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科学殿堂艺术家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朱志良、郑培明主编的这本《科学殿堂艺术家》是第一部专门反映中国科学院科学家艺术活动及其成就的文集。其中选录的几十篇文章概括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上百位科学院人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之外,努力继承发扬祖国民族文化传统,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经验,在广泛的艺术领域,包括诗词、书法、美术(国画、油画、版画、水粉画、雕壁画、篆刻等)、摄影、集邮、小说、散文、科普文艺、合唱、乐器(古琴、二胡、京胡、钢琴、小提琴、黑管、吉他等)、歌曲创作、舞蹈、戏剧创作和演唱、魔术、手工艺(布艺、根雕、彩色蜡染等)、艺术品收藏,以及红学研究等方面,以铁杵磨针的坚韧精神,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内容推荐

中国科学院是一座聚集着大批科学泰斗、科技精英的科学殿堂。中国科学院人在奋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同时,也在科学与艺术结合方面潜心实践。朱志良、郑培明主编的这本《科学殿堂艺术家》收入的95篇文章反映出中国科学院艺术家和文艺社团在文学创作、科普文艺创作、书法、美术、摄影、戏剧、曲艺、科技邮品、音乐、舞蹈、民间工艺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特别着重讲述了艺术家们的成长历程和创作体会,真人真事,图文并茂,生动感人,启迪心智。读本书不仅能够欣赏到科学与艺术交融的亮丽风景,而且对于如何成为科学与艺术修养俱佳的人才,也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本书可供广大师生、科技教育界人士及广大文学艺术爱好者阅读。

目录

序 方新

科学的殿堂 艺术的花园 郭曰方

(以下按被采写院士姓氏笔画为序)

王元院士习书法的领悟 李芸

王绶琯院士:追星摘句两相宜 麻晓东

刘光鼎院士的诗、书、拳 杨济华

玉在山而草木润 渊生珠而岩石沾——许国志院士的诗词特征 颜基义

喜爱书法和诗歌的数学家严加安院士 温新红

吴承康院士的小提琴人生 朱子峡

“几何动艺”开山鼻祖郭慕孙院士 李芸

“诗人院士”曾庆存 张晶晶

(以下按被采写艺术家姓氏笔画为序)

