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大学》汇集了冯友兰、胡适、朱光潜等多位学术大师对大学生活的回忆以及对大学生们读书做人的告诫。其中冯友兰讲述了在北大的学习趣事和自己的读书经验,李羡林、梁实秋回忆了清华的老师和校园生活,并分离了自己的学习收获;胡适、徐志摩,费孝通等描绘了他们各自的留学经历。在这些文章中,大师们抒发了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襄扬了各校的优良学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那时的大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冯友兰//胡适//朱光潜 |
出版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那时的大学》汇集了冯友兰、胡适、朱光潜等多位学术大师对大学生活的回忆以及对大学生们读书做人的告诫。其中冯友兰讲述了在北大的学习趣事和自己的读书经验,李羡林、梁实秋回忆了清华的老师和校园生活,并分离了自己的学习收获;胡适、徐志摩,费孝通等描绘了他们各自的留学经历。在这些文章中,大师们抒发了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襄扬了各校的优良学风。 内容推荐 这里是一幅活色生香的大学生活画卷,在这里,大师们也有其作为普通青年人的欢乐与苦恼,屌丝的落寞,文青的感奋,这里满眼都是大师的真性情。翻开《那时的大学》,胡适跟我们分享他选择科系的故事,冯友兰讲述老北大老师们的趣闻轶事,季羡林讲述两门功课对其终生产生的影响,梁实秋抒发对清华的感激之情,汪曾祺则描绘了非常时期的大学生活——泡茶馆、跑警报……他们娓娓道来,使得我们不得不心向往之。然而大师毕竟不同于普通人,他们在学术和文化上出类拔萃的造诣,与他们在大学所受的熏陶有着莫大的关系。这是一点正是我们青少年所须注意的。 目录 上篇 我的大学之永恒的记忆 我在北京大学当学生的时候/冯友兰 我在清华大学念书的时候/季羡林 忆清华(节录)/梁实秋 我的老师沈从文/汪曾祺 泡茶馆/汪曾祺 跑警报/汪曾祺 回忆二十五年前的香港大学/朱光潜 康乃尔大学的学生生活/胡适 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 负笈西行/蒋梦麟 下篇 我的大学之永远的叮咛 论大学教育/冯友兰 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 大学的生活--学生选择科系的标准/胡适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季羡林 谈考试/梁实秋 谈读书/朱光潜 北大的支路/周作人193精彩书摘 灯下读书论/周作人 学生与社会/胡适 智识的准备/胡适 怎样才能不受人惑?/胡适 大学毕业后的几条路/胡适 试读章节 当时中国文学门的名教授是黄侃(季刚)。那时桐城派古文已经不行时了,代之而起的是章太炎一派的魏晋文(也可以称为“文选派”,不过和真正的“文选派”还是不同,因为他们不作四六骈体)。黄侃自命为风流人物,玩世不恭,在当时及后来的北大学生中传说他的轶闻轶事,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比如说,他在北京,住在吴承仕(简斋)的一所房子中,他俩本来都是章太炎的学生,是很好的朋友,后来不知怎么闹翻了,吴承仕叫他搬家,黄侃在搬家的时候,爬到房梁上写了一行大字:“天下第一凶宅”。又比如说,他在堂上讲书,讲到一个要紧的地方,就说,这里有个秘密,专靠北大这几百块钱的薪水,我还不能讲,你们要我讲,得另外请我吃饭。又比方说,黄侃有个学生,在“同和居”请客,他听见黄侃在隔壁一个房间说话(原来黄侃也在请客)就赶紧过去问好,不料黄侃对他批评起来,这个学生所谓的客已经到齐了,黄侃还不让这个学生走,这个学生心生一计,就把饭馆的人叫来交代说,今天黄先生在这里请客,无论花多少钱都上在我的账上,黄侃一听,就对那个学生说,好了,你走吧。 在中国哲学门里,有一位受同学尊敬的教授,叫陈介石(黼宸),他给我们讲中国哲学史、诸子哲学,还在中国历史门讲中国通史。据说,他是继承浙江永嘉学派的人,讲历史为韩侂胄翻案,说南宋末年一般人都忘了君父之仇,只有韩侂胄还想到北伐,恢复失地。他讲的是温州那一带的土话,一般人都听不懂,连好多浙江人也听不懂。他就以笔代口,先把讲稿印发出来,上课的时候,登上讲台,一言不发,就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写得非常之快,学生们抄都来不及。