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摄影师的杰作,独特的视角,深厚的情感关注,展示北京最迷人的美景和魅力。
朱祖希主编的《美丽北京》以前所未有的高度,紧扣时代的脉搏,认识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展现北京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现状,突显北京在中国大地上的特殊地位。北京的自然地理状况、自然奇观、多姿多彩的中轴线、九坛八庙、皇家园林、宗教圣地、京味文化在这里呈现,优美的文字将它们之中蕴含的自然与历史之美娓娓道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美丽北京/美丽中国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朱祖希 |
出版社 | 蓝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专业摄影师的杰作,独特的视角,深厚的情感关注,展示北京最迷人的美景和魅力。 朱祖希主编的《美丽北京》以前所未有的高度,紧扣时代的脉搏,认识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展现北京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现状,突显北京在中国大地上的特殊地位。北京的自然地理状况、自然奇观、多姿多彩的中轴线、九坛八庙、皇家园林、宗教圣地、京味文化在这里呈现,优美的文字将它们之中蕴含的自然与历史之美娓娓道来。 内容推荐 朱祖希主编的《美丽北京》是近三十年来关于北京最权威、最详实、最通俗的北京地理科普读物。在这本书里,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发展中的五都之地,山水孕育的古城,变化起伏的中轴线、庄严凝重的皇家宫殿、集园林艺术之大成的皇家苑囿、多姿多彩的京味文化……这一切,被生动地语言娓娓道来。美丽北京,既为读者提供了北京最基本的地理概况,又把北京美丽的城市风光、人文古迹以及北京独有的特色等一一体现。精美的图片,流畅的文字,构成别样的阅读空间。《美丽北京》,一个走进北京、感悟北京、热爱北京的窗口。 目录 CHAPTER 01 印象北京 长城内外,千年首都 北京湾 左环沧海,右拥太行 历史名城 触摸北京演进的轨迹 北京城的规划建设 世界都市规划建设史上的创举 世界城市 新北京,新气象 崛起中的国际都会 东方文化名城,世界一流都市 CHAPTER 02 自然奇观 山水毓秀蕴奇珍 永定河 北京的母亲河 东灵山 北京第一高峰 云蒙山 北京的“小黄山” 上方山 房山境内的森林公园 十渡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石花洞 蕴美石花,洞容天下 CHAPTER 03 历史留痕 从远古走来的文明积淀 周口店 北京人发祥地 琉璃河遗址 重现西周燕都的辉煌 卢沟桥 卧虹千尺天下雄 北京明长城 万里长城的精品所在 明十三陵 天寿山下的帝王陵寝 CHAPTER 04 北京中轴线 北京城跌宕起伏的华彩乐章 永定门 北京中轴线的起点 天安门广场 首都北京的心脏 天安门 新中国的象征 紫禁城 中国遗存至今最大的古代建筑群 景山 日下山河一望收 钟鼓楼 北京中轴线的终结点 CHAPTER 05 九坛八庙 古都北京的重要标志 天坛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地坛 我国现存唯一的祭地之坛 社稷坛 中山公园的前世今生 先农坛 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 太庙 明清两代的皇家祖庙 孔庙 元明清举行国家祭孔的场所 国子监 庄严的皇家学府 CHAPTER 06 皇家园林 移天缩地的艺术奇葩 内三海 瀛台琼岛比蓬莱 御花园 高墙红翠映紫禁 圆明园 万园之园今何在 香山静宜园 西山晴雪满香炉 颐和园 北京的“西子湖” CHAPTER 07 宗教圣地 多种宗教共居共荣的典范 雍和宫 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 云居寺 北京的敦煌 戒台寺 天下第一戒坛 法源寺 唐代幽州城的见证 智化寺 明代寺庙建筑的精妙之作 白云观 全真派第一丛林 牛街礼拜寺 历史悠久的清真古寺 南堂 北京第一座天主教堂 CHAPTER 08 京味文化 只属于北京的“味道” 胡同 京城街巷里的似水流年 四合院 北京的民居典范 会馆 了解北京城文化的重要窗口 京剧 魅力无穷的国粹艺术 传统商业街 北京城市生活的历史记忆 老字号 北京的城市文化地标 北京小吃:舌尖上的北京城市符号 美丽北京地理名录 试读章节 内三海:瀛台琼岛比蓬莱 内三海,一般来说是指位于故宫和景山西侧的北海、中海和南海。现在只有北海作为公园向大众开放,中海、南海即人们常说的中南海则是中国最高政治权力机构的所在地。三海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中国历史上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比较宏大、布置精美的宫苑之一。 追溯三海的历史 据《金史·地理志》记载:“京城北离宫有大宁宫……明昌二年更为万宁宫。琼林苑有横翠殿。宁德宫西园有瑶光台,又有琼华岛,又有瑶光楼。”由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金代,这里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建筑规模。而此时,园林布局已经是以琼华岛为中心了。 