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别人的教育(寻找好妈妈好老师好学校三联资深记者调查笔记)
分类
作者 吴琪//陈晓
出版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人生的成功不由分数来判定

无独有偶,湘江(网名)是另一位自称坚持宽松教育理念的妈妈。湘江希望孩子生活在宽松的环境中,却使她成为家长当中的异类,甚至因为她没有给女儿选择广州最好的一所名校,好朋友宣称要与她断交,认为她太不看重孩子的教育。偏偏这位性格上大大咧咧的妈妈,觉得孩子的成长当中,有太多事情比分数重要。为了寻找一个她心目中理想的教育环境,湘江固执地带领着一家人移民去了加拿大。

我们一家原本生活在广州,2008年移民来到加拿大。我们在广州时住在东山区,地段不错,附近有两个省一级的重点小学可以挑选。其中一所小学名气非常大,我去看了一下,这所学校一个年级有10个班,每个班有50个学生。学生们实在太多了,以至于做课间操的时候,走廊里全部是人,我觉得这种场面太可怕了:这么多人,孩子课间如果要去操场,得排很长的队,他们想下楼玩都变得不现实。

我选了另一所小学,名气没第一所大,但也是很好的学校,师生加起来900多人,比第一个学校规模小不少。而且这个学校是九年一贯制教育,孩子小学升初中没有多大压力。

但是就因为我没选第一所学校,我有一个朋友为此和我闹翻了。因为她觉得我不重视教育,说我这样会耽误孩子,太不负责任了。我在国内的时候,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多数家长不一样。我认为应该让孩子开心地成长,我的孩子在上小学之前一个字也不认识,也没学过英语。她幼儿园期间学过画画和游泳,那是因为她喜欢这两件事情,把它们当作玩。我认为小时候孩子的性格培养最重要,知识性的东西没必要太早灌输。

但是在国内的大环境下,要想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非常难。在我女儿五岁的时候,我有了移民的想法。她读小学后,我没给她报补习班,别的孩子基本都上补习班,因此她的朋友变得越来越少。我女儿问我:为什么我同学都上作文班,就我不去呢?只有一个不上补习班的孩子能与我女儿一起玩,因为我们两家的教育理念相似。但是这样的家庭太少了,我们还是能感到周围的压力。

我听人家提起西方的教育理念,觉得和我的想法很接近,我也去一些移民论坛上看帖子,发现西方的小学教育在初级阶段非常宽松,老师经常带孩子们去博物馆参观、去户外游玩,到了小学四年级才比较多地教知识性的东西。我非常赞同这种做法,我觉得孩子身体好、心情好是最重要的。我女儿在国内时,考试90多分,我挺满意了。可是对有些家长来说,99分就等于60分,非要孩子考100分,把孩子逼得太紧了。

我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很用心,在女儿快两岁的时候,我辞职做了全职妈妈。但是我完全不看重成绩,我宁愿花时间陪她看电影、陪她去旅游,而不愿意她为了多考几分而整天埋头做题。我觉得国外的教育理念更符合我的想法。2006年我递交了移民申请,一年后就办成功了。我一个人带着孩子去加拿大待了三个月。这三个月里我们在加拿大的物质条件比国内差很多,但是孩子特别开心。她在加拿大的一所公立学校上课,读二年级,一个班15个人,开放日的时候家长可以去参观,我看老师在那儿讲故事,同学们有的坐着、有的趴着。我女儿一句也听不懂,可是特别开心。不用像在中国的学校里,永远要排排坐。

但是孩子在加拿大待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中文退步得很厉害,又决定带她回国上学一年,把中文的底子打牢。现在看来,我带孩子回国一年是对的,她多学了一年中文,现在看大部头的中文书没有问题。女儿回广州后,非常怀念加拿大的学校,老是念叨着什么时候能回去。孩子读三年级时,我又带她回到加拿大,换到了蒙特利尔,女儿进了公立小学的法语班。在学习了两年之后,她在五年级时进了普通班。

P26-28

后记

我要给孩子选择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是让孩子进入我们家长都很熟悉的公立教育系统,还是让他/她去国际学校接受西式教育?或者是为了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不惜全家移民呢?今天当我们谈论教育的时候,很多时候谈论的是一种选择。在我的周围,有太多家长处在教育选择焦虑症当中。孩子的成长不再是一种天性和本能的舒展,而是像搭建数据模型一样,显得精准而回报明确。