威县后生 作家后代 王渭

书法伴我享受退休生活 王文涛

画家王百战——胸蕴翰墨颂风流 崭然

龙飞凤舞腾浩气——记王育琴的根雕艺术 王修经

情钟书法 一以贯之 王新海

弘扬京剧国粹 丰富文化生活 贝天祥

一位科技摄影的先行者——记中科院首届摄影协会副秘书长石占山 陈援

艺海留痕的研究员龙耀庭 陆妙琴

绘画爱好中的良师益友 叶涛

体悟艺术真谛——记原中国科学报社美术编辑冯国先 张思纬

怀念亲爱的冯艳茹老师 郝书伟

丹青妙笔绘就冯晋庸的科学人生 郑培明

书画艺术使我身心更健康 边信历

艺海荡舟 其乐无穷 翟美

巧手裁春光——科学岛朱慧卿的工艺画 张建平

把传统赋予现代——记中国现代蜡染艺术开拓者刘子龙 吴昌兆

大美有言黑白间——记中科院寒旱所画家刘过之 张浦

性情中人——记画家刘忠信 杨泽柱

辛勤耕耘的书画爱好者刘朝玺 尹瑜

用统计学揭秘《红楼梦》的安鸿志 于思奇

伟人肖像画家孙生才 凤鸣

晚年乐在山水间的纪家驹 刘畅

激情四溢的野外科考杂吟——记地学专家杜榕桓写在科学专著上的诗歌 姜福远

不寻常的李泳 朱子峡

追寻历史残片的李淳 洪蔚

一位“另类”的物理学家李淼 麻晓东

展开蕴涵童真哲理的儿童画宝典 李文馥

摄影给我生活添光彩 李自淳

免费教摄影的研究员李学宽 麻晓东

“余事做书家”的李瑞雯 诸子

将美丽瞬间定格——化学家吴飞鹏对摄影技术的追求 贡晓丽

留住岁月的痕迹——旧物收藏爱好者何希吾 于思奇

方寸之间天地宽 邱举良

追寻美的足迹 余翔林

造象写势 散襟放怀——记学者、书法家辛希孟 宗轲

芸香飘满“五极居”——记科普作家张文敬 邝丽川

我的追梦之旅 张建平

布艺画创作丰富了我的退休生活 张满举

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探索者张燕翔 王珊

张璐瑾的科研与艺术人生 王兰

创新驱动我布艺技巧进步 陆慧宏

钟情诗文心欢畅 陈子才

科学家陈乃兴的油画 情刘畅

文影双馨话陈援 石占山

一腔琴心融文理 七弦问道通古今——记电脑古琴家陈长林 檀彦卓

我的诗词创作生涯 陈养正

情在方寸间——记集邮爱好者陈晓东研究员 刘畅

请君为我倾耳听——记科学家乐手陈涌海 洪蔚

另辟蹊径的非专业赏画——记《自然杂志》编审林凤生 刘畅

青春永驻——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退休译审林德音 李幼华

热爱生活 热爱歌唱 欧阳宏

我与罗洪深的诗歌情结 姜福远

当一名“艺术票友”使人生充满乐趣 岳爱国

水墨丹青绘家乡 周春民

诗歌升华出美好人生 郑培明

快乐的绘画之旅 孟晓玲

创新民间艺术的胡永奎 田丽

胡亚东的爱乐情怀 王卉

我的左脑和右脑 赵见高

爱好书法艺术的老伴 范惠英

注重继承 力求创新——赵朵生研习书法六十年 风林

赵泉沐的奇人艺事 银髯公

画画的梦想与苦甘 钟建强

我爱书法 乐此不疲 段杰明

老团长俞国扬与爱乐合唱团 李自淳

郭曰方的诗意人生 郑培明

高登义用相机探索“三极”之美 刘畅

不用扬鞭自奋蹄 梅多伦

当杂家 艺为民——多才多艺的萧泽瀛 周仄

长江科考漂流梦圆神州——记萧维文和他的科普书 魏尉

墨馨科苑——黄联成的书法艺术 听雨

崔光丽浓笔重彩绘晚霞 岚芬

开创“四个第一”的书法家崔承顺 风林

我的中国梦——红楼情 崔耀华

中科院成都分院的“彭画家” 魏尉

学书法体会点滴 傅培云

吟坛长奋笔 诗墨赋高情 熊奇永

邮海漫步六十年的薛魁武 于有勤

(以下按来稿时间先后为序)

享受音乐 品鉴生活——记中科院院士合唱队 贡晓丽

村里兰蕙香溢远 学者情怀不离诗——中关村诗社部分科学家诗意素描 颜基义

科苑艺术奇葩——记中国科学院合唱团 张康生

做科苑的乌兰牧骑——记中科院博士合唱团 贡晓丽

唱歌,用艺术感染科学——记中科院京区老科学家合唱团 贡晓丽

乘着歌声的翅膀——记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爱乐合唱团 张建平 李桥生

十五年的成长——记中科院成都分院科蓉(老科协)艺术团 熊坤

科学圣地中的艺术沃土 朱志良

主编心语(代后记) 朱志良 郑培明

试读章节

书法伴我享受退休生活

我出生于甘肃临洮县。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西部文化名城。洮河穿越全县100多千米汇入黄河。洮河里产出的“洮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也许受此影响,当地众多文化人喜爱书法,也出了不少书法家。我父亲是书法爱好者,家中墙上挂的是名家书法。我在家乡上小学和初中时,在学校老师们的教育和父亲严格督促下,认真学习楷书,也学一点行书和草书。这样,喜爱书法的种子就深深埋在我年轻的心灵之中。高中、大学我都在外地上学,功课繁重。以后又忙于工作,对于书法就无暇顾及而搁浅了。

我于1996年退休。退休后干什么?我首先想到的是学书法,圆少年时的梦。我很喜欢中科院李振声副院长的书法。1997年他赠我一幅字,我将其挂于家中。振声同志是我崇敬的大科学家。他和我同龄,工作那么繁忙,书法还写得那么好,这给了我学习书法很大的激励和自信。我先后参加了海淀老龄大学书法班和科学院老年大学的书法班。主要学行书和草书,着重学习了孙过庭《书谱》、王羲之《圣教序》《十七帖》等。科学院老年大学何大齐老师讲课给我很大的启示,使我对书法艺术中的笔法、结构和章法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为我创作行、草书法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平时除临写王羲之、孙过庭的碑帖外,也临写智永、怀素、赵孟頫、文征明等书法家的作品,这使我的书法书写水平和鉴赏能力逐步有所提高。

