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首善家风--陈光标父母的回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立胜、高献霞主编的这本《首善家风--陈光标父母的回忆》正式出版,而这本书的作者竟然是西南交通大学几名学生,目前正在该校读研一的安全工程专业学生胡溪这个团队的带领者。4年前,还正在读大一的胡溪开始创业,专门为老年人写回忆录。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创业大赛上,企业家陈光标作为评委欣赏她们的创意,并邀请她们为自己的父母写回忆录。

内容推荐

陈立胜、高献霞主编的这本《首善家风--陈光标父母的回忆》通过西南交通大学学生与两位老人朝夕相处的陪伴,将他们曲折精彩的一生跃然纸上,记录他们与人为善的点点滴滴。陈光标先生希望以这样一种方式报答父母的无私恩情。同时,也希望后来人能够诚实、善良、勤劳、勇敢,老老实实做人,脚踏实地做事。希望这本回忆录,对二老是一种纪念,对他人是一种启迪。

目录

陈光标:今天我们该如何做个好父亲?——写给6月1 7日父亲节

上卷 生平自序陈立胜

第一章 历史悠久的陈家

 (一)江州“义门陈氏”的今古奇观

 (二)分家与搬迁的故事

 (三)记忆中的祖父祖母

 (四)印象故事

1、垂缰救主

2、清初名将——年羹尧

3、前仆后继的英烈们

第二章 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情

 (一)勤俭持家、乐善好施的父母

 (二)父母的爱心

1、善意小店

2、温暖人心的花生粥

3、二斗高梁帮乡邻

第三章 悠久故乡情

 (一)难忘在天岗湖的童年时光

 (二)童年趣事

l、听鼓看戏

2、斗鸡

3、逛“骡马大会”

 (三)记忆中的美食

1、天岗湖的鱼

2、榆钱槐花

3、八大碗

第四章 艰苦求学路

 (一)“富农”的帽子

 (二)11岁走进校园

 (三)多舛的初中

 (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陈光标:妈妈永远是天下最美的女人

中卷生平自序高献霞

第五章 贫穷,是童年留下的唯一记忆

 (一)外姓人家受排挤

 (二)背粪箕,挖野菜

 (三)帮着祖父祖母织网捞鱼

 (四)怀念我的兄弟姐妹

第六章 沉重的豆蔻年华

 (一)15岁到生产队干活

 (二)用房梁换豆饼

下卷善名传,爱相随

第七章 走在爱情前面的婚姻

 (一)六尺金丝蓝的约定

 (二)婚后坎坷

 (三)“忍”成了我们一家人的习惯

 (四)吃苦耐劳的陈家好“队长”

 (五)献霞挺身相助

第八章 艰难的养儿育女

 (一)痛心夭折的两个孩子

 (二)感谢上天恩赐的礼物——光标出生

 (三)期盼“春华秋实”“锦上添花”

 (四)“遥望”悬挂的大饼

 (五)一个鸡蛋给光标的印记

第九章 初见锋芒的小光标

 (一)人小鬼大、有骨气的小家伙

 (二)小小“放”牛娃

 (三)激励光标的小红心

 (四)让人服气的孩子王

 (五)一个父亲的忏悔

第十章 一生心怀感恩

 (一)一碗面一世情

 (二)救孩子的一碗面粉

 (三)新年前夕的两元钱

 (四)雨中情,善良心

 (五)生命的接力,爱的传递

第十一章 陈家有子初长成

 (一)“失败”的冰棒生意

 (二)他是弟妹的好哥哥

 (三)家里走出个“少年万元户”

 (四)不妥协,做正直的人

 (五)第一堂“生意课”

 (六)雷锋的忠实粉丝——小小电影放映员

 (七)破碎的当兵梦

 (八)重整旗鼓

第十二章 光标,沐浴在改革开放下的幸运儿

 (一)砍芦苇,编褶子,盖瓦房

 (二)电鱼的那些年

 (三)光标只身一人闯南京

 (四)坎坷创业路

 (五)奋斗的那些年

 (六)学一行,干一行;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第十三章 一路慈善,一路欢歌,进入中年的光标

