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扬州古巷风情(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喜根
出版社 广陵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扬州古巷风情(上下)》为集扬州悠久历史、扬州民俗风情、扬州地理景物,并融入作者王喜根思乡之情于一体的一部乡土读本,也是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记录。共分四辑,老行当,老玩艺,老吃刮,老风情,共百余篇文字。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写实的手法,融入于古巷的平常生活中个,通过叙述童年往事,缅怀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把那些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民俗风情,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的形式再现了出来。

内容推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怀旧热”持续升温,作者以“大扬州”为地域特色,把童年记忆中的老行当、老玩艺、老吃刮、老民俗风情,用文字记录下来,给那些具有浓厚怀旧情结的人们留个“想头”。

扬州素有“巷城”之称,古巷曾经是扬州人公共生活的空间。据统计,在扬州老城区,有案可查的古巷有五百四十条之多,人们将它誉为“青砖雕刻的立体名片”、“永不褪色的水墨画廊”。这本《扬州古巷风情(上下)》,记录了过去扬州一带小商小贩、私营业主的活动形式和技能内涵,汇集了扬州昨天的一些民俗风情。

应当说,古城扬州不仅是扬州的,也是全国和世界的;扬州文化不仅属于扬州,也属于全国和世界。传承历史、延续文明是扬州人与生俱来的特质与责任,作者王喜根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呵护着古巷文化这一厚重而又脆弱的“非遗”瑰宝,力图使其薪火相传,生命常青。

目录

上册

将“抢救”进行到底(自序)

老行当

 铜匠

 铁匠

 锡匠

 银匠

 车匠

 篾匠

 皮匠

 画匠

 白铁匠

 补锅

 裁缝

 秤行

 箍桶

 厨子

 剃头

 茶叶店

 茶食店

 薰烧摊

 茶水炉

 中药房

 毛笔店

 炮仗店

 棺材店

 救火龙

 走江湖

 吹糖

 染坊

 修脚

 修伞

 渔船

 捞冰

 放鸦

 做木梳

 摇麻绳

 擦背

 澡堂

 豆腐店

 磨坊

 杀猪

 棉花席子店

 代写书信

 修钢笔

 倒马桶

 刮杞柳

 淘渣

 机面

 炸炒米

 挑脚

 磨剪铲刀

 卖绒花

老玩艺

 童年的玩

踢铁球、滚铁环、打弹子、滚铜板、放风筝、煽洋片、砸杏核、打弹弓、跳马、斗鸡、骑兵打仗、

挤油渣、做火药枪、拍香烟纸、跳房子、集糖纸、打陀螺、挑冰棒棍、折纸马、万花筒、捉麻雀、

养鸟、掏螃蟹、钓长鱼、养蚕、粘知了、斗蟋蟀、 爬门楼、哈盐巴、送“礼包”

