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袁树森编文,赵华川、赵成伟绘画的这本《儿时游戏》是“老北京风情系列”丛书之一。该书收录了两百多幅老北京的儿时游戏图,每幅图都配有文字介绍。图文并茂,以生动鲜活的画作,辅以简洁活泼的文字,把老北京的生活文化、民俗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适合普通大众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儿时游戏/老北京风情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袁树森编文,赵华川、赵成伟绘画的这本《儿时游戏》是“老北京风情系列”丛书之一。该书收录了两百多幅老北京的儿时游戏图,每幅图都配有文字介绍。图文并茂,以生动鲜活的画作,辅以简洁活泼的文字,把老北京的生活文化、民俗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适合普通大众阅读。 内容推荐 《老北京风情系列》以生动形象的笔画配上京味儿的说明文字,如同四道家常小菜,用熟悉的味道唤回远去的记忆,揭开浓香四溢,令人回味无穷。 本书是该系列之《儿时游戏》,由袁树森编文,赵华川、赵成伟绘画而成,以老北京的儿时游戏为介绍内容。 目录 抓周儿 洗脸 穿衣 数手指 逗乐 虫儿飞 摩挲 哄睡觉 拉骆驼 乍乍 学步车 胡噜毛 背背驮驮 拉大锯 拔萝卜 坐轿 猜谜 摇煤球 捻捻转儿 买玩艺儿 枪打转盘 玩风车 抖空竹 琉璃喇叭、扑扑噔 吹糖人儿 推铁环 抽“汉奸” 口琴、喇叭、泥咕咕 竹蜻蜓 飞沙燕儿、吹龙 花楞棒、拨浪鼓、扳不倒 地牛子 拍皮球 拍纸球 骑小三轮车 小汽车 转铁环 摇头鸭子车 吹汽笛 万花筒 拉线耗子 攒钱罐(闷葫芦罐) 锡?J哨儿 鸟吃食 买气球 小锣、小镲、布兔兔 布娃娃、梆子、跟斗猴 买小鸡 养兔 养狗 斗蛐蛐 买小金鱼 粘知了 玩“吊死鬼儿” 玩蝈蝈 种花 玩金壳螂 掏苇柞子 招蝴蝶 逮蜻蜒 逮蚂蚱 咬咬 粘鸟 拉家雀 养鸽子 扎蛤蟆 掏家雀 掏老鸹蛋 养蚕 养鸟 玩萤火虫 玩豆虫 莲花灯 插细篾儿 枣儿磨 玩冰车 吹葱笛儿 做柳笛儿 拉线人 玩弹弓 编草 做风车 弹球 骑水骆驼 水牛儿 打屁股会儿 数星星 赶大车 拍花巴掌 背缸倒缸 学踩高跷 娶新娘子 过皇上 天下太平 削尜 招兵 拨糖棍儿 掷骰子 吹泡泡 打水漂儿 打雪仗 堆雪人儿 开火车 扇洋画 骑竹马 逛灯 翻撑儿 拍燕窝 唱儿歌 弹花音儿 打仗 骑马高凳 耍中幡 跳房子 打台(tǎi) 过家家 开汽车 乞巧 看耍猴的 唱大戏 逛庙会 撇大撇 撞拐 演节目 降落伞 打冰出溜 套圈儿 瞎子摸瘸子 压压摇 拉大车 看耍咕咕丢 过年 染指甲 玩升官图 荡秋千 水唧筒 江米人儿 磕泥饽饽 听趣话儿 漂小船儿 跳门槛儿 剁白菜 摔跤 照相 抓(chuǎ)拐 抛球 打出溜 打老 打电话 拉钩 拔橛 粘洋画 弹洋画 点牛眼 看花会 爬树 捋鸡毛 看蚂蚁打架 单拨儿倒霉 请你猜 种萝卜花 跳远 弄手影 锤子、剪子、布 踩高跷 过河 吹毛毛 推磨磨 圈蚂蚁 逮蛐蛐 扒车尾(yǐ)儿 种花 打冰坠儿 滚纸圈儿 骑大马 养蛤蟆咕嘟 毛毛雨 正月十五 扫雪 码大队 洗手绢 摸鱼 打枣 画鼻子 跳铁门坎 玩儿棋 掰腕子 踢毽子 放风筝 蝎子爬、折跟头 玩乒乓球儿 翻烙饼 压闸板 一个摁着,一个跳 走矮子 顶牛儿 跳绳 跳皮筋 拔河 拧旋子、拿大顶 赛跑 绣花 夹包儿 克鞋牌 单捞小尾巴鱼 编花篮儿 丢手绢 老鹰抓小鸡 扯轱辘圆 搭井台儿 踢皮球 递递砖儿 藏蒙哥儿 买烤白薯 吃冰核(hú)儿 红果串 冰糖葫芦 吃甜棒 试读章节 抓周儿 “抓周儿”这种习俗,在民间流传已久,它是小孩周岁时举行的一种预测前途和性情的仪式,是孩子第一个生日纪念日的庆祝方式,具有家庭游戏性质。在桌子上摆上印章、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账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等,如是女孩“抓周儿”还要加摆铲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缝纫用具)、绣线、花样子(刺绣用具)等,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卜测其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 洗脸 每天洗脸是人所必需的,既可以清洁面皮,又可以使人精神。