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高、蒋芳编著的这本《国家公祭(你应该关注的八个问题)》是普及国家公祭知识的大众读物。共分八章,分别围绕:我国缘何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祭奠谁?30万数字为何不容挑战?日本右翼为何专攻“南京大屠杀”历史?谁是第一个建议设立国家公祭日的人?国家公祭日“身后”,哪些群体不应被忘怀?国外公祭如何祭?参与国家公祭,你该如何作为?等八个问题作了解答与阐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国家公祭(你应该关注的八个问题)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蔡玉高//蒋芳 |
出版社 | 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蔡玉高、蒋芳编著的这本《国家公祭(你应该关注的八个问题)》是普及国家公祭知识的大众读物。共分八章,分别围绕:我国缘何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祭奠谁?30万数字为何不容挑战?日本右翼为何专攻“南京大屠杀”历史?谁是第一个建议设立国家公祭日的人?国家公祭日“身后”,哪些群体不应被忘怀?国外公祭如何祭?参与国家公祭,你该如何作为?等八个问题作了解答与阐释。 内容推荐 蔡玉高、蒋芳编著的这本《国家公祭(你应该关注的八个问题)》是普及国家公祭知识的大众读物。该书宗旨明确、结构合理、文字通俗易懂,以回答公众关心的八个问题为主线,配以大量的历史照片与新闻图片,揭秘国家公祭日出台的前后过程,并结合国际国内背景,尤其是中日关系的演变,深入分析我国为何设立国家公祭日。在此基础上,就公祭日祭奠谁、30万遇难者数字、如何参与国家公祭等问题,从新华社记者的视角为读者进行了解读。 本书以叙述的方式,融南京大屠杀基本史实与国家公祭相关问题于其中,具有通俗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明显特点。另外,还加入了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举行首个国家公祭仪式的现场直击,读者可以感受到国家公祭仪式现场气氛的肃穆与庄严。 全书约20万字,16开本,200页,进口艺术纸印刷。设计精美,图文并茂,具有阅读与纪念收藏价值。 目录 首个国家公祭仪式 第一章 我国缘何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第一节 设立公祭日的台前幕后 第二节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第三节 中国对二战的贡献与遭受的损失不应被遗忘 第四节 震慑日本右翼,警示日本当局 第二章 国家公祭祭奠谁? 第一节 南京之悼,理应也是民族之悼 第二节 直到每一位同胞都有姓名 第三节 是被集体屠杀的战俘,也是英勇守城的英烈 第三章 30万数字为何不容挑战? 第一节 “如果不能证明30万,南京大屠杀就是虚构的”——日本右翼质疑30万数字的三种典型谬论 第二节 国际国内两个法庭的判决不容挑战 第三节 白骨为证——孙宅巍和他的埋尸记录研究 第四章 日本右翼为何专攻“南京大屠杀”历史? 第一节 为质疑而质疑,为否定而否定——日本右翼专攻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三种典型伎俩 第二节 南京大屠杀为何成为日本右翼否认侵略罪行的突破口? 第五章 谁是第一个建议设立国家公祭日的人? 第一节 朱成山的四个重要“第一次” 第二节 朱成山的三个阶段性目标 第六章 国家公祭日“身后”,哪些群体不应被忘怀? 第一节 特殊的群体:战争受害者、历史见证人 第二节 那些获得“特別贡献奖章”的人 第三节 保家卫国的抗战老兵们 第七章 国外公祭如何祭? 第一节 中国决策贏得世界掌声 第二节 国外公祭日知几许? 第三节 战争加害国日本的公祭日 第八章 参与国家公祭,你该如何作为? 第一节加强历史修养 第二节 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第三节 多种方式参与公祭 附录 新华社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部分重点报道 后记 试读章节 “国家公祭鼎”铸鼎铭史强化历史记忆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在国家公祭鼎正面,用骈文体写成的铭文共160个字,魏碑简体字,内容对仗押韵,立意内涵深刻、行文气势磅礴,与鼎浑然一体。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对遇难同胞的痛悼、祭奠,以及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 鼎的后侧左右两边则铸有记事,共287个汉字,楷书简体字。详细记载了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举办首次国家公祭的事实。 国家公祭鼎采用三足两耳的器型,以在安徽寿县出土的东周时期用来祭祀的礼器、最大的圆鼎“楚大鼎”(又称“铸客大鼎”)为原型,按等比例放大铸造,既保存古代青铜器的古朴之美,宏伟壮观,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现有纪念碑、和平大钟、灾难墙等其他纪念物相协调,又与祝贺、庆典用的“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等器型相区别。 鼎高1650毫米,鼎上外口径1266毫米,内口径1156毫米,鼎耳高498毫米,鼎足高915毫米,底座为高450毫米、长宽各2000毫米的黑金沙石。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 该鼎的设计还充分凸显了“南京元素”,设计团队包括中国金陵古艺术青铜研究所、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工业学院等。据没计者之一、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邬烈炎介绍,鼎上颈部和两耳侧面纹饰以南京市常见绿色植物的枝叶为图案元素,象征着绿色和平、生命重生;铜质底座部分铸有南京标志建筑城墙图案,象征首次国家公祭举办地;鼎颈部纹饰为传统雷纹,鼎足上端采用犀角纹,足下端为象腿足形,两足在前,一足在后,圆睛张目,粗犷有力,象征中华民族在历史记忆中觉醒,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首个国家公祭日仪式上为何需要设置国家公祭鼎?意义是什么? 一是国家重器体现国家礼仪。鼎在中国传统中是国家重器,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也是祭祀时重要的祭器和礼器。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并首次以国之名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最高规格的祭祀仪式,以此鼎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有助于突出祭祀主题,体现国家礼仪,营造庄重氛围。 