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腥风血雨,十四年艰苦卓绝,在天汉辽阔大地,在秦巴九霄云天,在华夏神州抗日第一线,汉中的英雄儿女和全中国、全世界的反法西斯勇士们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慷慨壮歌。
时值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王文礼、张正新主编的《汉中抗战纪实(1931-1945)》回顾这一段抗战峥嵘岁月,就是要让后辈们铭记先烈们不屈不挠的伟大气概,弘扬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共铸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汉中抗战纪实(1931-1945)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十四年腥风血雨,十四年艰苦卓绝,在天汉辽阔大地,在秦巴九霄云天,在华夏神州抗日第一线,汉中的英雄儿女和全中国、全世界的反法西斯勇士们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慷慨壮歌。 时值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王文礼、张正新主编的《汉中抗战纪实(1931-1945)》回顾这一段抗战峥嵘岁月,就是要让后辈们铭记先烈们不屈不挠的伟大气概,弘扬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共铸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内容推荐 1931年至1945年,汉中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1937年抗战全面开始后,罗瑞卿同志率领陕南抗日第一军开赴抗日前线;汉中成为中国抗战后方的文化重镇,黄埔军校第一分校、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儿童教养院、多所国立中学内迁汉中办学,陈纳德“飞虎队”起飞汉中机场。王文礼、张正新主编的《汉中抗战纪实(1931-1945)》籍内容涉及的地域范围为陕西省汉中市所属十县一区,具体内容为全面系统收集整理与抗战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汉中人在抗战前线英勇奋战的事迹。 目录 第一编 汉中抗日热潮中的红色浪涛 第一章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汉中组织领导的抗日斗争 一、贯彻“八七”会议精神,发展中共汉中组织 二、创办刊物,宣传抗日 三、建立民众团体,掀起抗日运动 四、募捐支前,抵制日货 第二章 川陕红军与驻汉十七路军秘密签订“汉中协定” 一、“汉中协定”的产生与形成 二、“汉中协定”的基本内容 三、“汉中协定”的作用 四、“汉中协定”的泄密 五、“汉中协定”对西安事变的积极影响 第三章 七七事变后中共汉中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一、恢复和发展中共汉中组织 二、建立汉中抗日同学会 三、创建民先队汉中队部 四、加强对学生运动的组织领导 五、贯彻落实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六、以救亡宣传凝聚抗日力量 七、为支援抗日前线而筹集款物 八、向延安输送进步青年学生 第二编 抗战后方重镇汉中 第四章 抗战后方的军事重镇 一、汉中遭受日机轰炸 二、汉中修建5个飞机场 三、汉中建立防空情报系统 四、汉中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 五、汉中修建蒋介石防空工事 六、设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汉中行营 七、汉中成为抗战兵员重要输出地之一 第五章 抗战后方的教育重镇(一) ——西北联合大学在汉中办学 一、西北联大迁入汉中的历史背景 二、西北联大选址城固古路坝的原因 三、西北联大的历史演变 四、西北联大的爱国教学活动 五、西北联大的管理制度及特色学科 六、西北联大校训校歌 七、西北联大的办学条件 八、西北联大的迁离 第六章 抗战后方的教育重镇(二) ——西北儿童教养院、多所国立中学在汉中办学 一、汉中建立国立西北儿童教养院 二、在洋县的国立七中 三、在城固的国立第一中学 第七章 抗战后方的文化重镇 一、抗战时期汉中的文化活动 二、民国政要、抗日将领留墨汉中 三、故宫国宝辗转途经汉中避难 