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凝墨余香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管淳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热爱文字的人,多少中了文字的毒。管淳一生痴迷文字,又用文字来解毒,于是有了《凝墨余香》。在这个过程中,他完成了和世界的沟通,与自己的对话。于我们言,是一份意外的惊喜与收获。我们跟随他,读生活,读生命;明大义,晓其理,得其道。我们以为走近了他,熟悉了他,可一转眼,他又站成了苍凉、辽远、清傲的姿势。我们能做的,就是静静阅读,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接近、更接近,去悟解,去感受。

内容推荐

管淳的《凝墨余香》一共分为七卷,有草根系土、乡情如水、原味读心、囊书旅远等等,其中每一卷包含许多小篇幅的散文。作者以散文的方式叙写身边的事物,如花草树木、天地山水、自己碰到的人以及生活中发生的事,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每个时期的感受都不同,更加全面和细致,从而让读者感受到正能量,感恩生活。

目录

序一 吴东平

序二 董晓芳

卷一 草根系土

 水草

 桃之夭夭

 苦楝

 河杨

 青青园中葵

 大木桥

 桃花岛

 高台寺

 扁舟儿

 草径悠悠

 失落园

卷二 芒鞋留痕

 逝者如斯夫

 牛

 青竹扁担

 香樟林

 绒花书味

 清清河边水

 春荷

 梦在小城

 远远的街灯

 往事如烟

 东湖吟

卷三 雅斋品茗

 耘者行

 沉思的果实

 做生活的有心人

 冷色及其背面

 溯源与传承

 品味多情的生活

 看低务近善其身

 坚守,也是一种美丽

 裂帛

 智慧无国界

 滋兰树蕙有其人

卷四 乡情如水

 勿莲

 半边山遗问

 寻仙白兆山

 秋叶钱冲

 诗意十八潭

 青葱永宗寺

 铁寨,藏了多少秘密

 醉我秀色洋泗沟

 狮子山的绿

 凤兮飞程台

 义祠莲花溪

 柳岸重塑金西门

 天紫湖三题

卷五 原昧读心

 清寒

 雪的飘零

 河之原

 雨之情

 不在失而复得中

 浓情浸染会是什么

 吉祥乌,情未了

 竞无语凝噎

 缘份

 相知能几时

卷六 囊书旅远

 漠河石

 感悟气度

 旅京散记

 难忘那段丝绸路

 梦回九寨

 山水济源

 夜宿西陵峡

 南岩谷猜想

 寻根

 白鹭西塞

 石骨

 水的雕塑

 问道黄果树

 萧萧紫竹林

后记

试读章节

水草

一泓流水从远方的田野静静地流过来,注入这方池塘,又从池塘静静地流向远方。

池塘参差的坡岸上,稀稀疏疏有一些林木。高大且生着虬枝的楝树,飘荡着柔长枝条的垂柳,阔叶的枸树丛,还有几株参天的水杉,以及零落不知名的树木。

池塘是太静谧了。长时间听腻了躁动的人流、车流、杂乱音Ⅱ向的都市喧闹,忽然间身临久违的、魂牵梦萦的家乡的这方池塘,整身心净彻心骨的空灵。

一片片密匝匝的油草,根扎在塘岸,却身浮在水面向池塘中旺盛地拥挤着。油草的稀疏处,挺挺地生长着一丛丛的茭白。斑鸠、麻雀、灰喜鹊之类,间或在树丛草间呜叫;秧雀、翠鸟、小燕子,时而机灵地在草丛水面掠过。连蜻蜓也来凑热闹:鲜红的、浅灰的、金黄的,在伸出水面的草尖落下又飞起,飞起又落下……

静谧的池塘,其实有万千生机。就连那脉脉流水,洁身无言在池塘中蜿蜒流过,飘逸,灵动,圣洁而大度。水草,我心中的水草,就生活在这造物主营造的美景中。

水荷有纤细绵软的茎,随着水势,荷茎柔柔地从塘底伸上来,顶着片片圆叶,紧紧贴在水面。荷丛中,零星的花茎伸出水面,开放出金红的细花来。狗尾巴草有粗壮的主干,主干上有一丛一丛的绒叶。流水中,狗尾巴草会摇动它那下细上粗的身躯,在水中飘荡摇曳。虾清草有半透明的躯干,一节一节长高且有对生的枝叶。与狗尾巴草不同,虾清草会占着塘水的一方空间,一丛丛伸展在净透的水中……

