪,60万发子弹,令他组建“内蒙古独立军”,配合日本关东军行动,将两次参与满蒙独立运动的日军大佐松井清助派给他当顾问。甘珠尔扎布回到家乡后,立即收罗哲里木盟博王旗统领包善一、达尔罕王旗的教育委员长韩色旺等人,组建起“内蒙古独立军”,为了拉拢二人,甘珠尔扎布还将正副司令的职位分别委给包善一和韩色旺。

张学良得知辽北蒙边一带不宁,特委任与内蒙古有姻亲关系的东北边防军长官公署第五处少将处长高文斌为辽北蒙边宣抚专员,令他前往招抚内蒙古王公统领,组织蒙古族武装,阻止日本人的阴谋得逞。高文斌到达开鲁后,立即利用各种关系去联络尚在观望的李胜、刘振玉等两位统领。李、刘二人当即表示了“赤诚救国”的心愿,并表示愿意说服包善一和韩色旺等人,脱离甘珠尔扎布的控制,投身到武装抗日的大潮之中。经过一番细致深人的工作,包善一和韩色旺认清了民族大义,决心脱离日本人的摆布,听从高文斌的指挥。一切准备就绪后,1931年10月,高文斌在通辽成立宣抚专员公署,并以4支武装为骨干编成辽北蒙边骑兵总队,分别委任包善一和韩色旺为正副总司令,李胜和刘振玉为第一、二路军司令,另组织3支蒙汉民族的独立支队。一时间,辽北蒙边的通辽、辽源、彰武、开鲁、康平等县的蒙汉民众纷纷响应,初步形成了蒙汉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

辽北蒙边热火朝天的抗日局面成为日本人的心腹之患,1932年1月,日军大佐松井清助亲自督率甘珠尔扎布的“内蒙古独立军”,并有四五十名日军助阵,杀气腾腾地向通辽扑来,试图一举扼杀这支刚刚组建的抗日武装。高文斌见敌人来势凶猛,考虑抗日军刚刚组建,不易死守城池与来犯之敌硬拼,于是与将领商议,决定主动撤出通辽,却派一支精兵由刘振玉率领在开鲁东部的抬头营子一带设下埋伏,准备以逸待劳,打敌人以措手不及。果然,松井清助见对方撤出城池,自以为抗日军被自己的声势吓破了胆,遂督队急进,结果贸然进入蒙古族抗日军的埋伏圈。刘振玉见歼敌机会来到,下令长短武器一起开火,日伪蒙军猝不及防,顿时乱了阵营。刘振玉又令百余名骑兵向敌人猛冲,日伪蒙军顿作鸟兽散。一役击毙日军十数人,其他伪蒙军不计,包括指挥官松井清助大佐也成了抗日军的俘虏。松井其人曾经两次参加满蒙独立运动,第一次他参与从公主岭秘密押运武器到内蒙古巴林王府的活动,途中被奉军抓捕,后来中国当局迫于日方的压力将他及其他日本人释放。第二次,松井鼓动巴布扎布南下叛乱,巴部死于非命后,松井返回日本。这一次,他又充任伪蒙军的顾问,却没想到,竟然成为内蒙古抗日武装的阶下囚。因为松井作恶多端,“士兵对他恨之入骨,即将其枪毙”。

P32-33

序言

步平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将《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丛书奉献给广大的读者。

从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宣言,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开始,回顾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的历史,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便成为有觉悟的中国人几十年来始终没有停止的不断思考的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我们的思考也在不断深化,不断超越。从考证各个战斗、战役的成败得失,到分析评价战略决策的提出与制定;从对战争场面和战争罪行的具体的实证研究,到对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的历史哲学思考的升华,每个时期对抗战历史的总结与思考都带有那个时代的明显印记。在战争结束70年后的今天,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发生战后以来巨大变化的今天,以“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这一命题确定丛书的题目,反映了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对抗日战争的思考。

近代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遏止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中国在列强的一次次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撤除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被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所束缚,在不平等条约体系的约束中,中国一步一步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忍受列强的欺凌和侵略,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爱国活动。特别是1901年以后,中国国内陆续掀起了拒俄运动、反关运动、收回利权运动、拒英运动、拒法运动,以及反对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运动。1919年5—6月间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五四运动”。虽然这些运动标志着中国社会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的出现,使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但是,一次次的斗争,都不幸以失败告终,中华民族复兴的梦始终未能实现。

近代中国追求复兴,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中国近代历史上,不乏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终生甚至牺牲宝贵生命的英雄壮举。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和理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为中华民族复兴进行的努力。当年,孙中山先生痛感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的历史中走过来,但坎坷的历史也告诉了我们最重要的经验和教训,那就是:处于分裂、战乱状态,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的中国只能遭受战争的苦难;一盘散沙的社会,不可能在与侵略者的殊死战斗中取得成功;只有我们的自觉和觉醒,才能让侵略者面对的不再是软弱犹豫的对手,而是强大的不可侮辱和不可征服的中华民族。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的对外战争的胜利。由于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与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成为国际反法西斯战线中重要的一环,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的奋斗终于取得了成效:列强加在中国头上的不平等条约的锁链被废除;中国收回了被割让和被侵占的土地,台湾也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发起国和常任理事国,作为大国登上国际活动的舞台,摆脱了弱国的阴影。可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从全面意义上完成了近代中国从“沉沦”到“上升”的转变,复兴中国的梦想开始成为现实。所以说,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是中国复兴的枢纽。

