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人一起成长》是一套世界名人传记,精选世界历史上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如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以较为轻松活泼的语言和叙事风格,力争打造一套适合读者轻松阅读的励志图书。在形式上,本套丛书摆脱了传统传记大而全的套路,抽取名人生涯中最有代表性和纪念性的生活职业片段,力争以最小的篇幅、最精炼的语言,描绘名人或辉煌灿烂、或艰辛坎坷的一生,进而达到激励自我、升华内心的目的。
欧阳静雯编著的《燃烧的灵魂(凡·高)》是凡·高的个人传记。
他,用画笔宣泄情感;他,用画布填满人生。凡·高,用尽他有限的人生,燃烧起人们的热情……
凡·高的名字在世界几乎家喻户晓。他短暂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屡次失恋、失业;自学绘画,在海牙、纽南、巴黎、亚尔、圣雷米和奥维尔创作了《悲哀》、《吃马铃薯的人》、《自画像》、《向日葵》、《星夜》等一系列名作,还有他和弟弟提奥的生死亲情,与高更不同寻常的交往,割耳事件,自杀;他一生穷困潦倒,几乎一幅画都没卖出去,死后《鸢尾花》、《伽塞医生肖像》等画的拍卖却创下了天价……凡此种种,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我们无法成为凡·高,但我们崇敬凡·高。翻开欧阳静雯编著的《燃烧的灵魂(凡·高)》吧!在凡·高真实的事迹中领略神圣的艺术……
天才的童年
“感谢上帝!母子平安!”
1853年3月30日,在荷兰南部北布拉邦省(Brabant)的一个村庄津德尔特,一名男婴呱呱坠地。
“这是我们的儿子,多健康,多结实!你看,他还长着浅红色的头发。”男婴的父亲泰奥多勒斯·凡·高仔细地端详着怀中的男婴,然后举起婴儿对躺在床上休息的妻子安娜说道:“他的名字——文森特·威廉·凡·高,对,我们就叫他文森特·威廉·凡·高,因为文森特这个名字跟我们家成功显耀的祖父布雷达和哥哥哈古的名字相同,而且还含有‘胜利者’的意思,文森特·凡·高这个孩子一定能够光耀门庭的。”
“既然如此,那就取这个名字好了。”妻子高兴地同意了。
“感谢上帝!”安娜轻声地向上苍祈祷,伸手从丈夫的怀中抱过那个还一直闭着眼睛呱呱大哭的男婴。
“他喊得多响亮啊!他健壮极了。上帝啊,请听听我们的祈祷,这次千万别再把我们的儿子带走了!请让他在我们身边平安地长大吧!”安娜紧紧搂住了怀里的男婴,就像是怕谁一下子要把他抢走似的。
泰奥多勒斯·凡·高沉默了一下,他了解妻子心中的恐惧。在这个新生的孩子之前,他们已经有了一个男孩,可是刚出生没多久就不幸夭折了。这对于夫妻俩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终于他们盼来了第二个孩子的诞生,这种兴奋之情简直难以自已。
安娜饱含深情地望着孩子,似乎一刻也不愿意把眼睛从他身上挪开。她虚弱的眼神里却散发着异样的光芒,连站在一旁的丈夫都觉得惊讶,仿佛有一种什么力量,忽然令妻子变得光彩照人起来。
妻子抬起头,幸福地问丈夫:“你觉得这个孩子以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丈夫慢慢蹲下来,看着孩子粉红色的小脸和天真纯洁的眼睛,轻声地说:“将来,不管他做什么职业,在社会上有多高的地位、多大的名望,只要他健康、快乐,觉得生活有意义,那就是我希望他成为的人。”
妻子望着怀中的孩子,微微地笑了。是的,这也是她的期盼。
这个在父母浓浓的爱意下成长的孩子,以后的成长道路可能是当初父母怎么也想象不到的。他降临到这个世界时,有父母丰盈的温柔来迎接他;但是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却没有给自己留下一丝温柔,而是以一种极为激烈的方式,告别这个他深深热爱的世界。
他就是凡·高,伟大的世界艺术大师。
凡·高出生后,这个家庭里又陆续诞生了三个女孩和两个男孩。但是,一群孩子中总是凡·高显得最与众不同。
其他孩子也说不上来这种“不同”到底是什么东西,只是,一般孩童喜欢的东西,在凡·高那里仿佛就有了别的意义。
他总是喜欢一个人到离家不远的一条小溪旁玩耍。这个沉默的孩子总是在吃过饭后,从弟弟妹妹面前走过去,一言不发。他出了门,穿过田野,沿着草地的小径前行。
“他又要到溪边去玩了。”一个妹妹轻声说道。
弟妹们从他随身所带的玻璃瓶和渔网看出了这一点。但是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敢在他身后问:“哥哥,我能一起去吗?”
P3-9
荷兰画家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年),西方现代艺术的先驱之一。
他出生于荷兰一个新教牧师之家,二十四岁之前,曾在海牙、伦敦、巴黎等地的画店当店员。后来成为传教士,在比利时西南部的博里纳日矿区传教,由于同情和支持穷苦矿工的要求而被解职。在度过了一段极度失望和贫困的生活后,他决定在艺术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脱。1880年以后,他到处求学,在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求教,向荷兰风景画家安东·莫夫(Anton Mauff)学习,但最后还是决定自学。他克服种种困难,努力按自己的认识表现世界。
1886年,凡·高随他担任画店高级职员的弟弟来到巴黎,结识了罗特列克(Toulouse Lautrec)、高更(Paul Gauguin)、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修拉(Georges Seurat)和塞尚(Paul Cezanne),并参加印象派画家们的集会,因而使艺术眼界大为开阔。他开始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法作画,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在他的画中,总是一片色彩和笔触的狂欢,这种画面所造成的气氛效果表现出一种罕见的旺盛生命力。这时的《自画像》便是其代表作。
1888年2月,他与高更结伴同行,到法国南部的亚尔写生作画,长达一年之久。这是他艺术风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南国的强烈阳光和阳光照耀下的市镇、田野、花朵、河流、农舍和教堂,使他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高喊:“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这时他和高更已经与印象派的观点发生分歧,却同时对表现主义或者象征主义发生浓厚的兴趣。后来因为两人的关系恶化,高更离去,凡·高在发生割下自己耳朵的事件之后精神逐渐分裂。
1890年,经过长期住院治疗,凡·高的病情稍有好转后,他回到巴黎,住在瓦兹河畔的奥韦尔,接受医生的专门治疗,并勤奋作画,作有《伽塞医生肖像》、《奥韦尔的教堂》等。但是,在1890年10月27日,在和医生发生争吵之后,突然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凡·高的名字在世界几乎家喻户晓。他短暂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屡次失恋、失业;自学绘画,在海牙、纽南、巴黎、亚尔、圣雷米和奥维尔创作了《悲哀》、《吃马铃薯的人》、《自画像》、《向日葵》、《星夜》等一系列名作,还有他和弟弟提奥的生死亲情,与高更不同寻常的交往,割耳事件,自杀;他一生穷困潦倒,几乎一幅画都没卖出去,死后《鸢尾花》、《伽塞医生肖像》等画的拍卖却创下了天价……凡此种种,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凡·高,一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一个用色彩享乐的天才。他在生活中像个智弱的残者,在艺术上却是创造精神的圣人。我们无法成为凡·高,但我们崇敬凡·高。翻开这本书吧!在凡·高真实的事迹中领略神圣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