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义尔编著的这本《蒙古写意(当代人物卷4)》是写意,也是记录,记录了蒙古民族的风云人物33人,包括军政界的特木尔巴根、那钦双合尔、高布泽博等,科教界的贡桑诺尔布、郭道甫、特睦格图等,艺术界的超、耶拉、席慕蓉等。挖掘了他们身上闪光的思想,伟大的梦想,力图用一个个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透视他们背后的成长故事、人生经历与社会变迁,展示了广袤深邃、厚重博大的民族情怀、民族信仰、民族追求与民族梦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蒙古写意(当代人物卷4)(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巴义尔 |
出版社 | 民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巴义尔编著的这本《蒙古写意(当代人物卷4)》是写意,也是记录,记录了蒙古民族的风云人物33人,包括军政界的特木尔巴根、那钦双合尔、高布泽博等,科教界的贡桑诺尔布、郭道甫、特睦格图等,艺术界的超、耶拉、席慕蓉等。挖掘了他们身上闪光的思想,伟大的梦想,力图用一个个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透视他们背后的成长故事、人生经历与社会变迁,展示了广袤深邃、厚重博大的民族情怀、民族信仰、民族追求与民族梦想。 内容推荐 巴义尔编著的《蒙古写意(当代人物卷4)》是“蒙古写意”系列书之第十本。该系列书当代人物卷前三本亦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情况良好,深受读者好评。“蒙古写意——当代人物卷”一直以图文并茂的采访手记形式,真实地记录着各行各业蒙古族优秀人物。本卷所收录人物有蒙古族早期革命家、文化事业先驱、教育家以及对新中国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的著名学者、艺术家、企业家33人。本卷收录人物大部分已经离开人世,作者经深入采访其家属亲人、共事的革命同志,搜集了诸多第一手资料,这使得本卷的人物形象更为感人,史料价值更为突出。 目录 军政篇 特木尔巴根 铮铮铁骨谱写红色人生 那钦双合尔 看新旧时代走光明之路 高布泽博 为革命走南闯北搞建设鞠躬尽瘁 赵诚 用辛勤和忠诚书写的革命人生 王海山 铁骑猎猎为民族 扎喜才让 风范长存的和硕特女王 莫德 系出名门心怀慈悯投身革命血洒草原 科教篇 贡桑诺尔布 位高未敢忘忧国 郭道甫 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特睦格图 近代出版家、翻译家、印刷业先驱 卜和克什克 近代东蒙地区文化先驱 孟驰北 启航无论迟早终显大家风范 芒·牧林 从词汇卡片中探寻人类历史 满都呼 情注蒙古民间文学 包明德 文学的人生 哈达奇·刚 翻译创作两相宜德艺双馨见奉献 尼玛 关注蒙古文化半个多世纪 金海 蒙古版的保尔·柯察金 综合篇 嘉木扬·图布丹 缘结雍和根系草原 贡嘎丹儒布 甘为园丁鞠躬尽瘁 李·巴特尔 让蒙古搏克再立文明潮头 佟·特格喜 及时尽力为民族做事 诺日布 站得高传得远 迟英杰 “钢铁女杰” 艺术篇 超鲁 命运多舛作品永存 耶拉 笔墨紧随时代坎坷更显光辉 席慕蓉 我的心在蒙古高原上 永儒布 为传统民乐插上交响乐的翅膀 高延青 政务不掩艺术情 萨仁图娅 栖息在诗与爱的世界 阿拉坦其其格 大漠长歌传心声 赵如意 用“红绿图片”书写着纪录人生 王延青 为心灵作画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纪念为革命壮烈牺牲的莫德同志。 在中国各族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革命史诗篇章上,洒着莫德同志的英雄热血。 1945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员领导下于张家口召开了内蒙人民自治运动联合会成立大会。我是在这次会议上认识莫德同志的。他的父亲是抗战前我们在北平蒙藏学校读书时的王宗洛老师,莫德同志刚从日本留学回来不久,就同王宗洛老师一起参加了自治运动联合会的筹备工作,并且是大会的代表。 我们党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众多人口的国家。主张帮助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得到解放和发展,并成立维护群众利益的少数民族自己的军队。