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翼茶山》、《龙的余韵》、《茶山云雾茶》、《宗辩献茶》、《仙女招亲传说》、《陶弘景传说》、《如海师传说》、《如海削发为僧》……叶柱编写的《茶山传说》为宁海县文联委托叶柱先生整理的民间文学作品集,采录整理了三十余则与宁海茶山有关的民间传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茶山传说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比翼茶山》、《龙的余韵》、《茶山云雾茶》、《宗辩献茶》、《仙女招亲传说》、《陶弘景传说》、《如海师传说》、《如海削发为僧》……叶柱编写的《茶山传说》为宁海县文联委托叶柱先生整理的民间文学作品集,采录整理了三十余则与宁海茶山有关的民间传说。 内容推荐 叶柱编写的《茶山传说》为宁海县文联委托叶柱先生整理的民间文学作品集,采录整理了三十余则与宁海茶山有关的民间传说,分为山水传说、岩石传说、龙的传说、茶的传说和人物传说等专题,集中而全面地记录并反映了宁海茶山的历史文化渊源。 目录 前言 一 山水传说 茶山的来历 磨注峰的得名 百丈水 樾丝潭 二 石传说 七姐妹岩和金鸡岩M 南洞与仙泉水墙 北洞与石船台加 三 龙的传说——茶山龙 獬豸趣龙M 蜡蛎洞勰 洗珠井如 长工阿龙 同植杨梅拍 麻糍缺一角强 月夜谈心甜 比翼茶山钙 龙的余韵勰 四 茶的传说 茶山云雾茶 宗辩献茶卯 五 仙话传说 仙女招亲传说 陶弘景传说酊 六 人物传说 如海师传说 如海削发为僧加 如海师驱纸虎乃 如海师打虎修庵 如海师警戒海盗为 如海师徒飞檐走壁 如海师助拳天妃宫 如海师扬州中点子 如海师传艺试门徒 如海师嫡传弟子——张文成传说 精湛棒技昵 石浦服镇标舛 文成老本与扬州十八如伸保长囡 力洋岭头打猢狲 智退润州两少侠 手指当犁 老本 如海师关门弟子——叶相彩传说 空手格农具嘶 手劈大青石慨 后记 试读章节 宁海出东门约五十里,有一座海拔近千米的高山,叫茶山。山上有一条直通大海的大溪坑,叫桃花溪。桃花溪的源头有一个水深莫测的潭,叫龙潭。龙潭里住着一条龙,就是茶山龙。 茶山龙的老家在东海,原本是一条海龙。它出世不久,遇上獬豸入侵。獬豸是龙形异种,生I生残忍,一角四足,身躯庞大,力大无穷,专要吃龙。小海龙初生牛犊不怕虎,跟獬豸斗了三天三夜,直斗得天地昏暗,日月无光,海浪翻腾,龙宫摇晃。渔船纷纷避港,水族仓皇逃命。小海龙渐渐力气不支,且战且走,从东海战到磨盘洋,从磨盘洋战到三门湾。穿过五屿门后,小海龙一头扎进蛤蟆山嘴那狭窄的港口,来到沥洋海面上。小海龙抬头一望,前面是百里茶山挡住去路,后面有凶猛獬豸跟踪,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小海龙暗想:待獬豸到来决一死战,死了也是为龙族争光。蓦见沥洋东角白岩山脚下,系着一叶渔舟,离渔舟不远处有个山洞,满是牡蛎,就是蜡蛎洞。洞口坐着一老一少,老的一位是男的,五十开外年纪,慈眉善目,是个饱经风霜的老渔民,正眯缝着眼凝视海浪的起伏;少的是个姑娘,约二八芳龄,粗衣布服,秀丽的脸庞被海风吹得有些黧黑,反而增添了她的健美和俊俏,明净的眼睛如一泓秋水,淡淡的蛾眉如纱笼青山,庄重中流露着天真,她倚在老渔民身边,好奇地在问长问短。他们是父女俩,来自一个象山渔村,三天前下海捕鱼,遇上大浪,渔舟漂泊到这里,好容易才在蜡蛎洞下抛锚,等着海域平静,扬帆回去。小海龙灵机一动,变成一条水红色小蛇,向蜡蛎洞游去。 “阿爸,看!”姑娘拉了下父亲的衣角,指着游来的小蛇。 “啥东西啊,凤姑!”父亲收回凝视远方的目光。 “多可爱呀,一条红喷喷的小蛇,看见吗!”凤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小蛇击水前来的姿态。 小蛇游到凤姑脚下,凤姑摊开春笋般的十指,小心翼翼地把小蛇捧起,放在掌心上。小蛇似乎颇通人意,摇头摆尾,像是在感谢相救之恩。凤姑对小蛇爱不释手,老渔民端详着。 突然,一阵哗啦啦的巨响,蛤蟆山嘴港口掀起一股滔天巨浪,浪涛中一道匹练似的庞然大物,冲进了沥洋,跌落在离洞口不远的地方,渔舟被一下掀得与洞口相平,同一时刻,蜡蛎洞里,忽喇喇一阵响声,父女俩回头一看,只见洞往纵深发展,原来仅丈许深的蜡蛎洞,已变得深不可测了,黑杳杳的见不到底。