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情绪绑架的物种
据说,吵架时男人的思路是这样的:
问题怎么来的?
要怎么解决?
怎样解决最合理、对大家都好?
动手做!
问题解决,通关!
而女人的思路却是这样的:
你说话时有没有想过我的感受?
你说话时怎么不想想我的感受?
你说话时为什么不想我的感受?
你说话时凭什么不想我的感受?
是个笑话吧?那么,女人为什么会这样?
你也许会给我一个响亮的回答:这是由女人的生理状况决定的,女人就是情绪化的动物嘛!如果始终很理智,那就不是女人了。
不管在电影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女人歇斯底里,无谓地努力、徒劳地挣扎。有女同事失恋,哭天抢地,悲伤得睡不着、吃不下。劝她出去走走,想开些,她说:“我没那么阿Q。”毫无价值的悲伤,毫无意义的绝望,让人既同情,又气恼。
女人就是这样:知道该怎么做,就是不做;知道对方是对的,就是不听。
怎么办?莫非只能怪脑子没长好?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女人保留这种情绪化特征是很有必要的。虽然我们都知道,冲动是魔鬼,情绪化的成本很高,但正是由于女人的情绪化和不理智,母爱才是无条件的,我们才有更高的活下去的可能性。一句话:为了孩子。
既然女人天生就有一个情绪化的大脑,那就没有办法了吗?
当然不是!有句话说得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怎么打拼?请用自己的理智,迫使大脑建立新的神经回路。简单地说,就是在大脑中建立起新连接,不去刺激旧连接,让旧连接慢慢萎缩,最后塑造出全新的神经系统反应模式。
举个例子。一个女孩,有一天要给公司的新员工做培训。新员工比她早半小时到了教室,等她来了以后,有人问她:“你不是说今天提前半小时开课的吗?”这确实是她说的,但她完全忘了。在那一瞬间,她有点慌了,“不可能,我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在内心惊恐之下,她本能地想反问:“我有说过吗?我没说过吧?”
这是女人做错事时很常见的反应,她们通常还会做出一副无辜的样子,显得茫然、无助、楚楚可怜,希望博得同情,但其实是在抵赖——推卸责任、耍赖。
好在这个女孩想起了自己正在训练——训练自己要像一个成熟的、负责的人一样去处理事情。于是,她深吸了一口气,压制住自己的惊恐,对大家鞠了一躬,并做了简单而真诚的道歉,结果,在场的新员工立即表示了对她的谅解。而在此之前,她从未获得过类似的谅解。每当她做出一副可怜的小女孩的样子去祈求原谅时,得到的都是别人的鄙夷。
承认自己的责任,简单真诚地道歉,对这个女孩来说,就是建立起了一个新的神经连接。她以前从未尝试过这种办法,一旦试过之后,就会真正体会到新连接的力量,不再依赖旧的(耍赖的)神经回路了。
我们的大脑会不断地产生新的神经细胞,这些细胞不断地跟其他神经建立连接,这让大脑具有无限的可塑性。你的任何一种新思维、新做法、新经历,都会在大脑中建立起新连接,就像“雪地上的第一行脚印”,任何一个新连接要想变得稳定、强大,都需要重复。
这一点非常关键,重复越多,所形成的神经细胞连接就越紧密(因为这一部分得到的髓磷脂会越来越多,信息传输也就会越来越精准、越来越高速)。当你的新细胞及其新连接不断生成,新连接不断强化,逐步取代了旧连接,你的大脑就被重塑了,其结果是:你会逐渐形成不同的行为习惯。
你知道上瘾是怎么回事吗?上瘾就是形成一种强大的、超级活跃的神经回路,因为不断受到强刺激,最后产生路径依赖。也就是说,这个神经回路进入了一种强迫状态,它会自发地兴奋——这就是烟瘾发作时,你的脑子里发生的事情。
如果你不满足它(比如抽上一根烟),它就会越来越兴奋,一直到占据你所有的注意力为止。当烟瘾、网瘾,甚至毒瘾剧烈发作时,人是无法关注任何其他事的,必须先满足它,因为它已经过度活跃了。