 听书

 看西洋镜

 矿石收音机

 吃灯笼肉

 打康乐棋

 养金铃子

 踢毽子

 看小人书

 养猫

老吃刮

 家乡的小吃

安豆饼、炒小圆子、子孙饼、荠菜汤圆、油糍

 草炉烧饼

 裹粽子

 扬州萝卜

 邵伯老菱

 苋菜秆蒸臭豆腐

 荷兰水

 饺面

 炕山芋

 麦芽糖

 烫饭

 五香烂蚕豆

老风情

 发髻

 江葬

 辈分

 剪鞋样

 年蒸

 压岁钱

 中秋

 水烟袋

 米市街

 存钱罐

 打蛔虫

 篙与桨

 买米打油

 生煤炉

 拾荒

 捉臭鳖

下册

老行当

 琢玉

 漆器

 剪纸

 雕版印刷

 帮船

 放排

 纤夫

 烧窑

 酒坊

 酱园

 肉案

 锔碗

 补缸

 拾屋

 打夯

 穿牙刷

 制壶

 裱画

 照相馆

 私塾

 古玩店

 客栈

 信托商店

 修钟表

 货郎担

 刻钢板

 刻章

 卖二胡

 手工造纸

 排字工

 缝穷

 浇糖画

 捏面人

 卖金鱼

 修棕绷

 油纸伞

 纸扎店

 汽油灯

 摆渡

 扳罾

 叉鱼

 簖蟹

 打草鞋

 打蒲包

 扎草窝

 放蜂

 耥蚬

 阉鸡

 算命

 媒婆

 接生

 牙医

 卖老鼠药

 摆残局

老玩艺

 舞龙

 舞狮

 唱麒麟

 踩高跷

 打莲湘

 打腰鼓

 抖空竹

 荡湖船

 河蚌舞

 留声机

 唱扬剧

 木偶戏

 邵伯锣鼓小牌子

 童年的玩

“中国美国”

跳绳

擦水撇

打乒乓球

钓虾萝卜枪

拾子

跳橡皮筋

丢手绢

跳白果

“打官司”

“老狼老狼几点钟”

老吃刮

 火烧

 汤包

 锅盖面

 甜芦粟

 卖豆腐脑

 冰糖葫芦

 卖荸荠

 炒米糖

 卖烂藕

 臭豆腐

 梨膏糖

 麦蚕

 龙须面

 卖冰棒

 烧饼包油条

 糖炒粟子

 家乡的美食

狮子头

扒烧整猪头

拆烩鲢鱼头

大煮干丝

邵伯焖鱼

田螺塞肉

炝虾

“金襄银”

风鸡

蛋饺

老风情

 算盘

 庵堂

 手炉

 脚炉

 杂货店

 窑货店

 独轮车

 踩水车

 秧马与秧船

 草焐子

 捶石子

 鸡毛掸

 芭蕉扇

 假领子

 换粮票

 捻线

 油灯

 榨甘蔗

 拾麦穗

后记

试读章节

渔船

几乎每个父母都和懵懵懂懂的子女开过这样不着边际的玩笑:“你不是爸妈生的,是从渔船上抱来的。”我家就住在运河边,经常有衣衫褴褛的打渔人背着鱼虾从门前路过,没等我看清对方的面孔。母亲就指着人家背影说:“那就是你亲生妈妈,你要是不听话,我就把你还给人家。”我惊恐地看着母亲的脸。吓得头直往她怀里钻。由于幼小,我一时还不能分辨这种玩笑的真实性,但我记住了自己的另外一种来历,也许我真是渔船上的孩子。

河边每天停泊着好多渔船,一条渔船就是一个家,一对夫妻带着一大帮孩子。大的孩子已经能帮助划桨、上街买盐打酱油,船头上趴着一个背葫芦的小孩,船舱里还爬着一个小孩,母亲怀里奶着一个,身后还背着一个。除了大孩子,其余的小孩几乎个个都是光屁股,即使冬天也是如此。我常常一个人在河边徘徊,悄悄注视着一张张渔民的脸,心想,我会不会是这家的?我如果不听话,难道真要回到渔船上来生活?有一天,我从河边回来。突然扑在母亲怀里痛哭流涕,央求千万不要把我送回渔船上去。全家人听了笑得前仰后合,母亲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告诉我这仅仅是骗人的谎言,我这才破涕为笑。

内河的渔船与大江大海的渔船没法相比,它长不过五米,宽约四尺,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船头美其名日“台”,船舱叫“轩”,船艄称“亭”。船艄比船舱约高一尺,划船的人眼光可以越过舱顶看清前面的水路。舱顶上通常用破盆烂罐栽点葱蒜,有情致的人家养几盆栀子花、仙人掌。狗,几乎每条船上都养,黑狗占多数,一只只精瘦,大概是吃多了鱼虾河蚌的缘故,毛色特别亮,叫起来声音洪亮,蹿起来像风一样,夜间生人别想靠近渔船半步。船尾贴近水面处有一个用竹片钉成的鸭笼,行船时,几只麻鸭悠悠地跟在船后,行进、觅食两不误。有时鸭子恋食,离渔船渐远,爱管闲事的黑狗会适时地朝远方汪汪叫几声,得到狗的警告,鸭子便展开翅膀踩着水追了上来,水面顿时翻起一道白色的浪花。