元代在金代修筑的基础上,以琼华岛为中心建立了大都城,这里便成了皇城中的禁苑。太液池和万寿山的名字也是在元代定下来的。元至正八年(1348),赐山为万寿山,水为太液池。元代万寿山和太液池有较多的文献记载。元人陶宗仪《辍耕录》说:“万岁山在大内西北、太液池之阳。金人名琼花岛,中统三年修缮之。其山皆以玲珑石叠垒。峰峦隐映,松桧隆郁,秀若天成……山上有广寒殿七间。仁智殿则在山半,为屋三间。山前白玉石桥长二百尺,直仪天殿右,殿在太液池中圆低上,十一楹,正对万岁山。”在仪天殿(今北海团城)的南面,太液池南部水中,有一小屿,名挥天台。整个太液池的位置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北海和中海范围。 现在的三海规模最终在明代时奠定。明朝初期,只是对广寒殿、清暑殿和琼华岛上的一些建筑稍加修葺。天顺年间,对西苑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主要工程有:开辟南海,扩充了太液池的范围,完成了北海、中海、南海三海的布局。填平了仪天殿与紫禁城之间的水面,砌筑了团城。在琼华岛上和太液池沿岸增添了许多新建筑物。 明代开辟南海以后,就形成了以太液池上的两座石桥为划分的三个水面:金鳌玉虹桥以北为北海,娱蛤桥以南为南海,两桥之间为中海。乾隆皇帝在他的一首《悦心殿漫题》的诗中说:“液池只是一湖水,明季相沿三海分。”几百年来,三海和西苑两个名称一直并用;而中海和南海紧密相依,常常合称为中南海。 清代主要是在乾隆时期对三海做了一些修改和增建。顺治八年,拆除了琼华岛山顶的广寒殿和四周的亭子,修建了巨型喇嘛塔和佛寺,并将万寿山改名为白塔山。乾隆时期,对北海琼华岛上的大部分建筑物进行了重修,在北海的东北岸、北岸营建了许多建筑,在南海南台(即今天的潦台)以及中海东岸地区修建了宫殿楼阁和庭院幽谷。乾隆以后,基本上没有对这些建筑做大的修改。现在的三海经历千年的锤炼,终于以现今我们看到的面目留存了下来。 徜徉在山水之间——北海 北海位于北京中南海之北,什刹海之南,其标志性建筑白塔为清顺治年所建。北海建筑主要分布于琼华岛及东岸、北岸,全园面积68万平方米,其中水面39万平方米,琼华岛居于水中,其东南有桥与岸相联。琼华岛中央为土山,其南有普安殿、正觉殿、善因殿等佛教建筑。其北有酣古堂、环碧楼、一壶天地亭等建筑。东面有倚晴楼、智珠殿和琼岛春荫石幢。西面有分凉阁、阅古楼等建筑。琼华岛上古树参天,假山重叠,其北侧有一环形游廊临水而居,整岛如仙山琼阁,充满了浪漫色彩,体现了神功仙苑的意境。北海琼华岛山顶白塔为整个北海园林中的制高点,山南坡寺院沿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玉液桥南围城承光殿为对景,白塔高耸天际与远处的景山,故宫互为借景。北海东岸有濠濮间、画舫斋等建筑。濠濮间在石山曲桥间有一泓池水,敞轩、石坊居池南北。画舫斋为一方形水院,周有屋宇四面布置。北岸有静心斋、极乐世界、阐福寺、五龙亭等建筑群组。静心斋为一精美的园中园,曾是请皇太子读书居住的地方。五龙亭的五亭均为方形,错落布置,伸于水中与琼华岛相互呼应映衬。北岸建筑多为寺庙建筑,各景区既独立又统一,融于山景水景之间。 北海全园是造园大面积用水的典范之一(另外如颐和园及承德避暑山庄)。园林山水构架处理中,无论水面面积大小,多以其包围陆地,形成岛山。而岛的位置多偏于一侧,将其分割成一大一小两个水面,由小水面衬托出大水面的辽阔,对比呼应,从而形成山水镶嵌、构架精彩的园林格局。 北海公园是一座园林艺术的宝库,提供给相关人员丰富的造园经验和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北海的园林艺术,凝聚着中国历代园林文化艺术之杰作,称得上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一件璀璨的瑰宝。 地位特殊的中南海 中海的湖呈狭长形,在湖岸的北侧有时应宫、武成殿、紫光阁等建筑。紫光阁在明代称为平台,是一个高数丈的平台,有驰道可通台顶,皇帝可以在这里检阅骑射。自康熙年间起,每年仲秋在这里召集侍卫大臣演武。乾隆年间,在紫光阁后面修建了武成殿,在殿内悬挂历代功臣像,以示纪念。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办公共机构进驻中南海,紫光阁成为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的地方。 在中海东部突出的半岛上,原为明代崇智殿旧址,清康熙年年间在这里修筑了一组佛教建筑,包括千圣殿、万善殿、大悲阁等。除了祈雨之外,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还在这里举行“盂兰盆会”。在半岛的前部,建有水云榭,在这里整个中海尽收眼底,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的“太液秋风”因此而得名,至今乾隆御题的“太液秋风”石碑还在这里。中海的南端是一个狭长的陆地,这里是中海和南海的分界线。这里的主要建筑是勤政殿,勤政殿面阔五间,坐北朝南,门上有康熙题写的“勤政”匾额,是清代皇帝办公的所在。 南海水域相对比较完整,呈圆形,湖中有岛,建筑意境和北海很接近。岛内建筑群就是著名的“瀛台”。瀛台初建于明代,现存建筑多为清顺治、乾隆年间翻建。有翔鸾阁、涵元殿扆殿、迎薰亭等。涵元殿是瀛台的正殿,原为清代帝王宴饮群臣的地方,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就被软禁在这里,并于1908年在这里驾崩。瀛台南端的迎薰亭和东端的牣鱼亭是南海观景的好去处。这两个地方略呈半岛状,视野开阔,环视皆景。南海南岸与瀛台形成对应的是宝月楼,此楼上下两层各七间,装饰华丽,楼上有乾隆御题、仰视俯察、匾额。此楼位于南海的南端,也是整个三海景区的完美收束。