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他们举起已无缚鸡之力的右手,向渐行渐远的历史致敬。
我们向他们致敬,表达迟到的关怀和敬意。
《国难见人心(寻访浙江诸暨幸存抗战老兵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由裘黎阳、周勇、方军主编。长期以来,我们所知道的抗战历史几乎都是来自教科书或官方的宣传,在潜移默化中,我们把历史的单一侧面当作了全部。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习惯于从宏观上观察历史,常常忽略了亲历者的个体叙述。感谢方军先生16年来坚持采访500多位老兵,向社会大声疾呼老兵困境的同时,以一个个鲜活个体的口述为我们打开了抗战史的另一侧面,使我们能以多维视角重新认识抗战历史。
由裘黎阳、周勇、方军主编的《国难见人心(寻访浙江诸暨幸存抗战老兵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是浙江“诸暨关爱抗战老兵志愿团”的志愿者们对所寻访到的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采访记录的整理。作家方军作为参与者,全程随采访团队记录采访过程,并编辑整理。老兵们的口述既是历史的记忆,也是个人命运的回望,对于即将到来的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来说,是一份沉甸甸的资料,也将是最后的口述。
老兵自述
1938年,当时我18岁,高小刚毕业,在亲戚的带领下,到福建报名加入了当时驻防在福州的第一○○军八十师,当时军长是陈琪,八十师师长是我们诸暨人,叫王稽祥。我被分配到二二四团二营四连,二等兵。当时我们部队的任务是加强福建沿海的防御力量。
参加部队的新兵训练,因在训练中表现出色,被送入专门的军事训练班学习半年,刚好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来我部队招考,军事训练班有36个人报名了,结果就录取了我一个,到湖南武冈二分校,分人第十七期步科七中队。当时的分校主任是李明翰,七中队队长叫孙绍武,上尉队长。在黄埔二分校专业训练两年半后,毕业回到一○○军七十五师做见习排长。当时一○○军军长是刘光济,七十五师师长是韩文英,七十五师部队成员大都是河南人,对我们浙江人很排斥,但我们有文化,他们大都是文盲,所以我们很快在部队里站稳了脚跟。
1941年,我们部队奉命参加了第二次长沙会战,记得一起参加的还有同一个军的新编二十师。我们师的任务是在会战中牵制驻在南昌的日军,防止其支援长沙。
驻在南昌的日军有一个联队,约三千人,装备非常优良,配有很多大炮和迫击炮等重武器,而我们一个营也只有三门迫击炮,所以使用时要集中起来。记得有一次日军先派骑兵部队向我方阵地冲来,当时我军的轻重火力点一见骑兵快速冲来,立即枪炮齐放,当场打死了20多个日军官兵,并打死了三匹大洋马,但也把我军的火力点给暴露了,当时就招来了日军有目的的大轰炸及更猛烈的进攻,当场阵亡了700多人。那天晚上,我们部队一边吃着马肉,一边含着泪给死难的战友办丧事。那时,我们白天忍受着日军的飞机和大炮的轰炸,晚上就对南昌城发起偷袭。南昌城外,日军布有九道铁丝网,每当我们攻到第五道铁丝网的时候,就进入日军的交叉火力阵地,横斜两道的交叉火力,往往使我军进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当时我部队的伤亡非常大。新编二十师的一个加强营一次夜袭下来,只有两个人得以幸存,加上部队的给养非常差,一天只能吃两顿饭,就等于是天天萝卜、菜叶子。因伤亡大,补充兵员较多,但这些新兵刚上战场大都被战场的惨烈给惊傻了,打枪也只是胡乱地打,我们连只有十几个人能沉着应战,我在黄埔二分校接受过正规的射击训练和劈刺技术,二分校也以射击成绩优秀而闻名,所以在战场上能冷静应对,亲手击毙过日军。
后来部队被打散,我转编到一。四师的通信营任中尉附员,部队长官是汤恩伯,驻扎在贵州,到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我部队接到接受上海的命令,当天乘飞机到上海,接管了大上海,接受后因裁编到无锡的军官十七总队报到,当时的总队长是吴求剑上将,1948年因战事紧张被调到苏南师管区镇江团管区任征新兵上尉中队长,1949年临近解放,回到家乡,1953年“戴帽”,管制一年,到1978年“摘帽”。
其他情况
老人现育有五女一子,都是普通打工者。老伴是本地人,前年去世了。现居住在儿子家,靠黄埔同学会每月525元生活。
P2-4