船头不足一平方米,渔民成年累月的汗水都抛洒在这里。三四十年前,家乡的河湖港汉水草肥美,渔民随便撒几网都会有收获。我最陶醉的是渔民撒网的姿势,如果用照相机定格下来,那是灵动的美!后来我留意过运动员掷铅球的腰部动作,慢慢、慢慢扭过去,瞬间用力抛出去。运动员抛出去的是铅疙瘩,渔民撒出去的是遮天蔽日的网,那美是一样的永恒。渔民拖网神情十分专注,鱼儿一旦在网里乱窜,他们脸上会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神情。渔网拖上船头,女人便在旁边忙碌起来,鱼归鱼,虾归虾,分别放入船头下隐蔽的小舱,小舱有几个对称的小洞与河水相通,有了活水鱼虾便养得住,鲜鱼活虾能卖个好价钱。

到了冬天,几条乃至十几条渔船常常联合作业。在宽阔的水面上,十几条船围成一个大圆圈,十几张网一起撒开落下,场面十分壮观,水域里大鱼小鱼在劫难逃。有一次,我亲眼看到人家捕到一条大青鱼,送到水产站一称,五十二斤!记得我那年刚十一岁,体重也是五十二斤。

捞冰

大河封冻了!小朋友们像过节一样欢天喜地,尽管一个个穿着补补纳纳的旧棉袄、棉裤,冻得清鼻涕直流,到了河边便显得无比神勇。人人手中抓一把瓦砾,弯下腰、斜过身子沿冰面用力将瓦砾滑擦出去,谁滑擦得最远谁是好佬。那年月,天气好像特别冷,几乎每年数九寒冬大河都冻得严严实实,上面不仅可以溜冰,而且可以推车。可惜我们小时候没见过溜冰,更不知道冰刀、溜冰鞋为何物,但照样能享受溜冰的乐趣:扛一张大板凳,反放在冰河上,用一根绳子绑住凳腿,三个小孩坐在上面,三个小孩用力向前拉,也能找到电影上坐雪撬的感觉。等到冰渐渐融化,孩子们开始玩冰。力气大的小孩可以不费劲地从河边捞出一大块冰,在上面凿个洞用草绳穿过,两人用树棍子抬着,后面的小孩手执一草绳缠绕的木锤,轻轻擂一下,嘴里发出“咣”的叫声,俨然是戏台上大老爷出巡时的阵势,有模有样,令人忍俊不禁。

数九寒冬正是冰窖贮冰的季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扬州一带还没有冰箱和机制冰。“三九”一过,冰窖便贴出告示:某天某日开始收冰,每担八分钱,有意者请于某日到某处租领捞冰工具。我国自古以来有冬日贮冰夏日用的习俗, 《诗经》中就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蓝”的诗句,是说远在周朝时,人们于腊月采冰,正月往冰窖存冰,二月取出冰来,冰镇着羊羔肉上供祭神。古人频繁地举行祭神祭祖仪式,祭献的供品,一定要清洁新鲜,否则就是不敬。到了清代,我国冰窖仍分三种:官冰窖、府第冰窖、商民冰窖。当时衙门里有赐冰消夏的习俗,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在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我曾见过一种从前用于防暑降温的琉璃冰桶,它模仿木桶式样有箍有木纹,桶盖留有五孔钱窍。桶底有出水孔。老板告诉我,这种冰桶分孔雀绿、牙黄、粉红好几种,特点是贮冰后桶外不起水珠,造价极高,是当时官吏们迎奉上司、讨好妻妾的珍品。

古镇上的冰窖纯属商民冰窖,挖土坑筑砖墙,从外面看就像砖窑,内部是拱顶,像个大城门洞,贮冰时拱顶是没有的,捞来的冰从窖顶倒下去,由技术好的窖工从下到上一层层码放。为了避免冰块冻结在一起,冰块与冰块之间要用稻草隔开。最后用芦席、稻草、泥巴交错覆盖成一座小山丘。不过下面有个小门洞,平时用砖头、泥巴封死,只有待到来年立夏启冰时方才开封。