近代以来,宝月楼以“新华门”之名广为世人所知。这里见证了诸多的历史事件。新中国成立后,新华门和天安门一样,成为国家和政府的重要象征之一,地位空前。 三海的园林艺术继承了中国的传统造园技艺并有所发展和创新。园中有园、园内外借景等布局手法都有巧妙的应用。园中栽植的花草树木除翠柏青松之外,还有岸柳、池莲、海棠、牡丹、芭蕉、竹、悬葛、垂萝等名花奇果,品类繁多。这些花草树木都和假山池岸、殿阁楼台相互结合成景,体现了中国园林的艺术水平。 P154-159 序言 天人协和,穷极造化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习近平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陆地国土面积最广大的国家之一。在这广袤的版图中,有巍峨的群山,雄壮的高原,辽阔的盆地,坦荡的平原,奔腾的江河,晶莹的湖泊,漫长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岛屿,同时还有宽广的近海海域和大陆架。 我国的国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纵跨纬度49度多。西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边的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省抚远县境内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东西相距5200千米,横跨经度62度,东西两端时差达4小时以上。当松花江上已是正午烈日当空的时候,帕米尔高原却刚刚迎来黎明的曙光;当北国已是千里冰封的隆冬时节,南海诸岛依然是郁郁葱葱、蓝天白云的夏日。广阔的国土使生活在其上的中华民族,时刻能感受到大尺度的空间变化和变化中的万千景象。 我国的地貌格局错综复杂,西高东低的阶梯分布是其宏观大势和主要特征。有着“地球之巅”和“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以其巍峨的雄姿和莽莽的身躯横亘在祖国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正是它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一级阶梯。自北而南横卧其上的山脉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等。全世界海拔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全都坐落在青藏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和西缘的喀喇昆仑山两大山脉之中。从青藏高原北缘和东缘起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地貌单元的镶嵌分布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正是这些高原和盆地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二级阶梯。此外,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一线以东,分布着辽阔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广大的东南丘陵等,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这些平原和丘陵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三级阶梯。 广袤的国土、独特的地理位置、错综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典型的季风气候等,造就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异彩纷呈的自然景观。由南向北,因太阳辐射和温度的变化,分布着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纬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依次呈现出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等的变化。自东南而西北,受东亚季风和青藏高原的影响,降水分布呈现出十分强烈的规律性,形成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等经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也依次呈现出森林、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等变化。此外,在高山和高原地区,因海拔高度和所处地理基带的不同,自然景观还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 阶梯式逐级下降的地势,还决定着我国主要河流由西而东的基本走向。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生动地描绘了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顺阶而下的奔腾气势。