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散文诗丛(第2辑共8册)(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灵焚//周庆荣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灵焚等编著的这套《我们散文诗丛(第2辑)》为我们汇集的就是这一体裁的文学作品,共8册。

内容推荐

《我们散文诗丛(第2辑)》是一套散文诗集,共8册,包括灵焚的《剧场》、弥唱的《复调》、潘云贵的《天真皮肤的同类》、白月的《天真》、徐俊国的《自然碑》、水晶花的《大地密码》、毛国聪的《行走的感觉》、章闻哲的《在大陆上》。

目录

剧场

复调

天真皮肤的同类

天真

自然碑

大地密码

行走的感觉

在大陆上

试读章节

返源

岖源

之一

静下来了。我们深入那片水域里正在弥漫的白光,把那些声音的翅膀从高潮的天际收回,用尽可能悠长的姿势蜷伏在夜色边缘,目送万籁归鸟般撤离听觉。

向源头聚拢,就连大地的呼吸也不例外。那些奔跑的露水与大气交换了比重,任你把夜幕抬高,高到足以放飞成千上万的花瓣接住怒放的蹄声,直达生命的起点。

在源头,痉挛替代了风暴,被蠕动驯服的波涛,让天空绷紧大海的力度。

在源头,一个东方女子捧着一朵初冬的雪在颜色里受胎,用蓝,临摹繁星们的初夜。

之二

想起那些玫瑰,总不断被情绪更改花期。

溯源的路途,植物不再关乎季节的命题。当阴阳携手之后,世界被诱人的色彩填满。此时,怎样的文字能为你的眼神命名?

用一千次沐浴为一袭芳香送行,迎面而来的还是花的气息。是谁,蛊惑那些业已收敛成露滴的潮水在意识里转身,跟随着芳香汹涌澎湃启程?

这是溯源的路途,你让桃花与玫瑰合谋,为每一种夜晚的险象环生埋下伏笔。

可你,却如此轻描淡写,告诉我,你只是盗来了阿尔卑斯峰顶的一朵新雪,在沿途种植一些星光蓄水,营造一次晶莹剔透的旅程。

之三

光芒在你采掬江水的瞬间苏醒,从高处撕开夜幕。一片曙色挣脱时光舌尖上的毒,从黑暗里分蘖黎明的枝叶。

为那些失踪的鸟鸣备好嫩芽上的露珠,植物们纷纷睁开躲进球根里的眼睛。

纵然那是一座匍匐在肉体上的都市,到达此时,你的眼神却渐渐褪去狐媚,把昨夜捕获的江水在画布上摊开,调出两个人经营始源所孕育的色彩。

橙色携带火种,霉绿色绵延肥沃的大地,而那些隐隐约约游走的乳白水滴,让一切种子气息氤氲,在季节里媾和阴阳的呼吸。

正如从地中海、爱琴海边上岸的欧罗巴,沿着逻各斯路径回到始基,宣布万物同源。

抵达源头,失散千年的两朵雪花在一条江里戏水,在你的色彩里相认相知。

之四

相爱,在这里将重新开始。

只是单细胞们还在薰衣草的香气中酣睡,紫藤花与玫瑰缓慢地分泌着竞艳的光泽。

这是你需要还原的状态。用梦,消弭沿途的不安、躁动、渴望与孤独。

是的,这是梦的色彩,性的色彩,灵魂的肌肤和吐息。在这里,男人无须凭借白牛的替身就能摘到女人硕大的乳房。

删除那些凡尘的想象,包括一切声音、图形、肌肤的触感、视觉的观感,只调遣意念让心灵与呼唤裸奔。那样,一朵桃花的行踪,也能为你找到我为你备好的这口清澈的水潭。

你想对世界如是说。所以,你用色彩蔑视一切文字的表白。

等待着,哪一夜月光的水滴,彻底掀开十万亩牡丹的盖头。

之五

只有你,能够给我如此透明的火焰。

你的声音如泣如诉,缠绕着满潮的月色。月色撒开四肢,朝着你的声音狂奔。

这里是源头,没有黎明,也没有方位。声音无始无终,月色无边无际。只是黄昏星与启明星,男人与被追赶的太阳,被推动的石头与峰顶……

这一切关系还在。正如你的声音在,月色就在,潮水就在,火焰就在。

一个帝王在妃子的身上驾鹤西归,还有许许多多帝王仍然抱着炼丹炉入梦。

这就是你给了我这团火焰的理由?这是源头的火焰,让我只增不减,只长不消,只生不死;让我们反复确认的相遇消弭时间,直到为我敞开的空间归零。

是的,只有如此透明的火焰,彼此的生命才能天衣无缝。

之六

大海在一场酣畅淋漓的涛声过后重新恢复辽阔,岸上还没有灯火,一阵风的转身提醒我们天地已经剥离。时间嫩芽般爬出水面,星光刚长出绒毛,还不能结伴飞翔。

这是最安静的时辰,就连我们紧扣的十指也不再呢喃。

湛蓝,这就是你要揭秘的第五元素?

此时,雨应该正在临近,而火也在星光的羽翎里准备动身。当太阳从地平线上辉煌走来,第五元素将从这些湛蓝的躯体里现出真身?