 (一)做合格企业家,彰显企业成长价值

 (二)天涯海角都有光标爱的足迹

 (三)灾难面前总能看到光标爱的身影

 (四)和善之家,光标式的慈善观

 (五)慈善的延伸: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

 (六)光标的裸捐风波及我们的看法

 (七)感谢媒体包容我的儿子

第十四章 慈善的元素在光标的血液里快乐流动

 (一)倡导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行列

 (二)进军光伏产业

 (三)担任洪雅县环境大使

 (四)雅安地震,又见到孩子的身影

 (五)鼓励民族的未来

第十五章 在哥哥保护下快乐成长的姐弟俩乖巧听话的女儿

 (一)女儿是爸妈的贴心小棉袄

 (二)严于律己、刻苦学习的春华

 (三)铿锵小玫瑰

 (四)春华出嫁乐观勇敢的小儿子

 (一)无奈的辍学

 (二)让人心疼的“小瓦匠”

 (三)为了理想,失了自由

 (四)光标急中生智,救回了弟弟

 (五)自强不息,在生活中做最棒的自己

 (六)不惧怕挫折,活出强者的气势

 (七)跟着哥哥做慈善

 (八)哥哥铺路,弟弟安灯

第十六章 陈家冉冉升起的希望

 (一)相亲的隔代人

 (二)睿智内敛,沉着果敢的环境

 (三)为光标、环境这对“保钓”父子骄傲

 (四)多才多艺,鬼马精灵的环保

 (五)严于律己、奋发图强的小小孙儿

 (六)向着太阳、茁壮成长

第十七章 我的儿子是中国首善

 (一)朝花再识,寻善之源

1、小脑袋,大智慧,博爱心

2、爱心没有底限的小家伙

3、打小就把荣誉视为生命

4、世人给他痛苦,他还世人以快乐

5、感谢曾经的贫穷

 (二)为人父的骄傲

 (三)为人父的支持

 (四)为人父的心疼

 (五)为人父的“无奈”

 (六)为人父的心声

第十八章 幸福晚年

 (一)结婚50年,温暖依旧

 (二)三个孩子是我今生最大的财富

 (三)为了家乡的天使

 (四)病难更见子女情

1、第一次手术——那遥远的守望

2、第二次手术——风雨见真情

3、第三次手术——自古忠孝难两全

第十九章 光标说过的那些让我倍感骄傲的话

第二十章 写在最后

附录 金陵泗洪,热情温情,情暖心间

 (一)成都——南京,见到不一样的陈总(2013/7/9)

 (二)南京,那里是陈总梦起航的地方(2013,7/10)

 (三)初到泗洪老家,热情好客的老两口(2013,7/11)

 (四)在泗洪老家的第五天,留住老房子,懂得珍惜,学会感恩(2013,7/15)

 (五)在泗洪老家的第八天,开启感恩之旅(2013,7/18)

 (六)在泗洪老家的第十天,无私细腻的父母之爱(2013,7,20)为什么45年来我第一次过生日?

 (七)在泗洪老家的第十二天,此爱绵绵无绝期(2013/7/22)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历史悠久的陈家

我叫陈立胜,1943年11月,出生在江苏省泗洪县天岗湖乡薛陈嘴村(今联淮村)。谈到我们陈家,不得不从它的历史说起。时至今日,我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听长辈讲家族变迁的故事。特别是在夏天的傍晚,吃过晚饭,村里的老老少少都提着凳子到堆满稻草的晒谷场纳凉,这是一天劳动之余最悠闲的一段时光。大人们三三两两的凑在一起聊他们关心的话题,而我们这群小孩子最兴奋的就是能够听爷爷奶奶们讲过去的故事。

