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张志君所著的《跟古代名人学家风家教(附光盘)》里有古代名人教育子女的生动故事、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 ·文王之母太任惠及万世的胎教良方 ·“文圣”孔子的教子主张 ·“虎妈”孟母的霹雳手段和菩萨心肠 ·“传奇老爸”刘邦的真情告白 ·“官一代”刘向给“官二代”刘歆的关键忠告 ·一代良将马援教育晚辈的行难知易 ·文姬之父蔡邕的女训女诫 ·“智慧化身”诸葛亮的教子远见 ·“个性老爸”嵇康临刑前给儿子的叮咛 ·“失独老人”白居易对侄子们的淳淳教诲 这里为当下中国千万家长破解家庭教育中的众多困惑: ·今天应该怎样看传统? ·为什么“富不过三代”?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贫和富? ·如何解决孩子的厌学情绪? ·孩子受到不良环境影响怎么办? ·父母如何化解孩子的心结? ·如何让子女远离灾祸? ·为什么你用心良苦却招来了孩子的怨恨? ·如何教育富二代、官二代? ·如何当一个与时俱进的父母? 内容推荐 张志君所著的《跟古代名人学家风家教(附光盘)》是一部讲述中国古代名人名家教育子女、培养优良家风家教的图书,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跟着古代名人学家教”系列节目的文字稿。书稿从古代名人的某一句或某一段家教名言出发,旁征博引,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论述,既为读者提供了相应的知识,又给读者提供了看问题的另一种思路,最终引领读者得到诸多启示,在古人的智慧与今人的困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目录 序言 让优秀的中华家教智慧代代相传 第一讲 胎教的典范 ——文王之母太任惠及万世的胎教良方 这个孕妇不简单:旺夫旺子 “胎教始祖”泽被百代 分房别居 善用身边人 目不视恶色 耳不听淫声 口不出乱言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管住自己的心 第二讲 传统的价值 ——“文圣”孔子的教子主张 重构失落的精神家园 孔子的三句话影响了儿子一辈子 为什么“不学诗经,不会说话” 不要把孩子养成“土豪”“文盲” 得“礼”走遍天下,失“礼”寸步难行 为孩子列一张礼仪清单 从民歌到微信,寓教于“民” 第三讲 慈母的严心 ——“虎妈”孟母的霹雳手段和菩萨心肠 两千多年前的“虎妈”——孟母 孟母三迁:“跟着啥人学啥人” 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买肉啖子:树家风身教最关键 断机教子:孟母是个“狠”角色 家庭教育要讲手段 阻子出妻:孟母是个优秀仲裁员 婆婆难当?处理好情与理的关系最重要 孟母教子的三个并重 第四讲 父亲的忏悔 ——“传奇老爸”刘邦的真情告白 传奇的老爸 这个儿子“可任大事” 父母应进行适度的自我批评 “拉大旗作虎皮”能增强教育力度 消解孩子的心结 让孩子明白读书的重要性 小朋友的朋友圈 写一笔好字很重要 敬重长者是年轻人立足社会的前提 保护应该保护的弱者 第五讲 二代的教养 ——“官一代”刘向给“官二代”刘歆的关键忠告 个性老爸不断挑战潜规则 父子俩道不同不相为谋 从小告诫孩子要走正道 天上可以掉冰雹,但不可能掉馅饼 品德修养才是孩子的基本配置 如何让子女远离灾祸 得意时居安思危,失意时屡败屡战 孩子真的不信权威吗 知礼懂礼才能一路畅通 勿与上位者走得太近 第六讲 家教的禁忌 ——一代良将马援教育晚辈的行难知易 东汉一位奇男子 给兄弟姐妹的孩子一些爱 教导晚辈不要论人长和短 尊敬长辈,三“生”有“幸” 家教工程的持久关和疲劳关 学习榜样要量力而行 敏感的家教言行会惹祸端 别让“不自知”害了孩子 第七讲 女子的才德 ——文姬之父蔡邕的女训女诫 一位有名气的父亲养出两位更有名气的女儿 音乐可以陶冶女儿性情 “作文”之前先“做人” 婆媳交恶?为人儿媳小处不可随便 女孩更要自重 穿衣打扮不要追求奢华 美容者一时光鲜,美心者一生幸福 涵养心灵的减法、加法、乘法 第八讲 早慧的喜忧 ——智慧化身诸葛亮的教子远见 真假诸葛亮 早慧少年的三大成长隐忧 低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孩子,你别“任性” 时间都去哪儿了 从“多不接世”到“宅童、宅男、宅女” 好交情在体谅不在酒量 三国的方圆 志当存高远 有多少“三不型二代”毁了父辈家业 第九讲 愤青的遗言 ——“个性老爸”嵇康临刑前给儿子的叮咛 一肚皮不合时宜的人 志向贵在坚守 与人交往要把握好分寸 做好事与留姓名 别人求助你时该怎么办 为什么人有两只眼、耳、手,却只有一张嘴 小朋友的三个“远离” 不要随便接受聚会邀请 做事情应该谋定而后动 第十讲 家风的延续 ——“失独老人”白居易对侄子们的谆谆教诲 白居易太不符合常理了 爱子早殇,疼爱侄辈们 即使高中状元,也不应目中无人 孩子,请不要妄自菲薄 教育孩子明进退,做一个得体的人 从自不量力到旁观者清 孩子的幸福从哪儿来 名是锢身锁,利是焚身火 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贫和富 树立正确的毁誉观 慎微:细节决定成败 别让你的良苦用心招来晚辈的恨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早慧少年的三大成长隐忧 诸葛亮的家庭教育主要体现在他的几封家书中。