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血脉(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学儒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赵学儒著的《血脉(精)》,不仅记录了北京南水北调艰难的建设历程和辉煌成就,抒写了建设者的无私情怀、高尚品德和创新精神,也寄希望北京及全国人民行动起来,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血脉”。“血脉”畅通,实现中国梦和民族复兴的路才能更通畅,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更兴旺,你我他才能更幸福。

内容推荐

赵学儒著的《血脉(精)》为长篇纪实作品,记录了中国南水北调的建设历程,南水北调工程是首都的重要供水生命线即血脉,应急供水,能解北京干渴之急。北京从一个历史上河网交织、湖泊湿地星罗棋布的古都,变成了一个水资源极度缺水的现代化大都市,水作为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对北京的重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这本书从南水北调工程伊始,记录了其建成的全部过程及历史意义。

目录

序言

引子

第一部 水者,血也

 第一章 水之忧患

 第二章 北京水问

 第三章 国家战略

 第四章 水脉抉择

 第五章 顶层运筹

 第六章 京城布局

第二部 打通“主脉”

 第七章 拆迁先行

 第八章 应急“音符”

 第九章 “拒马”腾飞

 第十章 惠南庄纪事

 第十一章 PCCP神话

 第十二章 大宁新生

 第十三章 “暗”战

 第十四章 美丽团城湖

第三部 京华脉动

 第十五章 北京水网

 第十六章 “三厂一线”及其他

 第十七章 两线鏖战

 第十八章 大爱密云

 第十九章 十年,水到渠成

第四部 清水畅流

 第二十章 碧水润京华

 第二十一章 尚方宝剑

 第二十二章 调出“京味”

 第二十三章 水价方案

 第二十四章 节水不放松

第五部 上善若水

 第二十五章 源远流长

 第二十六章 奉献者之歌

 第二十七章 一衣带水

 第二十八章 涌泉报恩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秘密文件

石维新从文件柜拿出从密云水库库下打井取水的方案,我想拿走,他却不给,因为那是一份秘密文件。也就是说,在南水北调通水之前,这个方案是对外保密的。

石维新说:“当时在6亿的时候,我们做了应急方案,在密云水库底下打井,就是在库里面打井,抽密云水库库底的水,来给北京应急,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

北京,像一张大饼,一圈圈扩张,二环、三环、四环、五环,现在已经扩张到六环,以后肯定还有七环、八环,甚至……不可想象,反正我的老家保定,早晚会被圈进来。城市扩张、人口剧增和气候变化,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因缺水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也渐渐凸显。

这些冷酷的数字是否让人惊心:

从1999年至今,北京自然降水连续偏少,平原地区地下水平均埋深下降到24.92米;北京周边“十库九旱”“有河皆干”;被吸干了乳汁的母亲河永定河,早己无水流淌。2003年,北京在怀柔启动第一个备用应急水源地,随后又相继启用了房山、平谷和昌平三个应急水源地。但这还不够。

10年来,为了适应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北京不得不加大地下水的开采量。10年间,北京地下水的超采量累计超过56亿立方米,相当于抽干了2800个颐和园的昆明湖。

2800个颐和园的昆明湖,你能想象是一个多么大的湖海吗?

不仅是北京,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整个华北平原地下水的累积超采量已经突破了1000亿立方米。也许你对这个数字并不敏感,那就往下看。

连年的大量超采地下水,已经使北京地下水水位严重下降,水井大量报废,形成了2100平方公里的地下漏斗区。

问:什么叫地下漏斗?

答:地下漏斗就是某地区地下水被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饱和,水面以采水点为中心,四周向中心呈梯度下降的现象。

问:地下漏斗有什么危害?

答:地下漏斗会进一步引起地下储水空间缺乏水体的支撑而萎缩,使得上面的土石层在重力的作用下往下沉,不但让地面上的建筑受到安全威胁,而且在雨季,降水对地下水的补充也会因为储水空间减小直接不补给,从而引起当地水资源的萎缩与枯竭。

我大致归纳了一些漏斗危害的现象:

造成地面沉降、塌陷;

河流、湖泊水量减少,形成断流、干涸;

水井枯竭;

水体流失;

破坏地上建筑等。  降雨量减少,漏斗区增多,导致的是地面沉降。

我从杨艳教授《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一文中,得到翔实的数字证实,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最大年沉降量达到137.51毫米,最大累计沉降量1163毫米。

沉降现象严重的地区,包括海淀、朝阳等经济、文化繁荣的城区。

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人口高度密集,地面上高楼林立,地下铁路纵横,还有很多军用设施,严重下沉这还了得!