他们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被尊重。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公然否认中国有多民族存在,而把汉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称之为宗族。对于各少数民族完全继承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政策,压迫剥削,无所不至。 党指示蒙联会在开展蒙古族工作中要做到团结上层、深入下层、发动群众、抓住武装、培养青年、摆下力量。建立健全各级蒙联会组织,使内蒙古人民认识自己的力量,得到政治、经济上的实惠,坚定革命信心。加强蒙汉各族人民团结,为保卫解放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进犯,做好准备,以应付各种复杂局面,立于不败之地。为在内蒙地区全面建党、建政、建军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在工作中和会议上,莫德父子两人深明大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学习党的民族政策,聆听领导同志有关报告,讨论开展自治运动的具体任务。他们以切身的经历控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霸占中国领土的罪行,倾吐当亡国奴的耻辱和痛苦。愤恨国民党蒋介石屈膝勾结帝国主义,坑害压迫各族人民,耳闻目睹内蒙古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革命的胜利情景,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振兴包括蒙古人民在内的中华民族。莫德同志表示愿为内蒙自治运动的发展和解放全中国的壮丽事业而献身。在这次会议上莫德同志被选为内蒙自治运动联合会的执行委员。 大会刚一结束,莫德同志就积极响应号召,要求参加东蒙工作团,到卓索图盟前方去工作。经组织批准后,莫德同志离开父亲王宗洛老师,就同我们一起徒步走上了从张家口经承德到赤峰这段千里之遥的路程。 在我们这支队伍里,大多数人是抗日战争初期参加革命的同志。莫德和才西亚尔图、吐门巴彦同志是“八一五”光复(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参加的,步行几千里,对于刚由外国留学回来,又出生在较富裕家庭的青年学生来说,却是比较艰苦的考验。 他们在一路行军中表现得吃苦耐劳、坚强、乐观。莫德同志有时念叨后悔认识共产党太晚,否则一定到革命圣地延安。莫德同志是学医的,一路上很关心同志们的健康。 克力更(乌兰丈夫、内蒙古资深领导人)同志是工作团副团长。他平易近人,性格开朗。对同志满腔热情,善于用青年喜欢的工作方法做人的思想工作。他一路上颇有风趣地和同志们谈心,讲革命故事。讲到蒙古族知识分子在革命事业中要起桥梁作用时他解释自己的名字汉译是桥梁的意思。告诉莫德同志“革命不分先后”的道理。一再说明,知识就是力量,组织上信任忠心耿耿为革命工作的同志。白求恩是加拿大的知识分子,医务技术人员,为参加中国抗日战争而献身,中国人民永远怀念他。我们要学习白求恩,要勇于实践。莫德同志当时很感兴趣的是我们讲的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一文中的一句话:“不管什么人,哪怕昨天还是反对我们的,只要他今天不反对了,就应该同他合作,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莫德同志对我们党以大局为重的气魄深感欣慰,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三大法宝(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的实际作用。路上他边走边学,还背会了毛主席为抗大第二期毕业学员的题词:勇敢、坚定、沉着,在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 在路上说到革命文学与世界名著时,莫德同志告诉我们,他也看过日本进步作家小林多喜二写的《蟹工船》。表示对作者崇敬,并为小林多喜二被日本法西斯当局所杀害而难过,而愤慨。 莫德同志有时流露抱怨自己家庭出身不好,对此我给他做解释工作,说明党的政策,讲革命队伍中出身官宦或地主家庭的英烈事迹。 