四、在汉中建立参战同盟国联络国际电讯台 五、在汉中设立陕西广播电台 第八章 抗战后方的经济重镇 一、汉中的发电厂 二、汉中的金融业 三、汉中的军需品制造 四、汉中的军工制造 五、安汉与陕西黎坪垦区 六、建设抗战交通枢纽 七、各县大修惠民渠 八、汉中人民捐款捐物支援抗战前线 第三编 汉中大地的抗日劲旅 第九章 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 一、抗日第一军的创建 二、抗日第一军编入八路军后的建制沿革 三、抗日第一军参加的主要抗日战斗 第十章 杨虎城部三十八军汉中籍官兵与日寇浴血奋战 一、参加保定会战 二、参加娘子关保卫战 三、编入东路军后的抗战 四、浴血中条山 五、配合八路军进行“百团大战” 六、守卫黄河 七、在河南激战日寇 八、抗日战场上的汉中桑梓情 九、独木苦撑中原战役 第十一章 “飞虎队”在汉中迎战日本空军 一、陈纳德与“飞虎队” 二、汉中天空的激战 第四编 浴血抗战前线的天汉儿女 第十二章 汉中抗战人物纪事 1.符先辉 2.彭辉 3.钟明锋 4.姚凤林 5.杜瑜华 6.左明 7.罗煜 8.衡怀冰 9.王范堂 10.朱曼青 11.吴建昌 12.石伯瑞 13.张夫五 第十三章 抗战老将士访谈录 1.张东林 2.温玉廷 3.张兴旺 4.牛璐锁 5.王竞 6.杜贤恒 7.薛定邦 8.钱歌尘 9.沈振华 10.何顺生 11.饶伍伦 12.李作福 13.饶世金 14.宁必成、卫静夫妇 15.邓成贵 16.张兴 本书参考引用的资料来源 后 记 试读章节 一、“汉中协定"的产生与形成 国民党十七路军是以杨虎城将军为总指挥的西北地方军事集团之一。杨虎城虽属地方实力派,但他具有民主思想和爱国热忱。1932年4月,蒋介石任命邵力子为甘肃省主席,免去十七路军十七师师长孙蔚如兼任的甘肃省宣慰使职;同年9月,驻天水的陕西警备师长马青苑背叛杨虎城。又以“追剿”红军为借口,派其嫡系胡宗南之第一师进驻陇南,利用饥民扩充军队,对杨虎城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1933年春,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交界一带的巴山地区。对此蒋介石采取了两个重要的“剿共”策略。一方面,责令四川l各派军阀“停止内讧,共同剿匪”,并委任川军第二十九军军长田颂尧为“川陕边区剿匪督办”,拨给军费10万元、子弹100万发。另一方面,针对陕南重镇汉中也做出了重要的“剿共”调整部署。汉中是川陕交界地区最大的城市,地理位置处于秦岭和巴山交汇地带。巴山北麓地区多属于汉中管辖。汉中本属杨虎城十七路军的防区。蒋介石原以为红军会西进甘肃天水,早已将杨虎城第三十八军主力调往甘肃,而将陕南防区交给了他的嫡系胡宗南的第一军。按理说,夹击巴山红军的任务应由已经进驻汉中的胡宗南第一军承担。然而,为了借“剿共”排除异己的蒋介石却舍近求远,责令杨虎城部三十八军主力移师陕南,协同四川的刘湘、田颂尧部进攻川陕革命根据地。同时又让其嫡系胡宗南坐镇陕甘,对非嫡系的杂牌军实行“监军”,企图在地方军事集团被剪除的过程中坐收“渔翁”之利。1933年5月,杨虎城十七路军主力三十八军被蒋介石调入汉中,在东起镇巴西至宁强的五六百里长的大巴山设防,与红四方面军对峙;与川军南北呼应,对红四方面军形成弓形包围夹击。 在蒋介石的苦心安排下,川陕交接的巴山形成了“大剿共”“除异己”的阵势。杨虎城对此左右为难:若违抗军令,就会军法处治,有可能被取消番号;若服帖顺从,恰好中了蒋介石的借刀杀人之计。 当时在杨虎城部队工作的共产党员知道杨虎城不愿与中共为敌,向中央特科反映了这一情况,1933年3月中央特科向杨虎城部队的地下党员传达了和杨虎城部队建立联系的秘密指示。时任陕西省政府高级参议的杜斌丞和杨虎城关系极其密切,对十七路军影响颇大。杨虎城军中著名的“回汉一家,陕甘一体,打通新疆,联合苏联,南北团结,反蒋救国”的“大西北主义”就是杨虎城、南汉宸和杜斌丞等人共同参与策划形成的。杜斌丞具有民主主义思想,非常同情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同时,任十七路军作战参谋的中共地下党员武志平和杜斌丞也是“忘年交”,于是武志平通过高级参议杜斌丞向杨虎城建言:“联络红军,互不侵犯。”杨虎城为了既能保存自己的实力,又能最终将胡宗南等部挤出陕甘,粉碎蒋介石的阴谋,最终采纳了这一建议,并且让杜斌丞秘密与红军建立联系。而杜斌丞趁机向杨虎城推荐了武志平,杨虎城同意让武志平担任十七路军与红四方面军之间的秘密联络员。 杨虎城于1933年5月4日写信给武志平,着其“佐理”三十八军军长孙蔚如“努力工作”。此时武志平跟随调防的第三十八军已经来到汉中,随后三十八军参议王宗山从西安捎来了杨虎城的秘密手谕。 …… P16-18 序言 84年前,公元1931年9月18日,是中华民族永远难以忘却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辽宁省沈阳蓄意制造了柳条湖事件,以此事件为借口,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进攻;6年后,1937年7月7日,又在北平(今北京)制造了卢沟桥事件,由此开始了全面侵略中国的罪恶战争,日本鬼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丑陋的铁蹄肆意践踏祖国美丽的土地。 东北沦陷,华北危急…… 北平失守,南京30万人被屠杀…… 华夏神州狼烟四起,城市被炸毁,乡村被焚烧,妇女被蹂躏,儿童被枪杀,茫茫大地哀鸿遍野,整个中国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面对曰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人从民族大义出发,中流砥柱,率先高扬起抗日大旗,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表声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战争宣言;1933年,又发表了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8月25日,中共发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侵略。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感召下,神州大地抗日救亡热潮风起云涌,席卷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国各地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纷纷转换枪口一致对外,与日寇展开浴血奋战,广大进步青年学生、工人、市民,也在中共的动员、组织下游行示威、罢工罢课,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文艺工作者创作发表抗战作品、表演抗战节目,唤醒民众拿起枪杆进行反抗斗争,许多富有爱国精神的仁人志士、国民党官兵强烈要求停止内战抗击日寇。 面临民族危亡,深处祖国内地的天汉热土上,席卷起了抗日救亡的滚滚浪潮,中共地下党积极恢复和建立党组织,开展各种抗日宣传活动唤起民众,捐款捐物支援前线,动员组织青年参军入伍奔赴抗战第一线;国民政府黄埔军校分校、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儿童教养院、数所国立中学纷纷内迁汉中;四座飞机场先后建成,西安至汉中、汉中至成都两条公路很快筑通,秦巴平原公路如织,汉中汽车运行量激增,仅次于省会西安,一时间,汉中俨然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的军事、教育、文化、经济重镇。 面对民族危亡,一批又一批的汉中热血男儿前赴后继奔赴抗战前线。由中国共产党缔造,诞生于陕西南部的“陕南抗日人民第一军”举起大旗,辗转汉中洋县、西乡县、镇巴县和安康地区的一些县市,组织青年投身抗战,长途跋涉数千里加入八路军反击日寇;杨虎城部三十八军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停止内战,与川陕红军秘密签订“汉中协定”;1936年12月联合张学良东北军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消极抗战政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杨虎城部三十八军兵出潼关,数千名汉中热血青年随军转战山西、河北、河南等地,与日寇殊死搏战,血染沙场。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美国陈纳德“飞虎队”秦巴上空搏杀日寇战机,成为护卫汉中的矫健雄鹰…… 十四年腥风血雨,十四年艰苦卓绝,在天汉辽阔大地,在秦巴九霄云天,在华夏神州抗日第一线,汉中的英雄儿女和全中国、全世界的反法西斯勇士们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慷慨壮歌。 时值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汉中抗战纪实(1931—1945)》回顾这一段抗战峥嵘岁月,就是要让后辈们铭记先烈们不屈不挠的伟大气概,弘扬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共铸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编者 2015年6月 后记 2O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上下将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地处陕西南部的汉中市是中国人民抗战大后方,1931-1945年,在天汉大地,上演了一幕幕壮怀激烈的英雄故事。