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甘地自传(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印度)M.K.甘地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M.K.甘地编著的《甘地自传》,所讲述的不是英雄的传奇人生,而是一位慈祥长者,平实、坦诚、毫无保留地,与读者分享自己一生体验真理的故事。甘地说:“我的本意并不是要写一部真正的自传,而只是想将我探索真理的众多故事讲述出来。”

翻译底本采用1940年马赫德夫·德赛的英译本,该译本曾获得甘地的亲自订正,被视为的版本。

本书对于印度文化专有术语等做了详尽注解,方便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甘地自传(精)》记叙了唤醒三亿人反抗精神的“非暴力之父”M.K.甘地传奇的一生。此传记以优美流畅、生动写实的风格对历史事件进行了阐述,引导读者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自传的文体更多地体现了甘地的个人生活、个性性格和心理分析,对于人物和情景的分析更为出神入化,读《甘地自传》可以使读者更清晰的描绘出“圣雄甘地的真实的整体画像”。

目录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出生与家世

 第二章

童年

 第三章

童婚

 第四章

做个丈夫

 第五章

在中学

 第六章

一个悲剧(上)

 第七章

一个悲剧(下)

 第八章

偷窃和赎罪

 第九章

父亲之死和我的双重耻辱

 第十章

初窥宗教

 第十一章

赴英准备

 第十二章

被种姓除名

 第十三章

到达伦敦

 第十四章

我的选择

 第十五章

做一个英国绅士

 第十六章

改变

 第十七章

饮食探索

 第十八章

害羞之盾

 第十九章

不实之祸

 第二十章

初识宗教

 第二十一章

神灵给弱者以力量

 第二十二章

那拉扬·亨昌德拉

 第二十三章

大博览会

 第二十四章

获得执照了,但是之后呢?

 第二十五章

我的无助

第二部分

 第一章

赖昌德巴依

 第二章

生活琐事

 第三章

 第一宗案子

 第四章

 第一次打击

 第五章

准备去南非

 第六章

到达纳塔尔

 第七章

一些经历

 第八章

出发去比勒陀利亚

 第九章

更多的苦难

 第十章

在比勒陀利亚的第一天

 第十一章

接触基督教

 第十二章

和印度人交往

 第十三覃

做一个“苦力”

 第十四章

为案件做准备

 第十五章

宗教的躁动

 第十六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第十七章

定居纳塔尔

 第十八章

颜色斗争

 第十九章

纳塔尔印度人大会

 第二十章

巴拉桑达拉姆

 第二十一章

三英镑人头税

 第二十二章

宗教的对比研究

 第二十三章

管理家务

 第二十四章

回家

 第二十五章

在印度

 第二十六章

两件热爱之事

 第二十七章

孟买集会

 第二十八章

浦那和马德拉斯

 第二十九章

速归

第三部分

 第一章

风暴前夕

 第二章

风暴降临

 第三章

考验

 第四章

风暴后的平静

 第五章

教育孩子

 第六章

服务精神

 第七章

禁欲(上)

 第八蕈

禁欲(下)

 第九章

简单生活

 第十章

布尔战争

 第十一章

不洁和饥荒

 第十二章

返回印度

 第十三章

重回印度

 第十四章

担任文书和听差

 第十五章

参加国大党集会

 第十六章

库尔兹勋爵的聚会

 第十七章

和戈克利在一起的一个月(上)

 第十八章

和戈克利在一起的一个月(中)

 第十九章

和戈克利在一起的一个月(下)

 第二十章

在贝拿勒斯

 第二十一章

定居孟买?

 第二十二章

信仰接受考验

 第二十三章

再赴南非

第四部分

 第一章

爱的徒劳

 第二章

来自亚洲的独裁者

 第三章

忍下屈辱

 第四章

牺牲精神

 第五章

自省的结果

-第六章

为素食牺牲

 第七章

水土疗法

 第八章

一个警告

 第九覃

与当权者作斗争

 第十章

神圣的回忆及苦修

 第十一章

和欧洲人往来(上)

 第十二章

和欧洲人往来(下)

 第十三章

印度评论

 第十四章

苦力聚居区

 第十五章

黑死病(一)

 第十六章

黑死病(二)

 第十七章

付之一炬的聚居区

 第十八章

一本书的魔咒

 第十九章

“凤凰”定居点

 第二十章

 第一夜

 第二十一章

波拉克决意加入

 第二十二章

神灵庇佑之人

 第二十三章

家庭生活一瞥

 第二十四章

祖鲁人的“叛乱”