二是铸鼎记事纪念国家公祭。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逢有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有铸鼎记事的传统。设置国家公祭鼎纪念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举行首次国家公祭活动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符合传统礼制,更能表达公祭活动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的现实意义。 三是铸鼎铭史强化历史记忆。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诸多暴行中最集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一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巨大创伤,是中国人民永远无法忘记的历史之痛。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设置国家公祭鼎并永久陈列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无论对历史记事,还是凝固社会记忆,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77名青少年朗诵《和平宣言》,和平大钟撞响3次,放飞3000羽和平鸽……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着特殊的寓意 在为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敬献花圈后,南京市77名青少年代表现场朗诵《和平宣言》。宣言中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客观描述和对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让很多现场公众落泪。据了解,之所以选择77名青少年诵读宣言,在于“77”这个数字寓意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77周年。 仪式的最后一项议程,是由6名来自南京市工、农、兵、科、学、企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3次,每次间隔5秒,第一次钟声响起时,放飞3000羽和平鸽。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达30万以上,这是经战后国际军事法庭认定的事实,不容任何诋毁与质疑。“3”声钟响和“3000”羽白鸽,寓意纪念30万遇难同胞,也是再次重申这一法定事实。 首份诗经体《和平宣言》向世界展现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与卓越智慧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13日举行的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南京市77名青少年代表用饱含热情的声音深情朗诵了一首《和平宣言》。 “这是首个国家公祭日的《和平宣言》,是第13份为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而作的《和平宣言》,也是第一次采用诗经体写作的《和平宣言》。”74岁的作者、南京市作协顾问冯亦同说,之所以采用诗经体写作,意在用先贤智慧表达时代主题,将悲壮的历史追溯、庄严的和平祈愿,浓缩于240字的宣言中。 创作《和平宣言》对冯亦同来说并非第一次,自2002年起他已应邀执笔为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国际和平集会撰写了五次《和平宣言》,均是以散文体撰写。谈及这次《和平宣言》的创作经过,冯亦同表示,虽然此前曾多次撰稿和平宣言,并担任民族交响乐《和平颂》的文字撰稿,但写作过程仍不轻松。通篇既要考虑韵律和节奏,也要考虑内涵和气势,希望能向世界展现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与卓越智慧。 《和平宣言》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德日生,和气致祥”等蕴含先贤智慧的词句掷地有声。冯亦同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地之大德日生”两句经典分别出自《礼记》与《周易》,大意是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爱护生命,这是中国人讲究的道与德。“这也是我所理解的和平。我要表达的就是为全人类祈福,远离战争、珍重生命。”P5-7 序言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消息传来,举国振奋;2014年12月13日,首个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讲话,全体中华儿女深切缅怀逝者、誓圆复兴梦想。 于新华社江苏分社而言,我们为分社积极参与推动设立公祭日、圆满完成首个公祭日报道而深感欣慰与自豪。 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罔顾国际舆论,悍然参拜靖国神社,引起我中华儿女的强烈抗议。针对日本当政者的倒行逆施,我社立即进行专题策划,安排记者专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迅速采写了参考报道《专家建议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定为国家公祭日》,有理有据地呼吁尽快将“12·13”设为国家公祭日。从各方传来的消息看,我社这篇稿件为推动设立国家公祭日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05年全国两会以来,关于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安倍参拜事件可以说是个直接诱因,因此,即使没有我们的稿件,设立也是迟早之事。但作为新华社派驻地方的机构,能在关键时刻不失时机充分发挥“智囊团”作用,提出符合国际惯例、顺乎国内民意的有效建议,确实没有辜负“新华社记者”所应承担的职责。 作为历史的记录者与传播者,我社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报道一直非常重视。从20世纪八十年代纪念馆没立以来,便有专人联系报道,近30年来,一代又一代记者“交接班”,始终将这里作为最重要的采访点,所发稿件数以千计,成为传播南京大屠杀历史、抗议日本右翼谬论的重要力量。我们由此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立了高度信任的关系,这为设立公祭日相关建议的提出打下坚实基础。 国家公祭日设立了,但我们的工作并未就此止步。国家公祭如何实现“国家动员”?