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人一起成长》是一套世界名人传记,精选世界历史上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如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以较为轻松活泼的语言和叙事风格,力争打造一套适合读者轻松阅读的励志图书。在形式上,本套丛书摆脱了传统传记大而全的套路,抽取名人生涯中最有代表性和纪念性的生活职业片段,力争以最小的篇幅、最精炼的语言,描绘名人或辉煌灿烂、或艰辛坎坷的一生,进而达到激励自我、升华内心的目的。
徐琰编著的《钢琴诗人(肖邦)》是肖邦的个人传记。
七岁,他发表了第一首即兴乐曲;八岁,他第一次登台演奏,技惊全场。肖邦,一个视国家为生命的钢琴诗人……
肖邦短暂的一生为什么能够引起整个世界广泛而强烈的兴趣?为什么法国、英国、俄国的皇室主要成员都喜欢聆听他的琴声?为什么进步人士高度赞扬他的一些重要音乐作品是一部波兰民族兴亡史?为什么他晚年如此潦倒,像一个可怜的被绑架者?为什么他终生未婚……
这一切都有待你在徐琰编著的《钢琴诗人(肖邦)》里慢慢寻找、用心领会……
初试琴声
这是一间普通的庄园,外表看起来朴素无奇,是最常见的民宅。可是走进去,就会发现房间布置得非常舒适。白色的墙把房间衬托得整洁又宽大,发光的天花板使得屋子非常明亮。窗户上挂着雪白薄纱的窗帘,宽大的窗台上倒挂金钟和天竺葵生机勃勃地开着鲜艳的花朵。房屋里摆放着沉重的红木家具,几个书柜很显眼,还有一个白柱式火炉,在天冷的时候,里面的松木噼啪作响,发出芳香的热气。三间房间中,最大的一间里面摆着一架大大的钢琴,很引人注目。
“妈妈,今天下午让我来替您教弟弟学钢琴吧?”露微卡兴奋地对妈妈说。
“哦?你可以吗?你弟弟还那么小,教他练习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哦!”朱斯缇娜微笑着看着女儿。
露微卡虽然今年才10岁,但是钢琴基本指法已经掌握得很熟练了。
“放心吧!妈妈,弟弟那么聪明,我一定能把他教好的。”露微卡一提起弟弟,脸上就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朱斯缇娜走到楼梯口,叫道:“弗雷德里克,下来学钢琴了。”
一个有着淡金色头发的孩子马上从楼上跑下来,兴奋地跑到大大的钢琴旁,使劲想攀上高高的琴椅。
“哈哈,弗雷德里克,你才六岁欸,个子那么小,怎么可能坐上那么高的椅子?我来帮你吧!”露微卡看见弟弟笨拙又可爱的样子,大声地笑起来,连忙跑过去把弟弟抱上琴椅。
朱斯缇娜坐在客厅里的沙发上,微笑着看着她的这一对儿女。露微卡站在弟弟旁边,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教他弹琴时的基本指法。而年幼的弗雷德里克竟然全能听懂似的,认真地在钢琴键盘上挪动着手指。这种专注,在他那个年龄的孩子身上是很少见到的。
朱斯缇娜抬头望望墙上的大钟,丈夫尼古拉·肖邦快回来了,他在一所学校教法语。想到丈夫,朱斯缇娜微微皱了一下眉头。她清楚地知道,丈夫虽然出生在法国,现在也在教授法语,但他从来不承认自己是法国人,总是认为自己是一个地道的波兰人。
丈夫出生在法国,可是他在1787年毅然移居到了波兰。波兰被瓜分后,他便到一个贵族家庭当家庭教师,而24岁的朱斯缇娜正是这家的女管家。“回想起来,仿佛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呢!”朱斯缇娜回想起两人结婚时的情景,又看看自己的两个孩子都已经这么大了,心里不禁发出感叹。
小儿子弗雷德里克·肖邦就出生在波兰中部的一个小镇——热拉佐瓦·沃拉(Zelazowa wola),离波兰的首都华沙很近。他出生的时候,波兰已经不是一个统一主权的国家,被俄国、普鲁士①和奥地利瓜分了。
朱斯缇娜心里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丈夫曾经参加过波兰反对侵略者的起义,这场起义是由波兰民族英雄赫许克(Coles Autumn Hershko;1746—1817年)领导的。可是在侵咯者强大的镇压下,起义失败了。此后,尼古拉就靠教学为生。虽然为了安全而不得不平静地生活,可是朱斯缇娜知道,丈夫的心中依然充满了对波兰的热爱和国家被瓜分的愤慨。在华沙,他经常与一些文化界或者有爱国思想的人来往,家里也经常会听到他们的高谈阔论。
尼古拉经常认真地对几个孩子说:“你们要永远记着,你们是波兰人,身上流着波兰的血。不管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你们走到哪里都要自豪地跟别人说:我是波兰人。”
