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家住书坊边(精)/名家书坊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林海音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苦念北平》、《想念北平市井风貌》、《我的童玩》、《在胡同里长大》、《家住书坊边》、《骑毛驴儿逛白云观》、《英子的乡恋》、《访母校·忆儿时》、《我的京味儿回忆录》、《我的京味儿之旅》、《冬阳·童年·骆驼队》、《生命的风铃》、《旧时三女子》、《闲庭寂寂景萧条》、《婆婆的晨妆》、《我父亲在新埔那段儿》……《家住书坊边(精)》收录了林海音不同时期的多篇作品。

内容推荐

《家住书坊边(精)》收录了林海音不同时期的多篇作品。《冬阳·童年·骆驼队》被选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课教材。《爸爸的花儿落了》被选为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课文和上海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九课教材……

目录

北平忆往

北平漫笔

老北京的生活

虎坊桥

天桥上当记

旧京风俗百图

难忘的两座桥

城墙·天桥·四合院儿

城南旧事

苦念北平

想念北平市井风貌

我的童玩

在胡同里长大

家住书坊边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

英子的乡恋

访母校·忆儿时

我的京味儿回忆录

我的京味儿之旅

冬阳·童年·骆驼队

生命的风铃

旧时三女子

闲庭寂寂景萧条

婆婆的晨妆

我父亲在新埔那段儿

黄昏对话

平凡之家

教子无方

三只丑小鸭

鸭的喜剧

女子弄文诚可喜

漫谈“吃饭”

说猴

看象

书桌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抱着一包热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身后响起了当当的电车声,五路车快到宣武门的终点了。过了绒线胡同,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

门前挂着清真的记号,他们是北平许多著名的回教馆中的一个,秋天开始,北平就是回教馆子的天下了。矮而胖的老五,在案子上切牛羊肉,他的哥哥老大,在门口招呼座儿,他的两个身体健康眼睛明亮、充分表现出回教青年精神的儿子,在一旁帮着和学习着剔肉和切肉的技术。炙子上烟雾弥漫,使原来就不明的灯更暗了些,但是在这间低矮、烟雾的小屋里,却另有一股温暖而亲切的感觉,使人很想进去,站在炙子边举起那两根大筷子。

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它原来只是一间包子铺,供卖附近居民和路过的劳动者一些羊肉包子。渐渐的,烤肉出了名,但它并不因此改变对主顾的态度。比如说,他们只有两个炙子,总共也不过能围上一二十人,但是一到黄昏,一批批的客人来了,坐也没地方坐,一时也轮不上吃,老五会告诉客人,再等二十几位,或者三十几位,那么客人就会到西单牌楼去绕个弯儿,再回来就差不多了。没有登记簿,他们却是丝毫不差的记住了前来后到的次序。没有争先,不可能插队,一切听凭老大的安排,他并没有因为来客是坐汽车的或是拉洋车的,而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他的公平和亲切。

一边手里切肉一边嘴里算账,是老五的本事,也是艺术。一碗肉,一碟葱,一条黄瓜,他都一一唱着钱数加上去,没有虚报,价钱公道。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老五的笑容并不多,但他给你的是诚朴的感觉,在那儿不会有吃得惹气这种事发生。

秋天在北方的故都,足以代表季节变换的气味的,就是牛羊肉的膻和炒栗子的香了1

1961年10月30日

男人之禁地

很少——简直没有——看见有男人到那种店铺去买东西的。做的是妇女的生意,可是店里的伙计全是男人。

小孩的时候,随着母亲去的是前门外煤市街的那家,离六必居不远,冲天的招牌,写着大大的“花汉冲”的字样,名是香粉店,卖的除了妇女化妆品以外,还有全部女红所需用品。

母亲去了,无非是买这些东西:玻璃盖方盒的月中桂香粉,天蓝色瓶子广生行双妹哩的雪花膏(我一直记着这个不明字义的“哩”字,后来才知道它是译英文商标Mark的广东造字),猪胰子(通常是买给宋妈用的)。到了冬天,就会买几个瓯子油(以蛤蜊壳为容器的油膏),分给孩子们每人一个,有着玩具和化妆品两重意义。此外,母亲还要买一些女红用的东西:十字绣线,绒鞋面,钩针……这些东西男人怎么会去买呢?