老人们说:“我们陈家是江州‘义门陈氏’的后代。流淌着义门陈氏的血液,传承着义门陈氏的传统。”小时候,听陈家的长辈们说,我们陈氏家族以前是江州义门的一个名门望族。由于年代久远,口口相传的家族故事已经很难还原那段辉煌的历史,从老爷爷的口中只能听说陈氏家族曾经是历史上的显贵,只可惜那些辉煌的场面已经难以再现。即便如此,当时年龄还小的我们仍为这份曾经的家族荣耀而自豪。

(一)江州“义门陈氏”的今古奇观

根据陈氏家谱的记载,南北朝时期的陈朝灭亡后,陈氏子孙大量南迁。后主陈叔宝五弟陈叔明的后裔,唐代中期的陈伯宣举家迁至江西德安县常乐里永清村(今德安车桥乡义门陈村)。其后裔在这里大建旧庄,并逐步修建完善了规模宏大的义门宅邸。在这一支就出现了“义门陈氏”的历史奇观。这个情况也为当今学者所证实。 我的祖上作为陈氏的一条支脉从江州分家,先后辗转多地。到了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在祖先九公谧、十公旺的带领下,由苏州板桥迁到安徽五河县,并在这里定居下来,这一住就是七百年。祖先们在这里建祠堂、办学校、勤耕苦读,建立家园,繁衍生息二十四代。由此,陈氏家族的人丁增至数万,成为五河县一大旺族。

“义门陈氏”初创时,只不过父子几人,到了宋朝初期已经有700多口人。等到仁宗时期,已多达3700多人。这一门为什么能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呢?我听长辈们说,是因为我们当时,陈氏家族没有分过家。3700多个陈家姓的人同灶同食,生活在一起。

有人专门负责做饭,每当吃饭的时候,整个家族坐下来就是300多桌,我想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食堂了。在当时,义门陈氏的家风是令人羡慕和向往的。除此外,吃饭还有家规。按照辈分,长幼有序,座位也是安排好的。还有就是,每次吃饭要等人全部到齐了,才可以开始吃,3000多人的“饭局”,要靠打鼓才能召集。吃饭要求“异席同餐”,分开坐,一起吃。不同人的饭餐不同,老人稀饭多一些,青壮男子则肉多一些,因人而异。这个习惯一直传承着,使得我们陈家人感情很好,凝聚力非常强。

后来,我看资料,当年在义门陈家,还出现了“百犬同槽”的景象。到吃饭的时候,只要听到鼓响,庄上所有的狗都会跑到一起,“一犬不至,众犬不食”,成为千古一绝。相传有一年,皇帝御驾亲临,带来100只米粑要试验一下“百犬同槽”的传闻,果然群犬呼而相聚,各衔一只米粑,唯独一只白犬衔了两只。原来它是给一只拐腿黄犬“带饭”,这不仅印证了传闻,更成为义门陈孝道治家的美谈。

在“义门陈氏”,没有你的我的,你家的我家的说法。农忙时,壮劳力全部出动,一起下地。衣服脏了随意往地上一扔,家族的妇女就会主动帮你捡起来,洗干净,晾晒好。这一些行为看起来,陈氏家族的人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仁义之说,所以人称“义门陈氏”。“义门陈氏”延续了整整19代,跨越300多个春秋。宋太宗都曾经为之赞叹:“辈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居五百年天下无双”。

(二)分家与搬迁的故事  到了1062年,义门陈氏人口发展很快,对当地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出于抑制“义陈氏”和封建统治的考虑,宋仁宗下旨让义门陈分庄天下。由于这一次分家很特殊,人口太多,历史悠久,所以丝毫不敢怠慢,朝廷下令由包青天包拯、名臣文彦一组织研究分家的方案,上报皇帝审查。宋仁宗御赐编号,将义门陈氏家族财产分为291庄。

可能大家好奇,为什么平白无故就要分成291个庄。据史料记载,陈氏在讨论分家方案时,决定把祭祀祖宗祠堂里的一口锅吊到大梁上,让它自行落下,摔成几片,就分成几份(庄)。按实行的结果,铁锅摔成大小291份,于是义门陈氏的子孙各持一片分成291家。或许现在听起来有些荒唐,但在当时,这么做是对祖先的尊重。