1946年1月,东蒙工作团到达赤峰建立卓索图盟分会后,开始了紧张的工作。我们的做法是,团结上层,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和搞清算斗争。同时对国民党统治区的蒙古王公贵族开展“蒙古高树勋运动”。在卓盟东部提出:“拉住朝阳土右旗的四佛爷,分化阜新土左旗的云王爷,打击瓦解北票土中旗的沁王爷。”工作开展得迅速,很有成效。莫德同志多次到喀喇沁左旗、敖汉旗等地工作,开展自治运动。 当时喀左旗地处热东前沿阵地。这个旗的反动王爷默尔庚额等蒙古族上层人物,勾结国民党反动派残酷剥削和压迫人民群众,使人民深受灾难。莫德同志积极要求到前方去,回家乡喀喇沁左旗开展工作,在当地党委领导下,和同志们一起发动群众,扩建武装力量,争取尽快赶走国民党反动派,打倒反动王爷默尔庚额,把喀左旗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党组织批准莫德同志回喀左工作并担任喀左旗支会副主任。临走之前,我把带在身边用的(缴获的)那支驳壳枪和20发子弹送给了莫德同志,他很激动,坚定地表示:“我要让这支手枪成为我们武器的老母鸡,用它从敌人手中缴获更多的枪、炮和子弹。”他还向我们谈了回喀左工作的打算。 P130-133 序言 岁月悠悠,世事变迁,茫茫草原到底历经了怎样的风云变幻、孕育了多少风云人物? 我们将以何为依据,从何处入手,记录蒙古民族的不朽传奇?我们应该用怎样的笔墨、怎样的态度、怎样的情怀,为后人留存蒙古民族的亘古篇章? 《蒙古写意》系列书籍捧在手里,不仅仅是一本书的重量,更是历史的重量、岁月的重量、思想的重量。 翻开这本书,就翻开了一段段沧桑岁月,触碰到了一个个高尚纯洁的灵魂;阅读这本书,就看到那些杰出的蒙古族精英为新中国、为这个伟大时代的无私付出与卓越成就;合上这本书,一个个有血有肉、坚持正义、热爱生活的人物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历史、一个人物,更看到了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坚守与嬗变——那些人性的豁达与宽容,那些命运的苦难与波折,那些生活的悲伤与欢喜,那些真善美的崇高境界,那些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 《蒙古写意》是一个广阔的名字,有包容性、有凝聚力、有深度,有力度、亦有温度。写意,原本是中国书画的一种形式,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 作为一名蒙古族新闻人,巴义尔身上既有新闻记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又有蒙古民族与生俱来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职业的原因,让他有机会接触了许多本民族的优秀人物,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的理想抱负、他们丰盈的内心世界,他们浩大的民族情怀,都让人心生敬仰、心生敬畏,让人深深感动、深深震撼……正是从那时起,以蒙古民族近现代涌现出的杰出人物、优秀人才为蓝本,编著一本书,以写意的手法,展示蒙古民族广袤博大的内心世界,展示蒙古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灿烂的民族风采,展示蒙古民族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就成了他心中神圣的使命和宏大的愿望。 在酝酿、策划、创作的过程中,有过困惑、有过艰难、有过不解,但是没有退缩。因为,一直有一种力量在支撑着巴义尔。那力量,缘自蒙古汉子骨血中承继于先祖的豁达强悍;那力量,缘自个人的政治情怀与民族情感;那力量,缘自身边亲人朋友的乐观宽容;那力量,更缘自他对民族文化的执着与坚贞。 这种力量,让他一直坚守着心中的梦想,奋笔疾书,回顾历史,警示现实。应该说,这已经不仅是一种热爱、一种能力,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态度。 立意新、人物多、文献材料丰富、涉及领域广是本书的特点。 说“新”。写人物,很多人是用一支笔描绘人物、抒发情感,或者用影像捕捉难忘瞬间,而他将文字和图片充分地融合、巧妙地组合,为读者打造了众多立体的、丰满的、有血有肉、可触摸可感知的人物形象。 说“多”。从军政界到科技界,从文艺界到教育界,从公务员到企业家,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层面的蒙古族杰出人物的风采都在巴义尔的笔下和镜头中得以逐步展示。 