母亲不会用两根竹针织毛线,但是她很会用钩针织。她织的最多的是毛线鞋,冬天给我们织墨盒套。绣十字布也是她的拿手,照着那复杂而美丽的十字花样本,数着细小的格子,一针针,一排排的绣下去。有一阵子,家里的枕头套,妈妈的钱袋,妹妹的围嘴儿,全是用十字布绣花的。

随母亲到香粉店的时期过去了,紧接着是自己也去了。女孩子总是离不开绣花线吧!小学三年级,就有缝纫课了。记得当时男生是在一间工作室里上手工课,耍的不是锯子就是锉子;女生是到后面图书室里上缝纫课,第一次用绣线学“拉锁”,红绣线把一块白布拉得抽抽皱皱的,后来我们学做婴儿的蒲包鞋,钉上亮片,滚上细绦子,这些都要到像花汉冲这类的店去买。

花汉冲在女学生的眼里,是嫌老派了些,我们是到绒线胡同的瑞玉兴去买。瑞玉兴是西南城出名的绒线店,三间门面的楼,它的东西摩登些。

我一直是女红的喜爱者,这也许和母亲有关系,她那些书本夹了各色丝线。端午节用丝线缠的粽子,毛线钩的各种鞋帽,使得我浸湎于精巧、色彩、种种缝纫之美里,所以养成了家事中偏爱女红甚于其他的习惯。P4-6

后记

台湾文学的一道阳光

——代编后记

张昌华

林海音(一九一八一二O O一)原先-1含英,最早叫英子。台湾人,生于日本。英子五岁时妈妈抱着她,与爸爸一道萍飘到北平。爸爸英年早逝。二十五年后(一九四八)英子与夫君何凡扶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三个孩子,又折回台湾。

何凡是北师大毕业,文学功底深厚,在报社谋了一个饭碗。林海音则为家所累,不得不围着锅台唱锅碗瓢勺叮当曲。她不是一位懈怠的女性,不久便重操旧业,笔耕墨耨,写些介绍台湾的风物人情短文给报刊,既不至于荒芜了自己,又可赚点稿费,聊补“无米”之炊。旋即,她又戏剧性地与何凡同事,到报社当编辑。那时,报纸经费捉襟见肘,老板不给周末版发稿费,林海音还得每周尽义务,写三千字填版面。家中唯一的一张旧写字台,还是表哥送的,一用就用了二十年,遑论其他了。夏日一盘蚊香放在脚边驱蚊,冬天一床毛毯盖在膝间取暖,青灯黄卷爬格子,煮字疗饥。

日子就是这样度秒如年般过来的。

岁月终究将把林海音磨练成一位“多栖动物”:作家、编辑和出版人。

自一九五七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宋妈是贯串其间的主线人物。作品中,英子以一双天真的眼睛,观察二十年代北平城南一四合院里发生悲欢离合的故事:小偷、黄板牙、兰姨娘和疯子。高阳评论林海音的小说“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一九六O年冠《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弓l起社会关注。二十年后,被大陆弓l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城南旧事》曾在四十七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若干年后,林海音到大陆访问,在公众场合见到导演吴贻弓时说:“我向您鞠躬,因为您使我的名字在大陆变得家喻户晓,所以我得向您脱帽三鞠躬!”并真的弯腰致意。《城南旧事》跨越时代背景,跨越了政治,以委婉温馨的笔触去描写人性和人类的命运,已得到社会一致的认可。