1999年,我参加了中科院院士、教授书法作品展,参展作品在炎黄艺术馆展出,并印制出版了书画册。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书法作品展。从此以后,几乎每年我都参加中科院举办的书法作品展。以后还多次参加了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的书画展。我的作品先后获得一等奖一次、二等奖四次、优秀奖两次。2012年,我参加中央组织部老干部局举办的全国离退休干部迎接十八大主题活动诗书画影展,获二等奖。

我参加了中科院书法协会并担任理事;参加海淀老龄大学枫林书画研究院,为书法研究员;参加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家协会,为会员;受聘为中科院文学艺术联合会理事。这些都使我有更多的机会向书法家们学习。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以喜爱和敬畏的心情认真学习,大胆创作,略有长进。在我年届83岁的今天,选了一些近期写成的作品,编印成册,作为退休生活中学习成绩的小结,向书法家们请教指正,和亲朋好友切磋交流,同时,为我的子孙后人们留个纪念,鼓励他们也热爱并继承书法艺术。

退休后学习书法十余年,走过弯路,也有一些粗浅的体会,愿和喜爱书法的朋友们交流。

第一,中国书法艺术,经历几千年历朝历代书法家们长期实践、创新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法则。执笔、运笔的笔法,是书法的基本功。在行书和草书中,字的结构和整体章法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特别是草书的章法灵活多变,没有严格的程式,需要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中探索,领悟其规律。草书在两干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草书符号。这些草书符号是约定俗成的,是大家共同承认并遵守的法度。所以学习草书首先一定要老老实实地多临写古代的优秀碑帖和近、现代的优秀书法作品。在临写过程中领会用笔方法,以及字的结构和整体章法。

第二,多读帖,多观摩,师从百家,博采众长。临帖只能选自己喜欢的优秀碑帖作为主修,多下工夫。现在出版的碑帖和书法作品很多,不可能都去临写,可选一部分自己喜欢的作品,多阅读。到纪念馆、书画展、公园等各种场所,只要有书法作品就多留意观摩,多品味,开阔眼界,多方面吸收营养。

第三,大胆创作,学习和创作并行。学无止境,不是等临写水平很高了才能谈创作,创作就是学习的过程。我写完一幅作品,先挂于壁上,自己审视几天,发现毛病后,重新再写。我常把一两年前写出的自认为较好的作品,包括曾参展的作品,重新审阅,不满意的,毫不吝惜当垃圾处理了。勇于否定自己,说明自己书法水平有了进步,鉴赏水平有了提高。

第四,在读帖、临帖过程中,力求懂得碑帖内容。例如,在临王羲之的《兰亭序》时,一定要弄明白文章的内容。书法家常常通过书法艺术表达文章中对大自然的体察,以及自己感情的宣泄等。孙过庭的《书谱》既是一篇优秀的草书,也是一篇高水平的书法理论文章,对唐以后的书法艺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再如,我们平时写作品时,常写唐诗宋词。首先应该读懂诗、词的内容,理解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力求能在书法上有所表达。这同时可以提高我们对诗词的认知水平。

第五,老年人学书法,有益于身心健康。当我们在临帖、练字或创作的时候,总是排除杂念,凝神静气,挥毫运笔,如同练气功、打太极拳。当完成一篇作品时,自我欣赏感到很快乐。

我们学书法全凭兴趣爱好,没有名利之累,没有任何压力,一身轻快。这些都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退休了,书法将伴随着我,伴我享受决乐生活。

P50-52

序言

这是第一部专门反映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科学家艺术活动及其成就的文集。

我怀着浓厚的兴趣阅读了这一文集,读时格外亲切,读后倍感振奋。掩卷冥思,眼前浮现出一眼望不到头的艺术人物长廊,人人有故事,个个显光彩,其中有许多科学家的艺术成就非凡,令人敬佩和仰慕。

艺术家的定义告诉我们:“艺术家(英文叫artist)是指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以从事艺术创作作为自己专门职业的人;也包括自己职业之外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中科院这些在自己职业之外从事艺术创作的科学家们也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家。