凤姑连忙把手掌合拢,怕惊吓了小蛇,两手竟是空空的,小蛇不知去向。原来蛤蟆山嘴港口那声巨响,是獬豸越龙心急,在狭窄的港道中猛冲,掀起了巨浪,一冲冲进了港口,便搁浅了,动弹不得。洞中的响声是小海龙见獬豸进港,向洞里猛窜,因为用力过猛,竟穿透了整座山,落在桃花溪里。 父女俩惊讶不已。凤姑更多的还是怀念那条小蛇。 日影西移,海潮降落,浅滩上露出了獬豸那庞大躯体,已经奄奄一息了。 “獬豸趣龙!老渔民一拍大腿。这位老人从来没这样激动过。 阿爸,您说啥呀?”风姑莫名其妙地望着父亲那激动的脸容。 “这回没事了!老渔民舒了口气,“这几天浪头来得蹊跷,我一直在猜想海里有奇事,原来是‘獬豸越龙’。”老渔民自言自语,又像是跟凤姑解释。 “啥叫‘獬豸趣龙’,阿爸?”凤姑感到稀奇。 “喏!老渔民指着海滩上躺着的庞然大物,“这东西叫獬豸,是海里的大坏蛋,在大海里,兴风作浪,捕鱼人碰上它,十有八九要丧生。它仗着自身力大无穷,专门与那替百姓行云施雨的龙圣为难,真是坏透了。老天有眼,恶有恶报,今天它自投罗网,冲进浅滩,潮水一退尽,没了水,叫它有命也保不了。”老渔民兴致勃勃地说。 “那龙呢?”凤姑感到有趣极了,她目光到处搜索着被追的龙,可什么也没有。 “我看,刚才那条小蛇,来得奇怪,去得蹊跷,必定是龙变的,已经穿山去了。”老渔民很有点感慨。 凤姑下意识地看了下自己的手掌,又回头看看那无底黑洞,似乎一条金色游龙,从她掌中跃起,穿透了大山,安全地回到了龙宫。 “阿爸,要是龙不跑掉,跟我们去,养在家里,帮我们村里行云施雨,该多好哩!”凤姑叹息着。 “傻丫头!”老渔民失声笑了起来,爱抚地拍了一下凤姑的头。 潮退尽后,只剩下港里一湾浅水,獬豸搁浅在海滩上,干瞪着铜铃似的眼睛。老渔民召来了避港的渔友们,齐心合力,刺杀了獬豸,剥了皮,凤姑帮着剐肉,大家满载而归。凶残的獬豸以害人始而以害己终。P2-4 序言 茶山古名盖苍山,因其苍郁如华盖而得名,后来由于产茶闻名,俗称为茶山。茶山山体属天台山脉中段,故有小天台之称。顶峰高872.6米,为宁海东部最高山。 茶山山高林密,娩岩洞穴,飞瀑流泉,溪流湖泊,草木葱笼,云蒸霞蔚,极尽人间幽趣,一派自然俊美。此处林间清气,沁人心脾,一扫游人登山疲劳,无不精神百倍,天然氧吧,名不虚传! 三国时号称太极仙翁的葛玄,西晋号称抱朴子的葛洪,南北朝时的陶弘景、张少霞,都来过茶山,这些道家人物与茶山结下了不解之缘。陶弘景在茶山陶湾炼丹时,还在摩崖石刻镌他的自号“真逸”二字,为历史佐证。 深厚的道家人文底蕴,让茶山充满仙气,于是传说生焉。人们传说,茶山就是远古时代从东海漂来的一座仙山——员峤仙山。民间传说并不是完全无据,在《列子·汤恫》中就记载着东海仙山员峤漂流之说,本书首篇《茶山的来历》也延续了此说。 在宁海,不少学者赞同员峤是茶山前身之说,宁海籍大律师陈有西在他辑著的《吴晋江山》一书中写道:“宁海民间传说茶山即为东海仙山‘员峤’。”力洋“即‘员峤’之麓,沥水之阳的‘白峤’。因此,1700多年前西晋时(宁海)县城很有可能是在‘员峤仙山’即现在茶山脚下的力洋阻p’。作者并以《列子·汤问》印证。此说能否成立,尚待验证。如今,茶山脚下的力洋已入选为中国传统村落,省、市历史文化名村,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而且力洋在1 958年宁(海)象(山)并县时恰恰作过县城,至今人们还在称她为“宁象古城”。 员峤仙山是茶山前身的传说,反映的是原始社会的自然现象和人群社会生活,这在流传的民间故事中属于为数不多的神话,尤其显得珍贵。从1996年编纂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来看,编入“天地开辟神话”部分共24篇,整个宁波地区就只宁海的《玉帝分天地》一篇入选。这篇神话采集地就在茶山脚下的力洋。当年采风采得这则神话上报后,得到当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钟敬文老先生老专家的赞许与重视,说这则神话在“开天辟地”中是一块瑰宝,它弥补了“开天辟地”中的不足,有了这二次分天地,天高地远才实现了。在力洋这块沃土上,有反映农耕文化的《天牛下凡》神话,有“四大传说”中的《喜鹊搭桥》传说,人文积淀深厚,历来被称为衣冠之族、文化之邦。 