恋爱也是一种瘾。你思念过一个人吗?就像歌词中写到的:“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用很长很长的时间,一颗一颗流成热泪……”如果体验过,你就能理解上瘾的力量了。
当女人想忘记一个男人时,她大脑里原有的、强大的神经回路会产生作用,使她一听到召唤就忍不住想飞奔过去,这是一种熟悉的、惯有的反应,对神经系统来说,做出这种反应毫不费力。但是,这个时候理智会说:“别这么做,饮鸩止渴对我有百害而无一益。”
思前想后,女人会很纠结——理智要你尝试拒绝,而拒绝是一个从前没有的神经回路,需要新建。当然,新建的过程比顺从旧的神经回路要艰难得多,如何选择完全取决于你的决心和力量。这场思想斗争就如同圣女贞德所说:“所有的战争,胜负都是先在自己的内心见分晓。”只要你能成功拒绝一次,新连接就得以建立。一开始,它可能很脆弱,但如果你有意识地强化(多拒绝男人几次),它就会慢慢强大起来,直到最后完全取代旧连接。与此同时,旧连接因为得不到刺激而逐渐萎缩,不再兴奋。这个时候,恭喜你,你已经成功地摆脱了这个男人! 有的新连接建立起来相对容易,有的则非常难。尤其是面对经过若干年不断刺激强化形成的旧连接时,你会发现它
无比霸道,不要说寄望于新连接与之对抗了,就单是建立新连接这件事本身,都会引发你的严重焦虑。为什么有些女人宁肯承受家暴也不离婚——路径依赖啊!
我就碰到过这样的例子。有个女人,结婚二十多年后,老公跟别人私奔了。在这之后的差不多四年时间里,她每天都一个人吃饭,却一定要摆两副碗筷,简直让人不可理解!这个女人的软弱实在令人同情,但也实在不值得效仿。
再说一遍:“所有的战争,胜负都是先在自己的内心见分晓。”
你的大脑实际上有无限的可塑性,你得学着做那些该做而又不习惯做的事情,哪怕一开始会不适应、会恐慌、会焦虑。告诉自己不要紧,那只是神经系统的自然反应。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多坚持一会儿就好,其实没有那么难。
这个过程就是训练神经系统的过程。不断地检视自己的反应,遵循理智去建立新的神经连接,调整行为模式,才能实现更理智、更有效的应对。只要有这种训练意识,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内心慢慢变得越来越有力了。当你懂得真心欣赏自己这种真实的强大时,情绪化已经慢慢远离你了。
P2-7
作者是一位既懂得生活情趣,又有哲人一样思想的女子,书中那些看似很性情、很小女人的文字,其实有着真实的质感,包含着很容易领略的生活思考和不露声色的趣味,值得反复品味。
——《培训》杂志副主编、专家委员会主任 时榛
冯颂阳是我所见过活得最游刃有余的人。她的很多人生见解,在多年前就不断颠覆着我的认知。有时我甚至会被挑战得有些生气:很多我曾认为天经地义的信条都被毫不留情地“冒犯”了。但多年过去,却不得不承认,那些当初所谓的信条,都不过是无谓的自我设限。
——江南布衣、金利来前培训总监 马静
我以为自己早过了读这本书的年龄,但读到样稿时还是激动不已。女人什么时候开始规划自己都不迟。
——《商业评论》副主编 刘雪蔚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生好时节。
诗,固然是好诗。但你也许会问:一个大活人,怎么可能没有闲事挂心头呢?对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快乐是有条件的,而“无闲事”,只是条件的一种。
对于“无闲事”,钱钟书是这么注解的:
“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很快活,并不是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看,或者食物符合你的口味,主要是因为你心上没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
一般人是难得注意到花开的,也不大留意从洗澡、吃饭中得到乐趣。你也是这样吗?如果我问,什么事能使你快乐,你会怎么回答?