儿子在8岁以前,诸葛亮实行的应该是放养型教育。 公元234年,诸葛亮给自己的兄长写了一封信,这就是有名的《与兄瑾书》,这封书信中写道:“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话语中透露出对于早慧儿子将来的焦虑。诸葛亮这种焦虑给予我们许多启发,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认识到早成的两面性。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聪明无比,但诸葛亮却不这么认为。诸葛亮为什么要担心儿子早成呢?我想,究其原因,可能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是早成少年往往不寿。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早成者往往短命。这种看法虽然不一定有什么科学依据,但至少古人是这么认为的。曹冲是曹操的儿子,此人少年早慧,《三国志》中称他“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曹冲称象”就是很好的证明。“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与阿基米德称量王冠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果曹冲活得年纪够大,继续总结称象中所蕴含的规律性东西,“浮力定律”在中国可能就该叫作“曹冲定律”了,正如“毕达哥拉斯定理”在中国就叫作“商高定理”(勾股定理)一样。当然,历史是不能够假设的。除了这个故事以外,现存史料中还记载了曹冲智救库房管理员的故事,使得本可能被杀的无辜小人物保住了性命。据相关史料记载,被曹冲暗中分辨事理而得到帮助、宽宥的前后有几十人。 曹操曾经多次在众大臣面前称赞曹冲,有让曹冲继承大业的打算。就是这样一位少年早慧的神童,却不幸于十三岁时去世。南宋大文豪刘克庄曾经慨叹说:“全活啮鞍吏,平章秤象船。丕乎真有幸,舒也竟无年。”丕者,曹丕也;舒者,曹冲之字也。 二是早成少年往往会遭到别人的妒忌甚至迫害。 周不疑是与曹冲同时代的另外一位神童,史称“始婴孩时已有奇异”,可谓兼通文武。在文学方面,他不仅做有《白雀赋》,而且著有文论四首,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作家兼文艺理论家。在军事方面,他曾经在曹操攻打柳城屡攻不下时进献十策,正是采用了他的计谋,曹军才最终攻下了柳城。据说,曹操曾经还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招他为东床快婿,但被他婉言谢绝了。 就是这样一个少年天才,却死于非命,原因不是别的,竟然是因为他太有才了,而且是少年早成。据《零陵先贤传》记载,曹冲去世后,曹操做出了一个决定,派人去暗杀与曹冲交好的周不疑。曹丕不忍,而且也不解,就向老爸求情。曹操不听,理由是周不疑“这个人不是你可以驾驭的”。我想,要是周不疑的父母知道曹操为什么杀了自己的儿子,估计他们肯定会像苏轼那样“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了。 三是早成少年可能会被家长过度开发。 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当属方仲永。此人是江西金溪人,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长到五岁时,仲永还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从邻居那里借来了那些东西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诗,并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全乡的秀才观赏后惊得目瞪口呆。 从此,人们指定事物让方仲永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称他为神童。就是这样一位神童,却被他的父亲过度开发,以至于到了二十岁左右时就“泯然众人”了。 可能正是有感于曹冲、周不疑等人的教训,诸葛亮才在写给兄长的书信中特别提出,不希望儿子早成。当然,恐其早成可能也不乏自谦的成分在内,但这句话却给今天的我们以警醒。 当父母的,至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保持应有的警醒,做到三个“尽可能不去凑热闹”。 一是尽可能不要去凑“起跑线”的热闹。