该文集从征文来稿中选录了几十篇文章,概括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上百位科学院人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之外,努力继承发扬祖国民族文化传统,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经验,在广泛的艺术领域,包括诗词、书法、美术(国画、油画、版画、水粉画、雕壁画、篆刻等)、摄影、集邮、小说、散文、科普文艺、合唱、乐器(古琴、二胡、京胡、钢琴、小提琴、黑管、吉他等)、歌曲创作、舞蹈、戏剧创作和演唱、魔术、手工艺(布艺、根雕、彩色蜡染等)、艺术品收藏,以及红学研究等方面,以铁杵磨针的坚韧精神,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不但丰富了我院职工文化生活,带动群众文艺工作的开展,推动我院创新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地区乃至社会文化繁荣发展贡献了力量,并且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使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为国家民族争光做出了贡献。

中科院的艺术家与社会上的艺术家除了有不少共同或相似点之外,还有一些不同之处,读完文集,大体总结出三大亮点。

其一,高级专业技术人士和高级管理干部居多。据粗略统计,在文集介绍的123位艺术家中,有108名高级科研人员和高级管理干部,其中有包括院领导在内的院士41名(含院士合唱团院士20名)、正副高级研究员和教授59名、正副局(所)级干部8名(其中多数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合计占87.8%,其余15名均为中级科技人员和管理干部,占12.2%。他们中不少人是德高望重的科学大9币和富有经验的优秀管理干部,这种层次结构的艺术家队伍,恐怕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几十年来,他们与全院职工一道,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效力于院所建设发展和科研工作,积极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服务,奋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实施科技自主创新,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建立了不少功绩,获得了国家科技方面数量可观的奖励。同时,他们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造诣,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和丰富的感情,有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很强的表现力,加上他们始终以高度的热情和顽强的毅力在艺术领域潜心实践,不懈地追求高水平、高品位,由此形成了他们取得艺术成就的个人素质优势。

其二,在探索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上有新突破。中科院的艺术家在处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方面有三种做法:一是围绕科研中心,利用诗文书画、歌舞影像等艺术形式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人物、科学成果等。例如,著名科学诗人郭日方同志所著的几十本科学诗集,在大力宣传我国科学伟绩、颂扬科技人物和科学精神等方面很有影响,产生了积极效果;我院集邮协会设计发行科技邮品已成品牌,不但开辟了我国邮品创作的新领域,而且成为宣传科学的新渠道;不少科学家结合各自专业,颂科学以明志,赞专业以抒怀,创作了不少科学专业诗篇,像王绶琯院士的“天文诗”,曾庆存院士的“气象诗”,彭桓武院士的“物理诗”,严加安院士、丁夏畦院士、余德浩研究员等的“数学诗”,杜榕桓研究员的“科考诗”等所创造的意境,引人人胜,耐人寻味;中科院文学艺术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科院文联)和中科院老年文学艺术联合会(以下简称院京区老年文联)几位同志创作的《科技组歌》,以及许多同志的音乐、书法、美术、摄影、布艺、报告文学、科普文艺等作品,都在为科技工作和科技人员服务方面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二是发挥本职艺术优势,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例如,科研过程中的影像录制、科技出版物的插图等,都是科研工作及成果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区植物所冯晋庸研究员毕生从事植物插图工作,在植物所诸多植物著作中,他的上万幅植物画,可以说既是科学画,又是艺术画。《中国植物志》这部巨著是令人惊叹的重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大奖实属必然,而冯晋庸的植物画功不可没。三是该文集所介绍的科学家中,涌现出一批致力于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开拓者,如中国科技大学副教授张燕翔被誉为“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探索者”,工程热物理所所长陈乃兴努力探索“用艺术的眼光审视科学,从科学的角度看艺术”,《自然杂志》编审林凤生发表系列文章《画中有话——解读名画中的科学元素》,化学工程家郭慕孙院士创作出“几何动艺作品”,计算所研究员、我国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陈长林取得了“古琴与计算机结合”的研究成果,数学所研究员安鸿志尝试了“用统计学揭秘《红楼梦》”,被誉为中国现代蜡染第一人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刘子龙“彩色蜡染”的成功,以及心理所研究员李文馥开展的“儿童画是幼儿自主创新教育的最佳载体”课题研究等,都可谓是推进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典范。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及成果,将会给我院广大科研人员以新的启示。