孩子小时候都是大人给他洗,但是小孩子对于大人给他洗脸往往是不配合的,为了能够给孩子洗脸,大人往往要哄着他,把洗脸变成游戏,一边给他洗脸一边唱儿歌:“三摩挲,两摩挲,不干净,再擦擦。三把,两把,就剩这一把。” 穿衣 早晨起床的时候,特别是在冬天,由于怕冷,小孩子醒了之后懒得起床,大人就要哄着他起来,给他穿上衣服,一边给孩子穿衣服,一边唱儿歌:“不怕不怕,妈妈给你穿衣穿褂;别闹别闹,妈妈给你穿裤穿袄。”表现出对孩子的呵护和疼爱。 数手指 小孩子最初的启蒙教育往往是从妈妈教他数手指头开始的,孩子从这里才有了数目的概念,学会了辨认物体,这是一种很亲切并且有效的教育方法。妈妈一个一个地扳着宝宝的手指头,教给他辨认:“大拇哥,二拇弟,中指楼,四出戏,小妞妞。”反复多次之后,再问孩子,这个手指叫什么,那个手指叫什么,以锻炼孩子的记忆力。 逗乐 这是一种活动孩子的身体,帮助孩子运动的方法,就是咯吱孩子的腋下,并且唱着儿歌:“一抓金,二抓银,三抓不乐是好人,咯吱咯吱咯吱咯吱……”孩子怕痒,一边用手脚去阻挡,一边呵呵大笑,这样全身就都得到了运动,心肺功能也得到了锻炼,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很有好处。 虫儿飞 妈妈抱着孩子做游戏,妈妈把孩子的一只手伸开,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戳这只手的手心,并且唱着:“虫儿飞,虫儿飞,小孩拉屎一大堆——”同时把孩子的两臂伸开。这是锻炼孩子手臂、肩肘和手指灵活性的一种方法,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成长。 摩挲 吃完晚饭之后,为了防止孩子消化不良,大人叫孩子躺在小床上,用手轻轻地摩挲孩子的肚皮,一边唱着:“摩挲,摩挲,食儿水儿消化;食开,水开,三下两下推开。”这是帮助孩子肠胃蠕动、帮助孩子消化的一种方法。 哄睡觉 小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作息没有规律,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睡觉,什么时候应该玩儿,一般的都是由妈妈来帮助他建立起生活规律。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孩子还在玩儿,这时候妈妈就要哄他睡觉了,把孩子抱在怀里,一边摇晃,一边唱催眠曲:“高粱叶子哗啦啦,小孩睡觉找他妈。搂搂抱抱睡觉吧,麻虎子来了我打他。”孩子就在母亲的催眠曲中睡着了。麻虎子指隋代奉隋炀帝之命开挖大运河的麻叔谋,传说他喜欢吃小孩儿的肉。 P2-9 序言 老北京不忘的乡愁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对继承传统文化提出了要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老北京人儿时的记忆是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人不应忘记的“乡愁”。 时过境迁,早年间北京胡同里小贩悠扬的叫卖声,大杂院里亲如一家的邻里关系,五行八作的市井百态,充满欢乐的儿时游戏,已经难以见到了,但是那浓郁的乡土气息,却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因为这是早年间“天子脚下”老百姓真实的生活场景,从中映照出了居住在皇城根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思想感情。《儿时游戏》《年节习俗》《吃喝玩乐》《旧时行业》这四本画册,用感官的形式,配以京味儿的说明文字,把一幅幅老北京人的生活场景形象地展现了出来,看过之后,你会对老北京人的生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觊觎这四本画册能够成为研究北京文化之人的参考资料。 赵成伟袁树森 2015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