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比赛的话,那么,它更像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与其把注意力放到起跑时的速度上,还不如把注意力放到对子女意志、耐力的培养上。 二是尽可能不要去凑“儿童选秀”的热闹。“儿童选秀”,娱乐的是别人,消费的却是孩子;就算是一时出名,也难免会让孩子受到不应有的干扰,影响他的成长。 三是尽可能不要去凑“儿童智力开发班”的热闹。“儿童智力开发班”与“儿童智力开发”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前者往往是一些商家牟利的手段。 P154-157 序言 让优秀的中华家教智慧代代相传 袁小平 人类财富的代际传承有“物质”与“精神”之分。 豁达而又有见识的古人是不太主张给后辈传送物质财富的,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为儿孙做马牛”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林则徐曾经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民间谚语“富不过三代”也令人深思。 相比于物质财富,几乎所有有见识的古人都主张精神财富的代际传承。但如何传递,传递什么,却值得思考。 一般说来,人类的精神财富包括知识、智慧与思想。在通讯比较落后的古代,信息也被归到精神财富的范畴;不过,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它似乎不应被包括在内了。 知识、智慧、思想等人类精神财富要实现父子相传似乎是不容易的。像苏洵、苏轼、苏辙那样的“一门三学士”的情况毕竟属于少数。 在人类精神财富中,家教智慧在代际传承中受到广泛关注,并可能代代相传下去。这些家教智慧包括家教、家训、家风等。 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1947年10月8日,毛泽东在给儿子毛岸英的家书中说:“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这正是父亲对儿子的深深教诲。 在家教、家训、家风这三“家”中,家教是基础,而家训、家风是家教的外在载体或具象化成果,三者联系紧密,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每一个长辈都有资格和义务对晚辈们进行家庭教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著名人物、著名家庭的家教智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这些家教智慧虽然是经某些名人的口说出来或笔写出来的,但并不为其所独有和垄断,它们往往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智慧和人生哲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我们今天学习我国古代名人的家教智慧,使这些家教智慧得以流传下去并被发扬光大,是中华家教智慧跨越时空的代际大传承。 我的同事、该书作者张志君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研究员。长期在教育媒体从事教育传播工作的他,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应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邀请,主讲“跟古代名人学家风家教”系列节目,可谓填补了《百家讲坛》在传承中华优秀家教智慧方面的一个空白。 纵观该书,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旁征博引,写作思路的发散性 人们常说散文要“形散而神不散”,好的讲坛类电视节目、好的家教作品也应当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翻开该书,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个章节都是从古代名人的某一句或某一段家教名言出发,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旁征博引,既为观众与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家教知识,又给大家提供了看待教育问题的多种思路,最终引导大家得出相应的启示,可谓形散神聚,读来受益颇多。 二、深思熟虑,家教观点的新颖性 清代著名文学家郑板桥在一则题画竹的小品文中曾经这样写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在该书中,“院中之竹”是那些客观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和真实发生过的成败故事,例如孟母、孔子、刘邦、诸葛亮、嵇康等,例如孟母三迁、罪己诏、高山流水、鸿门宴、何不食肉糜、才高八斗等,这些我们无法改变。