捞冰的场面是非常热烈的,收冰的人穿着带靴的胶皮裤,轮番举起带木槌和网兜的竹篙,冰块哗哗地倒进竹筐。大人们挑的挑、抬的抬,头上直冒热气。孩子们也不闲着,他们用木棍钉个“A”字型木架,三个角各装一个轴承,谓之“滑轮车”,盛冰的竹筐往上一放,在冰河上拉起来飞快。所得收入,一天也许只有块儿八角钱,三五天下来,不光过年能做一套新罩衣、罩裤。来年学费也有了着落。

P90-95

序言

将“抢救”进行到底

(自序)

《扬州古巷风情》2007年底在扬州正式出版发行,首发式上,面对媒体的镜头,我百感交集:“在外漂泊了三四十年,但我对家乡的这份眷恋和热爱是永远抹不掉的,我从小喝的是运河水,身体里流淌着扬州血,我要报效我的家乡。我写这本书,为的是给那些像我这样年纪的人,比我年长、具有浓厚怀旧情结的人,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个想头。”

首发式现场,来了不少中老年读者,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虽然素昧平生,他在报纸上读过我的文章,激动地拉住我的手说:“老弟,你为扬州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文化学者、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慷慨陈词:“我佩服喜根先生,肯花那么多时间,用自己简洁而隽永的文笔,忠实记录扬州的风情与事物,随着那些风情与事物的逐渐消逝,喜根的这些文字将变得越来越珍贵。”此后,《新华日报》载文,称该书为扬州古巷文化作了独到的诠释,是扬州历史文化的乡土课本。著名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收到该书,亲笔题词:“为后人留下记忆中的财富”。香港《大公报》则以一个整版的篇幅,以“王喜根抢救扬州古巷文化”为题,向海内外读者推介《扬州古巷风情》一书。

这些年,我心中一直仰慕两个人,一位是被人们誉为“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神”的冯骥才先生,一位是台湾《汉声》杂志主编黄永松先生。我喜爱他们的作品,更敬仰他们的为人。这些年来,他们投入大量的精力从事祖国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组织多次大型文化抢救行动,出版各种相关著作,发表大量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辨性与呼吁性的文章,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承蒙厚爱,冯骥才先生给我打过电话,但我们从未谋面,他的博客我是常客,我既是冯先生的粉丝,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的追随者。正是在两位师长的精神感染下,我义无反顾地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行动。

冯骥才先生认为中国的文化有两类:“一种我称为父亲文化,是庙堂文化,是孔子,是能给我们力量的文化。另一种我称为母亲文化,也就是流传于民间、动态的、生长于每个人心里的文化。母亲哺乳时哼唱的歌谣,中国民间的,我们统计出来达八亿多万字的口头文学,这些是我们的DNA(基因),是我们民族的优势。”

“母亲文化”生长于每个人心里,是威力巨大的民族基因。我之所以与乡土文化结缘,应该说“母亲文化”给了我智慧和力量。1988年夏天我在北戴河度假,写下第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江葬》。母亲作为一位勤劳、朴实的劳动妇女,虽没有什么文化,但她深明大义,对人生看得很透彻,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家乡的古镇上她率先倡导火化,毅然决定将父亲骨灰撒入长江,并嘱咐家人日后将她江葬,如此举动,当时堪称惊世骇俗。我饱含对父母的一片深情奋笔疾书,动情之处,禁不住几度哽咽。

生长于心里的文化,从心田里汩汩流出,至此我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写下《发髻》《裹粽子》《补锅》《银匠》《剪鞋样》 《苋菜秆蒸臭豆腐》等一批文字,几乎每篇都与母亲有关。初稿在朋友圈中传阅,人们渐渐从中发现了非物质文化的内涵。他们认为,这些文字的功能不仅是供曾经经历过那段生活的人享受怀旧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让没有经历过那段生活的人,了解曾经长期存在过的非物质文化在历史上起过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先进化,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民俗的具体内容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它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遗产,作者应站在抢救非物质文化的高度,从发掘古巷文化入手,让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我欣然接受朋友的建议,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以扬州为地域特色,把童年记忆中的老行当、老玩艺、老吃刮、老风情,用直白的文字记录下来,力图使其薪火相传。