我没有考证,那些地质研究者,是否研究过地下水下降对地震的影响。但是,我知道,地下水下降会导致地面开裂。比如河北武邑至阜城县,就曾经出现一条长8公里的裂缝。

2014年6至8月的数字显示,北京市区总供水量达到2.55亿立方米,和去年相比增加了900万立方米,相当于4.5个颐和园昆明湖的水量。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新闻发言人梁丽就跟我说,2014年夏季高峰供水呈现出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提前进入供水高峰期,日供水量在5月下旬突破300万立方米,超过去年高日供水量历史纪录;

二是用水刚性需求增加,供水量持续呈高位运作状态,日供水量共8次突破300万立方米,最高日供水量出现在7月28日,达310.4万立方米,创下了百年供水史的新纪录。

这就是说,北京的用水量剧增,因而缺水量也剧增。

有的专家估算:到2020年,平水年份北京将缺水23.76亿立方米,枯水年份将缺水30.9亿立方米。

北京,己然是世界上最最缺水的城市。

P16-17

序言

2012年初,我参与中央电视台、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联合拍摄的大型纪录片策划。当时,这部纪录片的拟名很多,比如《南水北调》《大国水网》《中华水脉》等,到2014年10月正式播放时,纪录片的名字定格为《水脉》。这个名字在当时来说,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叫法。这种叫法定义比较准确,内涵比较丰富。但是,我在北京做了大量的采访后,总是觉得它还缺点什么。

水原本是自然的东西,除却了自然属性,还有很多别的属性,比如政治属性、经济属性、生态属性、哲学属性、文学属性等。

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它主要是滋养万物,我们经常说水是生命之源,就是这个道理。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成分,如果失掉大量的水,生命就可能终结。在我们所摄取的饮食上,没有那种东西是比水更具有重要的作用了。没有食物,我们可以存活二至三周,而没有水,我们撑不了几天。所以,只有源源不断的供给水,我们的生命之花才会永远充满生机。

我国是农业大国,自古水的多少就决定着粮食的丰寡,进而决定政权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康。而水多为灾,水少为害,有史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个水旱灾害频发的民族。认识到这个问题,水就有了政治属性。一些政治术语,比如“水安则天下宁”、“治国以先治水安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都在说水的政治属性。解决水旱灾害频发的问题,就成了历朝历代较大的政治行动。

于是,就有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治理了洪水,建立了夏朝;李冰父子治理岷江,“深淘滩,低作堰”,成就了“天府之国”;王安石主持制定《农田利害条约》,大兴全国兴修水利之风;康熙重视“三藩及河务、漕运”,拉开“康乾盛世”的序幕;孙中山抒写长江方略,笔力道劲,气魄宏大;毛泽东首提南水北调,筑梦江河,指点江山。除此,还有更多政治家治水的事迹。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是水做的民族,中华文明闪烁着水的光辉。

水的经济属性,包括水滋养庄稼,庄稼供人食粮;水滋养树木,树木能搭建房屋;水滋养禾草,禾草养育牲畜等。水与经济最直接的效益,就是使用或者制成桶装水卖钱。水能够航运,运送南来北往的人和物,人和物都要买船票,也是因水而产生的经济效益。水发出的电,转动机器,抽水灌溉,点亮灯泡,做熟饭菜等。随着新能源的广泛使用,电这个看不见又不能摸的东西,越来越讨人喜欢。

水的生态属性就太多了。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荒,那是不争的事实。自古,人类逐水而居,在水边搭个棚子居住,开垦土地种粮,吃喝拉撒睡,从出生到不自觉地老去。随着现代文明的拓展,人们在水边建起漂亮的城市,在没水的地方掘井取水,人们把水从丰的地方调到匮的地区。水村、水乡、水都,以水命名的地方多不胜举,那小桥流水,那一泓清水,那荡漾的涟漪,那飘香的水味,那滚滚的浪涛,那潺潺的溪流,那清澈的颜色……无不让人感受良多。

水是最伟大的哲学家,古今中外没有人能与其比肩,连老子都承认“道法自然”。虽然诸子百家对水有百余种说法,比如:“逝者如斯”、“水滴石穿”、“水到渠成”、“摧枯拉朽”、“随圆就方”、“源远流长”、“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虽然水被哲学家一说,就百折不挠,就聚气生财,就包容接纳,就以柔克刚,就能屈能伸,就周济天下,就功成身退,但是这些论断都是对水的总结和归纳,没有哪个哲学家跟水一样原创一个哲理。