分家后,陈氏子孙星散于全国72州郡的144个县。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悲壮也是最恢宏的大分家,据史料记载,背井离乡的陈家人绵延了几十里,持续了几个月才陆续分散。

为了让义门陈氏的后代铭记不忘家训、家风,永远聚族而居的历史,陈氏家族决定铸造纪念义门陈氏分家的纪念钱币。纪念币采用外圆内方的传统钱币形式,全铜铸造。正面铸“义记舍钱”四字,反面铸“离”字和“回”字纹样。睹“离”思亲,遇财思议,不忘 “回”家之意。P6-9

序言

序言:我的父亲母亲

很多中国人可能都认识我,却不认识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父亲叫陈立胜,今年7l岁;母亲叫高献霞,今年70岁。他们是中国大地上千千万万的普通农民之一。但在我眼里,父母却是那么伟大,他们不仅给了我健康的生命,更给了坚强的灵魂,让我在人生旅程中,在用大爱大善筑就的慈善长征道路上,一直无怨无悔,且行且吟。

我出生在苏北一个偏僻的小乡村,那里当时算得上是江苏最贫困的角落。在有些人眼中,出生在偏僻贫穷地区或许是一个人的不幸,但对于我来说,能够降临到这个家庭,则是我最大的幸运。

我时常抚摸父亲粗糙而宽大的手掌,它让我感觉到一种大山般的庄严和力量。在我心目中,父亲就是家里一座大山。尽管这座山并没能给我的童年带来温饱和富足,但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又有多少个农民家庭能吃饱饭、穿暖衣呢。就是在那样经济困难的年代,父亲一直像大山一样撑起我们整个家。特殊的家庭背景,让他受尽冷落和欺负,农田劳动的繁重,赡养老人的责任,哺育儿女的辛苦……这一切,他都选择了默默承受。

记得在家中最困难的时候,没有粮食,老人饿得生了浮肿病,孩子饿得哇哇大哭。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一辈子没有低过头的父亲,不得不为谷米折腰,挨家挨户敲门借米。而当外面有人欺负我们兄弟姐妹时,父亲总是第一时间冲出去把我们护住。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尽管我们家没有其他人家生活得富足,但是我感受到的无私而伟大的父爱,却从不比任何人少。

“存善心,做善事。”这是父亲经常教育我的一句话。也正是在他这种质朴的教导之下,我的人生一直都默默坚持着“以善为本”的理念。这也让我在成为一名企业家之后,在有了一定积蓄之后,没有忘本,没有忘记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如果说我的父亲是座大山,那我的母亲就是一条涓涓细流。她是一位淳朴善良的乡村妇女,她的一生都在为我们这个家辛苦操劳。

由于家庭困难,母亲没进过学堂,没念过一天书。但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的道理,她却用言语和行动给我们讲了许多、示范了许多。“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她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特别穷,几口人守着那么一丁点儿米过日子。可是每当家门口有乞丐来讨饭,母亲总是会走到门口,把他搀进来,拉到家里和我们一起吃饭。一个是这样,两个是这样,再多一些亦是如此。母亲,怀着一颗悲悯的心去同情和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人,以至于后来乞丐都不好意思来我们家门口讨饭了。

童年时,有一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一次,我看到襁褓中的弟弟因为饿而哇哇大哭,而此时母亲却正在给别人家的孩子喂奶。我不解,问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母亲说:“弟弟饿了只是哭几声,而邻居家的阿姨一点奶水都没有,我不帮她一下,孩子会饿死的。”母亲只是个普通的乡村妇女,她没有多少惊天动地的话语,也没有多少感天动地的壮举,但从她这些看似平凡却令人动容的一举一动中,我悟出了很多,也明白了许多。

2013年7月19日,我在南京过了人生中第一个生日。45岁,意味着人生过了一半,站在这一半的里程碑上,回首望去,“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抗震救灾模范”、“中国首善”等一系列荣誉,记录着我这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党和国家领导的接见勉励,让我在前行路上更添动力。但当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坐在书房,回首过去的岁月,我的眼中浮现的不是那些耀眼的光环,而是逝去的岁月剪影,是村头那棵老树,是那座青苔斑驳的小桥,是树下伫立着的两位勤劳善良的双亲。如今的他们,头顶已堆满了白雪,腰已弯成了山梁。