茶山的山水岩穴引人入胜,也产生了不少传说。如果说山水岩穴传说表现了茶山特色,而茶山的得名多来自茶叶,茶的传说则揭示了茶山实质。 宋代台州方志《嘉定赤城志》记载:“相传开山初,有一白衣道者,植茶本于山中,故今产茶特盛。”“治平(1 064—1 067)中,僧宗辩携之入都,献蔡端明襄,蔡谓其品在‘日铸’(贡茶)上。”而在茶山民间流传的是,东海蓬莱大仙来茶山植茶,遂有《茶山云雾茶》的传说。方志中说的是“一白衣道者”,传说中说的是蓬莱大仙,都是道家人物,其问有僧人宗辩献茶,端明殿学士蔡襄品茶,道家、释家、儒家一起为茶山茶留下了千年美誉。所以茶山茶是熔儒释道于一炉的产物,茶山也是儒释道文化的合流。 最慷慨激昂而又缠绵悱恻的传说,莫过于茶山龙了。书中龙的来龙去脉,及其永驻茶山龙潭的故事,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一条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知恩报德、多情多义、扶危济困、爱护善良的人格化的义龙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确实令人倾倒。20世纪80年代宁波地区文化部门拟编一部地区级的“民间故事专辑”时,地区属各县虽都有龙的传说,但一致认定应选的是茶山龙,茶山龙才是群龙中的佼佼者。 茶山不乏名僧,古有宗辩献茶,至清代有侠僧如海。如海的故事更加脍炙人口。清光绪《宁海县志》有“如海师武功”的记载,传说则更丰富了这位开创茶山派武功的宗师。他一生行侠仗义,嫉恶如仇,自食其力,传授俗家子弟不遗余力,享誉宁海乃及江湖。其嫡传弟子张文成与关门弟子叶相彩等都能秉承师命,具有侠者风范。他们的侠者之风,至今令人称道。 茶山,高山仰止;茶山,人文积淀。《茶山传说》虽仅仅表现了茶山文化的某一侧面,但也为登茶山者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希望有志者不断采风,不断续编。 叶柱 后记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此言不假。笔者虽已是耄耋之年,然几十年来没患过重病,没住过医院,被朋友们赞为“老当益壮”之流,在2013年岁末还被宁海教育部门退休协会评为“健康老人”。桂冠可不易戴,2014年元旦突然发病,先是送宁海第一医院,入重症监护病房,临界于生死之间;10天后转杭州浙二医院呼吸科治疗,两月后病情已得到控制,由浙二医院转至滨江医院疗养,一个月后出院。出院后在宁波儿子家中休养,直到6月初农历端午节前夕才回到力洋老家。总计前后求医、疗养、休养,历时整整5个月。这一病,真正体会到“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俗话,此种病得快、愈得慢的感受,更令人体味到“健康第一”的重要性,尤其是老年人。 在病中,病后,唯一在想的是病前接受宁海县文联要我编写的《茶山传说》一书的事,心中想,除非不能提笔,否则绝不能爽约。我尚在浙二医院住院之时,县文联娄丽琴同志给我打来电话,说宁波出版单位要《茶山传说》作者前去签约,9月份交卷,她可去宁波代签,征询我。当时我不知哪来的勇气,立即答应让她去代签,可能相信自己的病一定会好转。 回到力洋老家后,病后体力在缓慢恢复中。待到能看书、能提笔时,我整理好旧稿,编列好目录,一天整理一篇,或两天整理一篇,还新采录了几篇,到7月初,已整理成六个大类38则传说篇目的《茶山传说》一书,向县文联交了答卷。 采集的民间传说绝大部分来自茶山山民,不论是旧作还是新作,都是为山里人所乐道的故事。限于水平,难免质量不高;限于体力,总觉篇幅欠多,自问已勉力而为,也只能如此。 在故事采集整理及该书出版过程中,县文联主席刘尚才同志自始至终给予关心;娄丽琴等同志为文稿打字出尽全力;力洋镇政府董昌维同志为传说拍摄照片用作插图,费了不少心力。上述诸同志,在此表示由衷的谢忱。 还值得一提的是,老伴陈氏巾英十分喜爱本书故事,以八十六岁高龄,戴上五百度老花眼镜,为本书中的“茶山龙”、“龙飞凤舞”、“驱纸虎”等文字剪纸配插图,也真难为她,在此记上一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