国家公祭又该如何祭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的记者通过深入采访,不断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其中,有很多已付诸实施。如国家公祭网、公祭网手机客户端在今年7月6日和9月2日分别上线,引起了海内外高度关注,截至目前,已有超过近900万人次参与公祭与留言,超过1亿人次浏览了公祭网页。 首个国家公祭日,分社更是利用长期跟踪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为国家公祭日设立发挥重要推动作用等优势,克服采访难度大等诸多困难,积极运用融合报道理念,圆满完成报道。值得一提的是,我社客户端独家揭秘总书记参观纪念馆过程,产生广泛社会影响,为充分发挥公祭日效应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缘何设立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祭奠谁?国外公祭如何祭……首个国家公祭日后,这些问题仍是公众高度关注的话题。解答这些疑问,进一步普及公祭日及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相关知识,成为我们工作的一个新目标。于是,我们便有了此本《国家公祭:你应该关注的八个问题》的构思。我们的想法得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赞赏与支持。 赶在首个公祭日后的半月之内出版,时间非常紧张,我们只能竭尽全力,一方面利用南京大屠杀历史专家已有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结合我社常年跟踪相关报道的积淀,尽最大可能对公众最为关注的一些问题作出回答。希望此书能为公众认知国家公祭日、参与国家公祭活动、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发挥一定作用。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作者蔡玉高、蒋芳是分社的两位“80后”记者,他们长期联系采访纪念馆,建议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参考报道正是出自他们之手。一直以来,他们都保持紧张的工作节奏,近期他们又在不误新闻报道工作的同时,夜以继日赶写出这本书稿。可能囿于时间及专业,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但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体现了新华社记者较高的职业素养,值得称赞。 是为序! (作者系新华社江苏分社社长) 后记 第一次署名为“作者”而非“记者”出版的拙作,就作为首次国家公祭日后公开出版的有关国家公祭的图书自感不易,亦十分惶恐。 能够通过文章为推动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出一份力,无疑是职业生涯的一大幸事。而能够通过一本书,为传播南京大屠杀历史和国家公祭日知识出一份力,则无疑称得上人生的一大幸事,重要性无可争议。但这本书究竟要写什么、怎么写,却曾经令人犯愁。前有朱成山馆长的国家公祭日系列丛书开篇之大作,又有许多潜心研究问题的学者专家珠玉在侧,我们虽然常“跑”纪念馆,对大屠杀的一些历史知识也算了解不少,但相比于专家,我们又能够做什么? 之所以最终选定以“你应当关注的八个问题”为主题,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觉得有关国家公祭日和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一些重要问题,确实应该了然于胸。而书名,则受到了杨天石先生《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还原13个历史真相》的启发,考虑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写作,无论对于作者写作难度和读者的阅读体验来说,都是事半功倍之举。 长期以来,日本右翼势力恶意篡改历史和抹黑某些幸存者,甚至打着争论“学术问题”的幌子,妄图抹杀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这样的行径,不由令人为之愤慨。 作为记者,我们接触了许多坚持很多年,且仍然在坚持为这段历史奔走呼号的人们。无论是日本友人松冈环、大东仁;还是三十年如一日研究埋尸记录的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孙宅巍;又或是骑着自行车为死难者找回姓名的南京炮兵学院教授费仲兴;还有更多更多致力于研究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专家学者;当然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在他的不断推动下,国家公祭变成了现实。 正因为忧虑于现状,激励于“坚持”,我们才斗胆拾起笔,来做一些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关于国家公祭日知识的普及工作。哪怕在写作中屡屡感觉到自己知识的欠缺而惶恐不已,哪怕在校稿期间不厌其烦请教有关专家,哪怕在出版之前仍在担忧观点是否严谨而战战兢兢……只希望能够让今天的人们不要忘记,77年前历史曾展现过最黑暗狰狞的一幕。 最终能够集结出版这本书,要感谢很多人。要感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先生、纪念馆相关工作人员和南京出版社的支持,他们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诸多帮助;要感谢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等老人接受我们的采访,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为深切的感知;要感谢王建朗、张生、孙宅巍、经盛鸿、王卫星等一批近代史研究专家,他们多年的研究为我们的写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可以说,我们是站在这批“巨人”肩膀上才敢于下笔;要感谢洋河股份对本书出版给予的支持,他们长期以来一直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精神,高度关注国家公祭日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最后还要感谢单位的领导与同仁,他们给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不断鼓励我们坚持下来。值得一提的是,分社社长冯诚先生还特地为本书作序,并题写了“国家公祭”书名。 当然,囿于知识有限、时间紧张,书中难免有不少瑕疵,还有一些观点来自于专家与媒体同仁之处,点明出处时也难免挂一漏万,在此一并致以歉意,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蔡玉高 蒋芳 2014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