而这种选择又配套一系列的价值观:当你把孩子送进公立学校,意味着家长和孩子将处于一种大集体中的激烈竞争,分数是这种竞争的重要依据。当你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意味着高昂的教育支出,你需要花数倍于公立学校的价格,才能在优质教育稀缺的环境里,购买一种被小心翼翼呵护的个性化教育。当你为了教育而举家移民时,你要考虑的问题还牵涉到家长的事业发展、对中文环境的告别,可能更大的经济支出、家长是否能履行照顾老人的义务等等。

所以好像在很大程度上,家长对孩子教育方式的选择,决定了家庭将进入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准备竞争公立学校的家庭,需要考虑是否购买学区房、去购买哪里的学区房,或者去寻找和建立公立教育体系里的各种关系。要走国际学校路线的家庭,一方面急于给孩子补习英文,一方面得看看自己持续支付高昂教育费用的能力。随着近几年国际教育的走红,进入国际学校本身,也成为一场竞赛。选择国际学校,意味着放弃国内高考,也就是说,“我家孩子是一定要出国读大学的”。而一旦让孩子脱离公立教育的“大部队”,家长们内心又会滋生出另一层担心:“如果我的孩子在国际学校成绩不理想呢,如果他考不上国外的好大学呢,甚至说,如果他以后根本就考不上国外的大学呢”?

一旦进入了国际教育,它在某种程度上更像一座独木桥。一些家庭原本是为了给孩子宽松的教育环境而选择国际学校的,西式教育确实给了孩子足够的尊重,但是当国际教育进入高年级,学习的压力和竞争的残酷性,一点不亚于高考。

对于条件优越的家庭来说,可能并不在乎孩子的具体出路,不用去计较孩子到底是考上美国的常青藤,还是读了一所不知名的学校,他们在乎的是孩子在成长环境中得到公正的、启发式的教育。而对于绝大多数在乎结果的家庭来说,他们不得不去计算教育的投入回报比,每年一二十万的学费,在国外读大学本科四年的上百万费用,会使你的孩子与公立教育体系里出来的孩子,明显不一样吗?当我们去衡量投入回报比的时候,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产品,有人购买这种产品看重的是性价比,有人看重的是使用感受,有的人在乎的是使用效果。而你的孩子是否能成功,或者说是否能成为你希望他成为的那个人,和这种教育产品之间,又不能直接地划等号。

这也正是教育的玄妙之处,也是其残酷之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古训,在这里未必有效。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任何人能否认教育的重要性,可是又没有任何一种学校,能够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一样地优秀。既然没有哪种教育体系是完美的,那么我们不管做怎样的选择,都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模糊的空间,又成为很多家长焦虑的症结所在——选择了哪一种教育,都没有百分之百的安全感。

我和我的同事们、朋友们聊起这个话题,可以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而聊天的结果是,得不出任何明确的结论。或者说,教育本身就是没有明确结论的。我们作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受的就是大一统的公立教育。可是我们这群人并没有失去个性,也没有丧失独立思考能力,我们深知公立教育的不足,却也不觉得受害很深。

前段时间看见一位朋友在微信上说,从女儿很小,她就带孩子去过很多地方旅行。现在女儿长到十几岁,反而对于旅行兴趣不大。这位妈妈发现,旅行确实使得孩子知识面拓展不少,性格也很淡定。但是过多旅行让孩子“过早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心。”这位妈妈说,“凡事皆有利弊,今年开始我要放慢节奏,调整方式,多亲近自然,甚至打算放弃自己的享乐主义,带她去老少边穷的地方感受一下”。物质条件不保证给你探索人生持久的动力。

所以没有哪种养育结果是父母精确测量出来的,成长本身的迷人之处,正是在于它的不确定性,那些既定程序里蔓延出的枝枝杈杈,它或许才是一个孩子寄托想象力与可能性的收纳之所。这正如我们童年时,时蔬按照一年四季的交替,缓慢而认真地生长。那些时令菜,就是要让人相思一年之后,才能再遇见的。而现在太多父母急于把孩子放进“蔬菜大棚”,希望她们完全不浪费“土壤肥力”,时时刻刻都在生长之中。而童年给孩子的快乐,以及日后滋养一辈子的记忆,或许正是生长缝隙中那些悠闲而漫无目的的时光,那些溢出规则之外的惊喜。所以,家长们与其给孩子计划好人生的每一步,不如相信你的孩子所具有的自我延展能力。让孩子在成长中有“饿”的时候,别丢失他们塑造自我的可能。

