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对水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新问题仍将不断出现。如由于近十几年来农业干旱的问题日渐突出而导致的田问排水系统毁坏和利用人工河道(如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分洪而扩大对农田排水的顶托、阻滞范围等,使农田排水问题仍很突出,易涝面积居高不下。涝灾的治理固然需要大量的除涝排渍工程建设,更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以探索建立在科学发展基础上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更为理想与自律的涝灾治理模式与治理措施。如:淮河流域适宜的排涝标准是多少?如何协调好流域防洪与除涝、蓄与排之间的关系?各级排水系统之间的排涝标准及其与主要河道防洪标准之间如何衔接?淮河流域因洪致涝、洪涝转化的机制是什么?涝灾承灾体响应规律是什么?理想的排水模式与治理措施如何确定等诸多问题都需要加以研究。王友贞等著的《淮河流域涝渍灾害及其治理》试图通过研究回答上述问题,为淮河流域涝灾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也可供水利行业相关管理和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王友贞等著的《淮河流域涝渍灾害及其治理》在充分吸取原有科研成果、治水经验和当今最新科技成果基础上,通过对大量相关资料的系统整理,分析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特点、发生规律及其演变趋势,探讨了淮河流域涝灾治理的思路与战略,提出了涝灾的研究分区;以淮河流域典型洼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洪涝转化机制和洪涝影响机制研究,建立了洪涝数量关系分析计算模型;通过专项试验研究,建立了农田排水系统中主要农作物涝渍损失与受涝指标之间的关系;基于多目标决策理论,探求并确定了农田各级排水系统以及与骨干排水系统之间排涝标准的耦合关系及其合理衔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淮河流域涝渍灾害的治理对策与减灾措施。
《淮河流域涝渍灾害及其治理》是淮河流域涝渍灾害治理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可供从事水利、农业及资源等领域的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参考。
序
前言
第1章 淮河流域概况与洪涝灾害分析
1.1 淮河流域概况
1.2 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简述
1.3 水灾影响分析与涝渍灾害演变态势
1.4 淮河流域涝灾成因与特征分析
第2章 淮河流域涝渍灾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2.1 淮河流域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2.2 淮河流域水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
2.3 淮河流域涝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
2.4 涝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第3章 淮河流域涝渍灾害治理经验与治理思路
3.1 淮河流域涝渍灾害治理经验
3.2 国内外涝渍灾害治理动态
3.3 淮河流域涝渍灾害治理理论基础
3.4 新时期涝渍治理思路的探讨
3.5 淮河流域涝渍灾害治理战略框架
第4章 淮河流域涝灾复合承灾体响应规律研究
4.1 淮河流域典型农作物受淹专项试验简介
4.2 典型农作物受淹专项试验结果分析
4.3 典型农作物涝渍胁迫响应规律研究
4.4 其他承灾体涝灾响应规律研究
第5章 淮河流域洪涝转化机制与洪涝影响机制研究
5.1 洪涝灾害划分原则与方法
5.2 农田排水区暴雨径流模拟
5.3 焦岗湖洼地暴雨径流过程模拟
5.4 焦岗湖洼地洪涝灾害损失数量关系研究
第6章 淮河流域排涝标准的合理衔接与综合控制标准研究
6.1 排涝标准的基础理论分析
6.2 排涝标准合理衔接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
6.3 淮北平原典型坡水区唐河流域排涝综合控制标准研究
6.4 焦岗湖流域排涝标准的合理衔接研究
第7章 淮河流域涝渍灾害综合风险分析
7.1 淮河流域涝灾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7.2 淮河流域涝灾综合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7.3 淮河流域典型区涝灾综合风险评价
第8章 淮河流域涝渍灾害综合治理措施
8.1 淮河流域涝渍灾害治理分区研究
8.2 淮河流域农田除涝治理分析
8.3 淮河流域平原河道治理研究
8.4 淮河流域重点洼地治理措施
8.5 淮河中游因洪致涝治理对策
第9章 结语
9.1 研究特色与创新
9.2 淮河流域涝灾治理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
9.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