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徐志摩传/走进徐志摩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顾永棣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顾永棣编著的《徐志摩传/走进徐志摩》绝大多数的笔墨不是在徐林之恋上,多讲徐志摩生平所做之事所交之友,看书时更像是置身其中,看到的是近一个世纪前的种种画面。从书中读者认识了一个更为完整的徐志摩,而不仅仅是一段爱情故事中的男主角,也让读者更加明白为什么徐林之间会有这么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内容推荐

徐志摩被矛盾称作“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代表诗人,对中国新诗发展,影响甚大。他宇贯中西,交游广泛,与许多中外宿儒谊兼师友;向往西方民主政治,视英伦剑桥为理想圣地;个人生活极富戏剧性,并因其与亲华名媛陆小曼的热恋为世诟病。《徐志摩传/走进徐志摩》作者顾永棣抓住其骇世惊俗的婚恋波折为主线,辅以诗歌创作、交游两条副线,三线复织,亦述亦译,在二三十年代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凸现出一个真实可信、血肉丰满的徐志摩。

目录

硖石古镇一稚童

西子湖畔

系上烦恼结

远航万里广采蜜

婚变

缤纷的花雨

在康河的柔波里

智截贩毒船

“假如你我创一个完全的梦境”

三不朽祠的“精神乞丐”

向东南风要嫩芽的光泽

与郭沫若的文字官司

泰戈尔与“素思玛”

“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

一对争春的黄鹂

王度饯行

访问苏联

重见张幼仪

欧游鳞爪

两地相思

风剑霜刀严相逼

《爱眉小札》

苦海里的救生圈

功德林夜宴

接办《晨报副镌》

约法三章议再婚

“俩个灵魂在上帝的眼前自愿的结合”

颠簸在上海滩的风浪中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自剖

再渡太平洋

绿色的梦

从康桥到印度

奔波在沪宁道上

在两颗巨星的辉耀下

“穷、窘、枯、乾”

共命鸟

“重新打出一条光明的路”

父子反目

“柔软的心窝抵着蔷薇的花刺”

“硼的一声炸响”

余音袅袅

代跋

附录:

追悼志摩

志摩最后的一夜

试读章节

徐志摩投胎在这块似花如锦、堂堂正正的土地上,却出生在一个昏天黑地、噩噩浑浑的年代里。他生于光绪二十二年农历十二月十三日酉时,按公历推算应是1897年1月15日。

就在徐志摩出生前三年的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就在徐志摩出生前一年,志摩老师梁启超和康有为,为挽救危亡中的中国,以笔代舌,披肝沥胆,发动了“公车上书”。梁启超一再警告清朝统治者:“变亦变,不变亦变”,“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公理有固然,非夫人之为也。”梁启超慷慨激昂的言辞,痛快淋漓的笔墨,启迪人民去思考,激励人民去奋斗,后来更给徐志摩带来深刻的影响。

但改良派发起的“百日维新”运动,被凶残狡诈的慈禧伙同两面三刀的袁世凯,扼杀在摇篮里了。清王朝对外屈辱妥协,对内血腥镇压,竭泽而渔,再加之连年天灾,百姓倒悬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情势下,志摩的家乡即使是一匹锦缎,在他出生之时也被蛀蚀得千疮百孔了。

志摩祖居海盐县花巷里,明朝正德年间迁居硖石。他祖父徐星匏在硖石独营徐裕丰酱园。他生有二子,长子徐蓉初,次子就是志摩的父亲徐申如。

徐申如排行第七,人呼“七老爷”,此人一副奇相:身大、头大、手大、脚大,浓眉黑眼下长一个比常人大出一倍的下巴。子承父业,徐申如除继续独营酱园业外,又合股开办钱庄、丝厂、绸缎店、火力发电厂,在沪杭两地也有他的工商业务。生意越做越大,家财越聚越多,成了当地屈指可数的富户,硖石商会会长。他附庸风雅,广交名士,攀附上流社会。所以志摩出身在一个由封建工商业向新兴资产阶级过渡的家庭里。

志摩庶出。生母钱氏,略通文墨,生得瘦弱端丽,秉性和平,人缘极好。

徐申如娶了二房太太,才得一个儿子,所以志摩一离娘胎,就裹在锦缎之中。周岁那天举家庆贺,按江南风俗,周岁称“啐盘之喜”。那天要用一只红漆木盘,里面盛放弓矢笔墨算盘等物,看婴孩抓取什么东西来玩耍,以此识定孩子将来的志向,所以“啐盘”又称“试儿”。