同样高贵雅洁的还有水白菜、扁担草、灯笼草之类。静静地躲在水草丛中,阔大的椭圆形的叶,像陆生白菜,水白菜一棵一棵自由自在的在水中蓬开,或许,那阔叶太薄嫩,浅白微绿的叶片,仿佛一碰就会破碎的。肥硕油嫩的扁担草,生长着带子一样的叶儿;灯笼草主茎上有一节一节团团的柔绒,仿佛真的就像一串串灯笼……后来的我,有机会阅读唐诗宋词,知唐人杜牧《早雁》诗云:“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原来,草间流水处,多有自然天成境界。

水中草族千千,更多莫名未考。只是流水草间,柳条鱼往来嬉戏,土鲫鱼绅士般在水草丛中访问。时而,水草丛中也会有红鲤、鳊鱼、虾蟹之类穿过。流水清澈见底,真有唐人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意境了。在我眼中,塘中的鱼虾水族们,是在美化水草的生长和繁茂,也为水草们平添无尽的情趣。

我爱家乡的池塘,更爱家乡池塘中的水草。春夏时节,水草心静如水,繁繁密密地生长;秋寒冬雪,甚至池塘干涸见底,水草完成悄悄的花事与繁衍,完成一次生命的历程,仿佛老去不复生了。可是,来年春雨流水,水草照样满塘的繁密与丰茂。这或许是大自然赋予水草生命的神奇和造化吧。

水草是池塘中的生灵,也养育了池塘中的生灵。就是田家的农人们,撑一叶舟船,用两根竹篙做成夹草叉子,把一蓬蓬7}<草绞上船来,水草,会无怨无悔零落水田,化作绿肥泥浆,为庄稼的生长贡献心力的。水草中的虾清草、扁担草和灯笼草之类,原本就是可以作为良好的猪饲料的……

但池塘水清,水草无言。在长途跋涉,或者跋涉后脚踝、腰身的多处隐痛之后,能一时“放得下”地徜徉池塘岸畔,会感到洗净铅华般的净洁与脱俗。

原来如此,追寻到极致,却是物之本原了。一方净水中的水草们,是大自然的精灵。融人大自然,珍爱大自然,即使是无名的池塘和池塘中无需命名的千千水草,细细品味,也是乐乡多多的。

P3-5

序言

吴东平

孟冬之日,接我的学生管淳的电话,嘱我为他的作品集《凝墨余香》写一篇序,我欣然应允了。我这生有个习惯,凡是学生所托之事,从来都是认真履行,并且乐于从事。

几天之后,他将书稿径直送上门来,我不知什么原因,迟迟没有动笔。直到几天之后,当我提笔之时,才发现平日拿起来轻松自如的笔,变得那么沉重,而内心也是沉甸甸的,半天连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1977年,管淳参加高考,之后,便是拎着个提兜到学校来读书。一晃30余年就这么过去了,此时,我心里也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滋味。对于作序,我想,一则大概是耄耋之人,思维趋于枯竭,笔锋也变得迟钝;再则,他说他是来交“作业”的,30余年写就的一篇“作业”,需要认真阅读。

于是,我放下手头其他的事,静下心来,再去品读他的这些作品,一股浓浓的书香扑面而来,使人飘飘然,奕奕然,顿觉驾驶的生命之舟放逐了喧嚣、纷扰和拥挤,慢慢泊进那无边淡雅朦胧的月色里,际遇书中所展示的一幕幕动人如画的风景,更感觉到那跳动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想境界与情操是那样的开阔与雅致,且又沁人心脾。

翻开这些书稿,犹如名园寻芳,顿时又有一种莫名的冲动。作者笔下的湖光、高台、土坡、小桥、流水、柳岸、花丛以及晨钟暮鼓,都是那样的栩栩如生,充满诗意,且又耐人寻味。这一切让人深深地体会到,生活在苍穹下的芸芸众生,应该深情地感谢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

作者在《东湖吟》中只用了寥寥几笔,便对东湖进行了令人深思的描画:一方湖水中,“鸥鹭翔集,鱼游浅底,时而有马达轰鸣的、叫做什么冲锋舟的船儿,呼啸着犁出一弯好看的银浪来。看来,东湖的高妙和婉约,东湖的博大与慈祥,东湖的有山有水和山水相宜,不是我家乡的河或湖可以相比的”。但正是作者将东湖与家乡的河或湖相比,才认知到,“当如此东湖与我家乡的河或湖并存成趣,这便是多元的生活和生活的多元”。