水是至善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事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在我的记忆中,老子并没有解释水为什么利万物而不争。因为从事水利工作,因为数十年都与水打交道,因为骨子里有个刨根问底的毛病,我认为“水利万物而不争”,是因为水知道感恩。大地给了水滋生的土壤,天空给了水繁衍的空间,森林给了水涵养的躯体,高山给了水流动的台阶,万物虽然受惠于水也反哺于水。所以水感恩万物,惠泽万物,不与万物争利益。水循环流动,感恩无处不在,所以万物生机勃勃,包括人类生生不息。

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都用诗歌、散文、音乐等形式诠释水的文学属性。我把“水”比作“血”,也当是文学的一种,但它不仅仅是一个比喻。也就是说,“水脉”一词,远远不能说明自我对水的进一步理解,远远不能解释水的深层次属性,远远不能涵盖南水北调的重大意义,远远不能弄清楚水与北京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关系,远远不能够说清楚水对于人类的厉害程度。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华民族治水史上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无需质疑的事实。官方说它可以缓解北方水资源紧张状况,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我认为也比较准确。我大胆地把中华民族比喻为一个“畸形儿”,因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他一侧盈血,血管暴涨,时常溢血;另一侧贫血,供血不足,心力交瘁,于是走路并不稳当。南水北调是干预水的天然属性,也蕴含了政治、经济、生态、哲学与文学的深层内容,是对水资源的优化调配。

说得更通俗一点,人类是一步步走向文明的。比如最早,人类吃生肉,喝生血,自从火的出现,才有了熟食;渐渐,人类发明种植稻谷,又做出美味佳肴,至今微信圈中晒的最多的,恐怕还是“美食”。水与空气、阳光一样,都是天赐之物,但是怎样利用天赐之物,考验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利用水的程度,说明人类自身的文明高度。

毛泽东既庄严宣告“蔑视黄河就是蔑视中华民族”,又谈笑风生地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借一点来也是可以的”世纪梦想。为了实施这一宏大梦想,无数的科学家进行了半个世纪的科学大论证,绘就了由南方流向北方的大血脉蓝图,东、中、西三线能将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等流域连起来,形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中华水网。

2002年,南水北调东线开工;2003年,南水北调中线开工。

2013年,南水北调东线通水: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通水。

习近平说:“水是万物之母。”他指出,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

长江水就是母亲河的乳汁,不仅润泽南方,也惠及北国。

的确,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干了我们母亲河的乳汁,很多母亲河干涸,就像一个人身体的血液减少,血管干瘪,血脉不通畅。尤其北京,仅有的潮白河、永定河等大一点的河流,断流甚至被污染,而支流、溪流大多干涸,连地下的水脉也被切断。若把北京比作一个人,那水就是血,河流就是血管,如果没有母亲的乳汁滋养,北京哪来生机?生命何存?

其实,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从1958年就开始了。

2002年我加入水利新闻队伍,才知道,1958年修建丹江口水库,实际上也是再造一个供应北方的“血库”。对我来说,十余年,南水北调建设的炮声,就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就是一种神圣的召唤;移民、建设者的心声,就是记者、作家的行动;南水北调火热的生活,就是作家创作的金矿。那一行行抒写南水北调的文字,那一张张记录南水北调的图片,那一次次采访南水北调的旅程,与南水北调建设一起走来。

丹江口水库是世界上最美的湖。

它的美是最高级的摄影师也无法拍摄出来的,是最棒的作家也无法用文字表述的。数十年的建设,无数的建设者用青春和生命,筑起了巍峨的大坝;几十万移民,一而再再而三地搬迁,撕裂了他们的亲情、友情、爱情及故乡之情,那如雨的泪水,汇成了一库清水。随水库蓄水而淹没的,还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城池、难以计数的珍宝;2011、2012年的搬迁,河南、湖北有18位党员干部,牺牲在工作岗位,他们用生命谱写了执政为民的时代壮歌。

丹江口水库,你蓄起来的是水吗?不,那是血呀!  南水北调大渠是世界上最美的大渠。

它的美,是美国、法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的调水工程不可比拟的,也是我国的一些水利工程无力企及的;它的美,使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大笔也显得笨拙而无奈,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妙笔生花画出了那个时代的繁华,却肯定画不出南水北调大渠的粗犷与柔美。他怎么能画出今天中国人的胆识和智慧,包括英明决策、科学论证、巨大投资、宏大建设呢?他更画不出建设南水北调的意义——漫长的中华民族史,因为干旱,多少人遗尸荒野,多少人血泪流干。

南水北调,你向缺水地区调去的是水吗?不,那是血呀!

水者,血也;水渠者,血脉也!