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也发源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它穿越横断山脉奔流进入第二阶梯后,又切穿了巫山山脉,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长江三峡。尔后,像一条驯服的巨龙,缓缓地流过长江中下游平原,最后才注入蔚蓝的东海。 雪峰皑皑,群山巍峨,高原雄壮,盆地辽阔,丘陵起伏,平原坦荡,戈壁浩瀚,沙漠似海,森林寂静,草原葱郁,河川蜿蜒,峡谷幽深,湖泊晶莹,海域蔚蓝,景观殊异,美不胜收。大自然的恩赐,让中华民族拥有了如此多样的大好河山。 在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中,我国旧石器时代的远古祖先活跃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之上。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20处,包括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的遗址。除青藏高原外,这些遗址几乎遍布我国第二和第三阶梯。 随着新石器时代生产技术的进步,以秦岭一淮河为界,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河中下游至辽河上游的广大地区之间,“南稻北黍”的格局正在形成并渐趋定型,其他地区或处在向逐水草而居的粗放游牧经济过渡,或仍处在采集狩猎为主的渔猎经济,因而,保留下来的文化类型和文化遗址也更多。 随着中华民族的逐渐形成和5000年文明史的开创,我们祖先在中华大地之上挥洒着勤劳与智慧,真可谓“天人协和,穷极造化”。当时以炎黄部落联盟为核心的华夏族,最早在黄河中游的汾、渭等支流地区形成。此后,华夏族不断与周边地域其他民族进行长期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形成了由数十个民族构成且活动地域仍存在差异的多民族共同体一一——一中华民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创造了博大精深、延续5000年之久、闪耀着璀璨光芒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并保存了不计其数、无与伦比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毫无疑问,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饱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作为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拥有众多的从世界级到国家级再到省市级的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区,而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不计其数的和具有普遍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工具、器具、用品、用具、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代工程、古代城池到哲学、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历历可见者为数众多,琳琅满目。截至2014年6月25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达47项,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其中,自然遗产10项,文化遗产3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而同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达38项,居世界第一。 山河壮丽、文化璀璨。而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则是“穷极造化”的现代表现,是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 “美丽中国”丛书,是中国地理学会组织数十名地理学家策划,并编撰的一套科普性地理旅游类普及读物。该丛书旨在通过通俗而优美的语言、流畅而精致的笔触和绚烂而精美的图片,向读者展示出本已存在于中华大地上的名山秀水、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以及当代建设成就,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提升我们做中国人的底气。这是我们出版这一套丛书的基本出发点和全部工作的追求目标。 丛书共35册,其中,第1册是全国总册,其余34册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分册。丛书内容包括区域印象、自然奇观、人文胜迹、民俗风情、著名市镇、现代建设成就、特色资源等。在丛书编撰过程中,我们力求践行三个原则,一是让读者了解自然与历史、敬畏自然与历史;二是体现人与自然相契合的天人合一精神;三是用精选的图片表达出诗般的柔美。 但愿“美丽中国”丛书,能为读者打开一扇认识中国美,并不断探索其真谛的大门。 中国地理学会 “美丽中国”丛书编委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