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努尔哈赤对刘兴祚是充分信任,也是非常爱护的。1621年冬天,当着后金诸大贝勒、八旗旗主的面,他把自己珍爱的貂皮大衣脱下来,亲自披在了回京述职的刘兴祚身上,并大笑着告诉诸将,有“爱塔”坐镇辽南,他就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努尔哈赤这种解衣推食之举,让刘兴祚在受宠若惊之余,也陷入了内心激烈斗争的痛苦之中——一边是自己为之奋斗将近二十年、国势蒸蒸日上的后金国及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枭雄努尔哈赤,还有挚友故交、妻子儿女;另一边却是自己惨遭蹂躏的同胞,是自己的良知。他该如何抉择?
而接下来的一场大屠杀更深深刺激刘兴祚。在“南四卫”战场上,刘兴祚,回两干余名企图逃往海岛的辽民,他们一部被努尔哈赤屠杀。亲眼目睹同胞的惨状刘兴祚很快做出选择。据《满文老档》记毒从1621年底起,他开始有意无意地违抗.者搁置努尔哈赤的命令。努尔哈赤虽然:所觉察,但并未引起他足够重视,而刘.祚也越发大胆。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刘兴祚要想,叛后金,就势必要投降与后金对立的大明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刘“爱塔”在明绝大多数官员眼里是一个铁杆的汉奸和耻败类。大明朝廷曾经为他开出了“除州刺史,给银万两”的赏金买他的头颅刘兴祚的纠结也在于此:如果他叛逃到明朝,能不能有一条生路呢?
就在此时,一个决定刘兴祚未来命:的人出现了,并向他伸出橄榄枝。他就:明朝的登莱巡抚(全称: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等处地方备兵防海赞理征东军务)袁可立。
袁可立名不见经传,跟他那同一时代的本家袁崇焕更无法相提并论,甚至在明史里都没有他的单独传记。但是在明末清初的历史舞台上,他确实是一位值得施用浓墨重彩的人物。
袁可立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在随后的几十年为官生涯中,始终清廉如水,刚正不阿。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他因触怒权贵而被迫辞官归籍,这一待就是二十六年,直到万历皇帝驾崩以后才有机会重新出山。到万历的孙子天启皇帝继位时,他得到重用,一举升任至通政使司左通政署司事、侍经筵、充廷试读卷官,负责为天启皇帝讲述经史,换句话说,他和后来名声赫赫的孙承宗一起,成为了正牌的皇帝老师,也是天启皇帝最信任的人之一。
随着辽东形势的不断恶化,辽东经略袁应泰自杀、熊廷弼和巡抚王化贞因罪而被朝廷赐死。无人可用的天启皇帝只好把自己的两位老师孙承宗和袁可立推出去把守边关。孙承宗接过的是位置最为紧要的蓟辽督师,而袁可立则受命巡抚登莱(驻地在山东半岛上的登州),全面负责辽东前线的后勤和练兵基地,同时,深处后金腹背之地的锦州、金州、抚顺、皮岛等地,包括毛文龙的东江镇也受到他的管辖,与复州刘兴祚的辖区既隔海相望又鸡犬相闻。 袁可立不是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迂腐读书人。早在他担任帝师之前的1621年,就曾向天启皇帝提出了出奇兵、名赏罚、慎防守等七项建议。这些建议无不条理清晰,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袁可立的政治才华和远见卓识,也得到了天启皇帝的认可。在刘兴祚看来,有这样一个不迂腐、有能力而又在朝廷中有着深远影响力、在天启皇帝面前一言九鼎的人物襄助,至少自己投诚之后保全生命还是有保障的。于是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刘兴祚心里成型了。P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