感谢热心读者和关爱我的博友,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他们读懂了书中的文化内涵。也读懂了我的一片苦心。扬州人民广播电台《绿杨城郭》栏目邀请我走进直播室,资深主持人石翔显然是有备而来,她说:“我认真拜读了您的书,发现您是个孝子,书中不少篇幅都与母亲有关,文字细腻,感情真挚,催人泪下,我认为在这本书扉页上可以加一行字,献给我的母亲。”听了这番话,我顿时眼圈红了。那天清晨,为了到电台上节目,我在床上把书又翻了一遍,发现书中写到母亲的地方竞有24处。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我写这些文字是感情的真实流露。在母亲百年诞辰的祭祀活动中,我将书一页一页拆开投入焚化炉,寄托我的哀思,同时也是向家人传递“百善孝为先”的理念。

“往事并不如烟”“您的书勾起了我童年的幸福回忆”“《扬州古巷风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我们期待读到更加精彩的续篇”。捧读一篇篇热情洋溢的书评,我感到欣慰,又感到肩上担子沉甸甸的。记得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知识分子那种对于乡土文化的深切情怀。使得他对民间文化保护的现状而焦虑,无奈之后是更奋力的主动追赶,在城镇化到来的‘狂风’之前,为未来留下记忆。对于生命、历史,如果你不能延续它,你一定要记录它。”这些年,年届古稀的冯骥才始终站在抢救民间文化第一线。并带动更多人加入到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作为一名记者、一个作家,“母亲文化”滋养了我,我有阅历、有笔力,应当有点社会担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进行到底。

这两年,我逐渐脱离外界的喧嚣和干扰,拿出一定精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每当我提起笔,沉浸在童年的回忆之中,故乡的许多“凡人小事“便浮现在我眼前。“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教诲仿佛又在耳边回响。1986年初冬的一个下午,我叩开汪老的家门,老人一听说是小同乡,眼角鱼尾纹都舒展开了:“你府上哪里?”我脱口说了家乡的俚语:“高邮到邵伯六十六(里)”。汪老很兴奋并告诉我,他继母就是邵伯人,父亲续弦时他和姐姐曾专程到邵伯参加婚礼,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老人沉浸在浓浓的乡情之中。汪曾祺先生是我最尊敬的长者之一,作为他的小同乡,我们同喝运河水,得到运河文化的滋润,他笔下的故乡风俗人情浑朴自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从而成就了他“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文学地位。当年我在北京求学,有机会得到汪老的耳提面命。汪曾祺认为,现代生活充满喧嚣和紧张,人们向往宁静、闲适、恬淡,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我们应当帮助人们发现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我牢记先生的教诲,在“文化遗产抢救”中,努力发掘记忆中的“凡人小事”之美,用简洁、平实的语言,讲述一个个平淡、自然、家常的故事,用以传承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

为了形象地再现当年的民俗风情,力求雅俗共赏,我邀请以民俗风情画见长的画家胡亚恒、周年先生为全书插图,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真诚希望它能勾起您童年的回忆。

后记

著名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里,都有一些民间文化以及遗产死去。”同时他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和人的活动息息相关的,是靠人传承下来的,如果从事民间艺术和技艺的艺人日益减少,遗产就要断绝了,当务之急就是“抢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怀旧热”持续升温,我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一个乡土文化研究爱好者,一直在关注着这股热流的涌动。我认为,传承文化是每个人的事,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财富,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传统才能传承下去。十年前,我突发奇想:调动我的全部“积蓄”,以“大扬州”为地域特色,把童年记忆中的老行当、老玩艺、老吃刮、老民俗风情,用文字记录下来,给那些像我这样年纪的人,比我年长、具有浓厚怀旧情结的老扬州人,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个“想头”。要说这是“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行动,当时我思想境界并没有那么高,即使现在也不敢轻易把这油彩往自己脸上抹。