“有人说爱我,我快乐。”
“穿了件漂亮的衣服,我快乐。”
“老板夸奖我,我快乐。”
还有很多人可能是这样想的:如果我升职了、中大奖了;如果我像她那么漂亮,像他那么有钱;如果我老公像她老公一样体贴,如果婆婆不跟我们住一块儿,如果我的孩子比她的孩子优秀;如果××从我这个部门调走,如果老板再器重我一些……工作的时候向往旅游,觉得旅游能让自己快乐;单身的人希望有个伴侣,觉得有人疼爱就会快乐。这些都是世俗人的快乐,都是讲条件的,条件满足了,才会快乐,即“条件式快乐”。
真正的快乐是无条件的
条件式快乐很难长久,因为必须依赖条件。
有些条件是没办法满足的。比如,你希望自己个子再高一点,或者希望自己出生在另一个家庭,等等。更多的时候,即使某些条件满足了,依旧觉得不快乐。这是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就像这首诗所写: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俱已足,又思娇柔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良田置得多广阔,出入又嫌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恐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县官还嫌小,又想朝中挂紫衣。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我有个同事,结婚头几年过得不太快乐,因为觉得自己不太有钱。后来,她老公的收入猛涨,光别墅就买了两套,可她仍然不太快乐,因为婆婆跟他们住在一起。再后来,婆婆搬去跟别的兄弟住了,她还是不太快乐,因为总觉得自己孩子的性格有问题……生活总有繁难,而她太善于把一个小烦恼变成大烦恼了,当这个烦恼解决了,她就会另找一个补上——总要找个烦恼横亘在自己面前。对于这一类人,外部环境的改善是没有用的。
佛陀说:“你的意念参与塑造你看到的世界。”如果你的视野本身已经被污染,眼睛又怎能看到幸福快乐呢?
然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他们的快乐不是这样的,而是自发的、来自内在的,无需外部条件满足。只要是活着,甚至只是非常简单地活着,他们就能身处快乐之中。吹一阵风。看到一朵花开,看到一只狗奔跑,看到一个人笑嘻嘻,他们都会不自觉地微笑起来,一种快乐从心底深处油然而生。
这种随时随地、由内而生的快乐,在佛教,叫“法喜”;在基督教,叫“喜乐”。修行高的人,随时都处于这种喜悦的境界。很多修行的人都会说:
“我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爱,已经到了言语无法形容的地步,我几乎随时活在惊喜中。”“当前这一刻是美妙的。微笑,呼吸,此刻是一枝花。”
为了证明我所言非虚,举一个例子。理查德·戴维森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一位教授,专门研究脑部造影与行为科学,他曾经为咏给·明就仁波切做过测试,发现明就仁波切的快乐神经元活动指数是普通人的七倍,难怪这位活佛被称作“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幸福就是每天对自己微笑的次数
为什么他们能这么快乐,随时随地?
让人感到快乐的东西,有些是你可能知道的,比如感官享受,吃好吃的、看好看的能带来快乐;比如亲密感,被人依恋也能带来快乐。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比如(感觉自己有)力量和美德、帮助他人、专注等,这些都可以大幅度提升人的幸福感。而还有一些东西,或许你觉得很重要,但其实与幸福快乐的相关度不大,比如有多少钱、从事什么职业、教育程度如何、住在哪里,等等。
那么,什么东西和幸福快乐的相关度特别大呢?它们是:
婚姻、人际关系,以及你是否善于保持积极的想法。
最后一点至关重要。积极的想法往往意味着幸福感。有幸福感的人,总是喜欢微笑。问问自己,如果说幸福就是每天对自己微笑的次数,你每天微笑多少次?