 第二十五章

寻找内心的声音

 第二十六章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诞生

 第二十七章

饮食探索续篇

 第二十八章

卡斯特自的勇气

 第二十九章

家里的“非暴力不合作”

 第三十章

自我实现

 第三十一章

绝食

 第三十二章

做校长

 第三十三章

文化教育

 第三十四章

精神训练

 第三十五章

良中之莠

 第三十六章

绝食赎罪

 第三十七章

拜访戈克利

 第三十八章

为战争出力

 第三十九章

精神困境

 第四十章

小规模的“非暴力不合作”斗争

 第四十一章

戈克利的仁慈

 第四十二章

治疗胸膜炎

 第四十三章

回家

 第四十四章

律师工作的一些回忆

 第四十五章

欺诈行为?

 第四十六章

从委托人变成同事

 第四十七章

解救一个委托人

第五部分

 第一章

全新的经历

 第二章

在浦那和戈克利一起

 第三章

这是威胁吗?

 第四章

山提尼克坦

 第五章

三等车厢乘客的痛苦

 第六章

申请入党

 第七章

库姆巴·梅拉

 第八章

拉卡史满·朱拉

 第九章

成立修行所

 第十章

在安维尔

 第十一章

废除契约劳工制度

 第十二章

洗不掉的靛青色

 第十一章

文明的比哈尔人

 第十四章

直面“非暴力”

 第十五章

撤销诉讼

 第十六章

工作方法

 第十七章

我的同事们

 第十八章

深入农村

 第十九章

遇到一个好官

 第二十章

和劳工在一起

 第二十一章

修行所现状

 第二十二章

绝食

 第二十三章

凯达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二十四章

“偷洋葱的贼”

 第二十五章

凯达“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终结

弟二十六章

力求团结

 第二十七章

征兵活动

 第二十八章

和死神擦肩而过

 第二十九章

罗瓦拉特法案和我的苦恼

 第三十章

令人惊奇的景象!

 第三十一章

难忘的一周(上)

 第三十二章

难忘的一周(下)

 第三十三章

“滔天大错”

 第三十四章

《新生活》和《青年印度》

 第三十五章

在旁遮普

 第三十六章

哈里发运动和护牛?

 第三十七章

阿米里萨尔会议

 第三十八章

加入国大党

 第二十九覃

印度土布运动的诞生

 第四十章

于找到了!

 第四十一章

建设性的对话

 第四十二章

大势所趋

 第四十三章

那格浦尔

尾声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出生与冢世

甘地家族属于班尼亚①种姓,据说曾经是杂货商人,但是自我祖父那一代以来,家族中出了好几任卡提亚华德的行政长官。我的祖父尤他昌德·甘地,又名尤他·甘地,想必是一个极有原则的人。他原本是波尔班达的帝万②,后来因政治斗争被驱逐,到居那加德居住。在那里,他用左手对当地的纳瓦布致敬。有人注意到了这一明显的不敬之举,问其原因,他解释说:“我的右手只效忠于波尔班达。”

祖父因丧偶而再娶。第一任太太生了四个儿子,第二任太太生了两个。童年时期,我从未感受或察觉到这几个儿子并非—母所出。六个儿子中,排行第五的名叫卡拉姆昌德·甘地,又名卡巴·甘地;排行第六的名叫图尔西达斯.甘地。两人先后做了波尔班达的行政长官。卡巴·甘地即是我的父亲。他曾是王府法庭的成员。这一组织现在已经消失,但当年在调解宗族首领和族人之间的纠纷方面曾有很大影响。他也曾先后担任过拉吉克德和万卡那的行政长官,去世之前还一直从拉吉克德领取退休金。

父亲先后有四位妻子,每一次都是因丧偶而再娶。大女儿和二女儿分别是第一任和第二任太太所生。最后一任太太普特丽白生了一个女儿和三个儿子,我是最小的儿子。

我父亲爱民如子,忠诚勇敢,慷慨大方,脾气却不太好。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还结了第四次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还似乎有点沉溺于肉欲。家族内外事务中,他都以公正廉洁、忠于本邦而著称。有一次,一个助理政治监督官出言莽撞,冲撞了拉吉克德的贵族,我父亲立即对此表示不满。监督官大为震怒,要求我父亲道歉。父亲不肯,还被关了好几个小时,监督官在看到父亲的固执之后,也只好把他放了。