值此全国隆重纪念胜利之际,我们特编撰《汉中抗战纪实(1931-1945)》,献给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要贡献的汉中和汉中人民。 本书编撰工作开始于2014年9月,9月3日起草报告,经请示陕西理工学院领导同意,决定抢救性搜集整理汉中抗战资料,编撰一本反映抗战期间在汉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汉中军民在汉中或在外地抗日英雄事迹的著作。很快,王文礼、张正新、孙朋等同志组成探访组,一边积极开展探访活动,抢救性地搜集抗战老将士事迹,考察黄埔军校校舍、西北联大校址、美国“飞虎队”驻防地等抗战故址,一边草拟大纲,撰写书稿。探访组通过相关部门和陕西抗战老兵营等民间组织提供的线索,利用节假日开始探访活动,足迹遍布汉中市十县一区,并远赴西安市,山西平陆县、芮城县和四川巴中市,请抗战老将士讲述抗战经历,逐一摄像、拍照、录音,并进行资料的数据扫描。 陕西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赵军政教授、刘保民教授担任全书策划主审,多次审阅大纲、体例、书稿内容,提出宝贵意见。他们指出,编撰本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引导人们记住历史,记住英烈,传承民族精神。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应该具有历史责任感,要有担当,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抹杀民族英雄的言行。编撰这本著作,也是我校汉水文化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汉水文化学科建设,既要研究三国两汉等古代历史文化,也要研究汉中抗战历史、川陕革命根据地发展等近现代历史文化。两位书记的指导意见,对书稿的品质定位、内容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参与探访活动的同志有: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副教授黄党生,经济与法学学院教授易宏军、副教授张震和张海军、孙树纲老师,陕西理工学院子弟学校教师路玉娥,民革汉中市委委员李积玉。汉中市干休所陈云远所长、张小平主任联系老干部,提供档案资料。南郑县协税镇张俊杰同志积极联系抗战老将士,热忱帮助开展探访工作。 书稿撰写中,探访组通过走访汉中市档案馆、民政局、干休所以及宁强县档案馆、城固县民政局和档案局、镇巴县博物馆等单位,大量搜寻汉中抗战线索,搜集整理抗战资料,不断完善撰写体例、书稿内容。汉中市汉台区地方作家石嘉积极参与书稿撰写。西北工业大学教授、赵寿山将军外孙杨新铁和外孙女杨抗美女士热情协助这项工作,我们多次到西安,通过他们联系、探访胥继武,宁必成将军夫人卫静,原杨虎城部三十八军军法处长、中共地下党工作者常汉山的儿子常峰,陈雨皋女儿陈家熏,孙作宾女儿孙晓峰,寇学文儿子寇兴鸿,张诚禄儿子张津夫,张德生女儿王效民,孙蔚如将军女儿孙存朝和《立马中条画史》作者张君祥。 初稿形成后,先后送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张华腾教授和陕西理工学院校内专家,如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梁中效教授、学科办主任蔡云辉教授、汉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西虎教授、科技处副处长胡仪元教授、文学院袁平夫副教授、西北联大研究所主任陈海儒老师等,听取修改意见。同时还请赵寿山将军孙子赵武原、原杨虎城部九十六军后代雷恒军等先生帮助修改。他们都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对书稿质量的提高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张露瑶、张云涛、常高慧、赵叶、骆语辰、许美珍等6位同学参与了资料搜集整理、书稿文字修改工作。 在此,对以上领导、专家的悉心指导和朋友、同学们的劳作表示真诚的感谢。 《汉中抗战纪实(1931一1945)》编撰组 2015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