《蒙古写意》是写意,也是记录,记录蒙古民族的风云人物,记录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精英人才。但是细读,又似乎不仅仅停留在记录的层次上,他在挖掘,挖掘那些精英人物身上闪光的思想,挖掘那些平凡人物的伟大梦想,力图用一个个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透视他们背后的成长故事、人生经历与社会变迁,展示广袤深邃、厚重博大的民族情怀、民族信仰、民族追求与民族梦想。 从一篇篇文章、一幅幅图片中,我们读懂了作者内心炙热滚烫的情感,那就是——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对自己民族的热爱,这种爱,厚重、深沉,重若干金。 现在“当代人物卷”已经写到了第四卷,细细品味,每一卷都是一次超越,一次提升,一次新的洗礼和历练。 巴义尔曾经说过,创作《蒙古写意》系列书籍的真实目的,是挖掘本民族优秀人物最本真、最质朴、最纯粹的人生信念,尽可能还原历史,弘扬蒙古民族的悠久文明、灿烂文化与不朽历史,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得以永世传承。我相信,他会以此为己任,以此为动力,为记录民族历史、传承民族精髓尽心尽力。 后记 一 还得说句套话——为什么这套书的出版间隔这么长?从1998年出版卷一之后,到2014年才出到卷四?我只好解释:采访者和被访者都忙。自2。07年出版卷三之后,这期间我又出版了《呼伦贝尔大草原》、《满洲里》、《蒙地色彩》等书,对计划中的人物访谈就成了缓慢的积累。唯一可以安慰自己的理由是,我主持编辑的《民族画报》(蒙古文版)在这几年里刊发了几千页的关于蒙古民族、蒙古地区、民族关系的稿件,留下了急速变迁中民族的图片和文字记忆,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它是国家创办并扶持、面向民族、民族地区和广大关注者的大型图文主流媒体,虽然距离这本刊物应有的地位和理想状态还较远,但熟悉情况的朋友们知道,已属相当不易。所以,业余时间做书的事情,只能顺延,我对此也很纠结。望各界朋友和贤达予以谅解。 卷一写了100人,卷二100人,卷三43人,卷四33人。人数似乎越来越少,但整本书的页码没少,那就是每个人的内容多了。是的,我开始注意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而这样大量的信息是需要足够的文字和图片量来支持的。拘泥于某个整数是对事物规律的违背和对自己思维的限制。 这一本里的人物选择有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视野更宽了——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大学校长、商界的新秀、为民族争光的体育界人士、高僧大师、媒体的记录者等等,都进入了当代人物卷里。更有贡桑诺尔布、特睦格图、卜和克什克这样的东蒙文化先驱;有超鲁、席慕蓉、阿拉坦其其格这样的艺术家;有孟驰北、芒·牧林这样的学者;有特木尔巴根、高布泽博、那钦双合尔这样的军政领导人。涉及地区有北京、内蒙古、青海、吉林、辽宁、新疆、天津、台湾。 学者说:一个人物就是一个博物馆。我们周边有很多重要的、有故事的、影响社会进程的人物在一个个随风而去,作为记录者,我们为力所不及而感到急迫和焦虑。 这个系列的人物卷里介绍的都是蒙古族人物,具有蒙古血统和蒙古情感以及才华横溢、足够优秀是他们的共性。但本卷中首次选写了像郭道甫、王海山、耶拉这样的达斡尔族精英人士。之所以选择写这样的人物,一是这两个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他们所做的事情与“蒙古”紧密相连——郭道甫创建“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创建“沈阳蒙旗师范学校”;王海山是内蒙古(东蒙人民自治军)骑兵一师的师长,浴血奋战,挂着彩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耶拉是卓有成就的著名书画家,他所表现的题材都与“蒙古”紧密相关。总之,他们本身或其所做的事情都使我们有必要记录,学习。要尊重历史,也要铭记功臣。人杰而地灵,或是地灵而人杰,缺一不可。草原上的各族精英人物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也是我继续记录他们的动力。 另一个变化体现在每个人物的首页上。 