下堂铃一响,他把粉笔一扔就走了。好在他写的跟讲义虽然大意相同,但是各成一套,不相重复,而且在下课铃响的时候,他I合好写到一个段落。最难得的,是他虽不说话,但却是诚心诚意地为学生讲课,真有点像庄子所说的“目击而道存”,说话成为多余的了。他的课我们上了一年,到一九一六年暑假后我再回到北大的时候,听说他已经病死了,同学们都很悲伤。 马夷初(叙伦)给我们开了一门课,叫“宋学”。上了一个学期,他因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辞职回南方去了。学长夏锡祺不知从什么地方请了一位先生来接替马夷初。那时候,对于教师的考验,是看他能不能发讲义,以及讲义有什么内容。这位先生名不见经传,上课前又没发讲义,我们对他就有点怀疑。去了好几天,才发出三页讲义。其中有一个命题是“水为万物之源”。我们一看,都说这不像一个现代人所说的话。那时候我当班长,同学们叫我去找学长,说这位先生不行,请换人。学长说,你们说他不行,总得有个证据呀。我说他的讲义就是证据。学长说,讲义怎样讲错了,也得有个理由。我回到班里一说,同学们说,我们每个人都写出几条理由。这位先生的讲义只有油印的三页,我们一下子就写了十几条理由,可以说把它批得体无完肤。我送给学长。学长一看,也无话可说,只问:这都是你们自己写的吗?我说是我们自己写的。学长说,等我再看看,不过有一条:你们不许跟这位先生直接说什么话或有什么表示,事情由学校解决。过了一两个星期,没有下文,只有当时的一个学监把我找去说,某某先生讲义上的错误,你们可以当堂同他辩论。我说,学长讲过,不许我们对他直接有所表示。学监说,彼一时此一时也。我了解他的意思,大概是学校讽令他辞职,他不肯,所以就让学生直接对付他。等他下一次来上课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带了几本《宋元学案》在堂上质问,原来他连《宋元学案》都没有见过。同学们哈哈大笑,他也狼狈而去。 一九一六年春天,蔡元培来北大担任校长。他是清朝的翰林,后来弃官不做,到德国去留学。通德文,翻译了一些书。用“兼通新旧,融合中西”这个标准说,他在学术界的地位是吴汝纶所不能比拟的。辛亥前后,他也奔走革命。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在南京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孙中山“让位”后,蔡元培又担任南京临时参议院的代表,来北京催促袁世凯到南京就职。他在政治上的地位也是很高的。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社会上无论哪个方面,都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他到校后,没有开会发表演说,也没有发表什么文告来宣传他的办学宗旨和方针,只发了一个通告说:兹聘任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就这几个字,学生们全明白了,什么话也用不着说了。P7-9 书评(媒体评论) 黄侃自命为风流人物,玩世不恭,在当时及后来的北大学生中传说他的轶闻轶事……他在堂上讲书,讲到一个要紧的地方,就说,这里有个秘密,专靠北大这几百块钱的薪水,我还不能讲,你们要我讲,得另外请我吃饭。 ——冯友兰 不要有短见,十八九岁的青年仍没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前途、职业。进大学后第一年到处去摸、去看、探险去,不知道的我偏要去学……社会上需要什么,不要管它,家里的爸爸、妈妈、哥哥、朋友等,要你做律师、做医生,你也不要管他们,不要听他们的话,只要跟着自己的兴趣走。 ——胡适 (清华)浴室、厕所在西边毗邻操场。浴室备铝铁盆十几个。浴者先签到报备,然后有人来倒冷热水。一个礼拜不洗,要宣布姓名,仍不洗,要派员监视勒令就浴。 ——朱光潜 同时并存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是一所很奇特的机构,仿佛是西装革履中一袭长袍马褂,非常不协调。然而在这个不起眼的机构里却有名闻宇内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与其说它是一所现代化的学堂,毋宁说它是一所旧日的书院。一切现代化学校必不可少的烦琐的规章制度,在这里似乎都没有。师生直接联系,师了解生,生了解师,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季羡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