一天傍晚,在纷纷细雨中,作者流连于昔日求学的校园小湖边,心旷神怡,思绪万千。“灯火通明的图书馆,倒映在细雨婆娑的湖面;点点明亮的路灯,在初春时节依依垂柳、浓色香樟丛中构成诗的意境。”在《远远的街灯》一文中,作者几笔勾勒出昔日校园湖滨那美丽的夜景,也表达了作者对昔日大学生活的无限怀念。“高校里,那流水小桥上、清清湖水边、依依垂柳下,我一遍遍回味着那油墨书香。”当作者从平民视角来讲述一个城市变迁的时候,他笔下的校园,犹如青春美少女,尽情展现她的妩媚和风姿。

这种表现,既有作者对一方水土的《半边山遗问》、《义祠莲花溪》,也有《寻仙白兆山》;既有对武当山的《南岩谷猜想》、荆州古城的《寻根》,也有滔滔大江边的《白鹭西塞》。作者将发生在荆楚大地上许多的往事,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时而令人荡气回肠,时而婉约深沉,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启迪和力量。这也是管淳散文作为交给老师批阅的“作业”值得一读的地方。

在书中,读者也能体会到作者从放牛娃到一名专业新闻工作者沧桑人生的感悟,以及草根出生的他为人处世的哲学。从而让人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上少走弯路,使你驾驶的生命之舟,冲破人生道路上许许多多的惊涛骇浪,顺利到达那成功的彼岸。

宋代的东坡居士有言:“某平生无惬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阅读这些书稿可以看出,他在大学毕业之后,仍嗜好“闲来读书”,爬格子。可见作者的人生准则,是拒绝当今社会上的种种诱惑,专门于自己所肩负的事业,用心做事,更认真做人。

从书中还可以看出,作者是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走笔如行云流水,字里行间灵性飞溅。这些从作者灵魂深处进发出来的文字,无疑会激发人们对关的热爱、对关的向往、对美的追求。

读者朋友,当你在紧张的工作或学习之余,轻松地来读一读这些激情洋溢而又充满温馨的文章。因为,只有这样的主动,你才能感触到作者那善良而又丰富的内心,从而为你构筑起人生宏伟而牢固的事业大厦,多一个知心朋友。

在该书行将付梓之际,我再三读了管淳作品集《凝墨余香》。每一次,都让我兴奋不已,受益良多,欣慰信至。为此,有了这样的一些文字。

叨叨数语,聊表陋识。惟限于见闻,不敢妄称,又难觅恰当文词,姑云之为序尔。

农历丁巳冬十月

作于湖北工程学院石湖斋

后记

一纸通知,让我从岗位上退了下来。静回首,却发现自己已年到60了。60年?做了些什么。

童年饿饭,长时间的饿饭,刻骨铭心的,是要有个“饭碗”。因此,自从我参加工作后,凡与“饭碗”相干的,无论大事要事、杂事琐事,份内甚至份外的事,只要力所能及,决不敢马虎。这种行为积久至今,甚至忘了,可以把自己写的那些文字,“捆”成一本书。

后来,命运安排我的“护身职业”,是一名新闻工作者。这当然是我视为命根子的事,但新闻报道的“短、平、快”,使我所写文字,以应合时势的“现场说事”者居多。当然,我不认为新闻报道就一定是“易碎品”,也努力寻求采写一个又一个“摔不碎”的新闻,但真正静下心来作思想者般的“沉思状”写作,好笑。时间不允许,那是“扯客观”,自身功力不够,是根本的原因。

据说,散文所以称为散文者,在于形散而神不散。结集在这里的这些文字,是否可以称之为散文,连我自己也不自信。更何况,为“饭碗”计、为生存计,几十年养成的习惯,就是抓紧时间把仿佛是始终也做不完的眼前的、手头的事做好。也就是说,虽然我有写作的爱好,但从一开始,并没有一个“为自己”写作的总体规划。很多时候,在我翻检这些文字时,一个“散之又散”的念头就困扰着我。我甚至想,就用这“散之又散”来为这些文字命名。因为,即使是把这些文字紧紧地“捆”在一起,也依然是“神”不够而“散”有余。

我深知自己的底细,是出身于“栽秧,割谷,挑草头”的。但春播夏锄秋收冬藏,既要识物候、知节令,也要观星空、记天象。这些文字只是想证明,作为一个“种田人”,在他耕耘劳作的过程中,在他莳弄与衣食相关的“农活”时,也曾仰望过星空,也曾在“仰望星空”时思考过和记录过。

这是一个生命活体曾经的自我考量与回眸。存照过往,虽然他一路走来,而走的过程中又免不了走得歪歪扭扭,在这歪歪扭扭中,就这么着留下了一串脚印。只此而已。

作者

2013年12月1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0: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