我父亲对敛财从未有任何野心,所留给我们的财产也不多。

父亲经验丰富,但是受教育程度并不高。他的古吉拉特语最多达到五年级的水平,对于历史地理也知之甚少。但他实践经验丰富,不管问题多么错综复杂,他都能找到解决方法,同时管理几百人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他接受的宗教训练少之又少,但是和很多印度教徒一样,他定期去寺庙祭拜,听人讲经,也获得了一些宗教文化的浸染。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在一位博学的婆罗门世交的推荐下,他开始阅读《薄伽梵歌》,并在每天做礼拜时大声朗读其中的一些片段。

母亲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圣洁。她拥有极深的宗教情怀,吃饭前必定要祷告。她每天都要去一个名为哈瓦里的毗湿奴神庙参拜。在我的印象中,她从未错过任何一个“查土摩斯”。她总是许下最严苛的誓言,并坚决执行。我记得曾经有一次,她在执行“昌德罗衍那”的过程中病倒了,但是即使如此,她仍然没有中断。连续禁食两到三次对她来说不算什么。在“查土摩斯”期间,她常常一天只吃一顿饭,但是她仍不满意。后来,在某个“查土摩斯”期间,她隔一天才吃一顿。有一次,她甚至立下誓言:未见太阳,绝不进食。在那些日子里,我们几个孩子总是站在那里,仰望天空,等着告诉母亲太阳出来了。大家都知道,在雨季之中,太阳总是不肯屈尊露面。我还记得有几次,太阳忽然出现,我们立即跑去告诉她,但是等她跑出来,想要亲眼确认一下的时候,变幻莫测的太阳早就不见了,她也因此失去了吃饭的权利。“没关系,”她总是开心地说,“是神灵不想让我今天吃饭。”然后就回去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去了。

母亲有丰富的常识,对本邦的所有事务都非常熟悉,那些宫廷里的贵族妇女也对她的才智有高度评价。孩童时期,我总是伴随她左右,至今还记得她和王公的寡母之间进行的许多生动而有趣的谈话。

这就是我的父亲和母亲。1869年10月2日,我在波尔班达(又名苏达马普里)出生,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我记得自己后来开始上学,费了很大的劲才学会乘法表。在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和其他男孩一起给老师们起各种各样的外号。这件事情也充分证明,我那时一定是一个不太聪明、记性也不大好的学生。

第二章童年

在我大概七岁的时候,父亲离开了波尔班达,去拉吉克德的王府法庭任职。我在那里开始上小学。那时的生活我至今记忆犹新,甚至记得教我的老师叫什么之类的很多细节。在那里,我的学习成绩和在波尔班达一样乏善可陈。一直以来,我只是一个资质平平的学生。后来,我转到了一所郊区的学校。十二岁的时候,我升到了中学。在这段短暂的时光中,不管是对老师还是对同学,我从没说过一句谎话。我曾经非常害羞,总是独来独往,只有书本和功课为伴。我每天都是踩点到学校,一放学就立刻跑回家。我真的是“跑”回家,因为我不敢和任何人说话,唯恐有人会取笑我。

中学一年级考试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我认为值得一提。当时,督学盖尔斯先生来学校视察,他给我们出了五个单词来考察大家的拼写。我写错了其中的一个词——“壶”,老师就用靴子尖儿踢我,想要提醒我,但我没有领会到老师的用意。我一直以为老师是在那里监督我们作弊的,所以万万没想到他是想提醒我抄旁边同学石板上的正确答案。考试的结果是,除了我以外,其他所有同学的拼写都完全正确。只有我一个人“犯傻”了。老师后来还试图向我解释,我这种行为是多么的“傻气”,但是完全没有任何效果。我永远也无法学会抄袭这门“手艺”。

但是,这件小事丝毫没有影响我对老师的尊敬。我总是本能地忽视长者的错误。甚至后来,我知道了这位老师的其他很多缺点,却依然对他尊敬有加。我早就学会了要执行长者的命令,而非审视他们的行为。P3-6

序言

四五年以前,几个和我最亲密的同事建议我写一部自传,我同意了。但是在我刚刚开始写作,尚未写满一页纸的时候,孟买发生了暴动,这项工作就因此搁置下来。此后发生了一系列事情,最终导致我被囚于耶罗达监狱。在那里,我的狱友杰朗达斯先生建议我暂时先把其他事情放到一边,专心写完自传。但是那时我已经制定了一个自学计划,在完成之前,恐怕都没有心思做其他事情。其实,如果在耶罗达监狱服刑期满,我是可以写完自传的,只需再多一年的时间即可。现在,斯瓦密·阿南德再次提出让我写完自传,鉴于我已经写完了《南非"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史》,也就欣然同意了。斯瓦密希望我可以写一本独立的书,但我没那么多时间。我只能一周写一章,反正我每周都要给《新生活》写点东西,何不就写自传呢?斯瓦密同意了这个办法,于是我辛苦写作的日子开始了。