在这本书的采访写作过程中,我和陈晓要感谢段明辉介绍了众多的采访对象,也要感谢这些接受我们采访的妈妈们,我们与她们当中很多人成了朋友。本书中,郭思杨、王天艺、王曦三人分别帮助我们采写了一个教育故事,特此表示感谢。我们也要感谢此书的出版人罗晓老师,他不懈的催促和宽容的等待,才使得本书最终出版。欢迎所有对本书及其他相关话题感兴趣的朋友与我联系,我的邮箱是wuqi567@yahoo.com.

吴琪

目录

序·中国式父母的焦虑圈套

第一章 我们的学校教育怎么了

 教育焦虑

 调皮孩子的家长不好当

 名校孩子成人化

 老师用考核控制孩子学生们战战兢兢

 分数决定一切家长跟风报补习班

 在国内坚持宽松教育有多难

 人生的成功不由分数来判定

第二章 别人的教育真的更好吗

 我们的教育出问题了

 别人的教育与我们的时代

 教育重心的转移

 滞后的学校教育

 工业革命与教育变革

 改革的契机

 幼儿与权威

 学生的分数重要吗

 老师的作用

 学生们需要统一的教科书吗

第三章 国际学校成为风尚

 “80后”家长与国际学校热

 曲折转校家长的选择焦虑症

 国际学校:勇敢者的冒险

第四章 移民家庭的西式教育实录

 感觉不到考试的小学

 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人生

 让孩子学会选择

 新西兰的快乐教育

 南北半球的三次转学

 中西教育下的国际人

 新加坡:轻度应试教育

第五章 没有完美的教育

 挑战语文教材权威的妈妈

 不要一味迷信西方教育美国公立教育的问题不少

 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没有地域和语言的限制

 老大老二性格迥异 她们适合不同的教育

第六章 爱好给予成长的力量

 “非主流教育”路上的双重挑战

 儿子迷上冰球grit(韧性)比情商和智商都重要

第七章 我们能给孩子的成长留出缝隙吗

 家长何不给自己制定一个教育准则?

 人类精神胚胎期一一何种童年值得守护

后记

序言

中国式父母的焦虑圈套

似乎一旦做了父母,你便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哲学家。

你学着将曾经内心高远的自己,变魔法般地在一堆屎盆尿布中试图培育出孩子莲花般洁白的未来。

孩子这种爱的托付,容易让父母重新打量自己的生活境况:你本来对空气质量从来不关心,现在醒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查污染指数;孩子快上幼儿园了,你担心他(她)被人家的孩子欺负,担心老师对他(她)不够好;孩子成为小学生了,你担心学校的教育方式太老套,孩子被管得太严;等到他(她)上中学了,你琢磨着要不要把孩子送出国留学……

我和我的同事陈晓,随着各自的孩子的成长,对于教育这个话题开始着迷。陈晓是一个瘦小的川妹子,她给我的印象是从不在意生活中的细节,内心气象很大,却因为儿子的出生,性格中附着了一种纤细敏锐的情感。我也是个神经大条的人,女儿出生后,我发现自己多了一种与世界连接的方式,也多了一根丈量人生的标尺。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个脆弱的人,却因为对孩子的爱怜,性格不再像以往那样刚硬了。

我们人生中曾经懵懵懂懂、跌跌撞撞、被激励或被否定的过往,在自己亲身经历时并不以为意,可是想到怀里弱小的生命也将面对人生起伏,不禁会对周遭的环境升起一丝警惕,甚至自己都难以察觉的敌意:我的孩子会过得好吗?社会会接纳他(她)吗?别人会像我一样去对待他(她)吗?我们考虑得越多,就越是发现成长的不可确定性,焦虑不可避免地浮现。

在我们因为写这本书而访问了一些父母之后,我们更是发现,教育焦虑症在中国如此普遍。太多的父母,就像慌慌张张的小蚂蚁一样,背负着比自己体重还要大几倍的焦虑。中国当下社会生活的重重压力,使得家长们缺乏安全感。一味付出的中国式父母,又总认为孩子必须接受自己所有爱的托付。随着现在中产阶层大量崛起,当父母们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定型时,不少人把希望放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往上再冲刺一个社会阶层。中国很多的公共政策中,个体能发言的空间小。比较而言,教育既是一件大事,又是每个家长自己可以选择的事情。一个人对社会的表达和映射,如果在某些方面被堵住了,就会把更多精力和热情投入到“缺口”上,目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这个“缺口”。

