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其国是我国著名土壤地理学家,长期从事我国及世界土壤地理与土壤资源研究工作,在土壤资源评价、热带土壤发生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有创造性的研究。杨坚编著的这本《寻找沃土(赵其国传)》是对赵其国一生主要学术活动的回忆与整理,尤其对获得学术成就的过程予以详细阐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寻找沃土(赵其国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杨坚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赵其国是我国著名土壤地理学家,长期从事我国及世界土壤地理与土壤资源研究工作,在土壤资源评价、热带土壤发生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有创造性的研究。杨坚编著的这本《寻找沃土(赵其国传)》是对赵其国一生主要学术活动的回忆与整理,尤其对获得学术成就的过程予以详细阐述。 内容推荐 杨坚编著的这本《寻找沃土(赵其国传)》是对赵其国一生主要学术活动的回忆与整理,尤其对获得学术成就的过程予以详细阐述。全书以时间为纵线,从家世、中小学和大学的学生生活、华南橡胶宜林地考察、古巴考察到黑龙江荒地考察依次叙述,对他在红壤研究、土壤圈理论方面取得的成就予以详细阐述。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自序 导言 第一章 渝汉两地辗转求学 家世 童年在武汉 求学重庆广益中学 抗战时期的重庆生活 武汉上智中学短期修习 第二章 武汉大学生活 阴差阳错学农艺 参加学生会工作 学习中收获爱情 第三章 土壤所早期工作 初到南京 从零开始识土壤 第四章 寻找橡胶宜林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橡胶种植 雷州半岛考察 海南考察 西双版纳考察 第五章 受命援建古巴 援建古巴土壤研究所 在古巴开展土壤调查 中古专家的深厚友谊 苦中作乐的古巴生活 第六章 赴黑龙江进行荒地考察 下放江苏泗阳 担任考察队长 全面考察黑土地 参加全国科学大会 罗马尼亚考察 第七章 攻关黄淮海平原 担任土壤所所长 带队攻关黄淮海低产田 把办公室搬到封丘 第八章 悉心开展红壤研究 在江西建设中科院红壤站 率先开展红壤定位观测 从“土壤圈”到“红壤圈” 第九章 要永远“盯”下去 “盯”出来的院士 紧“盯”国际学术前沿 “盯”住人才培养不放松 结语 附录一 赵其国年表 附录二 赵其国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通过几年的工作和生活,古巴方面对中国专家多年长期在外工作的刻苦耐劳、团结友好、坚持不懈的国际主义奉献精神十分敬佩。古巴人有一个生活习惯,每天早晨都要喝一杯咖啡才开始工作,可见咖啡在古巴的地位非常重要。古巴的咖啡非常浓,一般就是一小酒杯那么多,但古巴人,几乎所有的人,包括司机,要是没有咖啡喝的话,开车子都没劲,就像有酒瘾的人要喝酒一样。古巴的咖啡店街头巷尾都有,人们早晨就为喝这么一点点咖啡,常常排队。咖啡价格也不低,一杯咖啡一块钱。赵其国早晨从来不喝咖啡,喝一点牛奶都不容易。古巴人可不能这样,咖啡一定要喝,晚上睡觉前也一定要喝。不喝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来。但是这些古巴的学生、年轻人跟赵其国一起工作生活一段时间以后,慢慢的咖啡也喝少了,因为喝咖啡耽误时间。起先1个月、2个月,还是每天要喝咖啡的,甚至碰到下大雨,也要停下手上的工作,先去喝一杯咖啡。古巴很多雨,经常下,他们就经常喝咖啡。赵其国也没有办法,你喝你的咖啡,中国专家先走、先工作。后来慢慢地他们也不老喝咖啡了,就早晨起来喝一杯。早晨起来那杯是没办法省掉的,但中午跟下午的那几杯都省掉了。一切安排就绪以后,野外考察的工作逐步展开,各方面都是有条不紊地推进。 古巴社会治安很好,而且古巴人民对中国专家也比较友好。野外考察哪里都去,考察组带着一份证明,类似介绍信,上面盖有3个章:一是军事的,类似国防部的章;二是政府的,类似国务院的章;三是古巴科学院的章。古巴军事基地很多,包括关塔那摩考察组都去。当时在关塔那摩的监狱、机场旁边挖洞,依照图上所分的4个方格,每个方格里面打一个洞,用土钻,打洞采标本,然后用纸盒装起来了,带回实验室化验。进门之前都是给守卫看介绍信,然后就允许考察组的车子开进去,有时会询问一下,都是由赵其国的古巴司机解释,有的单位还会安排考察组的人吃一点面包、水果,休息一会儿,十分友好。 在古巴,赵其国还爬过当地2000多米的一座山,叫马埃斯特腊山,这个山是古巴最高的山,爬了3天,开始是骑马上去,到陡的地方,全是石灰崖,只能是手脚并用爬上去。马埃斯特腊山是古巴东南部的山脉,东起关塔那摩湾,西至克鲁斯角,由几列平行的山脉沿着海岸绵延而成,主峰图尔基诺峰是古巴的最高峰,海拔1974米。赵其国和考察组的人在山顶上搭帐篷住了一个晚上,并且把自己的名字签在主峰的岩石上面,之前还没有哪一个中国人的名字签在马埃斯特腊山上。 除了出去考察以外,平时中国专家每到周末会到大使馆去改善生活并参加政治学习。每逢星期五的下午到星期一的上午这段时间,赵其国和其他人一起回到使馆,大使馆专门给他们安排一个小楼,叫专家楼,除了赵其国等土壤所的人以外,还有渔业专家和其他人,都会聚在一起。中国驻古巴大使馆条件不错,大家吃住都在使馆里面,参加政治学习,听有关国内的情况介绍。