承蒙俞律先生厚爱,他在序言中称我是“真爱扬州的扬州人”,我不胜荣幸,欣然接受。我在古镇邵伯生活了十七年,后来又在古城扬州生活三年,这二十年是我生命中最宝贵、最幸福的时光。这辈子我走南闯北,曾领略过北京的胡同文化,也体验过上海的弄堂文化,而真正在我记忆里留下烙印的还是扬州古巷文化。

扬州素有“巷城”之称,面积仅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作为扬州主要的文化遗产,蕴涵着古城600年的历史信息,保存着真实并相对完整的历史风貌和历史空间。由于明清时代商业的繁荣,扬州居住人口高度集中,为了不断适应城市生活的需求,复杂而发达的街巷体系成为扬州独特的城市肌理。城市物理空间的组织和利用水平体现了前人的智慧和能力,狭窄的街巷、鳞次栉比的建筑,凝聚着千家万户的创意。古巷曾经是扬州人公共生活的空间,古城以东西南北四门为辐射点,纵横交叉、四通八达的巷子像迷宫一样连缀起扬州的人文景观。据统计,在扬州老城区内,有案可查的古巷有540条之多,人们将它誉为“青砖雕刻的立体名片”“永不褪色的水墨画廊”。那么,“大扬州”的古巷到底有多少条,恐怕人们就无法统计了。

作为古巷里长大的孩子,我对巷子这一居住方式有着特殊的喜爱和眷恋。人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在这样一种生活空间里,邻里和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给家家户户带来地域感、安全感和家庭感。人们在古巷内’,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温馨的民情风俗画:家庭妇女倚门而坐,一边纳鞋底,一边与邻居聊天。眼睛还要关顾正在巷内玩耍的小孩;巷口有一群老人聚在一起打牌、下棋,或看人家修伞、剃头、补锅、锔碗;邻里之间偶尔也会发生点小磨擦,结果招采众多热心邻居的好言相劝;许多老人则热衷于巷子里的公共事务,打扫卫生、带小孩、下雨天帮人家收衣服,若发现陌生人主动上前询问。巷子里这种邻里关系是非组织的、自然的,因而更有人情味和审美情趣。

如今,扬州这座风光秀美的风景城、人文荟萃的文化城、历史悠久的博物城。从结构到内容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城市巨变也使人产生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和飘忽感。无疑,人们感觉失落最多的便是具有扬州特征的古巷生活方式。茶水炉熄火、铁匠铺关门、箍桶匠失业、修钢笔的收摊,最后连古色古香的铜匠担也被收进了博物馆。

“按照‘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保护古城区历史街巷体系、保护古城建筑风貌、保护古宅名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保护古城遗址!”扬州决策者的大智慧,大大提高了扬州人的生活幸福指数。这些年来,人们可喜地看到,按照“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思路,扬州在延续历史文脉、融入现代元素的过程中,提升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提升城市形象,在古城保护和改善人居条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当之无愧!

在尊重老城区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对古巷进行整治,进而推出扬州“古巷风情游”,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也为扬州这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增加了一张新名片。但是,如何让走进古巷的外地游客领略到典型的扬州民俗风情,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有专家认为,要将“古巷风情游”推入良性发展轨道,沿街的传统商业开发十分重要,引进一批传统的前店后坊式的商铺经营模式,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旅游项目的趣味性,而且可以抢救行将消亡的民间传统工艺。我这套《扬州古巷风情》,记录了过去扬州一带小商小贩、私营业主的活动形式和技能内涵,汇集了扬州昨天的一些民俗风情,这既是我多年来对于扬州乡土文化的思考,也是我梦中的“古巷风情游”。

应当说,古城扬州不仅是扬州的,也是全国和世界的:扬州文化不仅属于扬州,也属于全国和世界。传承历史、延续文明是扬州人与生俱来的特质与责任,作为“真爱扬州的扬州人”,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呵护古巷文化这一厚重而又脆弱的“非遗”瑰宝,力图使其薪火相传,生命常青。而今,我将这套书奉献给读者,更希望家乡的父老乡亲喜欢。

2014年金秋于南京悟悟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0: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