和蔼的爸爸很少这么严肃,小肖邦睁着大眼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可是在潜移默化中,民族情结和对波兰的热爱已经在孩子的心中悄悄生根了。
这时,门“哗”的一声开了,打断了朱斯缇娜的思绪。
“爸爸回来啦!”露微卡转过头,兴奋地说。
肖邦也咧开嘴笑起来:“爸爸!姐姐在教我弹琴。”说着就从椅子上下来,跑向爸爸的怀里。
尼古拉在进门前就听见了悠扬的钢琴声,但是当他看到是自己的小儿子在弹时,还是大吃了一惊——他原本以为这么娴熟的琴声是女儿弹出来的。
“我觉得,咱们的儿子可能非常具有音乐天分。”尼古拉悄悄地对妻子说。
朱斯缇娜会心地一笑,她早就有这种感觉了。
P3-11
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年)是波兰人,世界著名的钢琴家兼作曲家。
肖邦从小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华,7岁发表第一首即兴乐曲,8岁第一次公开演出,被誉为“第二个莫扎特”、“波兰神童”。
1818年,8岁的肖邦在一次慈善音乐会上演奏了奥地利作曲家纪洛维兹(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这是肖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从此他跻身于波兰贵族的沙龙。1829年至1831年间,肖邦在华沙、维也纳和巴黎各地举行了多场音乐会,他的演出受到了专业报刊的高度评价。
1831年,波兰爆发了反对外国势力瓜分波兰的起义。肖邦不得不忍痛离开故乡,移居到了法国巴黎,开始以演奏、教学和作曲为生。在巴黎的日子是肖邦生活相对平静又富足的一段日子,他以精湛的技艺打动了一大批倾慕他音乐才华的人,这其中就包括与他相恋十多年的乔治·桑(George Sand)。
这是一对让世人惊奇的组合:傲慢与谦让、自私与慷慨、偏见与学识、固执与聪敏都同时聚集在这对轰动一时的情侣身上。乔治·桑确实在肖邦的后半生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她的身影伴随着肖邦一起登上音乐创作的辉煌颠峰,又直接影响了肖邦音乐创作的灵感,扮演了一个有情又无情的情人角色。
在一个肺结核病等同于绝症的年代,随着肺结核病日愈严重,肖邦于1849年10月17日在巴黎不幸逝世,时年39岁。在短暂的一生中,肖邦创作了许多充满诗意的钢琴作品,并做了大胆的尝试,在欧洲音乐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波兰农村民间音乐成为他音乐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他的音乐作品里充满了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和对明天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有对纯真爱情的细腻描写,还有在伊甸园式的大自然中的欢唱和跳舞旋律。他习惯以琴声来泄露自己内心的复杂感情,音乐一直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虽然远离故乡,他在国外却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而为贵族演出时却非常勉强。他在1837年严辞拒绝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Robert Schumann)①称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他的音乐如同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在临终时他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波兰。
肖邦短暂的一生为什么能够引起整个世界广泛而强烈的兴趣?为什么法国、英国、俄国的皇室主要成员都喜欢聆听他的琴声?为什么进步人士高度赞扬他的一些重要音乐作品是一部波兰民族兴亡史?为什么他晚年如此潦倒,像一个可怜的被绑架者?为什么他终生未婚……
这一切都有待你在这一本书里慢慢寻找、用心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