一般是参赞给大家介绍情况,有重要文件或会议精神,王大使也会亲自传达。因为中国专家在工作中要面对古巴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士,他们会问到许多感兴趣的问题,所以政治学习很重要,在对外工作中如何宣传、推广中国专家的想法、思路,可以有一个政策上的保证。除了业务活动以外,中国专家还要参加一些礼节性的交往活动,每逢国庆节和春节,要到大使馆参加中古各界人士联谊会,所以事情不少,工作也挺紧张,生活很充实。 古巴雨特别多,下雨休息的时候,赵其国有时也会到市中心的广场去与当地人一样休闲,进行一些必要的社会交往。有时听到、见到一些事情,或者社会状况,也向使馆汇报。有时还会拿一些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杂志、报纸与当地人交流。晚上吃过晚饭以后,赵其国和考察组的人就分头整理资料,白天走过的地方、做过的事情都要记下来,第二天的工作安排、人员调整也要想好,采集的标本要整理归类。从早到晚都是忙忙碌碌的,也不觉得累。 原先是李庆逵担任专家组组长,1966年中期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他就被调回国内,回到南京土壤所。他回国的时候赵其国都不知道,也不能跟着一起回来。想回国,必须国内批准,使馆同意,而且赵其国等人到古巴工作的中间是不准回国探亲的。出来之前就有心理准备,当3年和尚。但李庆逵1966年突然调回国内,赵其国感到不可思议。后来才知道,他回国是参加批斗,而且是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批斗。因为国内的这些情况赵其国不了解,家里写信的时候是不准谈这些东西的,而且写信都要经过造反派检查后才能寄出,弄不好就是里通外国的罪名。即使这样,听说还是给赵其国加了不少罪名,只是他不知道而已。P70-72 序言 由中国科协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是一项经国务院批准开展的弘扬老一辈科技专家崇高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的重要工作,也是我国科技界的共同责任。中国工程院作为采集工程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能够直接参与此项工作,深感责任重大、意义非凡。 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科技工作者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科技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的决定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工程科技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两弹一星、三峡工程、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杂交水稻、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一项项重大工程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祖国富强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这些伟大的重大工程成就,凝聚和倾注了以钱学森、朱光亚、周光召、侯祥麟、袁隆平等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科技专家们的心血和智慧。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攻克无数技术难关,潜心开展科技研究,致力推动创新发展,为实现我国工程科技水平大幅提升和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自觉把个人事业融入到国家建设大局之中,为实现国家富强而不断奋斗;他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用科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就了辉煌;他们治学严谨,鞠躬尽瘁,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是我们后代学习的楷模。科学家们的一生是一本珍贵的教科书,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宝贵财富,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仰。 