诸暨市是浙江省绍兴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在2013福布斯中国最富有县级市排行中名列第二,经济较为富裕。
诸暨市关爱抗战老兵的活动起始于2012年5月,当时我们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如何找到老兵。我们通常将抗战老兵分为两类,一类是黄埔军校毕业的老兵,我们称之为黄埔老兵;另一类是非黄埔老兵。
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成立了黄埔同学会,所以寻找黄埔老兵较为容易。寻找非黄埔老兵就比较困难了,基本靠志愿者逐村寻找。我们首先找到了绍兴市黄埔同学会会长,同时也是参加了淞沪抗战的老兵郑以淼老人,郑老不顾自己已95岁高龄,执意要亲自带我们去探访诸暨健在的28位黄埔老兵。记得那段时期,只要新找到一位抗战老兵,大家便欢欣鼓舞。在诸暨市,一次竟找到28位,那种喜悦兴奋真要以雀跃来形容。
当时诸暨市还没有关爱老兵志愿者,杭州资深志愿者吴缘大哥带领杭州志愿者团队和嵊州志愿者团队进行分工采访,整理资料。吴缘大哥亲自审核每一份采访记录,确认老兵身份后便上传网站。
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难题是当地没有志愿者,而外地志愿者因为语言、交通等困难很难开展关爱活动。正当我们为此发愁时,当地参加了采访活动的一位青年朋友周勇自告奋勇地承担起了诸暨市志愿者负责人的责任。
周勇几乎吻合了担当理想志愿者负责人的所有条件:本地人,熟悉当地风土人情;作为当地个体企业的负责人,经济条件较好,时间支配灵活宽裕;平时喜欢历史,熟悉抗战史;更重要的是,他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很快,在周勇的带领下,成立了“我们爱老兵网”诸暨志愿者团队,拥有了一支以十多名志愿者为骨干的志愿者团队。至今,诸暨志愿团共寻访到的老兵数量已达106位,以县级幸存抗战老兵的数量计,诸暨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2014年,诸暨志愿者团队被“我们爱老兵网”评为年度优秀团队,也是全国公认的最优秀的地方团队之一。
著名抗战纪实文学作家方军先生曾十多次亲赴浙江采访抗战老兵,他总结和感叹浙江的状况为“三多一少”,即浙江人参加黄埔军校的多,在中央军当兵的多,在中央军担任要职的军官多,但宣传得太少。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浙江省在八年抗战中从未完全沦陷,一直处于抗战的前线,但由于宣传得太少,连我们浙江人对浙江的抗战情况都知之甚少,甚至完全陌生。我们不知道浙江境内发生过什么战役,不知道众多湘军、川军也曾在浙江流过血,不知道日本唯一死在战场上的师团长就是在浙江境内被炸死的,甚至不知道在浙江发生的“浙赣会战”是抗战期间22次大会战之一……总之,一般人对浙江省的抗战情况非常陌生,全省至今还没有一座像样的抗战纪念碑和纪念馆。 诸暨是浙江省的人口大县,无疑也是抗战大县。据统计,抗战时期曾有106位诸暨籍抗战将领,这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1984年绍兴市成立黄埔同学会时,全绍兴市黄埔老兵会员共466位,其中诸暨市245位,占53%,诸暨市参加抗战人数之多,由此可见一斑。可惜的是,就在诸暨这样一个富裕的地区,抗战老兵的生存状况却并不比其他地区好多少,令人揪心。
幸存老兵作为曾经为国而战的勇士,理应获得国家的尊重和荣誉,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被现实遗忘,战场上九死一生的幸存者或被歧视,或以“历史反革命”的罪名入狱,甚至被处决。等到赦免,人生已近黄昏。这也是抗战老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长期以来,我们所知道的抗战历史几乎都是来自教科书或主流媒体的宣传,在潜移默化中,我们往往把历史的单一侧面当作了全部。另一方面,我们又往往习惯于从宏观上观察历史,常常忽略了普通亲历者的个体经历。感谢作家方军先生亲临诸暨采访老兵,方军先生是全国关爱抗战老兵的发起者,16年来采访了500多位抗战老兵,向社会疾呼老兵生活困境的同时,记录下了一个个鲜活个体的亲身抗战经历,为我们打开了抗战史的另一个侧面,使我们能从多维度视角重新认识抗战,还原历史。
本书是对一个抗战大县幸存抗战老兵的口述和老兵生存状况的记录,出版此书,我相信是一件极有价值的事。