中国在争取复兴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集中显示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蓬勃伟力。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一切不愿做奴隶的中华儿女毅然奋起,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正是基于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抗日战争才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深刻揭示了民族自强是国家自立的根本保证。战争是实力的较量,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教训和抗战胜利后建设发展的经验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说明,民族团结,国力强大是国家免受外来侵略和压迫,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发展则是实现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根本途径。所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胜利,中华民族团结奋斗是中国走向民族复兴之路的根本动力和成功的原因。

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从任何角度看,中国人民的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息息相关。抗战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已经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发展使13亿人口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和谐地生活,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更对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和全人类利益负有责任。所以中国的复兴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其影响不仅在中国国内,而且也在正进入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社会,为世界所瞩目。因此,在中国走上复兴之路后,更要不断探索,思考如何对人类社会以更大的贡献。

中国在争取复兴的过程中,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压迫,当然需要提出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的口号以动员民众,在取得民族独立之后,爱国主义的传统则成为我们民族向下一个目标前进的重要思想与精神资源。在中国进入国际社会的程度越来越深,各个领域都面临国际化的情况下,如何将我们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结合起来,如何正视中国的国际责任与义务,如何使中国对国际社会以更大的贡献,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新课题。中国需要用坚持走和平与发展道路的实际行动消除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在这方面,还有更长的道路在等待着我们。

我们的丛书由20册构成,力图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在挖掘有价值的史料的基础上,在系统整理近10年来海峡两岸学术界抗日战争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回答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这一重大的课题。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努力,促进和推动两岸学术界对抗战史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希望能够激励海内外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海峡两岸同胞乃至全球华人的交流和团结,为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总序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方首席委员。)

后记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中国的抗日战争历经了14年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在前6年的局部抗战时期,东北三省、热河、长城沿线、察哈尔、绥远以及上海军民,包括蒙、回、朝、满、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少数民族,奋勇冲杀在抗战第一线,以鲜血和生命构筑起中华民族血肉长城的第一块基石。全面抗战爆发后,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游击区,抑或是大后方,无数少数民族官兵、少数民族群众或威武不屈血洒疆场,或毁家纾难拥军支前,汇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铁流。他们中有新疆、西藏的维吾尔、哈萨克、藏、回族的中上层人物和普通民众,有四川及西北大后方的藏、彝、苗、回、羌族各界百姓,有西南华南各省的东乡、土家、撒拉、仡佬、高山、景颇、蒙古以及壮、瑶、苗、侗、彝、京、水、畲族等各族民众。可以说,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56个民族都为这场民族战争作出了应有贡献,各少数民族为抗战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汉民族一起书写在中华民族抗日斗争的光辉史册上。

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政府对于卢沟桥事件,已确定始终一贯的方针和立场,且必须全力固守这个立场。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不求决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从此,中国进入全面抗战的历史阶段。除中央军外,各地方军队也纷纷请缨出征前线,在正面战场与日军展开厮杀,涌现出滇军少数民族官兵血战禹王山,佟麟阁、吴克仁、萨师俊、马秉忠等一大批少数民族将领英勇捐躯,少数民族空中勇士石邦藩血洒长空等壮烈事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头人也自发组织部落民众保卫家园,打击侵略者,如潞江土司线光天、干崖土司刀京版、六库土司段浩、鲁掌土司茶光周、等梗土司段承钺、老窝土司段承功、卯照土司段根华、练地土司杨光炯等人,他们把民族大义放在第一位,为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贡献了力量。还有九世班禅不计道路崎岖坎坷,率领众僧侣风尘仆仆长途跋涉两个月之久,到达热河乌盟前线为牺牲的抗日官兵哀悼诵经。九世班禅还解囊捐助3万元作为抗战将士的医疗费,认购2万元救国公债,表现出爱国宗教人士的高风亮节。十三世达赖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打响后,立即诏令西藏各寺院的数万名喇嘛举行祈祷仪式,诅咒日本侵略者,祈愿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他还派出僧侣专程去南京,向国民政府转达西藏民众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中国共产党更是十分重视民族工作,在中共中央所在地及各抗日根据地,颁布了一系列坚持民族平等、充分调动各少数民族抗战积极性的法令法规,并身体力行,落到实处,构筑起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还组建起蒙、回、朝等少数民族抗日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驰骋在敌后战场,谱写了回民支队、大青山蒙古族游击队等少数民族武装奋勇抗击日寇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证明,中国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捍卫国家主权、拱卫领土完整的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同样,在中华民族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百年梦的未来历程中,中国各少数民族同海内外华人以及汉民族一道,依然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流砥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