北方缺“血”,北京缺“血”。我在写作《血脉》一书时,了解到北京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100方,着实吃了一惊。

100方,实在少得可怜,在世界排名倒数第一,比人均300方的以色列,还少了200多方。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国际大都市,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城市。说到北京的缺水程度,我们都不敢相信这个数是真的,但是确有其数,让人觉得恐惧和不安。为了解决北京的缺水问题,北京迫不得己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连地面都下沉了。缺水——超采——缺水——超采,恶性循环渐渐产生了。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给这座古老的城市带来希望。他们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打通进京的“主脉”,引河北水到来,解燃眉之急;他们谋划、建设配套工程,使市内的一条条支脉运动起来,让甘霖滋润每个居民。“南水北调,争分夺秒:节约用水,一点一滴”,这声音就像大钟的钟摆,不停地摆动,不住地提醒人们。在那漫长又匆匆的岁月中,数以万计的北京南水北调建设者要么在建设工地,要么走在去工地的路上。

北京人用智慧和汗水,构筑起“两大动脉、六大水厂、两个枢纽、一条环路和三大应急水源地”的供水格局,实施本地水、外调水、地下水的联合调度,确保首都的水安全。北京人聪明得很,把富余的南水储存到密云水库,闲时备下忙时用,以防不时之需。这在国际其他大都市,恐怕也难以做到。

北京人感恩,感恩我们的党,感恩我们的时代,感恩我们的国家,感恩南水北调沿线的群众。北京是北京人的北京,首都却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沿线群众牺牲太多,奉献太多,贡献太多;北京人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打井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她们真诚、真心、真招报答、帮扶沿线群众。这就是中国,这就是中国人民,上善若水,源远流长。

北京原来并不缺水,因为是风水宝地才在这里建都,后来为什么高楼越来越高,地下水水位却越来越低;为什么人口越来越多,水量却越来越少;为什么人们吃穿越来越好,水质却越来越差?南水进京,的确是远水解近渴,但是并不是完全解决了北京的缺水难题,缺口仍然存在。北京只有南水北调这条外来主血脉,一条,仅此一条。这是首都之远虑,这是祖国“心脏”的近忧。

试问,北京开源还有哪些路径,比如从黄河调水;比如从辽河调水;比如从河北调水;比如从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比如海水淡化、污水治理等?北京还有多大节水潜力,如何进一步节水?如何实现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统筹调配,实现低水低用、高水高用、一水多用、循环利用,达到高效用水的目的?这些都是北京市管理者需要急切回答和迫切解决的问题。

当然,需要我们思考、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近年高速发展付出的水资源破坏之高昂代价问题;比如,水的需求量增加、匮缺、污染、地下水位降低、大水大旱频繁发生的问题;比如,水资源保护和继续进行的工业化、城镇化和提高农业生产力之间的平衡问题,等等。我想,一言之,我们要思考、解决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的问题。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北京南水北调艰难的建设历程和辉煌成就,抒写了建设者的无私情怀、高尚品德和创新精神,也寄希望北京及全国人民行动起来,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血脉”。“血脉”畅通,实现中国梦和民族复兴的路才能更通畅,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更兴旺,你我他才能更幸福。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世界。我是否可以说,水是地球的血脉,更是人类的血脉,如果世界上仅剩一滴水的时候,那不是人类的眼泪,而是人类消亡之前的一个气泡。到底是什么原因,会导致世界末日来临呢?

是为序。

作者

2015年12月

后记

有时候,我真希望南水北调是个“废渠”,是个“无用之渠”,是个“劳民伤财的大渠”,其前提是风调雨顺,水旱从人,北方不缺水。但是,我从历史中看到,从盘古开天地到现在,老天爷就没有让人们安生过。水旱灾害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谁能保证,你不治水,水就不治你呢?

我想,就是未来有一天,南水北调真正成了“废渠”,成了“无用之渠”,我们除了庆幸风调雨顺之外,还在地球上留下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应该和大运河一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语言。这是多少钱能够买到的呢?

我想说,无论反对、质疑者,还是支持、建设者,今天都在思考、实践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的问题,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进步。中国用智慧、制度、财力、精神,完成“三纵四横”的全国水资源统一配置,又是多么明智之举。你敢说,在水资源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不会有全球水资源统一配置的那一时刻吗?

我有幸记录中国南水北调的建设历程,完成了长篇纪实作品《向人民报告——中国南水北调大移民》(中英文版)、《圆梦南水北调》,以及这本《血脉》的写作,深感自豪。因为她是人类追求美好的行动,是民族和国家的重大事件,是时代的脚步。但是,我水平所限,笔力不及,不妥之处难免。鉴于我的真诚谢意,你为啥不提点批评、指正意见呢?

作者

2015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0: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