但是,作者在自己长期的考证、思考、观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看待家庭教育问题的新观点新主张,即“胸中之竹”。最后再通过丰富的案例和通俗的语言讲述出来,呈献给大家,就变成了全新的“手中之竹”,即这个与众不同的系列电视讲座和这本书。 三、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转换性 一位西方历史学家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任何古代的智慧,倘若想要存活和流传下去,都必须做与时俱进的价值转换。该书作者在这个方面进行了很有益的探索,始终坚持“古为今用”。 比如,在关于诸葛亮的教子智慧的一讲中,作者在谈到诸葛亮不愿意儿子过于早成时,对于这种价值观做了现代转换,提出21世纪的父母至少应该做到三个“尽可能不去凑热闹”:一是尽可能不要去凑“起跑线”前移的热闹,二是尽可能不要去凑“儿童选秀”的热闹,三是尽可能不要去凑“儿童智力开发班”的热闹。 这就在古人的智慧与今人的困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可以达到借古人之酒杯,浇今人心中之块垒的目的。 四、开卷有益,化解难题的实用性 在信息时代,面对那么多的可供阅读和观看的内容,凭什么让读者或观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内容应该有价值。 该书的每一个章节都紧扣现实,解决广大家长朋友们最为关心的家庭教育现实问题,比如,如何教育二代,如何当一对合格的父母,如何解决孩子的厌学情绪,周边环境如何影响未成年人的成长,父母如何进行必要的自我批评,父母如何化解孩子的心结,等等。 这些家教问题,以往不是没有人讲过,但是由权威的专家在最有影响力的讲坛类栏目以生动的方式讲解,这恐怕是独一份了。翻开此书,来聆听中国古代十位最智慧的父母带来的家教启示吧! 是为序。 2015年8月于北京 (作者系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 后记 《跟古代名人学家风家教》就要付梓了。屈指算来,这部作品从创意到问世已经经历了两年的时间。 两年以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副总监阚兆江先生曾经向我发出过邀请,请我在合适的时候,为该频道的《百家讲坛》做一个系列节目。因为我当时正在撰写一部名为《中国历代名人的中国梦》的书稿,所以就想把这部书稿搬上荧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计划没有达成。 在交谈的过程中,阚总建议我围绕中国古代名人的家庭教育智慧做文章,为《百家讲坛》做一个系列节目。基于对中国历史的熟悉和热爱,考虑到《百家讲坛》一直没有播出过与教育,特别是与家庭教育有关的系列节目,此项工作属于填补空白,所以,我当时很痛快就答应了。 着手此项工作以后,我才发现,这项工作的难度远远超出我最初的想象。当时的我至少面临四道关口: 一是审美疲劳关。“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不仅是清代大才子纳兰容若对男女爱情的慨叹,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而今电视观众对于《百家讲坛》等在内的一批老牌电视节目以及这些节目中一再提及的历史人物的真实观感。如何避免这种有可能存在的审关疲劳,给人一种如初见的感觉,这是当时的我面临的第一道关口。 二是人物取舍关。大观园里姹紫嫣红,而一向多情的宝二爷为什么只爱一个林妹妹?同样的道理,留下过家教、家训、家风的历史名人可谓多如过江之鲫,为什么选刘邦不选刘备?选孟母不选徐母?选诸葛亮不选曹操?这也是我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三是众口难调关。宋代的欧阳修在《归田录》中曾经慨叹:“补仲山之衮,虽曲尽于巧心;和傅说之羹,实难调于众口。”家庭教育所包含的问题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即使是傅说重喜、仲尼再世,恐怕也会为如何调和众口而大伤脑筋,何况不才如我。如何尽可能满足大家的需求,这也是我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四是现实关照关。据说,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历史名人再有名,他们的家庭教育再有智慧,如果不能够解决现实问题,那么观众也完全可以投否决票,或者直接离你而去。如何将古人与今事联系起来,让历史照亮现实,也是我需要认真考虑的大问题。 “雄关漫道真如铁”!我必须攻下以上关口,这样才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于是,为了兑现承诺,我带有几分悲壮出发了。