但是,在我沉默的这段时间里,一个敬畏神灵的朋友对我的做法提出了疑虑:"你怎么写起了自传呢?写自传是西方人特有的做法,除非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从没听说过哪个东方人还会写自传。而且,你要写什么内容呢?要是你否定了今天奉为圭臬的准则,或者改变了今天的计划,不就误导了那些将你的所言所写奉为权威,并据此行事的人吗?不要写任何自传性质的东西,至少现在暂时不要写,你不觉得更为妥当吗?"

这种说法对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我的本意并不是要写一部真正的自传,而只是想将我探索真理的众多故事讲述出来。我一生都致力于探索真理,因此将这些故事放在一起来看,好像有点像自传。但是,只要本书的每一页都在记录我探索真理的故事,我倒并不介意采用什么形式。我相信,或者说以这样的信念激励自己,将这些故事连续地讲述出来,对读者也是有帮助的。我在政治领域的尝试,现在不只在印度广为人知,一定程度上,在整个"文明"世界都受到了关注。对我个人而言,它们的意义不大,由此获得的"圣雄"称号则更加不值一提。这个称号常常使我陷入痛苦,并且在我的印象中,也从未给我带来片刻欢愉。当然,我更想分享的是我自己在精神世界的探索,这些探索只有我自己知道,也是我在政治领域奋斗下去的动力。如果这些探索真正是属于精神层面的,那就没什么好自吹自擂的,反而只能使我更加谦卑。因为,越回望过去,我越能清晰地感受到自身的局限。

这三十年来,我竭尽全力探求的是自我实现,是和神的直接沟通,是"解脱"。我存在、生活以及上下求索的全部意义也都在于此,我所说所写,以及在政治领域的一切尝试也都是为了追寻这一目标。我一直坚信,如果我可以实现这一目标,那么人人都能实现。因此,我的探索都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并且我坚信,这样做完全无损于这些探索的精神价值。当然,有些交流只发生在个体生命和造物主之间,这些感悟是无法言传的,我想说的并不是这一类的体验,而是精神层面乃至道德层面的体验,因为宗教的本质在于道德。

本书只收录那些无论老幼都能理解的宗教体验。如果我可以用冷静而谦卑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众多其他的探索者将会从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当然,我认为我的探索还远非完美。如同一个科学家,尽管他竭尽全力地保证实验的准确、细致及预见性,却从不敢宣称自己的实验结果就是定论,而是始终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同样,虽然我做过深刻的自我反省,不断反思自己,并观察分析了自己的每一个心理状态,但是我绝不敢说自己的结论就已经是板上钉钉、万无一失的了。我唯一敢说的是:这些结论对我而言是绝对真理,而且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可以说是定论。因为若非如此,我就不能把它们作为我行动的依据。我人生的每一步,或接受或拒绝,都依据这些原则作出判断,再根据判断行事。只要这些行为符合我的理智和内心意愿,我就必须坚持我最初的结论。

如果只是探讨一些学术性的原则,我当然不应该尝试采用自传体。但是我写作的目的是想探讨这些原则的实际应用,因此我给本书计划写作的各章起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我体验真理的故事",这些体验当然包括非暴力、独身,以及其他还称不上是真理的行事原则。对我而言,真理是至高无上的准则,包含着很多其他的原则。真理既指言论真实,也指思想真实;既指精神层面的相对真理,也指绝对真理、永恒原则,即"神灵"。关于"神灵"有无数种说法,因为"神灵"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显现。这些显现让我惊奇、敬畏,甚至一度感到惶恐。然而,我只把神灵当作真理来崇拜。我还没有找到"神灵",但是我一直在寻找。在追寻的过程中,我随时准备着牺牲最宝贵的东西,即使需要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但是,只要还没有探寻到绝对真理,我就必须先坚持已认识到的相对真理,并让它们成为我的指引和庇护。尽管探寻真理的道路狭窄陡峭如刀刃,对我而言,这仍然是最快、最简单的方式。如果我坚定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即使是喜马拉雅山般的大错都显得微不足道,因为这一道路可以让我免于愁苦,向着最终的光亮一直走下去。在探寻的过程中,我常能依稀窥见绝对真理和"神灵"的一点光辉,并日益确定,"神灵"是绝对真实的,而其他都是虚妄。我希望告诉那些想要了解的人,我是如何渐渐认识到绝对真理的;并且,如果可以的话,让他们分享我的体验和信仰。我越来越有理由相信,那些可以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甚至也可以发生在一个孩子身上。探寻真理很难,但是也可以很简单。对于一个傲慢的人来说,可能难于登天;而对于一个无知的孩童来说,可能却轻而易举。追寻真理需要低到尘埃里。世界将泥土踩到脚下,但是真理的追寻者却需要谦卑到可以为泥土所践踏。只有那时,也直到那时,才有可能一窥真理的面容。至富和妙友的对话就清晰地展现了这一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也都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说明。