通过实施采集工程,把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重要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保存下来,把他们卓越的技术成就和可贵的精神品质记录下来,并编辑出版他们的学术传记,对于进一步宣传他们为我国科技发展和民族进步作出的不朽功勋,引导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继承他们的可贵精神和优秀品质,不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推动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营造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工程院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集中了一大批成就卓著、德高望重的老科技专家。以各种形式把他们的学术成长经历留存下来,为后人提供启迪,为社会提供借鉴,为共和国的科技发展留下一份珍贵资料。这是我们的愿望和责任,也是科技界和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周济 后记 赵其国院士在南京农业大学任兼职博士生导师,好几年前,有一次给学生作报告,谈环境污染与清洁农产品生产的问题,因为感兴趣,我也去听。他神采飞扬的样子和学生们阵阵的掌声让我印象深刻。后来,在许多报纸上经常能看到他的名字,总是对一些大家关心的有关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予以深入浅出的解读。从网上搜一搜,有关他的活动情况还真不少,但想了解更多的内容,则没有。2012年7月,“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启动了对他的采集工作,我很高兴也很荣幸申请到承担这项工作,因为我实在想近距离地了解他。 我先跟他的秘书陈家琼联系,确定时间以后到他的办公室见面。第一次见到赵先生我就被他宏亮的嗓音和爽朗的笑声所震撼,他一点架子也没有,让人感觉很亲切。我向他说明来意,他很高兴地表示国家启动“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是在做一件大好事,但感觉自己还不够格,可以尽量先对其他急需采集对象进行相关工作。当我告诉他,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已有安排,他才放心地跟我谈如何配合采集的事情。他说,几十年来从事土壤研究工作,虽然做了一点事情,但放在任何一个有良心的科技工作者身上,都会做得很好,而且,很多工作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都是集体合作的结晶。 在不知不觉中,录音的资料在一点点积累,整理的文字材料逐渐增加,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火热的建设年代,我似乎也跟着他一起穿越,如身临其境一般。暑往寒来,新年的钟声悠悠地敲响,采集小组在一趟一趟的往返中,拿来了赵先生1950年代的一本本野外考察笔记、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尘封的记忆被打开,鲜活的人物浮现出来。为了与口述材料相印证,采集小组又翻阅摘抄了他的一些档案材料,采访了其他相关的人员,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整理文字材料15万多字。在此基础上,撰写赵其国院士学术成长报告,并就其中碰到的问题随时用电子邮件向他询问,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及时回答。 陈家琼是赵先生的秘书,对他的个人材料了如指掌,在采集过程中给予我们莫大的帮助;南京农业大学潘剑君教授、曹慧教授是赵先生的学生,高兴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赵智是赵先生的女儿,给采集小组提供了在江苏泗阳下放期间全家生活情况的书面材料;武汉大学杨国安教授、华中农业大学李家奎教授为查阅赵先生在两校的学籍材料提供了帮助。另外,部分研究生在资料整理时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在此一并致谢! 杨坚 2014年10月于南京 书评(媒体评论) 赵其国是我国著名土壤地理学家,长期从事我国及世界土壤地理与土壤资源研究工作,在土壤资源评价、热带土壤发生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有创造性的研究。 首次明确提出我国红壤具有古风化过程及现代红壤化过程两种对立统一的特征。对红壤的发生研究与定量分类指出了新的途径;分析总结了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开发利用与红壤分布及土壤性质的相互关系,首次提出以热量条件、土壤性质为标准的热带作物利用等级的评价方案,为制定热作发展规划与布局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在长期从事我国南方红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总结,提出了土壤分区整治、退化土壤改良,以及土壤生态与环境评价的多种规划与开发方案。 他对祖国和人民一片赤诚,现虽已80高龄,仍时刻关心着国家科技教育事业发展。他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路甬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