几百个日日夜夜,我几乎把所有的闲暇时间都投入到了这项“攻关”工作中。 对于第一道关口,我采取的攻关策略是“熟悉的陌生化”:尽可能找出那些熟悉的名人身上以往被人们有意无意忽略了的东西,然后尽可能用新颖的方式表述出来。 对于第二道关口,我采取的攻关策略是既看“广告”也看“疗效”: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适度的“广告”是需要的;但时间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所以我更看重“疗效”——提供实用的家教启示。 对于第三道关口,我采取的攻关策略是“选取最大公约数”:对千差万别的家教具体问题进行归纳、分类,提炼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讲座的主题。 对于第四道关口,我采取的攻关策略是“设身处地法”:不仅将自己代入到古代玩穿越,对于古人进行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同情之理解”,而且将自身带入到千千万万个当下的家庭,换位思考,急家长之所急,想家长之所想,尽可能通过自己的讲述帮助家长朋友解决家教现实中感到的困惑,哪怕是仅仅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或素材,也就足矣! 感谢我的领导袁小平先生,他对于包括但不限于家庭教育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及熟悉令我发自内心地视他为同道,我们日常的沟通与交流给予我许多新角度的启发。没有他的鼎力支持,我很难完成这项充满挑战的工作。更感谢他百忙中为本书作序,相信他的序言为这本探索性的著作增添了光彩。 感谢CCTV的阚兆江总监,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一个很好的创意,在我创作过程中屡屡给出了很多关键性的建议与帮助。感谢《百家讲坛》的制片人那尔苏,这位与曹雪芹的亲属平郡王同名的通辽先生对我的讲座提出了许多有用的建议。感谢《百家讲坛》的编导李伟宏女士,她的认真与执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录制节目之前,我们每一次沟通都要打很长时间的电话,从她的身上我明白了《百家讲坛》为什么会那么火。 感谢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袁小平、著名家庭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百家讲坛》当红主讲嘉宾鲍鹏山,他们专门为本书撰写了热情洋溢的推荐词。 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尽管他们都早已离我而去,但他们对我所进行的家庭教育使我终生受益,并坚定了我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的信心。 感谢我的爱人和我的女儿,他们为我撰写讲稿与书稿提供了全力支持。我的女儿张涵还以第一读者的身份对我的许多观点提出了相当有见地的建议。 感谢我所供职的中国教育电视台的领导、同事、下属。篇幅所限,请恕我不一一列出他们的名字了。 近30年的教育媒体经验对于我来说永远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书中定有许多舛误之处,恳请海内外方家不吝指正。 张志君 2015年7月25日 于北京玉泉路长乐居 书评(媒体评论) 纵观该书,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思路的发散,二是观点的新颖,三是价值的转换,四是服务的有用。是以乐于为之荐。 ——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 袁小平 与其关注古代名人如何纵横官场,不如关注他们怎样驰骋“教场”——对自己的子女后代进行有益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推荐张志君先生的《跟古代名人学家风家教》。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知心姐姐” 卢勤 国风系于民风,民风系于家风。家教,就是中国人的宗教——祖宗之教。《跟古代名人学家风家教》,恢复民族集体记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优秀民族子孙。 ——《百家讲坛》著名主讲嘉宾 鲍鹏山 养、育如同孪生兄弟,密不可分。“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跟古代名人学家风家教》无疑是家教的重要一种。开始吧,学家教,做好人。 ——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 王旭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