我所在的《三联生活周刊》曾经做了几个有关教育的封面报道,其中一个主题是《育儿焦虑症》,一个是《非主流成长》,一个是《别人的教育》。这些报道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家长们被我们戳中了痛点。焦虑的养育中,越来越多的人在寻求背离传统的方式,也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关注西方的教育方式。可是在对每一条新的教育方式的探寻中,家长们又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新问题。  今天,当我和陈晓专门写这本书来讨论教育问题时,我们既是家长中的一员,又希望能以记者的角度,超脱于身为母亲的角色,来观望一下:这几年中国父母的教育理念为何受到如此大的冲击?中国传统学校的教育模式出问题了吗?西方的教育真的优于我们吗?家庭教育对孩子有多么重要,我们父母能做些什么吗?当父母过于焦虑时,需要改变的是孩子还是父母?一些父母几乎将所有的注意力只是投射在孩子身上,疏于经营夫妻间的情感,孩子的教育应该在家庭生活中居于何位呢?

在一位叫段明辉的朋友介绍下,我们为写这本书采访了20个左右的家庭,几乎所有家庭都是妈妈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操心。她们绝大部分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家境优越,多数同时也是优秀的职业女性。她们把自己称为“幸运的对生活有选择权的人”,这种选择包括对孩子教育方式的选择,她们可以选择去国外生活或是留在国内,让孩子读公立学校或是国际学校。她们代表了中国已经崛起的中产阶级家庭,对于教育的不满、迷茫、探索、反思与总结。不少家庭对于中国陈旧的学校教育感到不满,可是一旦脱离既定的公立学校系统,她们又在良莠不齐的国际学校与留学机构之间徘徊。这正如一位妈妈形容自己的感受,“公立学校好比一辆超载的公共汽车,虽然破旧不堪,可是它有明确的路线和目的地,能够把绝大多数人送达终点。让孩子上国际学校或是去海外留学,好比另辟蹊径,你一旦离开了公立教育的怀抱,就会离这条主流道路越走越远,压力会越来越大,好比独自去探险”。

我们眼下正处在社会的快速变革期,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流水线上的供给品,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中国家庭多元化的需求。不少对于公立教育感到不舒适的家庭,发觉自己好像走向来一条黑暗隧道中,她们试图燃起火把走出隧道,去照亮一下自己曾经没有勇气去观望的世界。她们开始关注其他国家、其他文明中教育子女的方式,他们不希望在社会快速变化之后,孩子们还在接受自己二三十年前的学校教育。

这本书通过讲述不同家庭的教育故事,希望使得更多家庭在为子女选择教育方式的时候,能够有所借鉴。也希望那些开始探索自家孩子教育道路的家庭,在这本书里找到同伴,宽慰自己并不孤单。教育从来没有统一答案。对于家长来说,比起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照顾孩子更重要的,是对于孩子脾气习性、禀赋兴趣、志向与能力的观察和引导,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进行的一场人生修行。这场修行对于亲历者而言,可能畏惧于路途的崎岖与前景未明,但它们也极有可能成为父母与孩子共同创造的最精彩的章节。

吴琪

内容推荐

《别人的教育》作者吴琪、陈晓通过近两年的时间,走访近100多个家庭,以小孩教育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为话题,和妈妈们展开了亲密的对话和访谈。其中部分话题是妈妈们最为关注的“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如何能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选择国际化教育还是选择传统教育?”。围绕上述话题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和记者独特的视角,给70后和80后妈妈们提供了思考和借鉴的空间。

编辑推荐

吴琪、陈晓编著的《别人的教育》所采访的妈妈们大多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在海外留学的、有在知名企业做高管的,也有各行业的“白领”阶层。她们除了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也很关注教育体制的变革。因此,在和记者的访谈过程中,都有非常独到见解,也因为这一特点,本书在阅读过程中,除了能分享到她们在培养自己孩子有价值的经验以外,还能深切感受到作为母亲对孩子的那份深深的爱。

本书和其它亲子类读物最大的区别,案例丰富生动、阅读轻松、信息量大。

本书的讲述对象都是非教育专家,更像是“达人妈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9: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