三年来,诸暨老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资助,“我们爱老兵网”为诸暨老兵共筹付款项已达70多万元,在此特别感谢《新周刊》社长孙冕先生、北京巧女公益基金会、上海仁德基金会、浙江大爰慈善基金会等朋友,更要感谢诸暨志愿团的周勇、何永敬、黄飞燕等守护老兵的小伙伴们。
“我们爱老兵网”负责人裘黎阳
2015年8月1日
陪抗战老兵走完夕阳中最后的坎坷路程
记得2010年的某一天,我偶然在凤凰网看到纪录片“八一三淞沪抗战”,异常震撼。随后我开始关注方军、戈叔亚、余戈等二战学者的博客,浏览学习,了解了更多艰苦卓绝的抗战史。原以为对抗战史有所了解的我在看了这些学者的文章后,非常沮丧,因为他们的记录与我所知道的历史差距颇大,由此引起了我更加深入的思考。
实际上,我对“抗战老兵”的了解亦源于互联网。胡民在《无名的野花1》中讲述了一位远征军老兵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我没想到,我们浙江有这样一群参加过抗战的耄耋老兵,至今在贫困线下苦苦挣扎,无人问津,自生自灭。吴缘、裘黎阳、雨伞(网名)等人来诸暨寻找抗战老兵的行动,给我带来希望——我要加入他们的关爱行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012年的4月,我第一次跟杭州、嵊州志愿者一起寻找、走访诸暨老兵。那几天,我们共找到了27位黄埔老兵,对诸暨抗战老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在农村地区生活的老兵大多没有社会保障,基本上靠子女照顾;在城里生活的有几位有退休工资,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他们都是黄埔同学会的成员,但是都没有得到一个抗战老兵应得的荣誉。他们对年轻时保家卫国的那段经历刻骨铭心,但对外几乎没有透露,甚至连子女都不太知道自己的父辈有过那么一段气壮山河的抗战历史。究其原因,答案也是不言自明的。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前,因为国民党部队军官或士兵的身份,这些老兵受到各种冲击,那段经历让他们饱受苦难。有些老兵至今仍心有余悸,当我们去访问时,再三询问我们的来意。或许是志愿者的诚意打动了老兵,或许是现在宽松的社会环境让他们觉得安全了,也或许是老兵们内心始终存在的对被承认的渴望,在和我们接触后,老兵大多敞开了心扉,给我们讲述70年前抗日战争中硝烟弥漫的中国,他们是因何从军上战场,以及在战场上种种惊心动魄的经历。
随着关注历史、关爱老兵活动的深入,我们诸暨地区参与此行的志愿者也越来越多,如王天信、何成永、孟广萍、阿斌、黄飞燕、张钟灵、石再埔、笑笑、乐老师、小孟和他们的大学生团队,等等。他们周末的休息时间几乎都用在了寻找、记录、探望老兵的活动上。调查到的诸暨老兵数量,从几位发展到现在的106位,都离不开志愿者们辛勤的付出。
我们爱老兵网的志愿者们平时会抽空去看望抗战老兵,给老兵们送去我们爱老兵网提供给他们的生活资助款,送去其他慈善机构捐赠的物资,给老兵过生日,探望生病的老兵,给老兵拍照,等等,诸暨志愿者团队的小伙伴们,无疑是最给力的。
还要感谢杭州、嵊州、宁波的志愿者们,他们也给予了无私的帮助。
在走访老兵的活动中,我们觉得自己也受益匪浅。我们发现,老兵们对生活的态度乐观豁达,使得他们比其他老年人都要长寿。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老兵们的抗战经历,在事关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老兵们投身卫国的决心令人感动。时至今日,这种精神依然令我们深感振奋。
在走访老兵的过程中,看到耄耋老兵无助的眼泪,我们的内心也是难受的。在人生最后阶段,老人们渴望被承认、被认可的心情是那么迫切,而志愿者们能够做的仅仅只是给予他们“民间的认可”和一些经济上的帮助。
如果政府也能关注老兵,尽快落实民政部关于抚恤抗战老兵的政策,他们沧桑的内心将会得到更温暖的抚慰。
老兵们已进入耄耋之年,来日无多,诸暨地区从发现老兵到现在,已经有20多位老兵离世,我们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抗战老兵”这个词将成为历史,那些老兵都将归队,走进历史的博物馆。
最后,衷心感谢方军老师来诸暨看望并记录老兵,为这些抗战英雄留下历史的记忆!
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