其三,许多富含哲理的人生格言发人深思。中科院的艺术家乘时代发展之势,借文化繁荣之风,靠个人努力取得了成功。他们中很多人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而道出的体会,虽然有些话很朴实,但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等多方面能给人以启迪。例如,针对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有“人重才品节,学贵安钻迷”(王绶琯院士诗词选句);“把人做好,把事做好,就是成功”(研究员张文敬语);“我们只知道奉献,不曾想过要回报”(研究员张璐瑾语);“只要我还没有躺倒,我就会为社会发挥余热”(原党委书记崔光丽语);“赤裸裸光临人世,坦荡荡回归字空”(研究员王渭语)。又如,针对如何看待艺术和追求艺术,有“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钱学森院士语);“作为一个人来说,有广博的知识和多种爱好,无疑对生活和工作能起到丰富的作用”(研究员胡亚东语);“不信儒冠曾误我,恨无慧语可惊人。他生倘得如吾愿,甘为诗书再献身”(许国志院士诗)。他们丰富的智言慧语,以及文理并重、科艺双攻的作为,人们自会见仁见智。我们相信,中科院的职工、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青少年都将从这一文集中收到一定的裨益。

中科院历届院、所党政领导对艺术家和群众文化活动始终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中科院文联和多个文艺社团,不但为之提供经费和活动场地,而且在院内报刊和网站开辟文艺园地,并通过组织院内和支持参加院外各种展演交流活动,促进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为中科院艺术家的成长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我们祝贺取得不凡成就的中科院艺术家,感谢为该文集付出辛勤努力的作者和编者。我们期望并且相信,在全院广大职工为实现中科院的“率先行动”计划和“创新2020”跨越发展,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该文集将会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中科院将会涌现出更多更高水平的科学家和艺术家。

预祝我国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不断繁荣发展,并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后记

去年春季,邀几位好友小聚。谈笑间,众口交赞中科院多名科学家艺术造诣,引我别开思绪,突发动议:“为他们出本文集,对反映中科院文化建设会有意义。”好友异口同声:“好极!应努力争取。”

于是,就可行性问题,探询中科院文联郭日方主席,他相当给力:“好创意,我支持你!若说可行性,应该没问题。”

于是,请示院党组方新副书记,她和蔼可亲,善解民意,认为建议可取:“可以。你找一下离退休干部工作局。”不几日,恰在一次活动中相遇,方新副书记主动将此事提起,并叮嘱孙建国局长:“你们商量一下,看有什么问题。”

于是,按约定时曰,孙局长将汇报认真听取。他反复斟酌,爽快无比:“很有意义。全力支持,没有问题,具体工作让宣教处薛承会参与。”

于是,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迅速将征文通知发往中科院京内外各地。

程序如此简易,没有扯皮,也不必“研究研究”“考虑考虑”。这就是中科院领导的办事风格一讲效率。

不久,应征稿件一批批,陆续涌人我们的计算机。佳作为我们带来惊喜:啊,真乃多才多艺;喝,绝对生花妙笔;哇,中科院艺术家之多、职称职务之高、艺术成就之优异、所获得的荣誉与享有的名气,远超我们的预计。

众所周知,中科院科技人才济济,广大职工志存高远,为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创立了丰功伟绩。而本书意图在于,将科学殿堂的另一扇大门开启,展示中科院的众多人士还具有坚实的文化底蕴、深厚的生活根基、丰富的感情世界、高超的艺术造诣。他们高举科学和艺术两面大旗,用科技创新的智慧,开辟文学艺术崭新领域;用多彩多姿的艺术形式,为科学研究和创新文化谱就新曲。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艺术大军中,他们作为一支劲旅,在为文化繁荣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正披荆斩棘,迈着坚实矫健的步履。

本书编辑出版顺利,离不开院领导的重视、支持,孙建国局长、薛承会处长和编委会成员的尽心尽力,以及郭日方顾问的指导周密、科学出版社有关同志的极大努力,尤其是广大作者为贡献佳作积极参与。在此,谨向上述尊敬的领导、广大作者和同仁表示衷心感谢和诚挚敬意!

由于篇幅限制或来稿未能扣题,对文章未能选人的作者特表示深深的歉意!

由于水平所限,或许某些方面不尽如人意,如蒙广大读者、作者指教,我们将由衷感激。

朱志良 郑培明

2015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53:23