林海音是由编辑起步而“发迹”的作家。作家,对她来说是“业余”,编辑却是终生。“我实在热爱编辑工作。”七十七岁的林海音在关闭她经营二十七年的纯文学出版社时,“忍不住想哭。”对人如是说。她早年在北平编《世界日报》,后来到台湾、《联合日报·副刊》,继之是《文星》、《纯文学月刊》和纯文学出版社,一直在“为人作嫁”。她在编辑上的建树,绝不亚于其创作。在编“联副”十年期间,她发现、培养了黄春明、林怀民、张系国、七等生等一批新人;重视、支持了钟理和和钟肇政,使一批台湾本土作家在文坛崭露头角。有人评论“林海音是台湾文学的播种者、培植者,也是一道阳光”。此言并非过誉,确实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本土作家钟理和命途坎坷,贫病交加,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林海音编发的,她着意栽培他。不料,钟理和突然病故。林海音闻讯后,挥泪赶写《悼钟理和先生》介绍其苦难的一生,发表在次日的报纸上,不期收到众多的读者的悼文和捐款。林海音不分昼夜地为钟理和编书、联系印刷厂,请人设计封面。借款印书,赶在钟理和百日祭时放在供桌上,了却心愿。后来,电影界根据钟理和的人生遭际改编成电影《原乡人》,由名演员秦汉、林凤娇主演,风靡一时,使全社会认识了钟理和。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台湾本土作家,林海音出面并主持在钟的家乡美浓建立“钟理和纪念馆”。这是台湾第一个作家纪念馆。林海音不仅出钱、出力,为丰富馆藏,她还把当年办《纯文学月刊》时珍藏的海内外一百六十六位作家二百四十二篇手稿捐给纪念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之间,只有信件交往,却从未谋过面!君子之交淡如水。

一九八四年,《香港文学》采访林海音,记者提到是她提携了黄春明、钟理和等作家时,林海音说:“不能说是我提拔了他们,这未免太过分了。”“既然许多作家这么表示,我多少能使他们走上文学道路,我也很高兴。”谦逊、平实得令人咋舌。青年作家黄春明的作品,时常“玩火”,他的《把瓶子升上去》,写学校升旗被升上两只空酒瓶,随风叮当响。这种苦闷的象征,内涵太丰了,很容易惹祸。林海音觉得这篇作品有新意,考虑再三还是采用了,以致产生后怕,发出“稿子一发排,回家就睡不着觉”的感叹。

在如履薄冰的文学航道上,林海音终于难逃“翻船”的厄运。那是一九六三年震惊台湾文坛的“船长事件”。是年四月二十三日,林海音在“联副”版上发了一首名n1《故事》的小诗。叙述了一位船长漂流到一座小岛,被岛上的美女吸弓I,而流连忘返。当局见之,龙颜大怒,认为这是“影射‘总统’愚昧无知”。面对汹汹来势,林海音怕牵累报社及他人,面对来者,她立即表示弓I咎辞职,砸了端了十年的饭碗,这才避免一场祸及他人的灾难。而作者风迟(被认为是“讽刺”的谐音)被当局判为“叛乱嫌疑”罪,蹲了三年大牢。风迟觉得对不起林海音,深怀“百身莫赎”之恨;而林海音本人把此事看得很淡:“这种事遇上了就算遇上了。”因此钟肇政说“林海音是个自由派”,“她不搞政治挂帅”,“不管白色恐怖”,“因为她认为自己是很纯洁的,很纯正的”。

林海音在文学上有自己的追求。面对通俗低级,充满色情暴力的读物充斥坊间,而真正的文学园地却一片荒芜时,她坐不住了。时已年过半百的她,与丈夫何凡及友人不计风险和利弊,毅然创办了《纯文学月刊》,为台湾的纯文学发展鸣锣开道。所谓的编辑部,就设在自家加盖的一间小木屋内。为表诚意,她亲笔一一给梁实秋、余光中和海外的夏志清、於梨华等名家写信,一边自己跑纸厂、印刷厂、编稿。三个人三条枪,三个月内把一本风格清新、高品位的杂志奉献给读者。那时,台湾对二三十年代作品控制出版,几乎绝迹,读者见不到。《纯文学月刊》除了发表浓厚文学味的原创作品外,还辟专栏大胆}I介三十年代的作家和作品,传承“五四”,弥补当代读者对现代文学脱节的不正常现象。“那时气氛有异,我是硬着胆子找材料发排。‘管’我们的地方,瞪眼每期都看着。”林海音没有消极地接受“翻船”(船长事件)的教训,但她学乖了,“技巧”也越发高明。每刊一篇旧文,请相关的著名作家写评介同时推出。为刊凌叔华的《绣枕》,她请凌叔华的老友苏雪林写《凌叔华其人其事》,为发老舍的《月牙儿》,她请梁实秋写《忆老舍》;为发周作人的《鸟啼》,她请洪炎秋写《我所认识的周作人》……此举使沉闷的台湾文坛顿时活跃起来。王拓当时刚刚在文坛崭露头角,他的小说《吊人树》,由于主题太敏感,屡投屡退。最后投到林海音门下,林海音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其发表,受到一致的好评。林海音“浴血奋战”了四年,杂志销路却始终打不开,期期赔本。不得已,于四年后停刊。然而,林海音不死心,稍稍调整身心后,她专心投入经营纯文学出版社,为纯文学作家开辟一块绿洲。