如果本书所写的任何东西让读者感到我有一丝自傲,那么我对于真理的探寻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对于绝对真理的感知也不过只是海市蜃楼。那就让成百上千像我这样的人消失吧,让真理得以显现。千万不要因为我这样一个犯错的凡人,而降低了哪怕一丁点儿真理的标准。

我希望并恳请大家不要把下面各章节的建议奉为权威。文中记叙的探索可以被当作一个示例,据此,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进行探索。我相信,在一定范围内,这些示例还是相当有帮助的,因为对于任何值得提到的丑事,我都不会刻意隐瞒,或者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我希望让大家完全了解我的错误及偏颇,我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描述我在"非暴力不合作"理念下的探索,而非宣称自己的美德。我将以真理般的严苛来审视和评判自己,因为我希望别人也能够如此。如果用上述标准来评判自己的话,我不得不和索达斯一起惊呼:

哪里有一个可怜虫,

像我一样邪恶而令人生厌?

我已抛弃我的造物主,

成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

我离神灵仍然那么遥远,这带给我无尽的痛苦。因为我完全知道,"他"赐予了我生命,并主宰着我生命的每一次呼吸。我深知,我的邪恶欲望让我无法更接近"他",但是目前我还无力摆脱。

只能暂时搁笔了,我将从下一章开始讲述我的故事。

M.K.甘地

艾哈迈达巴德,沙巴玛第学院

1925年11月26日

后记

译后记

2014年末,我收到了果麦文化发来的《甘地自传》翻译约稿信。此事虽然事出偶然,却也恰好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愿望。国人对于甘地其实并不陌生,中学课本上就有提及。但令人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很多中学历史课本上对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评价简单地归于ct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只要我们见过甘地的照片,就会发现眼前这个瘦骨嶙岣、全身只裹着一块托蒂的男子,实在是很难简单地贴上“资产阶级,,的标签。一部好的自传可以立体而丰满地呈现一个人,因此出版一个底本权威、注解详细、文字新鲜的译本,立体地呈现甘地其人,就成了最初确定这个选题的目标。

首先摆在眼前的就是底本的选择问题。《甘地自传》最初在甘地创办的周报《新生活》上连载,原文由古吉拉特语写成,后集成两册出版,共销售近五万套。此后,《甘地自传》出现了众多的英译本,有代表性的包括马赫德夫·德赛、C.F.安德鲁斯的英译本等。其中德赛在1940年发表的英译本,因曾获得甘地的亲自订正而被视为最权威的版本。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最初的中译本是根据C.F.安德鲁斯的译本译出,同甘地原来的自传在章节和内容上都有较大的出入。195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杜危和吴耀宗先生翻译的《甘地自传》是最早依据德赛版英译本译出的中文本。但是,这一译本毕竟距今已有近六十年的时间,暂不说市面上已几乎不可得,六十年间语言变化纷繁,阅读起来甚至已经不甚流畅。因此,出版一个底本权威、注解详细、文字新鲜的译本,堪称迫在眉睫。

但是,去哪儿可以找到权威的1940年出版的德赛本呢?为此,我们想到了国家图书馆以及各个大学图书馆的馆藏等等。然而,一切仿佛就是命中注定的。一天夜里三点多,我忽然醒来,怎么都无法再次入睡,百无聊赖之下随手打开电脑,上网搜集关于甘地的资料。结果无意中发现,2013年9月沙巴玛第学院保护和纪念基金会创立了一个名为“甘地遗产门户”的网站,并在上面发布了1940年德赛英译本的影印版。至此,底本的选择问题才终于尘埃落定。