由于介绍每个人物的字数整体增加,显得有点“长篇大论”,从记录的角度看是丰富了信息,多多益善;但如今是“快餐时代”,阅读时间要短。所以,把每个人物的主要业绩或经历以要目、导读的形式提出来,加以“尽可能接近的人物定位和评价”,便于阅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梗概。 二 通过人物写史,是了解历史的简便办法之一。写人物的过程中,我也对国家、内蒙古、蒙古族的事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回首看以前写的东西,实在汗颜——它们是那样地粗糙和浅显。唯一的补偿是,以后力图更深刻点,更全面点。我开始注重一个人物的思想和成就以及他的决策或成果产生的持久影响力,而不仅是一份简历或生平流水账。 写作有时像摄影,用广角镜头时,画面上的人物就多了,涵盖的内容也多了,但是需要你接近拍摄对象,到了跟前还要稍稍退后一点。采访和描写人物也是,先得靠近,尽量多占有资料,包容各种议论和看法,最后再稍后退一点,以历史的眼光评价你已有的材料,选择你的画面。当我足够沉得住气时,我就发现资料会更多,角度也灵活,写出来的东西就越丰富,结论也更为接近事实。 采访和写作过程就是我自己向那些人物学习的过程。这种工作的好处是永不厌烦,因为我总是面对新的领域,触及以前不知道的人物和知识。如果说之前还为了出版经费或某些自身的精神桎梏而分心的话,那么现在的问题就只有一个了:我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写作采访水平,还有运作速度。 …… 连冰雪覆盖的北极格陵兰岛也被开了矿,近在咫尺又那么温和舒缓的草原哪能幸免呢? 谁也没有、也不能设定人类历史该怎样发展。狭隘的怀旧不能阻挡时代的脚步,也许,这就是发展,这就是历史,我们只能接受它。最近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等理念为解决问题点燃了一盏明灯,我们期盼那个“保护生态和人类发展共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理想局面出现。 但太阳照样升起。至少,我们现在还能记录,至少还有一些东西被“抢救”出来后快速地送进日益豪华的博物馆里,所有现代化的人类进步成果我们都享受到了——开着舒适的汽车去感受草原,用最先进的电脑和数码产品制造这本书;手机和电视里传来各种消息——载人航天器到达某个星球了,南北极发现矿了,海水淡化器普及了,太阳能发电系统小型化了,老家今年蝗虫灾很厉害、小时候玩水的那条河早没水了,野狼消失50年后惊现草原…… 本书中引用了部分先辈们的研究、记录成果以及各种回忆录和报道、出版材料,在此特别致谢!一来仰仗他们的悉心记录和调研,我们得以知晓若干年前的事情,一般来讲,距离事情发生的时间越近,记录的准确性就越高,这是我们后人无法在今天采访得到的东西;二来通过这种引用方式,实现二次传播,是一种“文化的接力”,把蒙古社会的文明精华继续保存和流传。引用中有重复,也有不一致的记录,如实搬来,旨在看到事物的全貌,有利于后入的解读和分析,便于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尽量还历史之真实。 感谢所有的被访者和他们的亲友以及知情人,还有相关的各界朋友,他们的事迹和支持构成了本书的每一个字符和每一幅图片,也构成了历史。 还要感谢以下前辈、师长和朋友: 斯热歌、乌恩其、何奇耶徒、吴团英、娜仁、白长明、阿拉坦宝音、特古斯、张德柱、特·赛音巴雅尔、郭雪波、娅伦格日勒、额博、阿迪雅、阿斯钢、阿尔特、却·胡热、德力格尔、白兰、拉苏荣、呼和少布、孙青友、温都苏巴图、杨勇、郝斌、塔并、满吉拉、杨格日乐图、金柱、韩伟林、常胜杰、张柏青、张志敏、李晓林、舒仁托娅、鲁哈达、朝戈金、朝戈、纳日碧力戈、毕奥南、云峰、纳贡毕力格、乌云毕力格、乌云塔娜、包胜利、陈岗龙、巴特尔、任翔、窦海军、那日松、兴安、阿岩、奥什卡、鲍洪飞、达瓦、巴根那、色吉拉夫、巴·苏和、戴·白古拉、曹双喜、通拉嘎、铁钢、哈森、次仁顿珠、万喜、兰宁远、陶克图、谢树峰、和平、乌兰巴雅尔、杨光、杨卓、肖敬芳、刘福勤、熊晓程。 民族出版社蒙文室主任万喜大力支持本书出版。本书的责任编辑斯日古楞女士认真地审读并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好友宝音贺希格、吴灵芝、宝贵敏为本书做了最后的审校工作。我的同事鹰鸽、特木尔巴根给予了多方的支持。 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优秀的蒙古族干部阿汝汗欣然为本书作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