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耶稣会士杜赫德主编的《中华帝国全志》(共四巨册),是18世纪欧洲汉学的两部扛鼎之作之一,为中外研究者必读参考书。此书撰稿人共27位,均为在华欧洲传教士,其中以法藉最多。杜赫德以这些传教士发回法国的信件和报告等材料为基础,编成百科全书式的《中华帝国全志》,1935年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朝野各界人士无不以先睹为快。伏尔泰、孟德斯鸠等“知华派”均从此书中大量汲取关于中国的知识。
《请中国作证(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系作者蓝莉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扩展而成。作者在书中对《全志》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分析,其中包括:27位撰稿人的情况,他们的稿件在《全志》中所占的分量;杜赫德对这些稿件的加工和取舍;稿件所依据的资料来源和准确程度;书中所展现的中国形象与当时真实的中国的异同等等。作者查阅了大量文献和考证,全书内容充实,言之有据,为利用《全志》进行相关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可考的讯息。作者还对《全志》的内容作了分类评述,有助于研究者对《全志》的解读。
明末以降,传教士扮演着中西文化传递的角色,他们如何看待中国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康熙、雍正时期,在正处于启蒙时代的欧洲人心目中,中国是怎样的形象?当时的欧洲人对中国又有什么期待?杜赫德神甫一生都没到过中国,他的《中华帝国全志》根据长期居留中国的27位耶稣会传教士的报告、信札及译自中文的文稿编撰而成,是18世纪欧洲人认识中国的最重要信息来源之一,直到19世纪末还被看作是关于中国问题的完整知识手册。《请中国作证(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是法国著名汉学家蓝莉女士关于《中华帝国全志》一书的研究专著,旨在全面梳理这部巨著的内容,通过大量文献和考证,勾勒出《中华帝国全志》的成书过程,探究该书的稿源、选稿标准及对原稿的增删和改动,并以大量篇幅查考书中译文的汉文资料来源,从而揭示出《中华帝国全志》与中国经典西传的关系,还原当时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从历史学的长时段观重新审视了当时的传教士在中西方文化与宗教交流上所充当的角色,为读者重新解读和深入研究《中华帝国全志》提供了翔实的史料。
第一章 《全志》及其两个版本
I.1.同类应时作品中的佳作
I.2.两个版本的差异
第二章 主编与27位供稿人
II.1.杜赫德的职业生涯
II.2.供稿人的生平与活动
附件II.1.杜赫德生平和活动与礼仪之争的关联
附件II.2.为《全志》供稿的27位传教士名单
附件II.3.27位供稿人的供稿数量表
第三章 时代背景
III.1.反映在献词中的1735年
III.2.陷人险境的基督教
III.3.向中华帝国渗透
III.4.欧洲对耶稣会传教政策的看法
III.5.协调保教权
III.6.礼仪之争偏离正轨
III.7.《全志》认定的事端挑起者
附件III.1.1700年书检批文
附件III.2.孔子葬礼1700年10月19日再次举行
第四章 制作工场
IV.1.谁干了什么?手稿与印制品的异同
IV.2.杜赫德是否对稿件作了违背作者原意的改动?
IV.3.编纂和出版过程
IV.4.审读人的作用
IV.5.送检
附件IV.杜赫德在世时刊登在《耶稣会士书简集》上的来自中国的信件
第五章 与学界的联系
V.1.将地图纳入《全志》
V.2.院士们的好奇心
1)1684年科学院提出的问题汇总
2)1689年莱布尼茨提出的问题汇总
V.3.耶稣会士在科学院的会议上和出版物上谈论中国
V.4.法兰西科学院的一位死对头
V.5.科学上的审慎和大胆
附件V.1684年科学院的问题总汇与《全志》中回应此总汇的相关段落
第六章 译文
VI.1.译文的功能
VI.2.译文题录
第七章 信仰与教派
VII.1.宗教类别
VII.2.第一个崇拜对象
VII.3.对词义采取开放态度
VII.4.信仰的持久性
VII.5.否定性的质问
VII.6.最早的立法者
第八章 迷信
VIII.1.污染来自何方
VIII.2.文人拒佛
VIII.3.超自然的实体和非宗教的荣耀
第九章 品德
IX.1.真理的种子
IX.2.孝是所有美德之本
IX.3.修身
IX.4.民间文学
第十章 驳“中国人是无神论者”
第十一章 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叠交
结语
附录
1733年预售简介
同时代人的评论
迄今尚存的手稿及其收藏处
罗马教廷关于中国礼仪的历次决定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