一九九五年,林海音七十七岁,何凡八十五岁。四个儿女全在海外。她已无力继续经营出版社了。当时有人建议,把这块金字招牌转让、出售。林海音顾虑续办者难以坚持原来风格,不一定能善终,毅然决定停业。她把库存的二十万册图书全部捐给图书馆、学校。把所有作品的版权全部归还作者。凡库内有少量存书的,全部送作者。有的作者过意不去,坚持要买。她坚决不肯,“出版社结束了,不是营业,只送不卖。”善始又善终,为纯文学出版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林海音是个“比北平人还要北平”的老北京。一口京片儿。她深切地眷恋她的第二故乡北京。她非但自己把纯文学出版社的全套样书捐给北京现代文学馆,还动员其他兄弟出版社也捐,大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馆馆藏。此外,她又提议并牵头,在大陆出版《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来回奔波,乐此不疲。

林海音的著作中有一本名日《生活者·林海音》,她是以生活者为荣。生活者,北京话过日子的人。对外,她是女强人形象;对内,她是贤妻良母。早年学缝纫,打毛衣,学书法,学画画,学电子琴,学开车……她爱何凡,自己病了,要住院,她第一个反应是何凡怎么办。有些话,她想与母亲说,要给母亲打电话,一拿起话机才醒悟母亲过世多年了。刚到台湾时,家境不好,女儿裤子破了,她在洞上缝上小动物图案,惹得邻居孩子们眼红……

社务家事,亲朋故旧的事太多,难免有烦的时候,一烦她就给朋友打电话:“实在受不了了,玩两圈吧。”一声令下,牌友蜂至,连不喜欢打的也来看热闹,自动侍奉茶水。她打麻将,不会算计,十打九输。有朋友给她取了外号“林大输”。要是某日手气好,赢了钱,就会说:“今儿打折,给一半算了。”她喜欢照相,爱给朋友们照,照完立即就洗,分送大家。她不乏幽默,在何凡与儿子合影背后题字是:“凡夫俗子。”作家罗兰与她比邻而居,两人在后阳台上时而见面,因楼层不一,一个要低头,一个要抬头。有一年过年,罗兰把一张“恭贺新禧”字幅贴在后阳台上,打电话-1林海音去看,说:“我给你拜年啦!”林海音一看十分高兴,隔一会儿打电话给罗兰:“罗兰,你也出来看啊!”罗兰抬头一瞥,林海音写了“抬头见喜”四个字贴在墙上。

林海音像经营出版社一样,精心用心去经营友情。世界各地作家常来此聚会。改革开放后,大陆许多作家都去过。海内外客人留言虽是吉光片羽,但韵味悠长:

“字字珠玑自生光,深情至性入文章。信手拈来皆佳作,不拘一格尽流芳。”

“这是台北最有人情味的地方。”

“好像到了夏府,才回到台湾,向文坛报到。”

“闹中取静,安稳清吉,岁月悠悠,亦大隐之趣。”

“新房、新家、新气象;好吃、好谈、好朋友。”

“千仞洒来寒碎玉,一泓深去碧涵天。”

“海音先生,您拿起相机是记者的本色;您整理书信、照片,是一流的编辑能力;您亲切自然地接待宾客,是上等的公关;您的生活,便是一篇又一篇的散文佳作了。”

“这是我们一生乐观奋斗的最佳酬报。”面对朋友们的友情,林海音如是说。

林海音,台湾文学的一道阳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4:2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