如果这样,那些在源头重新被孕育的人类,每一个都应该是你合格的情人。他们从此懂得爱,懂得万物不是尤物,不是为了承受毁灭而降生。

那么来吧!让我们在天地之间站立,峰峦般抱紧,尚未挂起树叶的裸体沐浴干干净净的阳光,以花朵的姿势,重新开始芳香四溢的吻。

2013年4月20日

P2-4

序言

是脚印,就应该留在时光里

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媒体都可以承载每个人属于自己的那种存在。同时,多媒体的发展,也以最快的速度忘却各种存在。

在这有钱就可以出书的时代,已经不会再有人为了自己的一本书出版而兴奋了。然而,我们却如此执着地坚守着与现实只有一个念头距离的愿景,仍然让纸质媒体承载自己的文字与有限的读者见面。并为此,无怨无悔地付出,承受,并说着“热爱”。

其实,这又何苦呢?许多人可能会如此发问,我们自己也经常会这样自言自语。

“我们——北土城散文诗群”(以下简称“我们”)自宣告诞生以来已经五年了。从这新媒体时代新生事物的消失速度看,“我们”能坚持旺盛的创作与探索活力至今,已经值得欣慰她的“长寿”了。由于“我们”的坚守与行动,影响了这几年中国诗坛的新诗创作走向,改写了近百年来中国现代诗坛的版图与格局,这已经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许多本来只写分行诗的作者都参与到散文诗的创作中来,更有许多原来热衷于在网络博客上晒晒心情文字的写作者,由于“我们”的出现,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文字原来可以找到一种文体来定向发展爱好,从而唤醒了一批散文诗创作的新生力量。甚至可以说,“我们”的存在,成为日益往低俗化、口水化、无审美边界滑坡的当代诗坛的一种“诗性坚守”的象征。著名新诗史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刘福春研究员曾在一次散文诗研讨会上指出:“在新诗无边界审美拓展的创作乱象中,只有散文诗还坚守着诗性的体质。”是的,没有“诗性”,哪有散文诗存在可言?

自“我们”问世以来,涌现出一批好作者、好作品。散文诗逐渐脱离了原有的“是什么”的怪圈,近年来呈现出从来没有过的“自由”和“自信”。其实,一直以来纠缠不休的“是什么”的质疑,隐藏着一个重要的事实背景,那就是散文诗究竟有没有所谓的“传统”?构成一种存在的“传统”,需要一种确切的“身份”与“家系”,可是,我们一谈到散文诗,就是《巴黎的忧郁》《先知》《沙与沫》《地狱一季》《野草》等,这些是“传统”吗?如果是,那么就不会有“是什么”的问题存在了。长期以来,这个问题完全被人们忽略了。几年来,“我们”的创作,基本摆脱了这种深陷怪圈中的认领呼吁,我们相信一条朴素的真理:“存在,就是合理。”我们相信着:忠于自己审美诉求的那些非随意文字,就是自己要写的散文诗。“我们”正在建立从我们开始的、属于自身的,当然也属于未来人们的“传统”。这种“传统”,当然要以作品来确立。除了作品自身,现实世界与未来历史是不会发言的。这就是“我们”编选属于“我们”的这些丛书的初衷。

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在英国伦敦掀起了一场“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前卫绘画运动,其运动背景是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往世俗化倾斜,原有的审美艺术精神逐渐被商业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物欲追求遮蔽,所以,唤醒人们生存品质的崇高审美记忆,提倡在充满“美”的世界里生活的重要性成为他们的绘画理念,让“美”充满生活的空间成为他们的追求,从而为绘画史留下了一批“唯美”的作品。中国的当今社会与当年的英国多少有些相似,人们的古典品位与崇高审美情怀正在丧失,物质的获取、占有以及通俗性、低俗化的文化消费成为今天社会的精神主流。英国人通过造型、色彩和装饰性工艺品等方式找回人们的审美记忆。那么,我们究竟能否以语言文字的方式去实现呢?我们采用散文诗这种文体坚守诗歌语言的“诗性”审美传统,努力让自己的母语在这多媒体审美性时代展现其现代审美意味,拓展其新的审美活力,这不也是一种宿命性的作为“美”的守望者的责任担当吗?近年来,由“我们”倡导并持续进行着的以下几个具体的发言与举措,正是“我们”的这种担当的具体表现。

针对当今诗坛的庸俗化、去审美性现象的日益严重,“我们”明确提出“意义化写作”的创作理念。为了回击那些长期以来矮化散文诗的肤浅言论,“我们”努力用自己的作品向人们展现散文诗作为现代诗歌文学的归属性确认。更进一步,“我们”通过“大诗歌”的概念,把散文诗纳人现代汉诗的范畴,让散文诗与分行诗在同一个诗歌现场审美共舞,促成了越来越具影响力的年度选本《大诗歌》的诞生。还有,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散文诗的创作实践,“我们”与以往任何文学群体的封闭性存在都不同,“我们”采用了开放性的组织形式,无论是谁,无论其“名气”如何,只要其散文诗作品,符合“我们”所追求的散文诗美学特质,凡是愿意走进“我们”的,都可以成为“我们”的一员,共同参与这场以“我们”命名的散文诗美学探索。一首歌可以一夜走红,从默默无闻到身价百倍,而再好的一章散文诗作品也不能换来一顿美餐。即使这样,我们仍然会为自己的每一章作品的问世而欣喜数日。多少人破帽遮颜,依然“回也不改其乐”,除了热爱,还有什么能够解释这种痴情?