我时常想,我是地地道道贫苦农民家的孩子,没有背景更缺少机会,而如果没有赶上改革开放好时代,如果当初自己没有走出去,我会不会像我的父亲母亲那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农田里辛苦劳作一生而无怨无悔呢?我不敢确定。

人生有太多的“如果”,但唯一不能“如果”的是我们的父亲母亲。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父亲母亲从小对我的言传身教,没有他们从小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绝不会走到今天,不会形成我把永远做好人,不断做慈善,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

我总想为我的父母做些什么,来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但又总觉得怎么都做不够。这应该是普天下儿女共同的感受吧。

朋友提醒,作为人子,最大的后悔和遗憾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埋头在社会打拼时,却没有注意到我们的父母正在一天天的老去。为了不留遗憾,我们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就该为他们多做一点,多尽尽孝心。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回忆录,记录我父母这么多年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记录他们与人为善的点点滴滴。没有说不完的故事,只有报不完的恩情。

或许,与那些名人伟人比起来,我的父母是再普通不过的庄稼人,没有耀眼辉煌的成就,亦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但在我们心里,他们那种豁达向上的心境,不曾不输给任何人。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即使是最普通的人,也都有丰富的人生。

我想,这本书记录的故事毕竟是有限的,二老的人生注定比纸上来得更精彩、更丰富。

应当说,我父母这一代人,伴随着新中国成长,怀揣着自己的追求和梦想,愿意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拼搏。我想,这种美好的品质应该延续下去。同时,我也希望后来人能够诚实、善良、勤劳、勇敢,老老实实做人,脚踏实地做事。希望这本回忆录,对二老是一种纪念,对他人是一种启迪。作为儿子,我希望父母看到它的时候会有一丝欣慰,感受到儿子的一点孝心;他人读到它的时候也能有所受益,这也算是我对社会的一点贡献吧。

陈光标

后记

2013年5月,上海,《梦想直达》节目组,我有幸认识了中国首善,全国道德模范陈光标先生。更幸运的是,在那个为青年人搭建梦想的舞台上,我得到了这个机会,为陈总的父母撰写回忆录。就这样,我开启了一段难忘的寻根之旅,也开始了与陈立胜爷爷,高献霞奶奶的缘分。

2013年7月,从花重锦官城的古蜀国来到烟雨楼台的六朝古都,我又一次见到了陈总,他对我们学生的关心与帮扶至今让我们感到暖暖的幸福。初到泗洪老家,见到陈立胜爷爷和高献霞奶奶,原本忐忑的情绪很快被两位朴实庄稼人无微不至的照顾所消融。近半个月的朝夕相处,我们与爷爷奶奶一起下地干活,晒谷子,除杂草,晚上散步聊天。简单淳朴的乡村生活让我们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我们已经打心底里把二老当做自己的爷爷奶奶看待。

我们深知,二老漫长曲折的一生,如果仅通过几个学生的记录整理,便已穷尽,这显然是不够的。对于我们来说,整理回忆中最难的工作便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夯实掌握,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做好准备工作。

在这方面,我要特别感谢朱铃教授对我们的耐心指导,尤其是对一些史实性文字的指正。还要感谢陈光教授一直以来对我们团队的帮助和支持。在写作过程中,学校的董艳云老师,刘凤老师,唐志红老师给我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感谢中央文献出版社的彭勇老师在最后定稿中对我的帮助。

感谢我的银幸团队,团队里的每个人都给予我很大的帮助,也是前行的动力。在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很幸运有你们一路相伴。

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你们对我无私的疼爱与宽容,让我可以在对的时问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更感谢你们对一个孩子自主选择未来的支持。

最后,我要感谢培养我的学校——西南交通大学。您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包容的创业氛围是给学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7: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