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陈勇所著的《资治通鉴十六国资料释证(前秦后秦国部分)》是2010年出版的系列专书第二册,第一册包括汉赵、后赵、前燕国部分,本册包括前秦、后秦、后燕部分。约45万字繁体横排。史料的匮乏是中古史研究者所面临的共同困境。
将《通鉴》与相应正史及现存其他文献细致对读,逐一甄别其文字、情节的异同,将来源或来源的性质难以判断的内容暂时作为史料使用待反证出现后再作取舍,或许是我们目前对史学研究的唯一出路。《通鉴》独家保存的十六国史文字,包括那些出处不详内容是否也能当作史料乃至第一手资料使用,成为中古民族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经研究搜集发现《通鉴》独家保存的十六国文字,数量及所占比例都极为可观,其中重要史实也并不罕见,堪称十六国史研究中在《晋书》等正史、《御览》等类书之外另一个巨大资料库。大量保留的旧史文字对于今天的十六国史研究几乎具有与《三国志》裴注类似的“补阙”作用,又可纠正史及相关文献之误。本系列专书将《通鉴》十六国史资料全部辑出,逐条与相关文献比较,分析各种差异,辨别诸史文字、内容的真伪,进而考查《通鉴》作者处理十六国史文字的思路,甄别因误读或改写造成的舛讹,复原各种关键的细节。
由陈勇所著的《资治通鉴十六国资料释证(前秦后秦国部分)》是对《通鉴》前秦、后秦国资料的整理研究。《通鉴》独家保存的前秦、后秦国资料数量十分可观,仅前秦国部分就有二万八千字之多。这类资料最初都有确定的出处.目前大多则已散佚。本书将《通鑑》前秦、后秦国资料全部辑出,逐条与相应的正史及其他文献对读,甄别其文字、内容的异同与真伪,意在深入挖掘司马光等人精心筛选、摘录或改编的这批珍贵史料,为十六国史研究提供一种基础性的文本。
代序言:为司马光正名——《通鉴》十六国部分的史料价值
一 与诸史不同、具体的史实陈述——《通鉴》十六国史料的判定
二 “遍阅旧史,旁採小说”——《通鉴》十六国史料的出处
三 “详引诸书错互之文,折衷以归一是”——《通鉴》十六国史料的瑕疵
结语
《资治通鉴》前秦国资料释证
卷九一 晋元帝太兴二年(319)
卷九四 晋成帝咸和四年(329)
卷九五 咸和八年(333)
卷九六 咸康四年(338)
卷九七 晋穆帝永和二年(346)
卷九八 永和五年(349) 永和六年(350)
卷九九 永和七年(前秦天王符健皇始元年,351) 永和八年(皇始二年,352) 永和九年(皇始三年,353) 永和十年(皇始四年,354)
卷一○○ 晋穆帝永和十一年(皇始五年,厉王符生寿光元年,355) 永和十二年(寿光二年,356) 升平元年(寿光三年,宣昭帝符坚永兴元年,357) 升平二年(永兴二年,358) 升平三年(永兴三年,甘露元年,359)
卷一○一 升平四年(甘露二年,360) 升平五年(甘露三年,361) 哀帝隆和元年(甘露四年,362) 兴宁二年(甘露六年,364) 兴宁三年(甘露七年·建元元年,365) 海西公太和元年(建元二年,366) 太和二年(建元三年,367) 太和三年(建元四年,368)
卷一○二 太和四年(建元五年,369) 太和五年(建元六年,370)
卷一○三 晋简文帝咸安元年(建元七年,371) 咸安二年(建元八年,372) 晋孝武帝宁康元年(建元九年,373) 宁康二年(建元十年,374) 宁康三年(建元十一年,375)
卷一○四 太元元年(建元十二年,376) 太元二年(建元十三年,377) 太元三年(建元十四年,378) 太元四年(建元十五年,379) 太元五年(建元十六年,380) 太元六年(建元十七年,381) 太元七年(建元十八年,382)
卷一○五 太元八年(建元十九年,383) 太元九年(建元二十年,384)
卷一○六 太元十年(建元二十一年,哀平帝符丕太安元年,385) 太元十一年(太安二年,高帝符登太初元年,386)
卷一○七 太元十二年(太初二年,387) 太元十三年(太初三年,388) 太元十四年(太初四年,389) 太元十五年(太初五年,390) 太元十六年(太初六年,391)
卷一○八 太元十七年(太初七年,392) 太元十八年(太初八年,393) 太元十九年(394)
《资治通鉴》独家所存前秦国资料辑录
《资治通鉴》后秦国资料释证
卷八八 晋怀帝永嘉六年(312)
卷九二 晋明帝太宁元年(323)
卷九四 晋成帝咸和四年(329) 咸和五年(330)
卷九五 咸和八年(333) 咸和九年(334)
卷九六 咸康四年(338)
卷九七 晋穆帝永和元年(345)
卷九八 永和五年(349) 永和六年(350) 永和九年(353) 永和十年(354)
卷一○○ 永和十二年(356) 晋穆帝升平元年(357)
卷一○一 晋哀帝兴宁元年(363) 晋海西公太和元年(366) 太和二年(367)
卷一○三 晋简文帝咸安元年(371) 咸安二年(372)
卷一○四 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 太元三年(378)
卷一○五 太元八年(383) 太元九年(后秦武昭帝姚苌白雀元年,384)
卷一○六 太元十年(白雀二年,385) 太元十一年(建初元年,386)
卷一○七 太元十二年(建初二年,387) 太元十三年(建初三年,388) 太元十四年(建初四年,389) 太元十五年(建初五年,390) 太元十六年(建初六年,391)
卷一○八 太元十七年(建初七年,392) 太元十八年(建初八年,393) 太元十九年(文桓帝姚兴皇初元年,394) 太元二十年(皇初二年,395) 太元二十一年(皇初三年,396)
卷一○九 安帝隆安元年(皇初四年,397)
卷一一○ 隆安二年(皇初五年,398)
卷一一一 隆安三年(皇初六年,弘始元年,399) 隆安四年(弘始二年,400)
卷一一二 隆安五年(弘始三年,401) 元兴元年(弘始四年,402)
卷一一三 元兴二年(弘始五年,403) 元兴三年(弘始六年,404)
卷一一四 义熙元年(弘始七年,405) 义熙二年(弘始八年,406) 义熙三年(弘始九年,407) 义熙四年(弘始十年,408)
卷一一五 义熙五年(弘始十一年,409) 义熙六年(弘始十二年,410)
卷一一六 义熙七年(弘始十三年,411) 义熙八年(弘始十四年,412) 义熙九年(弘始十五年,413) 义熙十年(弘始十六年414)
卷一一七 义熙十一年(弘始十七年,415) 义熙十二年(永和元年,416)
卷一一八 义熙十三年(永和二年,417)
《资治通鉴》独家所存后秦国资料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