“我们”编选的这些作品集,都是这种“痴情”的产物。既然大家的写作都是为了那种无法释怀的对于“美”的朝圣,那么,朝圣的路上,他们的脚印应该有人为之珍藏。是脚印,就应该留在时光里,让时光检验并确认这些脚印的深浅、形态、方位、价值。在这物质至上的时代,我们还能拥有这种属于精神的审美身份,这是造物主赐予我们何等奢侈的礼物?!是的,正是这种感恩,才让我们能够继续在寂寞里狂欢。即使一生都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然而我们仍然“衣带渐宽终不悔”。我们相信,只要自己能够“众里寻他千百度”,自己所寻找的那个人,一定会站在历史的“灯火阑珊处”。明天就是东西方两个情人节相遇的日子,其实,散文诗不就是我们每一个作者的“情人”吗?此生有这种陪伴就够了,就可以让我们在庸常的生活中抵达生命的极致狂欢、极限飞翔。所以,这些作品,一定不会是“我们”的结束,这些作品的自信登场,恰恰意味着:“我们”的路,才刚刚开始!

2014年2月13日元宵节前夜·编者

后记

在碎片里回溯

作为一本自己多年创作的选集,究竟该怎么编成为一种难题,最终决定了采用回溯的方式,从当下前往历史,即21世纪第二个10年、最初10年,20世纪90年代、80年代……

在作品中重返自己的历史,让我与一种事实相遇,那就是碎片。碎片既是自己的生命经验,也是自己的审美经验。无奈,数十年来,一直无法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连续性时间,无法致力于某一思考的系统架构以及审美探险的完整追求。其结果是,许多生命事实只能碎片般留在时光的枝头,许多审美冲动也只是不完整的灵光乍现,像许多岛屿,散落在时光的湖面……只有时光才是唯一的完整存在,从过去走来,并朝着未来延伸。

关于散文诗,我坚信她是现代诗歌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审美归宿。她是一种立体的综合审美艺术,是一部恢宏的交响乐,是传统史诗叙事经验在现代生命场景中的审美重建。散文诗,只有当我们追述到远古人类辉煌的史诗时代,才能找到她高贵的血统、悠久的审美传承以及坚实的美学根基。我曾在一组散文诗的“题记”中写道:“此生从一组散文诗里吐出来,我已经无法站立。”(《回家》)之所以说“无法站立”,是因为越是靠近她,就越能感受她的高光炫目,她是那么神圣与高贵,只能膜拜,不可站立仰视。她,显然已经成为我的个人宗教,是我匮乏年代、枯燥岁月、寂寞日子的精神避难所。为此,即使需要我在生活中租赁时光,也要向她朝圣。犹如那些藏传佛教信徒,罄尽毕生,都用在朝圣的路上。

从自己作品的“回溯”中,现在与过去的意义一目了然。现在是臃肿的、繁杂的,而过去则是坚实的、平静的。2l世纪的第一个10年,20世纪90年代、80年代,这些已经在自己的生命里渐行渐远了。留在这些时光中的脚印,值得保留、重温的东西并不多。然而,那些文字却显得那样坚实,即使平静也绝不削弱她们的力量。而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当然属于我的现在,虽然这里繁华,也呈现多层面的生命气息,可是臃肿的现实不一定都能被时光认领。当然,这种状态,也许就是当下之所以成为当下的意义。所以,只能给予更多的空间让这些作品保留在这个集子中呈现,等待读者和时光的审判。

在这部选集中,我企图通过从过去到现在的生命碎片,勾勒一部较为完整的自我时光,却发现,完整永远只是时光本身,在这些时光中的生命,能留下和拥有的都只是一些不完整的碎片拼接,或者片段与片段的延续。这些碎片或片段,提醒着自己在每一个阶段的某种角色与身份。

说到完整与碎片,也许需要换一种说法,我想说的是,时光是一个巨大的剧场,而其中的每一个人既是观众,也是演员,角色的变换只是对象与自身的角度使然。自身作为某种“物”的存在,虽然拥有时间的连续性,但是“物”的主体性需要通过“事件”才能获得存在的意义,而当“物之存在”转化为“事件存在”时,其连续性必然被“事件”分解,成为非连续性的各种角色,并被其所替代。《剧场》的命名,首先源于这种人的生存性质的指认。人活着就是这样,在时光这个“剧场”中被构成,同时也在这个“剧场”中被分解、被解构。我的这些作品,既是自己在每一个“事件”中的不同角色,也是至今为止,在过往岁月中作为“物之存在”所拥有的一种宿命角色的破碎整体,呈现在各种审美经验之上。

2014年1月20日于睡云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3: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