“试儿”开始,奏起了喜乐,正当身穿百家衣、颈挂长命锁的志摩在红漆木盘里乱抓乱摸的时候,突然闯进来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自称能摸骨算命,预知未来。他在志摩头上抚摩一遍后说:“此子系麒麟再生,将来必成大器。”这一捧场,正击中了徐申如望子成龙的下怀。因为他家虽富裕,但富而不贵。志摩在《猛虎集》自序中说:“我查过我的家谱,从永乐以来,我家里没有写过一行可供传诵的诗句。”所以他父亲希望志摩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废科举后,他父亲又希望志摩学金融,将来可以继承父业,发家致富实业救国。  志摩谱名章塘,初字桶森,小字又申。他在硖石开智堂、杭州一中、上海浸信会学院、天津北洋大学及北京大学读书期间,都用徐章塘之名。

P2-3

序言

没有人走的路,我偏要去走走;走的人多了,我又想换路走。我也说不清这是好习惯还是怪脾气。

二十年前研究徐志摩虽已不属禁区,但仍受着世俗偏见的白眼。那时研究徐志摩的这条路上还冷冷清清。或许正因为冷清,我就毛手毛脚闯了进去,也顾不得谁皱眉,谁拍手,谁白眼,谁欢呼了。尽管路上有杂草、有荆棘,我还是一步步往深处走,想寻找点风光,想采撷几茎有色有香的花卉。后来这条路上越来越热闹了,摩肩接踵,五光十色,我的兴致却反而淡了,想换一条冷清的路走走看。有三分冒险,就有七分诱惑,才可能达到十分境界。

十年前撰徐志摩传,正逢大热天,热得拿块面团贴在马路上,取回来就可当大饼充饥。十年后再来修订徐传,又逢持续高温天气,马路上打破个鸡蛋,倒省却了回家去煎的工夫。是巧合还是徐志摩热又大升温了?其实作家、作品的冷热是无法人为遥控的,热不起来的作品,浇上汽油烧,也会冷却;热得起来的作品,埋在冰窖里,也有一天会沸腾。只有经过时空考验的作品,才算是人民批准的作品。作家需要真诚,真诚才获永生。

我写徐志摩传虽有个曲折的过程,但在写这本传记文学时,却几乎是我感情的一次无关拦的喷涌。正因为是一涌而出,所以就难免夹杂泥沙。现在看来有些章节太芜杂了。但我不想更动它,因为不管是泥是沙还是清泉,都是我当时真诚感情的一次记录。这次修订只改正了一些错误,补充了一点新鲜资料,虽然篇后新增“余音袅袅”一章,但应该说仍是原汁原味。如果灵感再一次降临,感情再一次喷涌,或许我会写一部更丰满的徐志摩传。

这部传记据说是大陆上第一部徐志摩长篇传记文学作品,问世十年来已三次印刷,台湾新潮社出版后也成了畅销书。本书在浙江获得了优秀文学奖。这些都是我当时不曾预料和企求的。更令我意外的是,这本小册子竟远销到欧美、日本及东南亚,也有那里的学者教授读后来信来访的,有的还成了朋友,这真是一宗意外的财富。

日本一学者对我说:“你写的徐志摩是一个徐志摩。”谢谢天,我简直受宠若惊了。但仔细想想这份功劳是徐志摩的:因为徐志摩不是纸剪的、泥捏的、铁铸的,更不是一个模型里造的,因为他有血有肉有筋骨,因为他有理想有追求有风度,因为他敢爱敢恨敢说话,因为他不做作,不作伪,无成见,无心计。他有的是普遍的爱心和对一切弱小者的同情。他像是一条飞溅着的山泉,清澈、晶莹,有闪光,有声响。因为有一个很像人的徐志摩,所以笔下才会有像徐志摩的人。

后记

志摩短促的一生,经历了戊戌政变、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五·四”运动、军阀割据、北伐战争、“四·一二”事变及“九·一八”事变等重大变革运动。这是最纷扰的年代;这是光明与黑暗反复搏斗的年代;这是各种政治力量和各种思想体系纷纷登台表现的年代。马列主义虽已传入中国,并且日益扩大,但毕竟还处在幼年时期,因此广大知识分子寻求济世良方,仍构成那个时代的主要特征。

他抱着实业救国的崇高理想赴美留学,一度对马克思主义发生兴趣,被部分中国留学生称为“鲍尔雪微克”(布尔什维克),立志要研究社会主义。后来他又放弃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而迷恋于罗素、尼采、罗曼·罗兰。他横渡大西洋到英国康桥改学文学,这是他为学方向的改变,而不是他人生使命的变更。他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在康桥形成,康桥也成了他新诗的产床。

他听从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的告诫,认为当今世界各国的政治只是一堆肮脏,因此他一生没有参与实际的政治活动。但他毕竟是学过政治经济学的,又受到罗素的影响,因此他不只是诗人、作家、教授,他也是一位社会评论家。他以救国救民为人生使命,妄图冲破各种哲学体系和政治学说,来追求他单纯的信仰。