翻译自传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自传和他人所作的传记有本质上的区别。阅读自传,除了可以通过文字描述获知传主的生平经历之外,还可以通过其对材料的选择和取舍,甚至从语言风格上,更加近距离地感受到作者其人。《甘地自传》即是如此。

如果你一想到甘地,第一个反应是“非暴力不合作”、“印度国父”、“圣雄”、“伟大的民族主义者”之类标签的话,那么可以说,你对甘地的了解还远远停留在表面。甘地用这本自传,描述了从1869年出生一直到1921年之间发生的所有他自认为重要的事情,政治生活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且显然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甘地对往事的描述极为细致,有的地方甚至略显哕嗦,从中也可以管窥作者的性格和为人。

甘地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立体的人物。他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却出于对大英帝国的忠诚而两次参战。他受过西方教育,却笃信水土疗法。在西方工业文明的洪流之中,却在印度提倡“土布运动”,摒弃机器之功。他对学校教育并没有多大信心,除了大儿子之外,几个孩子都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文化水平都不高。

甘地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崇尚素食、禁欲,反对贱民制度,但是这些品格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在这部自传中,甘地毫无保留地回忆了自己做过的错事。初中的时候,在一个朋友的怂恿之下,甘地也曾经尝试过吃肉,但是吃肉之后内心充满了愧疚,他在书中回忆道:“当天晚上,我过得非常不好,做了一个极其可怕的噩梦。每次我差不多快睡着的时候,都觉得好像有一只山羊在我的胃里面咩咩叫,总是满怀愧疚地惊醒。”按照印度当时的习俗,甘地是在十三岁时结的婚。因为当时年纪尚幼,他成了一个善妒的丈夫,甚至要求妻子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外出。在结婚前后,甘地迷上了抽烟时吞云吐雾的感觉,因为没钱买烟,还曾经去捡长辈扔掉的烟屁股,后来还发展到去偷仆人的铜币买烟。因为无法忍受事事都要获得长辈许可,他甚至尝试过自杀。一般人总倾向于掩饰自己的过错,认为有损颜面,尤其是众所钦敬的公众人物。然而,甘地在叙述这些事情的时候,原原本本,毫无遮掩,其人格之伟大,从中可见一斑。

甘地把自己的自传命名为“我体验真理的故事”,他用冷静而谦卑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希望给其他探寻真理的人以前进的动力。甘地在自传中分享的是他在精神世界的探索,这些探索也是他在政治领域奋斗下去的动力。他竭力追求自我实现,追求和神灵的直接沟通。在追寻的过程中,他随时准备着牺牲自己所有最宝贵的东西,即使需要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他在政治领域的奋斗也都是基于自己对真理的探索。他在南非反对种族歧视,为契约劳工争取权益,回到印度之后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领导群众运动,反对贱民制度。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后世的子孙也许很难相信,世上竞走过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

翻译三条金律“信达雅”之中,对于历史材料的翻译,“信”永远是置于第一位的。原文如果是散文,译文也应该是散文;原文是韵文,译文也应该是韵文。原文如果交代事无巨细,有的地方甚至信息有所缀余,译文也应该一并译出。简单来说,就是想象作者如果会说中文,同样的信息会如何表达。甘地的阅读量非常大,旁征博引,书中不时出现诗歌等韵文,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尽量体现了这一语言特色。例如,在第一部分第六章讲述甘地体验吃肉的部分引用了古吉拉特诗人纳玛德的一首打油诗,译文也尽量体现打油诗的风格,采用五言绝句的结构,韵脚压在一二四句的句尾:“英人体格好,印人瘦小小,肉食者治人,竟有五尺高。”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翻译此书的过程中,笔者始终秉持着这样的原则,但水平和能力所限,若有疏漏和不妥之处,还请不吝加以斧正。 《甘地自传》中有一些关于印度教和印度文化的专有术语,以及其他一些对读者来说较为陌生的概念,在必要的地方,书中都做了较为详尽的注解,尽量让读者不需依赖任何参考工具,就可以比较顺畅地阅读本书。此外,对于原文中的讹误,本次也做了相应的说明,例如甘地在原文中把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一部作品《怎么办?》误说成是托尔斯泰的作品,在本书中以脚注的形式做了说明。

此次可以成书还要感谢沙巴玛第学院保护和纪念基金会对底本的整理和分享,以及周小燕女士的悉心校正。

吴晓静

2015年11月,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后世的子孙也许很难相信,世上竟走过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

——爱因斯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3: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