你或许不知道,微笑的魔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这里有两段话,摘自两位修女的自传。她们都在1932年、在同一个城市、同样自愿地进入了修道院。
“感谢上帝赐予我无价的美德。过去一年在圣母修道院的日子非常愉快,我很开心期待正式成为修道院的一员,与慈爱天主一起开始新生活。”
“在修道院见习的一年,我教授化学和二年级拉丁文。承蒙上帝恩宠,我愿倾心尽职,以宣扬教义,并完成自我修炼。”
这两位修女很有代表性。你觉察到她们的不同了吗?这两个人的幸福感不同,积极的气息不同,带来的差异是:前一类修女比后一类修女健康长寿得多!有幸福感的修女90%活过了85岁,而缺乏幸福感的修女只有三分之一活过了85岁。
一个人说话的方式、措辞、语调,其实都是一种自我暗示,而这些暗示最后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和寿命。想象一下,你是面带微笑地说话,还是表情淡漠地说话,居然会影响寿命,真是有些不可思议。
至于微笑的另一种魔力——它能够预测婚姻,你相信吗?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调查。他们先把1960年密尔斯女子学院毕业照上的141名女生按照笑容进行了分类归组,之后,当这些女生27岁、43岁和52岁的时候,分别访问了她们,并做了记录。研究结果显示,毕业照上的笑容相当准确地预测了这些女生的婚姻和家庭幸福度。简言之,不笑对应着不婚,假笑对应着婚姻一般,真心微笑对应着婚姻幸福。
幸福,真的就是对自己微笑的次数。
当一个人容易感觉到幸福的时候,他就会真的更幸福。所谓“境由心造”,在这本书里,我反复地讲,所有的快乐都源自“念”,跟“遇”关系不大。这里所说的“念”,可以理解为自我暗示、自我对话。如果你不断告诉自己“我很快乐”,并且提醒自己时时注意生活中微小、细小的乐趣,那么你就能更多地活在幸福快乐之中。这也是禅修的高人能获得随时随地的、长久的快乐的秘密所在。
微笑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你不需要任何外在环境的改变,只要对自己微笑。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我希望你能发现,一念起,生活可以如此美好。
幸福,就在此刻,就在此地。
衷心地祝福你,希望这本书能带给你:当下的幸福。
女人的禀赋是温柔。这一点,自古至今,从未改变。
温柔不是逆来顺受,不是屈己承欢。温柔是对自己、对世界刚劲的暖意,让你放下不甘心,避开不情愿,让你不必生活在过去、纠结于现在、茫然于未来。温柔是不责怪,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
女人心上装了太多,感情、成就、远方、梦想,唯独不确定是否有力量。温柔是一把刀,没有什么过去值得反复咀嚼,它可以砍掉无用的愧悔和自伤,砍掉来自外界敌视的重量,不再抗拒,坦然相待,整个世界都开始应和你的节奏运转。温柔更是一种能力。你不必要求自己坚定,也不必提醒自己刚强,温柔的能量比它们大得多。
《你需持温柔如刀》作者冯颂阳,拥有令人欣羡的职业履历,但她更看重的是一堂叫“惊醒幸福”的课程。听过很多故事,见过太多悲欢,她觉得,女人有一项天赐的幸福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采:你需持温柔如刀。
走心的都市女性疗愈经典,内心强大、外在温柔动人,让你静心、顿悟、改变!
《你需持温柔如刀》:写给深情的、矛盾的、傻傻的你。
温柔,是上天赐给女人的一项幸福资源。它不等于逆来顺受,不等于屈己承欢。这本书,用锐利的语言来聊柔软的话题,直戳心窝,让你顿悟、改变!书里所讲的,总有一天,时间会教给你,生活也会教给你,只怕太迟、太痛,干吗要等到久痛难愈的时候呢?鸡汤滋补,猛药治病。病愈重生,幸福自来。
冯颂阳,女性情感咨询专家,说话放肆,有时刺得人生疼,但总有很多人喜欢听,因为疼过之后苦闷尽消,从头到脚一身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