“志摩感情之浮,使他不能成为诗人;思想之杂,使他不能成为文人。”这是志摩的一位朋友给他的评语,后来成了他自嘲的一句口头禅。“杂”,这是事实,在世界的百花园里,他像一只蜜蜂,在他认为有蜜可采的花蕊里都要停一停,吮一口——马克思、列宁、泰戈尔、哈代、丹农雪乌、罗曼·罗兰、曼殊斐儿、韦尔斯、嘉本特、魏雷、傅来义、歌德、雪莱、尼采、孔夫子、孙中山、梁启超、胡适,以及耶稣、释迦牟尼。然后飞回蜂巢去酿蜜,酿出一个单纯的信仰。胡适把他单纯的信仰归纳为“爱、美、自由”,这四个字内涵太广,又太抽象。他的“单纯信仰”,就是他作品中一再出现的“温馨的婴儿”——一个类似英国式的民主政治,在松宽自由的气氛中耕耘他文艺的园地。

至于感情之“浮”,好像没有实据,他只是天真,直率,有趣味,一任感情奔驰而已。他在上海期间,有一晚上去看望梁实秋。只见梁实秋房里的灯光透过百叶窗泄漏出来,便想今晚上先吓他一下再说。就在窗外怪叫一声。而从沙发上惊起来的不是梁实秋,却是一对他不相识的男女。结果把那对男女青年吓着了,把他自己也吓着了。没有吓着梁实秋,他仍不甘心,就转身上楼,到另一个朋友家里。房门虚掩着,灯却熄了。他想这家伙那么早就睡了,也吓他一下,就一下扭燃电灯。结果从床上蹦起来的又是一对他不相识的男女,这一吓反把志摩吓呆了。郁达夫说他永远是一个孩子,他就像孩子那样俏皮无邪。

他认为共产主义“蔽于张”,资本主义“失之隐”,而罗素“无党故蔽不著”,“爱情故言无讳”。志摩就想用这种超然态度来对待人生与现实。凡符合他理想的就接纳,反之就排斥。他对同一对象的不同侧面,或不同时期的同一侧面,也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他作品中有着看似矛盾的诸多说法,但透过他的外壳,依然可以看到他思想的经纬脉络。

他的理想太高!他所处社会又太黑!这就使他与社会一直处在尖锐的对立状态。所以理想与现实,人生与社会的不调和性构成了他作品的主旋律。自“自剖”之后,他的思想又起了一层变化, “由盲冲性转变到有意识的行动”。他要“迎上前去”,面对现实。但他始终找不到解决人生与现实矛盾的良方,也无力掀掉头顶的重压。于是他失望了,走向怀疑的颓废。他失望,但从不绝望;他还在摸索,还在抗争,还“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他后期的作品正是他失望时所发出的哀鸣。

他的创作生涯仅十年左右时间,但给我们留下的诗集有:《花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拾遗》《集外译诗》共六集,计二百八十首。散文集有:《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秋》共四集。小说集有:《轮盘》。剧本有:《卞昆岗》。其他还有《志摩日记》《志摩随笔》《志摩家书》。翻译有《涡堤孩》《曼殊斐儿小说集》《玛丽玛丽》《赣第德》及翻译剧本《死城》《墨梭林尼的中饭》等。

在新诗园地里他是耕耘最勤的一个;在新诗理论的探索上他是有自己创见的一个;在提携和奖励他人进行新诗实践不说教,以心换心,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敬。不少学生和青年曾得到切实的帮助。

他是独子,又出身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过着嫌糖不甜,嫌鸡不鲜的优裕生活。他有一般富家子弟任性的习气,他说他是一只没笼头的野马:愁则乌天黑地,喜则山崩地裂,对人对事全凭一颗热腾腾的心,一任感情的汹涌。他受西方文化的熏陶甚于接受传统的教育,他既有几分洋气,又有中国一般传统文人们的傲气。他的一些行事常被有封建宗法思想的人所指责。他的一些资产阶级的文艺观,也曾受到“左翼”作家的严正批判。

他是一个极有趣味的入。他不恨人——无绝对的恨,也不知道他人会恨人。他没有架子,不做作,他说为让人家快乐,自己吃点亏算啥!他把人就看作人,不分男女老幼,不论贫富贵贱,韩湘眉说他是:“温柔诚挚乃朋友中朋友,纯洁天真是诗人中诗人。”

他在《罗曼·罗兰》一文中说:“一个伟大的作者如罗曼·罗兰或托尔斯泰,正像一条大河,它那波澜,它那曲折,它那气象,随处不同,我们不能划出它的一湾一角来代表它那全流。”这话也适合他自身。浩浩乎长江,有三峡的雄奇,中游的明丽,下游的坦博,我们截取哪一段来代表长江的性格?即使纵观了它的全流,也由于季节的不同,水位有低有高,水色有清有浊,水流有缓有急。徐志摩也像山谷里窜出来的一条江河,水势时缓时急,水色时明时浊,河床有宽有窄,有曲折、有波澜、有枯荣。但这是一注活水,它溅着、流着、奔着,从不停息。他不要天、不要地,他要一个无穷大的空间。可惜空间也不是一无阻拦,空间同样有风暴、有迷雾、有雷电……

这,就是我所认识的徐志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